霍译
- 霍译《红楼梦》艺术胜境探微
——《译者的风月宝鉴: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霍克思的〈石头记〉》评介
曾通读过企鹅版的霍译《红楼梦》,时隔十余年,2022年暑假再次通读了霍译《红楼梦》(范圣宇校勘的汉英对照版,2014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对霍克思的翻译艺术愈加敬佩。后又研读了澳洲国立大学范圣宇的英文新著《译者的风月宝鉴: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霍克思的〈石头记〉》(TheTranslator’sMirrorfortheRomantic:CaoXueqin’sDreamandDavidHawkes’Stone,202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对霍克思其人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8-07
- 从直译意译的角度分析对比赏析《红楼梦》的两个译本
度对比赏析杨译和霍译两个版本的《红楼梦》中的句子。主要选取了成语和俗语的翻译对比,因为成语和俗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相对而言比较难以翻译,所以文章主要学习分析两位翻译大家对这些词语的处理方式,希望为今后在海外推广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五、例句对比分析例1 “只因薛蟠是天性‘得陇望蜀’。”[3]30杨译:“To cover the grou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4]33霍译:
现代英语 2023年1期2023-03-22
- 符号学视角下《红楼梦》“姊妹”英译研究
——以杨、霍译本为例
分别简称杨译本和霍译本)“姊妹”英译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剖析杨、霍译本“姊妹”英译在数目、指称、性别等方面的不同点,并结合原著情节挖掘缘由。一、符号学视角下“姊妹”多元性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皆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语言的音响形象,“所指”是语言所反映的事物概念[4](P67)。作为音响形象方面,能指具有包括听觉和视觉在内的感性特征[5](P4)。譬如“姊妹”这一语言符号,汉语读音(Zǐmèi)和汉字书写(姊妹)是能指,概念意义如“泛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2-01-04
- 目的论视域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译本对比分析
本分别是杨译本和霍译本。一、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二、实例分析(一)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指的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当初是受中国政府赞助并受政府“向外国读者如实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2021-11-12
- 被淹没的回声∗
——论《红楼梦》霍译本早期西方译评
提要:《红楼梦》霍译本早期西方译评是指霍译本首卷问世后,《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亚洲研究》等英美高层次刊物,在1974-1976 年间刊发的4 篇代表性译评长文。它们是《红楼梦》在西语世界激起的第一阵回声,不仅回响在西语学术期刊上,且更多敛聚在西文大报上,影响与形塑着英语世界潜在读者对《红楼梦》的阅读态度,引领与规范着他们随后的阅读实践。 这些早期译评被淹没在历史文献中,个别篇什被讨论也只是只言片语的引用,其于《红楼梦》域外形象塑造、《红楼梦》海外传播及《红
红楼梦学刊 2021年1期2021-04-17
- 认知语法视角下《葬花吟》英译研究
未能真正面世)、霍译本(由英国汉学家、牛津大学讲座教授霍克斯与其女婿闵福德合译的TheStoryoftheStone,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和杨译本(由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其英籍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DreamofRedMansions,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全译本结构完整、前后连贯,选择全译本的《葬花吟》英译进行对比研究更具有信服力,因此本研究将选取《葬花吟》霍译本和杨译本为语料进行分析。二、文献综述《葬花吟》英译对比研究主要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为基于翻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3-25
- 《红楼梦》英译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取向探析
——以霍译和杨译为考察对象
之处显真义。其中霍译和杨译在众多评论家的笔下深得首肯,精彩之处俯拾皆是。鉴于此,本文采用语料描述分析法来考察情态动词在霍译和杨译中的分布情况,重点解读两译本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取向,以期为“红译”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一、国内“红译”研究现状为了对国内“红译”研究现状进行全景俯瞰与热点捕捉,笔者于2020年3月10日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检索了近20年(2000—2019)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情况。为保证所用文献的丰富性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1-22
- 《红楼梦》两种英译本初探
——以第一回为例
国内更为知名,而霍译在国际独擅胜场。作为文学巨著,《红楼梦》原作气象恢宏,结构谨严,辞章华丽却又雅俗共赏。中西文化,背景各殊,而作者为避讳故,书中颇多隐语,梦境与现实若即若离。暗示、隐喻、地名及人名谐音比比皆是,兼有大量诗词俗语,翻译之难可想而知。两位主要译者皆红学专家,在理解原文上,杨有母语之利,而在译文行文上霍克斯或许更胜一筹。二者对理解原文上偶有歧见,其翻译策略亦仁者见仁,各有千秋,因此,在具体翻译中,会有不同处理方式及策略。二、译本翻译策略综述《红
现代英语 2020年7期2020-11-25
- 《红楼梦》“四时即事诗”中花鸟等传统意象之英译研究
与文学特色,他对霍译本的批评持论公允,该书是汉籍英译研究的佳作。书中有一篇专门写到贾宝玉搬入大观园后所撰的“四时即事诗”的翻译,将霍译与长期执教于英国的翻译大家张心沧的译作对比批评,从律诗创作体例入手,分析英译中对人称、景物、典故等内容的翻译得失,鞭辟入里。(1)张心沧的译作见他所撰英文专著《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曲》(Chinese Literature—Popular Fiction and Drama,Edinburgh University Pr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1-18
- 《红楼梦》江淮方言误译研究
这些个?……”(霍译第5回)霍译:Qin-shi laughed again. ‘He won’t misbehave. Good gracious, he’s only a little boy! We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that sort of thing yet!’秦氏笑道:“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呢,就忌讳这些个!”(杨译第5回)杨译:“Good gracious!” Keqing smiled. “I won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20-01-04
- 浅析《红楼梦》中“黄”系词的类型及其翻译策略
“黄”系颜色词;霍译作者简介:郭梅莹,女,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3一、书中“黄”系词的数据统计与分类通过对《红楼梦》一书电子版的检索,发现书中“黄”这一词共计127处。根据“黄”系词的不同语用意义,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三类:表示色彩的“黄”系基本颜色词、表达地名、人名、物名等特定事物名称的“黄”系专有名词和具有独特内涵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2019-08-13
-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状语选择的差异看译文中译者母语的特色
表述更重过程;而霍译似更受英语语用方式的影响,译文更重结果。1. 引言戴浩一(2003)曾在 Talmy(2000a,2000b)提出的宏事件理论的基础上,对英语和汉语的动词/附语框架语类型(verbframed/satelliteframedlanguage)进行了重新分类,认为与传统观念不同,英汉语并非都属于附语框架语,汉语似乎首先应当被认作是动词框架语。受到这一思想的启发,由于语言类型的不同会反映在语言思维及语言表达的不同上,因此,从对比中外译者翻译
外语与翻译 2019年3期2019-03-02
- 浅谈《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二、从杨译本和霍译本中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一)姓名称谓文化负载词例(1)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霍译:What is your school-name?I have not got one.杨译:And your courtesy name?I have none.字、号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在这里霍译本采取的意译的方法,将其“字”译成school-name其实是不准确的。杨译本将其直译为“courtesy name”,还是比较忠实
山西青年 2019年19期2019-01-15
- 功能对等视角下《红楼梦》礼数民俗的翻译
克斯的译本,简称霍译。一.礼数民俗的翻译礼数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了一种文化的传播。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相关描写中,有很多涉及到礼数民俗的地方。例1:(见到王熙凤)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杨译:GrannieLiu had already curtseyed severaltimesto His-feng,who now hastily said…霍译:By this time,Grannie Liu was already down
文学教育 2018年14期2018-11-28
- 语用增值角度下《警幻仙姑赋》三种英译本语言风格的对比分析
女婿闵福德合作的霍译本),从语言风格方面入手,进行对比研究,这不仅是对红学研究中薄弱环节的充实与完善,也是对赋体文学类翻译的一次尝试性的试探。2.《警幻仙姑赋》原文本分析《警幻仙姑赋》(下文将其称为《警赋》)作为书中唯一一篇以赋名篇的作品,其特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体裁灵活,骈赋之中杂以四字对句与骚体句;二是对曹植《洛神赋》以及宋玉《神女赋》的继承与创新,一扫以往神女赋中的艳情内容,使其更富有情感性,语句也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与凝练;三是大量运用了叠字,复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2018-09-21
- 运动事件路径语义的汉英翻译
——以《红楼梦》诗词为例
观地看出,杨译较霍译更倾向于保留原文中的路径语义,高达82.7%;而霍译虽保留了大部分的路径信息(65.4%),但仍因英汉语表达方式的不同而省略了部分路径信息。同时,对某些运动事件的翻译中,尽管杨译与霍译同时保留了原文中的路径信息,但其表征方式与词汇化模式亦存在着异同,如:[例5]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杨译:She slips in and out of the flowers, now vexed, now radiant;…霍译:Her face,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9-13
- 《红楼梦》引用《西厢记》词句英译比较谈*
引本书时,简称“霍译”或“霍译本”。目前,学术界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的论文众多,它们大部分是从译者的主体性和整体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杨宪益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英译本〈红楼梦〉中的体现》[1]、《论翻译的目的和策略——以〈红楼梦〉的译介为例》[2]、《〈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翻译策略的当下启示》[3];有的则是从诗词曲赋、灯谜、对联、对话和回目等角度进行译文对比和评析,譬如《〈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4]、《霍克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1-30
- 文化语境视阈下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翻译策略的选择
最大的两部全译本霍译本(霍克斯、闵福德英译本)和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本)这两个英译本为例,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去分析两位译者在对其中的诗词曲赋进行翻译是如何选择翻译策略的。【关键词】霍译《红楼梦》 杨译《红楼梦》 诗词曲赋 文化语境 翻译策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因其中大量的诗词曲赋而被称之为“诗化”的古典文学小说。这些诗词曲赋不但使得这部文学作品更具有美感和欣赏性,而且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6期2018-01-27
- 《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茶文化对比
来;相比之下,在霍译版本中,该茶名被译为“Maiden's Tears”(少女之泪),准确翻译出了词汇后面隐含的意思。再比如说,“老君眉”这种名贵茶叶也在《红楼梦》中出现过。事实上,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士对“老君”不会陌生,道家始祖就被世人尊称人“太上老君”,因为“老君”也隐含着“寿比南山”、“德高望重”之义。杨译版本将茶名“老君眉”译为“Patriarch's Eyebrows”,其中“patriarch”表示“家长、族长、元老”,用在此处可以凸显出贾母在家
福建茶叶 2018年2期2018-01-19
- 语言思维习惯下译者的翻译词汇选择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霍、杨译本和BNC原创小说amid/amidst/midst离合性对比
言思维习惯不同的霍译和杨译在翻译选择上的差异,然后对比BNC的英文原创小说库来验证语言思维习惯对译者翻译词汇选择的深层影响。语言思维习惯 霍译语料库 杨译语料库 BNC原创小说语料库 amid/amidst/midst离合性一、引言“翻译本体探究,可坐实于思维和语言,其他研究均属外围研究”。“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成长起来的人总是带着他所属文化的特质”,形成一种特色鲜明的语言思维习惯,而“思维支配着表达法”,译者的“思维活动的规律及内容制约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名作欣赏 2017年35期2017-12-18
- 基于诗歌翻译“三美论”的《葬花吟》两英译本评析
简称“杨译”、“霍译”)进行评述,可以看出:在意的传达方面,杨译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意象,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忠实地传达了原诗中的情感意义和修辞意义,再现了其美的意境。霍译则是倾向于舍弃原文形象,采用了如删减等变通的翻译手法,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在表现音美时,霍译采用了英文中常见的抑扬格,韵式规范,字数也是非常整齐;而杨译的押韵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韵体较为松散。因此,霍译在表现原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方面更加出色。至于形,霍译的处理则更显灵活。“三美”理论;葬花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22
- 《红楼梦》中《西江月》三英译本及物性分析
以下简称杨戴译,霍译和德译。1.“无故寻愁觅恨”译文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杨戴译物质过程:courts动作者:he 目标:careandmelancholy方式:Absurdly霍译物质过程:soughtout动作者:he 目标:whatwouldmakehimsad方式:Oft-times德译物质过程:braves动作者:he 目标:Thepathsoftrouble方式:heedlessly从过程类型上看,三者都用了物质过程,动作者都是he,从第三人称出发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2期2017-02-25
- 《红楼梦》茶文化的翻译策略浅析
,并无固定程式,霍译本注重读者体验,更具魅力。翻译;归化;异化1 导言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活动,源语中必然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词,翻译中常用的方法是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如何选取、如何转换必须综合考虑,并无固定模式或标准。这也构成了翻译事业的魅力,人们可以永远探讨更好的翻译方法,也因此一部作品不断有新的重译本出版。翻译中异化主要是迁就源语的文化特点,吸纳源语的表达方式,通过异化重构异国情调。而归化则是遵守译入语的语言传统,用地道的译入语表达
福建茶叶 2017年11期2017-02-07
- 中文小说英译中的逻辑显化研究
——以霍译《红楼梦》中由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为例
显化研究 ——以霍译《红楼梦》中由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为例冯全功(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中文小说英译中的逻辑显化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对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有莫大的启示。本文以霍译《红楼梦》中200个由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以及对应原文为研究对象,发现霍译属于逻辑显化的有140处,其它为逻辑再现,逻辑显化率高达70%。不妨假设理想情况下中文小说英译的逻辑显化率与英文小说汉译的逻辑隐化率基本相当,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4期2016-12-01
- 语篇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研究
源语的语篇功能;霍译重交际效果,主位推进模式常与原文有明显不同,而采用了更多衔接机制使译文符合英语的形合特点,译文颇显文采却难免偶有过译之嫌。《红楼梦》;翻译;语篇功能;主述位推进一、引言《红楼梦》[1]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公认的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正因《红楼梦》本身极高的文学、历史、艺术价值,其外文译本也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以英译本最为丰富。最著名的两个英译本当属20世纪80年代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DreamofRedM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11-06
- 从《红楼梦》经典英译看译者修辞认知
21回,对比分析霍译和杨译中译者如何发挥出不同的修辞认知,更有效地鉴赏两大译本。三则语料主要情节和具体内容如下(略有删减):第12回(贾瑞贪恋凤姐,自我“表演”一番):那贾瑞只盼不到晚上……只见黑魆魆的来了一个人,贾瑞便意定是凤姐,不管皂白,饿虎一般,等那人刚至门前,便如猫捕鼠的一般,抱住叫道:“我的亲嫂子,等死我了!”说着,抱到屋里炕上就亲嘴扯裤子,满口里“亲娘”“亲爹”的乱叫起来。那人只不作声。贾瑞扯了自己裤子,硬帮帮的就想顶入。忽见灯光一闪,只见贾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9-02
- 见“微”知“著”
place”,霍译作“religiously hoard it away”。杨译紧跟原文,“clean”确实是“干净”。然而,原文其实更侧重于传达一种小心翼翼、不敢亵渎的态度,杨译忠实却片面,且不利于人物之间感情的传递。“religiously”表面似乎与原文不符,但再现了感情,连同后文的“not daring…until…”更能体现宝玉对黛玉的爱惜。宝玉觅得奇方,凤姐替他辩白。宝玉说:“太阳在屋子里呢!”。杨译为“The sun shines at l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3期2016-08-01
- 论译者的翻译个性
——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
性也就越鲜明,如霍译《红楼梦》体例的更新与变异、整合补偿的广泛运用等。翻译个性有利于推进译作与译者本人的经典化进程,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论题。关键词:翻译个性;创作个性;霍译《红楼梦》;经典化翻译研究一直游走于众多学科之间,如语言学、文化学、哲学、美学、文论等,通过移植与改造其它学科的理论话语与学术资源逐渐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理论话语无疑是基于翻译实践提出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4-04
- 语料统计下的诗歌翻译风格研究
——以《红楼梦》宝黛诗歌翻译对比为例
进行对比后表明,霍译的诗歌具有散文化倾向,而杨译的诗歌倾向保留原文陌生化表达方式。语料统计 风格 散文化 陌生化表达1.引言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再现原文内容、思想和价值的活动,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所有译者面临的困难,而作为文学翻译中最具美学价值和文体特色的诗歌,无疑给译者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但这并不能妨碍优秀的译者挑战高难度的诗歌翻译,更兼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红》)的英译不能绕开的文体对象。杨宪益、戴乃迭和David Hawkes,John Minford的
文教资料 2015年27期2016-01-20
-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tanding.霍译:Now this block of stone,having undergone the melting and moulding of a goddess,possessed magic powers.As we all know,region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varies enormously.A majority of western people believe in God a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9期2015-10-09
- 从纽马克的翻译二分法看《红楼梦》两种译本的服饰翻译
——以第三回之王熙凤服饰翻译为例
生译本(以下简称霍译),针对第三回中关于王熙凤服饰的描写片段,拟从纽马克翻译二分法角度,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对两种译本的译者翻译手法进行比较、探究,从而得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的一些启示。一、纽马克翻译二分法彼得·纽马克是20世纪英国二战后的主要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问题探讨》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给予创造性的发挥,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类别、原则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方面从理论高度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中,纽马克对普通翻译理论的
名作欣赏 2015年30期2015-07-24
- 浅析《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译本的翻译补偿策略
ment.[5]霍译: This had finally found its expression in a violent outburst of grief as she was burying the latest collection of fallen b lossoms in her flower-grave. Meditation on the fate of flowers had led her to a contemplation of
戏剧之家 2015年5期2015-04-22
- 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中诗体押韵策略研究*
染力。本文总结了霍译诗体的三大押韵策略,即据意寻韵(主导策略)、因韵设意和改情创韵(辅助策略)。译者往往交叉使用三种押韵策略,只是在具体的译诗(诗句)中凸显度不同而已。与其它《红楼梦》英译本以及一般诗歌翻译相比,改情创韵是霍译诗体独特的押韵模式,即因押韵需要适度地改变小说的故事情节,从而使译诗与小说的叙事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霍译《红楼梦》,押韵策略,据意寻韵,因韵设意,改情创韵1.引言诗歌翻译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尤其是诗歌的押韵问题。原诗有韵,译诗到底有
外语与翻译 2015年4期2015-03-21
-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英译
象的英译。杨译和霍译对形而下之“器”的物质文化到形而上之“道”的精神文化做了不同的处理。杨译多运用语义翻译,霍译多采用交际翻译,但译者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以期翻译效果最优。《红楼梦》;文化意象;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在《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中,两个影响较大的全译本是由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其英国夫人戴乃迭合译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以下简称杨译) ,以及由英国汉学家霍克思(David Hawkes)及其女婿闵福德(John Minford)翻译的一百二十回《红楼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8期2015-03-20
- 评价理论视角下《葬花辞》四种英译本对比分析
该四个译本简称为霍译、杨译、许译和林译。由于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这四个译本风格迥异。采取何种标准衡量译文质量成为一大学术热点。以韩礼德为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语言三大元功能,为翻译理论提供了客观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之上,Martin 等学者提出了评价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本文拟运用评价理论,对比分析《葬花辞》原文和四个译本中的评价资源,借以评价四种译文的质量,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1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1.1 评价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1-19
- 王熙凤对比下的刘姥姥:人物话语翻译与身份重塑研究
。通过对比杨译和霍译在刘姥姥与王熙凤的话语差异再现,以及刘姥姥话语翻译上的显著差别,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杨译较好地重塑了刘姥姥和王熙凤之间的社会身份差距、以及她受佛教影响较深的主体身份,而霍译则更成功地再现了刘姥姥能言善辩、欲与贾府亲近的个人身份。这一差异正是两位译者在东、西方价值观影响下,不同思维模式的体现。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重视原作人物的身份定位,在话语翻译过程中重塑复杂多变的人物身份。《红楼梦》 刘姥姥 话语翻译 身份重塑 语料库一、引言作为中国现
明清小说研究 2014年4期2014-09-09
- 《红楼梦》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u ...[1]霍译:When you go to heaven young Bao-yu won't be the only one who'll walk ahead of the hearse.[2]“五台山”与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此处的“上五台山”意指“归西或去世”。杨译采用直译法,紧贴原作,逐字进行了翻译,将“五台山”译为“Mount Wutai”,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对此译了然于心,但却无形中给西方读者带来了阅读障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8-15
- 杨译和霍译《红楼梦》回目翻译差异探析
0023)杨译和霍译《红楼梦》回目翻译差异探析张梅(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大学英语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0023)《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是目前最完整、最具权威性的英译本。通过对两个版本回目翻译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个版本各具特色和侧重点。杨译本重视中文的意义传递,霍译本注视英文读者的接受性。两个译本都兼顾了原文文风与美感和不同文化的思维差异,表现出对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娴熟的驾驭能力。《红楼梦》;回目翻译;杨宪益;霍克斯;差异四大古典名著之首的《红楼梦》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4-11
- 从图式理论角度论《葬花吟》英译
(以下简称杨译、霍译和许译)。图式理论最早由德国哲学家 Kant 在 1781 年提出。英国心理学家F. C. Barlett 成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一般说来图式可分为以下三类:(1)结构图式或体裁图式,指的是文章的体裁特点,如诗歌、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2)语言图式,通俗地讲就是平常所说的词汇与语法;(3)内容图式,是以文本的内容以外的语言、背景知识为主要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记忆。可以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3期2014-03-29
- 《红楼梦》三个全译本回目翻译对比
互参照比较,发现霍译灵活,杨译严谨,邦译刻板,相互衬托出各自的特点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前人对三个译本的偏颇见解。红楼梦;回目;翻译;对比;邦索尔二 《红楼梦》三个译本回目风格宏观对比关于《红楼梦》全译本的总体风格特点,目前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 (以下简称杨译)偏异化,霍克斯、闵福德译本 (以下简称霍译)偏归化[6]10,而邦索尔译本(以下简称邦译)“体例完整,规模浩大,文字严谨,紧扣原文”[12]206,也偏于异化。单就回目而言,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9-11
- 计算机辅助下的《警幻仙姑赋》英译研究
129(以下简称霍译)及杨宪益(1915—2009)、戴乃迭(Gladys Yang,1919—1999)夫妇的英译本[6]129-131(以下简称杨译)为研究对象,将原文本与两个目的语文本建成小型语料库,通过concordance 3.0,concapp V4,在线free word cloud软件等语料库相关软件对语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出量化数据,结合定性分析得出结论。鉴于霍克斯及杨宪益的合作译者戴乃迭是英国人,本文选取的参照语料库是英国国家语料库(B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7-12
- 不同的译者,不同的形象美
——以《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文学形象再现为例
物王熙凤在杨译和霍译中所呈现出的文学形象美也是不尽相同的。文化差异;翻译;文学形象;王熙凤;《红楼梦》在文学翻译中,文学形象的再现既是对他者,即异国形象的翻译,也是一种自我翻译,即对译者本身的言说。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在文学形象的再现中必然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1]110。王熙凤是名著《红楼梦》所塑造的主要女性形象之一。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是封建时代大家庭中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形象。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在贾府居于领导者的地位,每次出场都是满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4-06
- 不同的译者 不同的服饰美—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服饰为例
wers…[2]霍译:…He was wearing a narrow-sleeve, fullskirted robe of dark red material with a pattern of fl owers and butterf l ies in two shades of gold…[3]宝玉见过其母亲回来时,即第二次出场的着装是: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2]。杨译:…His coat of a fl ower pattern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1-31
- 不同的译者 不同的形象美
——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再现为例
法。因此,杨译和霍译所塑造出的林黛玉的文学形象美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杨译中的林黛玉更符合曹雪芹所塑造的文学形象,而霍译中林黛玉的文学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异。文化差异;翻译;文学形象;林黛玉;《红楼梦》一、引言在文学翻译中,文学形象的再现既是对他者,即异国形象的翻译;也是一种自我翻译,即对译者本身的言说。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在文学形象的再现中必然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1]《红楼梦》中最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当属林黛玉。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是一位富有诗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8-15
- 文化因素对《红楼梦》汉英翻译的影响
ne”(下文称“霍译”)[1]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下文称“杨译”)[2]。通过对两个全译本的一系列的比较来解释说明文化差异对《红楼梦》不同译本产生的影响。比较的方面主要包括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礼仪等因素。(一)从饮食文化因素分析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日常使用的物品中,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所遇到的或使用的物品也各具特征。例一:“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红楼梦》第二十回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6期2012-08-15
- 《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分析
ass by.(霍译)两种译文均译出了“霁月”和“彩云”的外延意义,然而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却并不能感受其所包含的隐喻意义,“clear moon”和“bright clouds”只是在汉语,甚至是古汉语的语言环境中,才可能使人产生人的品行方面的想象,而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是纯粹的景色描写,仅此而已。杨译对人的名字均处理为音译,导致“clear moon”和“bright clouds”明显不能暗指 Qing Wen,此为一大损失。Hawkes原本就将晴雯之名处理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9期2012-08-15
- 不同的译者,不同的服饰美——以《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为例
景的差异,杨译和霍译在英译人物服饰色彩、质料、款式时,采用了不同的译法,给读者展现了不一样的服饰美。服饰美;文化差异;色彩;质料;款式;英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名著之一,曾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刻画了众多生动细腻的人物形象,书中的女性形象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曹雪芹不仅详细描写了这些女性的外貌体征,还生动地再现了其服饰特点。这些女性所着服饰品种繁多、色彩丰富、款式多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服饰大观园”。这些服饰不仅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期2012-02-15
-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2.语言转化翻译的最基本意义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是字面意义的对等,更是深层意义的呼应。汉语表达中,我们偏爱用四字结构。四字结构音美,形美,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在表情达意时,我们会习惯性的,下意识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浓缩在四个字中;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觉得四字结构郎郎上口,符合习惯
剑南文学 2011年9期2011-08-15
- 《红楼梦》戏拟互文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强烈的异化倾向;霍译则以译语文化为导向,归化与异化倾向兼而有之。洪涛(2004)在其专著《〈红楼梦〉中的双关语及其翻译问题》中对双关语的翻译进行了专项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上文章和著作虽然没有提到戏拟这一互文现象,但实际上“飞白”和“双关”就是互文性理论中的戏拟。以上几位作者总结了这两种戏拟形式的翻译策略以及文化动因,但没有强调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本文试图以《红楼梦》最被认可的两个译本(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译本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11期2011-04-03
- 美学视角下《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译本比较
的英语学者研究;霍译则更加顺畅,容易为普通读者接受。美学视角;人物形象美;叙述美;语言美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其作品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许多有志之士试图把这朵文学奇葩译成外文。目前《红楼梦》的全译本和节译本共有十多种,影响最大的当属杨宪益,戴乃迭 (Gladys Yang)夫妇的译本The Dream of Red Mansion以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期2011-04-01
- 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
——《红楼梦》两译本对比研究
例,比较杨译本和霍译本两者译者主体性之体现。阐释学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个性语言《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自20世纪70年代两个英文全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相继出现以来,《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亦初具规模。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中处于边缘地位,随着译者在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立,“学者们越来越注意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和译者文化身份的角度去研究《红楼梦》的两个译本”[1]。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源于个人的语言特点。王熙凤是《红楼梦》中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2011-04-01
- 《红楼梦》第三回中主要人名的英译比较研究
》第三回中杨译与霍译主要人名的翻译比较对于《红楼梦》第三回中众多的人名,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杨对真人姓名采用音译,无论主子还是仆人。这样做虽然合乎常规,但却无法体现出人名中蕴涵的意义。霍克斯则考虑了这一点,他采取的是主要人物音译,次要人物意译。因为意译可以激起英语读者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好地领会人物的内涵意义。下面我们从主要人物人名的翻译进行对比、讨论。1.贾母杨译:The Lady Dowager霍译:an old lady Jia在这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2011-03-20
- 论《红楼梦》中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
y or go.霍译:Tang-duo-lingThe pollen is spent in the Island of Flowers;From the House of the Swallow the perfume has fled.The fluff-balls dance, Pursue, embrace,Their floating lives, as our lives, quickly spedThat, craving Beauty, F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2011-03-18
-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红楼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one(以下统称霍译)以及我国久负盛名的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统称杨译)。作为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译者,霍和杨是征服者 (conqueror)也是权力的运作者(power manipulator)[4](P60),在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下的翻译也折射出了后殖民的色彩。本文拟从文化词汇中习语典故、象征词“红”和宗教词汇两个译本的翻译来进行分析。一、习语典故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第十一回)霍译: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3期2010-08-15
- 从《红楼梦》英译本看文化的对比翻译
此,笔者将杨译、霍译中的部分译例加以对比,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翻译目的及文化取向作探讨分析。一、物质文化(1)贾芸对卜世仁说:“即使是巧媳妇也做不出没米的粥来。”(第24回)杨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霍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粥作为我国居家饮食习俗的一部分,源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期2010-08-15
- 《红楼梦》死亡委婉语及其英译
闵福斯(以下简称霍译)与杨宪益、戴乃迭(以下简称杨译)两个英译版本进行对照分析,探究其英译问题。一 《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概述《红楼梦》描述了封建大家族贾家宁、荣两府由兴盛到衰败的整个过程,书中众多人物经历了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的场景,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曹雪芹独具妙笔,其委婉语的运用,不但曲达思想,亦吻合各种不同的语境、场合、感情色彩和人物身份。纵观全书,其数目之众多,仿佛翻阅一部语言字典;表达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据笔者粗略统计,《红楼梦》中出现的死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2010-08-15
- 分析《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译本的归化与异化
的译文(以下简称霍译)是:Manproposes,Goddisposes[4].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人们把“天”视为自然界的主宰,而基督教徒则把“God”视为自然界的主宰。霍译直接套用了现成的英语谚语,译入语读者对此的理解是轻而易举了,只是如此一来,原文中的佛教色彩就被改写为了基督教色彩,霍克斯潜意识地把一个信佛的人变成了一个信奉耶稣的人。杨译则巧改“God”为“Heaven”,从而很好地保留了源语文化中的宗教色彩。可见,杨译的异化再现了道教文化的内涵,霍译
文教资料 2010年2期2010-08-15
- 《红楼梦》中自由直接引语英译浅析
德合译本(简称“霍译”)以及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本(简称“杨译”)。同样的人物话语,由于采用不同的引语表达方式,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文体效果。在各种引语中,自由直接引语是使叙述者控制最小化的一种,能够使作者“自由地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例(1)黛玉亦常听见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霍译:Dai-yu had long agobeen told by her mother thatsh
文学教育 2009年10期2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