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对《红楼梦》汉英翻译的影响

2012-08-15 00:54:04徐文东王会娟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霍译杨译文化背景

徐文东,王会娟,朱 哲,黄 敏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文化因素对《红楼梦》汉英翻译的影响

徐文东,王会娟,朱 哲,黄 敏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文学翻译不只是选择用法恰当和意义相同的词语的过程,而且是对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通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的一系列的比较来说明文化差异对《红楼梦》不同译本产生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提高译文的质量。

文学翻译;文化因素;比较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背景都各有特点,异彩纷呈。因此,在跨文化的文学翻译中,译者所要做的,不仅是对原文本内容的准确翻译,还需要将原文所蕴涵的文化层面准确、有效地呈献给译文读者,尤其是异域语言文化的读者。

一、文化背景差异对《红楼梦》的译本产生影响

文化背景的差异,体现在语言特征、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各自都有深厚的底蕴,表现为各成体系,有类似的方面,但是更多的地方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译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更需要译者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尤其是文本中所涉及的内容。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凝结了作者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苦旅,也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万花筒。对这部文学巨著,国内外进行着长期的研究,解读,甚至解密。对红楼梦的英译历史也有将近180年。从早期的 Chinese Poetry(John Davis,1830)、Dream of Red Chamber(Robert Tom,1846)到20世纪末出现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David Hawkes)、A Dream of Red Mansion(杨宪益、戴乃迭),其中不乏优秀译作。

二、《红楼梦》两英译本例子比较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其中两部比较完整、有代表性、并具有鲜明特征的译本作为分析对象: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下文称“霍译”)[1]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下文称“杨译”)[2]。通过对两个全译本的一系列的比较来解释说明文化差异对《红楼梦》不同译本产生的影响。比较的方面主要包括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礼仪等因素。

(一)从饮食文化因素分析

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日常使用的物品中,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所遇到的或使用的物品也各具特征。

例一:“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红楼梦》第二十回)[3]

杨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霍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原文在汉语文化中是一句俗语,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两个译本都采取了直译的策略,也便于读者理解,但是在饮食文化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差异。原文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当地的饮食文化中大米是日常生活中的主食。杨译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准确地传递了原句的含义。而霍译则采用了意译的策略,将其译为“make bread without flour”,更贴近西方人的日常饮食习惯。使得译文更亲切,但同时也忽略了原文此处体现的文化内涵。

例二:“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红楼梦》第十六回)

杨译:“Hsueh Pan is another of those greedy guys who keep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e the pan.”

霍译:“You know what Cousin Xue is like always‘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pan.’”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与之相伴的陶瓷器皿的发展也是引人注目,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原文中的“碗”是日常饮食中必备的餐具之一。杨译将其直译为“bowl”,保留了原文所蕴涵的饮食文化。在西方的饮食文化中,更常见的使用盘、碟盛饭。因此,霍译中则将其做了处理,译为“dish”(盘,碟),体现了英语语言文化环境中饮食的习惯和常用器具,更易于目标语环境中读者接受和理解。

(二)从风俗礼仪因素分析

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餐桌礼仪也有鲜明特征。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

例三:两边靠门一小桌:李纨和凤姐,虚设座位,两人皆不敢坐,只在贾母王夫人两桌上伺候。(《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杨译:“…and the small one near the door on the west for Li Wan and His-feng.The seats at this were unoccupied,however,as they were waiting on the tables of the Lady Dowager and Lady Wang.”

霍译:“a little table was laid for Xi-feng and Li-Wan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doorway,but this was only for form's sake,since both of them remained on their feet in order to wait on the other two tables.”

两译本都保留了原文涉及餐桌座次的准确描写,并不是笼统带过,尤其是霍译中添加了“this was only for form’s sake”,更能够帮助英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读者理解和接受原文的内涵。原文的语境是贾家在宴请宾客,与西方文化不同,文中描写的是众人围坐在一个方桌,长辈或德高望重的坐在正面,两边各有一人作陪,对面不设座位,用作上菜的空间。霍译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接受原文的含义。

风俗礼仪的不同也体现在对道德标准要求的差异。历史上的“三从四德”这个对女性的要求即体现了这一点。在封建礼教中,女性地位要明显低于男性。而在西方,争取女性权力的呼声要强烈得多,女性在法律、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四:“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红楼梦》第四十七回)

杨译:“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aren’t you?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

霍译:“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though I must say,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you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 little far.”

“三从”,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时,提到“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女性对男性的服从。“四德”,见于《周礼·天官·内宰》,是指女子所要具备的德、容、言、功。其中“功”并不是在行业中做出功绩,而是治家之道、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4]。

杨译和霍译成功地传递文本字面信息。但是两译本中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杨译中的“submission”(归顺、屈从)一词。这一词蕴涵了作者对封建礼教中“三从四德”的深刻理解,凸显了在文中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妇女的地位和道德标准。在当时男尊女卑的道德偏见下,女性的屈从被视为美德。因此,杨译更直接地传递了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而这在西方追求自由平等的文化背景下,会出现文化的冲突。为了削减理解上的阻碍,霍译使用了“wifely virtue”(做妻子的美德)较为平和的词语,方便读者接受,但同时会使读者忽略此处反映的文化背景。

(三)从宗教因素分析

宗教是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中西方的宗教历史发展长河中,产生了不同的教派、信仰,也从侧面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认知。

例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第六回)

杨译:“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霍译:“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原句中的“天”在两译本中进行了不同处理。杨译为“Heaven”,在汉语文化背景中,“天”是至高无上的代称,类似的表述有“老天爷”,“苍天”等,杨译选择了直译,将原文人物所处文化背景介绍给了译入语读者。霍译为“God”,用英语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全能的“上帝”来表现文中人物话语的含义,更贴近英语环境中读者的认知范围。

例六:“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杨译:“You have had one trouble after another since you were a boy,and the money we have spent on you would make a silver statue bigger than you are.”

霍译:“And the money they spent on you,nursing you through all the fevers and calamities of youth(for you were a sickly,ailing child);it would have been enough to have made you anew out of silver!”

“三灾八难”出自佛教用语。佛教以水灾、火灾、风灾为三大灾,刀兵、饥馑、疫病为三小灾。八难是指影响修道成佛的八种障碍,比如作恶多端、安逸享受等。后引申为多灾多难[5]。杨译将“三灾八难”译为“one trouble after another”更贴近中文里的引申义,但也是比较宽泛的概念。霍译通过加注释的方式,将“灾难”的具体情况作了概述,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译文更加具体化了。

三、结束语

本研究从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礼仪三方面对《红楼梦》两译本中的一些例子做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两译本在传递原文文本信息的方面都是成功的范例。但两译本各有特点。杨译更侧重于忠于原文的文化语境,大多采用直译,将原文所蕴涵的文化背景传递给译入语读者。霍译则更倾向于减少译本与译入语读者的隔阂,在某些方面采用了意译,使得读者更易理解。在文学翻译中,文本的文化背景和深刻内涵为译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读者的认知语境等方面做出分析,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提高译文的质量,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1]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Penguin Books,1973.

[2]Yang,HsienYi ,Yang,Gladys.A Dream of Red Mans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1.

[5]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上海:外国语,1998(2):12.

(责任编辑 张佑法)

H315.9

A

1007-7111(2012)06-0083-02

2012-04-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2W48)。

徐文东(198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霍译杨译文化背景
浅析《红楼梦》中“黄”系词的类型及其翻译策略
Analysis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Gulliver’s Tra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2
文化语境视阈下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翻译策略的选择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意识形态与翻译副文本的变迁:杨译鲁迅小说副文本研究
江汉论坛(2017年6期)2017-06-30 10:22:23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论译者的翻译个性
——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
论译者的翻译个性
——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