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坤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红楼梦》死亡委婉语及其英译
李 坤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红楼梦》;死亡委婉语;英译研究
概述了《红楼梦》中的死亡委婉语,比较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种《红楼梦》英译版本的死亡委婉语的翻译,指出两种译本的翻译各具特色。提出在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委婉语的英译中,译者在较好保留原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亦应充分传达出原文的委婉意图。
“委婉语是避开语言禁忌而发展出来的沟通手段”(Ayto,1993:1),为了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人们在说话行文时遇有不便,不敢或不愿直说的事物,往往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含蓄、婉转的说法来曲折地加以表达,这些婉转的表达方式称为委婉。
“死亡”正是这样一个从古至今、无论东西方都避讳莫深的事物。弗朗西斯·培根曾说“人类惧怕死亡,如同孩子惧怕黑暗。因为传说,孩子对自然的恐惧与日俱增,死亡亦是。”(Rawson:1981)人们往往出于一种趋吉避凶的心理,不愿直接提及“死”,而是用委婉语来替代,因而汉英两种语言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异常丰富。在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数量众多,如sleep,depart,pass a2 way,go west,be with God,hitthe rocks,to go up SaltRiver, in the arm s of Jesus等。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范围涵盖日常言语交流、文献资料、文学作品等多层面,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表现死的不同原因、方式,以及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这就使汉语中“死”的委婉语数目非常庞大。(张拱贵,1996:23)
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所撰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委婉语丰富多样,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斑斓色彩。本文即以《红楼梦》中的死亡委婉语为研究素材,选取霍克斯、闵福斯(以下简称霍译)与杨宪益、戴乃迭(以下简称杨译)两个英译版本进行对照分析,探究其英译问题。
《红楼梦》描述了封建大家族贾家宁、荣两府由兴盛到衰败的整个过程,书中众多人物经历了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的场景,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曹雪芹独具妙笔,其委婉语的运用,不但曲达思想,亦吻合各种不同的语境、场合、感情色彩和人物身份。纵观全书,其数目之众多,仿佛翻阅一部语言字典;表达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据笔者粗略统计,《红楼梦》中出现的死亡委婉语有上百次之多(包括重复用语)。其中使用一个字体现委婉语的有:终(第二回),违(第五回),亡(第五回),殂(第十四回),寂(第十八回),薨(第五十八回),殁(第六十三回),卒(第六十九回),夭(第七十七回),殉(第一百十一回)等。
使用两个汉字的有:度脱(第一回,第一百二十回),无常(第五回),仙逝(第二回,第六十四回),去也(第五回),回去(第十三回),没了(第十三回,第六十三回,第九十五回),伸腿(第十三回),辞世(第十三回),捐馆(第十四回),老了(第十五回),夭逝(第十六回),圆寂(第十八回),亡故(第十八回)大故(第三十三回),归西(第四十六回),停床(第五十回),回首(第五十二回),殡天(第六十三回),升仙(第六十三回),归天(第六十三回),过阴(第七十五回),薨逝(第九十五回),亡故(第九十八回),早夭(第九十八回),仙去(第一百四回),溘逝(第一百六回),去世(第一百八回),去了(第一百十回)等。
三个汉字的有:眼闭了(第一回),大梦归(第三回),入黄泉(第五回),不中用(第十六回),归地府(第六十六回),寻拙志(第七十四回),合上眼(第一百六回),不自在(第一百八回),返元真(第一百九回),赴冥曹(第一百十二回)等。
四个汉字的有:下世光景(第一回),有个长短(第十一回),萧然长逝(第十六回),呜呼哀哉(第十六回),上五台山(第二十二回),身亡命陨(第三十三回),尸居馀气(第六十四回),北邙乡女(第九十七回)等。
运用韵文、诗句、句子来体现委婉的有:未必熬得过年去(第十一回;第二十一回);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第二十九回);一时有个好歹(第五十七回);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第六十三回);魂归离恨天(第九十八回);香魂一缕随风散(第九十八回);寿终归地府(第一百一十回)等。
由上可见,《红楼梦》中涉及到的死亡委婉语数量多,形式多样,为进行其英译研究提供了极好素材。
委婉语是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从中可以反映出时代变迁中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心理、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念。《红楼梦》中的委婉语很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和文化特征,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1 具有宗教色彩的委婉语
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英汉两个民族宗教信仰不同,表达也各异,这在《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得以充分体现。佛教自汉代以来传入中国,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佛教文化思想已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请看下例:
(1)凤姐凑趣,笑道:“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了……”(第二十二回)
杨译:His2feng teased,“is Pao2yu the only one who’ll carry you as an immortalon his head to MountWutai…”(Note: MountWutai was a holy Buddhistmountain1)(The Yangs, vol11,p1312)
霍译:She said,“You forget,Grannie,when you go to heavenYoung Bao2Yu won’tbe the only one who’llwalk a2 head of the hearse…”(Hawkes,vol11,p1433)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古人常以“上五台山”来婉指人死后登顶成佛,象征着他们修成正果结局圆满,常用于那些德高望重、令人尊敬的长者,是一种敬语表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此,杨氏的译文运用了加脚注的异化手法,保留了“五台山”这个形象,并且用脚注a holly Buddhistmountain作进一步解释。而英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许多委婉语源于《圣经》,英语中的go to heav2 en也是笃定的信徒所致力追求的,与原文的语用意义相近,故霍式的译文采用归化手法中的形象转换,将佛教中的“五台山”转换为基督教中的“heaven”。霍式这种形象转换的归化手法在译文中多次出现,例如“逝者已登仙界”,霍译为:The Departed is now in paradise1佛教中与凡世相对的神仙们居住的仙界被转换成了基督教义中的天堂。
对于带有文化特色的委婉语,有两种情况:1)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可用本族文化中的形象代替原文中的形象,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2)为保留原文的精髓,译者若想将异域文化和风俗介绍给读者,应进行社交语用对比,尽量传达原文的风格和文化背景。很显然,霍译为第一种情况,而杨译则为后者。
(2)候芳魂五儿乘错爱 换孽债迎女返元真(第一百九回)
杨译:Yingchun Pays HerMortalDebt and Returns to the Primal vo id (The Yangs,Vol16,3229)
霍译:Ying2chun pays her debt to fate,and returns to the Realm of Primordial Truth(Hawkes,Vol15,172)
道家所说的“返真”指近于本来真性,亦即返于无,返于死。“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庄子·大宗师》)“返真”后来演化为死亡的婉称。这里两个译者均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虽然行文不同,但达到的文化传真的目的一致。
2 具有阶层性的委婉语
中国封建社会是个讲究宗法、礼教的社会,等级森严,从君主到平民构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人们的语言行为无不渗透着等级尊卑的观念。《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不禄,庶死曰死。《红楼梦》详尽描述了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所描述的贵族、平民、家奴等阶层的语言行为凸显出森严的阶层性,具体到死亡的用法,也是生前不平等,逝去仍不平。诸如书中对于老太妃、周贵妃及贾元妃(贾元春)之死婉称为“薨”、“薨逝”,对于有官衔有爵位的贾敬去世称为“殡天”,林如海去世称为“捐馆”,而对于没有身份的平民百姓则直接用“死”。
(3)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第三十二回)
杨译:Disgrace Drives Jinchuan to Suicide1 (The Yangs, Vol12,885)
霍译:And Golden shows an unconquerable sp irit by end2 ing her hum iliation in death1(Hawkes,Vol1126)
(4)因讹成实元妃薨逝(第九十五回)
杨译:A Rumour Comes True and the Imperial Consort Dies (The Yangs,Vol15,2863)
霍译:A rumor comes true and the ImperialConsortpasses away(Hawkes,Vol14,303)
“薨”原指房子坍塌时发出的声音,后用于指代具有显赫身份的人物的去世。贵为皇家嫔妃的贾元春的去世成为“薨逝”而丫头金钏作为下层阶层的平民,她的去世只是“死”。回看两个译本,霍氏明确把握了原作中等级分明的写作背景,对于原文中刻意隐讳之处选用目标语中相应的委婉语pass away,语用隐含之意则得以保存;相比较,杨氏的译文将委婉含义明确化,委婉失效。
3 表达不同年龄的委婉语
汉语是一种“长幼尊卑”井然有序的文化,强调“父统子、兄统弟、嫡统庶、大宗统小宗”,讲究长幼有序,对于辈分大小,年龄长幼都赋以不同的名称。
(5)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第十六回)
杨译:Qin Zhong Dying Before His TimeSets Off for the Nether Regions(The Yangs,Vol11,399)
霍译:Qin Zhong is summoned for p remature departureon the Journey into Night(Hawkes,Vol11,302)
“夭”乃是早逝之意,在原文中作者分别用了“夭”、“夭逝”、“早夭”描述三个年轻人晴雯、秦鲸卿、黛玉的去世。比较两个译本,霍克斯在保留原文语意和风姿方面明显较杨译为佳,杨译本用“before his time”更简练、准确,但“dying”的直白化运用却减弱了原文的委婉意涵,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文的表达效果。
(6)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第一百十回)
杨译:The lady dowager passes away peacefully(TheYangs,Vol16,3265)
霍译:LadyJiaendsherdays,andreturnstothelandof shades(Hawkes,Vol15,192)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那些在世间做善事的“善人”会得到“善终”,此之谓“寿终正寝”。在这里,贾母平稳度过她的一生并安然离世,“寿终”正妥帖地描述了这一点。比较此二译本,可以看出杨译和霍译在风格和语意方面均较为恰当;但从传达原文的信息完整程度上看,杨译中欠缺了对原文“归地府”的传达,而霍译则较好传达了这一信息。
4 关于寿棺,葬礼及守孝的委婉语
书中第二十五回有一段这样描述:“一时又有人来回说,‘两口棺材都作齐备了,请老爷出去看。’贾母听了,如火上浇油一般,便骂道:‘是谁做了棺材?’一叠声直叫把做棺材的拉来打死!”从中可以看出,棺材一词在古时中国属禁忌用语,不能直言陈述,因此书中相应的委婉用语也多种多样。例如,寿木(第六十三回),灵(第十四回),仙輀(第十五回),慈柩(第一百十六回),灵柩(第一百十六回)等,除此,还有诸如下例的委婉用语:
(7)尤氏道:“我也暗暗的叫人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的办着呢。”(第十一回)
杨译:“I’vehadthemsecretlyprepared1ButIcan’tget anygoodwoodforyouknowwhat,soI’veletthatgoforthe timebeing1(TheYangs,Vol11,307)
霍译:Theonlythingwehaven’tyetgotistherighttim2 berfortheyouknowwhat1Butwe’relookingaroundallthe time1(Hawkes,Vol11,241)
在原文语境下,提到“那件东西”、“木头”,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棺材,因之在这一例子中,两译本均采用信息等值的翻译策略,较为恰当地传达了原文意图,而并未将原文所指代之物明确译出。
下面是有关葬礼委婉语的例子:
(8)老太太的事出来,一应都是全了的,不过零星杂项使费…(第五十五回)
杨译:Asfortheoldlady’sfuneral,allthepreparations havealreadybeenmade1(TheYangs,Vol13,1605)
霍译:AsforHerOldLadyship:themainthingshave beenpaidforalready;therewillonlybevariousmiscellaneous expenses1(Hawkes,Vol13,63)
(9)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个就没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东西后事备用的,也该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第十一回)
杨译:Xifengloweredherheadforawhile1“Thereseems tobelittlehope,”shesaidatlast1“IfIwereyou,I’dmake readythethingforthefuneral1(TheYangs,Vol11,305)
霍译:Xi2fengsatsilentforsometimewithlowered head1There’snohope,isthere?You’llhavetostartgetting thingsreadyfortheend1(Hawkes,Vol11,241)
孔子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对原文此类表述的翻译应符合相应的礼仪。在原文中“事”、“后事”乃是葬礼的委婉语,对比两个译本我们可以发现霍译明显优胜于杨译,因霍译坚持了原文的委婉意图,而杨译将其直白翻译成“funeral”则破坏了原文的委婉之意。
(10)贾政报了丁忧,礼部奏闻。(第一百一十回)
杨译:JiaZhengreportedhismother’sdeath,andthe MinistryofRitespetitionedtheEmperorforleaveforhim1(The Yangs,Vol16,3267)
霍译:JiaZhengreportedhisbereavementandthecom2 mencementofhisthree2yearperiodofmourningtotheBoardof Rites,whosubmittedamemorialrequestingtheEmperor’sin2 structioninthematter1(Hawkes,Vol16,1931)
(11)那位甄老爷一见,便悲喜交集,因在制中不便行礼,便拉着了手叙了些阔别思念的话。(第一百十四回)
杨译:TheirreunionfilledMr1Zhenwithmixedjoyand sorrow1AstheycouldnotgreeteachotherformallywhileJia Zhengwasinmourning,theytookhandsandexchangedafew civilities1(TheYangs,Vol16,3387)
霍译:WhenZhenYing2Jiasawhim,sorrowandjoymin2 gledinhisbreast1Bothgentlemenrefrainedformanyelaborate displayofceremony,andinsteadclaspedeachothersimplyby thehandandexchangedgreeting1(Hawkes,Vol16,264)
丁忧也称“丁眼”,为旧时对父母之丧的称呼,即当官员的父母逝去,官员要在家中守丧三年(实则27个月),守丧期间不做官,不婚娶,不应考;在任上要辞官归里,闭门谢客,期满方可起复;制中亦指三年的守孝。这两个词语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代汉语中这些词汇已经废弃不用,在英语中更难找到对应的翻译。杨译运用简化手法将其翻译成对应的现代词汇,以缩小古今文化差异,易于为读者所理解,但失却了相应的传统文化风韵;霍译采用文内补偿的归化方法,对原文相应表达进行详细地解释说明,尽管这使译文显得有些冗长,但如此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语言效果,传达出文化内涵,有助于外国读者更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委婉语是社会文化领域的语言映射,“从中可以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孔庆成,1993)。《红楼梦》中的委婉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对于更好地了解汉语委婉语的生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杨译和霍译对《红楼梦》死亡委婉语的翻译各具特色。在具有宗教、民族色彩的死亡委婉语的翻译方面,杨译多采用异化手法保留原文的相关色彩,霍译则多采用归化译法以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在保留原文的委婉程度方面,杨译的部分翻译采用了直白译法,虽更易于读者直观性理解,但却失掉了原文的委婉意涵;霍译则多译出了原文的委婉内涵,此种译法虽使译文略显冗长,读者读起来稍显费力,但能较好传达原文的委婉意图。可见,在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委婉语的英译中,译者在较好保留原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亦应充分传达出原文的委婉意图。如何使得展现原文风韵与易为读者理解双重翻译目标的完美实现,乃是译者所应汲汲探求的翻译目标。
[1] Hawkes,D1&Minford,J(trans1)1The Story of the Stone [M]1London:Penguin Books,19731
[2] Yang Xianyiand Gladys Yang(trans1)1A Dream of Red Man2 sions[M]1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51
[3] Rawson,H1A Dictionary of Euphem ism s and Other Doubletalk [M]1New York:Crown Publishers,19811
[4] Ayto,J 1Euphemism[M]1London:Bloom sbury Publishing Lim ited,19931
[5] 张拱贵1汉语委婉语辞典[M]1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1
[6] 孔庆成1委婉语言现象的立体透视[J]1外国语,1993 (2)1
On the Tran sla tion of Dea th Euphem ism s in Hong Lou Meng
L IKun
(School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China)
Hong Lou Meng;death euphem ism;translation
This thesis,through the exp loration and comparison ofdeath euphem ism sofHong Lou Meng in two ver2 sions from four different categories,pointed out that euphemistic inten 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shou ld be fully con2 veyed while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being kep t at the same time1
H 31519
A
167322804(2010)0420135203
20092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