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译本对比分析

2021-11-12 22:59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霍克贾宝玉译文

张 敏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20世纪以来,学术界因其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除了内部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交流、达到世界文化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红楼梦》迄今为止外语翻译一共有20多种,加上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一共翻译多达30多种语言。在英语世界里,《红楼梦》的两个影响最大的全译本分别是杨译本和霍译本。

一、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

二、实例分析

(一)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的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当初是受中国政府赞助并受政府“向外国读者如实地介绍中国文化”之托,翻译《红楼梦》全120回,可以说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因此他们的翻译对原著忠诚度极高,视忠实更重。

大卫·霍克斯是当代英国的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出于自己对《红楼梦》的喜爱,对《红楼梦》进行翻译,译作倾向于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的效果。

由此可见,两者的翻译目的是有所差别的。“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也是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杨、戴的目的是如实反映中国文化,而霍克斯的目的在于使西方读者爱上这部经典,那么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处理自然也是有所不同的。

1.仆人名字的翻译

《红楼梦》中所出现的人名不在少数,总体来说,杨译对所有的人名都采取音译的翻译方法,而霍译对重要人名音译,对丫鬟、下人的名字则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

例1:焙茗

杨译:Beiming。完全音译无法体现出人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霍译:Tealeaf。“焙茗”即烹水沏茶,英文中“tealeaf”意为“泡过的茶叶”,从构词法来看霍译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英语“tealeaf”作为俚语,有“小偷”之意,即做人随机应变,爱耍小聪明,这一特点与《红楼梦》中焙茗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相符,因为在小说中,焙茗就是经常会帮着贾宝玉做一些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事情,比如替贾宝玉找禁书来读,就这一方面来看,“tealeaf”一词也是极为恰当的。

例2:袭人

杨音译为Xiren,单纯当人名讲还可以,但是后文中还出现了一句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杨宪益夫妇翻译为“When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assails men,we know the day is warm”,“袭人”翻译为“assail men”,与人名Xiren的翻译不同,这样在后文中薛蟠说袭人是贾宝玉的宝贝时,很难让读者联想到是同一个人,也就没有了原文的含义。

霍意译为Aroma,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翻译为“The flowers’ aroma breathes of hotter days.”这样一致的翻译才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的感受,达到等效翻译。

2.院落的翻译

例3:怡红院

杨译为Happy Red Court,这个翻译是直接的字对字的翻译,基本保留了原义。

霍译为Green Delights,由于“红”字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霍克斯将汉语里的“红”译成英语里的“绿”表达春天的希望之感,在英语读者眼中,或许“绿”确实能代表贾宝玉那如春天一般徜徉在众姐妹的花海中的感觉吧。

(二)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具有意义。

1.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而文化又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与传递的。那么对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仅在进行人际交流时需要特别注意,在进行翻译时也要对其多加留意,因为翻译的目的也是进行文化交流,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对相关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从而选择译入语读者所能认可和理解的表达方式。

例4:抹骨牌

杨译:play cards。

霍译:play dominoes。

“骨牌”是一种中国民间游戏用具、牌类娱乐用品。杨宪益夫妇将其简单译为“card”,而霍克斯将其译为“dominoes”,即多米诺骨牌,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文采用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2.补充说明

在翻译实践中,有时仅仅把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过来是远远不够的,译者还需要对原文的语境进行仔细品味,必要时可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以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行文脉络。

例5:那薛蟠三杯下肚,不觉忘了情,拉着云儿的手,笑道:“你把(那梯己新样儿的曲子)唱个我听,我吃一坛如何?”

杨译:

Sing a nice new song for me.

霍译:

You’d sing me a nice new song one of your specials.

原文中的“梯己”,即“体己”,意为特有的,个人私有的。薛蟠想要听的是云儿自创的新的曲子,杨译版本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翻译,意思有所缺失,而霍译版本中,前半部分与杨译相同,但是补充的内容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三)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指的是译者不仅要对原文作者忠实,对译文接受者也负有责任。即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而在杨译中,似乎只考虑忠实于原文,多处为字对字翻译,使得译文读者不易理解。

1.动词的翻译

例6:宝玉很会欺负你妹妹。

杨译:Baoyu is good at bullying you.

霍译:Bao-yu,you are very unkind to your cousin.

杨译版本中,看见“欺负”一词就翻译为“bully”,原文中,王夫人想表达的内容是,贾宝玉调皮捣蛋,经常惹林黛玉不开心;而“bully”的意思是“恐吓,伤害,胁迫”,用在这里不合适,用词太直接,未考虑大语境。霍译版本中,简单的“unkind”一词,用得符合语境,也传达出了原文的意思。

例7: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

杨译:I put it away in a clean place.

霍译:I would religiously hoard it away.

原文中的“干干净净收着”是说贾宝玉会把林黛玉也爱吃的食物仔细收着,等有时间两人一起吃,并不是杨译版本中“把它放在干净的地方”那么简单。而霍译版本中用的词组,意译即“十分认真地把食物保存起来”,这才是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2.时间词的翻译

例8:五更天谢恩。

杨译:at the fifth watch。

霍译:at four o’clock。

“五更天”这一时间词是中国特有的表达,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 ,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三更是23点至凌晨1点,四更是1点至3点,五更是3点至5点。

杨宪益夫妇将“五更天”翻译为“the fifth watch”,太过随意,英文中没有这个表达。霍克斯的翻译选取了3点至5点的4点,翻译为“at four o’clock”,可见霍克斯的翻译是很慎重,是查阅了资料的,而不是随意翻译。

例9:豆蔻开花三月三。

杨译:on the third of the third moon。

霍译:in the month of May。

“三月三”,农历的三月三日,又被称为元巳、上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地区是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杨宪益夫妇的翻译是简单的直译,这样的词组没有任何意义。不仅不达意,还对整体表达有破坏性。而霍克斯的翻译,农历三月三,在阳历也就是在五月份,因此霍克斯的翻译能够做到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三、结语

英语重外在细腻性、准确性,总体来看,杨、戴的译文太过忠实于原文,多处为字对字翻译,有些地方甚至会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障碍;霍克斯的译本表达更加地道,侧重于以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准,在文化含义翻译时多参照了译文读者自身文化中的对等意象,以便于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文中之意。虽然文章大多数情况下指出了杨译的不足,但不能否认其贡献;而霍克斯除了上述例子,翻译中也有不足之处,甚至存在错译现象。我们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鉴赏两部作品,认真汲取其中的长处与闪光点。

猜你喜欢
霍克贾宝玉译文
滑板的乐趣
《红楼梦》中谁得过“玉”的好?
一起来观星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霍比特人退下,霍克斯湾上场
贾宝玉为何是“情不情”
未完的前尘烟雨
双重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