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圈

  • 合并巨大球样动脉瘤的冠状动脉瘘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单中心经验
    验,评估了应用弹簧圈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连续纳入自201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的CAF合并巨大球样动脉瘤的患者11例。收集全部患者临床资料、介入治疗过程、即刻手术结果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纳入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诊断为CAF合并巨大球样动脉瘤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需外科干预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者;(2)合并经导管介入治疗禁忌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3年8期2023-10-09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是当前临床治疗动脉瘤疾病的一项重要技术方案,对尚未破裂和已经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均有良好疗效[4-5],但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尤其是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并不代表治疗过程已经结束,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出血仍然需要接受抗凝治疗,后续血栓、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威胁也依然存在,对患者救治方案的成熟性与全面性、主治医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素质均提出较高要求。纵观当前临床各级研究成果,少有针对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

    大医生 2022年17期2022-11-24

  • 初次血管内治疗后复发性动脉瘤再次介入治疗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要进行再治疗,弹簧圈栓塞是复发性动脉瘤较为普遍的再次治疗方法,但该方法在复杂动脉瘤中有较高的失败率和复发率[2-3]。随着技术的进步,腔内置入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已成为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日益成熟的方法,与其他治疗相比,PED闭塞率更高,且复发率较低[4-5]。目前不同机构对血管内治疗后复发性动脉瘤治疗方式的选择不同,对比PED和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数据有限。此外,非随机研究可能受到选择偏差的影响

    河南医学研究 2022年21期2022-11-22

  •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将柔软的贵金属弹簧圈通过微导管从体外植入动脉血管瘤内,金属弹簧圈通过解脱装置与推丝进行连接,在手术过程中通过电解脱、水解脱以及机械解脱三种解脱方法进行弹簧圈的分离.从而使动脉血管瘤内血液凝固而达到阻止血液溢出或抑制动脉血管瘤破裂以进行手术的目的[3].与水解脱、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技术相比,机械解脱方式其优点在于推丝与栓塞弹簧圈本体的主接点解脱时,能够准确控制弹簧圈栓塞本体的位置,操作简单,机械解脱弹簧圈耗时比较短[4].临床效果显示,机械解脱的弹簧圈需要满足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7-18

  • 弹簧圈填充密度对乙状窦憩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5]。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新的治疗憩室型搏动性耳鸣方法,临床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报道。Lenck等[6]对一名搏动性耳鸣患者,采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乙状窦憩室,永久性地消除了患者的耳鸣,Houdart等[7]报道了一例左侧憩室的搏动性耳鸣患者,经弹簧圈血管内治疗,憩室闭塞患者耳鸣消退。曹向宇等[8]证实了患者进行支架辅助线圈栓塞后,憩室内湍流消失病人搏动性耳鸣消失。以上临床已证实弹簧圈栓塞治疗搏动性耳鸣的有效性,但是其中弹簧圈参数的选择主要依赖于临床医生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2年3期2022-06-29

  • 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技术2.13D弹簧圈 3D弹簧圈及球形弹簧可在动脉瘤不同方向产生压力,促使动脉瘤转变为球形或椭圆形。对于一般体积的颅内动脉瘤,仅需使用2个3D弹簧圈即可达到完全栓塞的效果[18]。与普通螺旋铂金弹簧圈相比,较厚的3D弹簧圈可增加填塞的致密度,减少动脉瘤术后复发,且3D弹簧圈的使用可以产生更为理想的栓塞率及较低的术后复发率[19]。蔡廷江等[20]对3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进行了研究,患者均采用3D弹簧圈瘤体重建及瘤颈重塑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并发症

    医学综述 2021年9期2021-12-03

  • 弹簧圈技术与传统方式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式[3-4]。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第1 枚“成篮”弹簧圈直径选择尤其重要,传统方式一般选择与动脉瘤直径一致或小于动脉瘤直径弹簧圈[5],但治疗费用及动脉瘤复发率高,且不适用于宽颈动脉瘤[6]。随着介入技术发展,球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及分流技术等治疗已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但治疗费用进一步增加[7-9]。因此,降低动脉瘤复发率及手术费用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趋势。大弹簧圈技术栓塞治疗指第1 枚弹簧圈直径是动脉瘤最大径的1.4~1.5 倍[10],但不超过其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年10期2021-10-28

  • 新型专用定位弹簧圈与传统微弹簧圈定位肺小结节的对比研究
    样,其中传统微弹簧圈定位凭借其定位相对精确、并发症相对少等优点成为临床较常用的定位手段,但因其不是专用肺结节定位弹簧圈仍存在诸多不足;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应用一种新型肺小结节专用定位微弹簧圈术前定位,现回顾性对比分析新型专用定位微弹簧圈与传统微弹簧圈在肺小结节胸腔镜术前定位中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12月于我院行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的48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27例,年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年5期2021-05-20

  • 单纯弹簧圈栓塞与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证实,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疗效不尽理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LVIS支架属于柔性闭环镍钛材质的新型支架,其径向支撑性、贴壁性及顺应性均较好。文献报道,弹簧圈栓塞辅以LVIS支架有助于增强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效果,降低动脉瘤复发率[2]。目前,国内鲜有单纯弹簧圈栓塞辅以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中治疗的报道。本研究分析单纯弹簧圈栓塞辅以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广东省

    现代实用医学 2021年4期2021-03-26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进展
    地在瘤腔内释放弹簧圈,使手术更安全。随着3D打印技术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血流动力学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微导管塑形亦越来越趋向于个体化,根据3D打印模型,更加精确地对微导管进行塑形,使之更为贴合患者实际情况[1]。2 双微导管技术是指先通过第一根到位的微导管部署第一枚弹簧圈成蓝,然后将另一根微导管头端置于动脉瘤另一侧部署第二枚弹簧圈,两枚弹簧圈编织满意后释放前者,交替释放弹簧圈至栓塞完全[2]。双微导管技术能够分腔分次释放弹簧圈,有利于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的致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8期2021-01-06

  • 胸腔镜切除术前CT引导下记忆合金定位弹簧圈精准定位肺小结节
    合金定位肺结节弹簧圈结构图 弹簧圈头端为多环螺旋形,位于病灶邻近1 cm内肺组织内;中段为直线形,FDWS-21G×120-10、FDWS-21G×120-20及FDWS-21G×120-30型号记忆合金定位弹簧圈中段长度分别为1、2、3 cm;尾端为单环螺旋形,留置于脏层胸膜表面图2 穿刺引导系统 推送杆尾端有黑色标记;引导针内装载记忆合金定位弹簧圈;21G同轴穿刺针由针芯和针鞘组成,针鞘总长度10 cm,表面标有刻度随着高分辨率螺旋CT的应用,肺小结节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0年10期2020-10-27

  • 支架辅助栓塞术在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破裂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瘤;破裂出血;弹簧圈【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112-02前交通动脉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常见部位,且最容易发生破裂出血[1]。由于其解剖复杂,使得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成为神经外科的治疗重难点。介入栓塞及开颅夹闭是临床常见的治疗颅内动脉瘤两种治疗方法,2012年关于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诊治指南中指出[2],对于介入栓塞及开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2期2020-07-09

  • 肝假性动脉瘤栓塞术后胆总管弹簧圈迁移1 例
    ),遂术中使用弹簧圈和生物胶栓塞(图1 ③)。此次患者6 d 前出现上腹部疼痛伴发热。 上腹部CT 平扫+增强:左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并扩张,胆总管下端条状高密度影并发射装伪影,胆囊缺如(图2)。图1 典型病例诊疗过程图像图2 术前CT 平扫和增强从影像学表现上来看不排除金属可能。 结合病史及影像资料,左肝内未见金属弹簧圈影,患者胆总管内“高密度异物”是介入留置移位弹簧圈可能性大,手术指征明确,遂于2018 年9 月7 日全麻下行开腹左肝外叶切除、 胆总管切开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年5期2020-06-24

  • 普通弹簧圈联合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栓塞体肺侧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OOK公司普通弹簧圈。但对于一些侧支血管开口重度狭窄、走行迂曲或直径过小的血管,既往无法进行栓塞,有时需要对这些血管行外科结扎术。随着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系统(InterlockTMFibered IDCTM Occlusion System,Boston Scientific,美国,以下简称“Interlock弹簧圈”)的临床应用,这些侧支血管也可以进行栓塞治疗,从而提高了合并体肺侧支的复杂先心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15例患者联合应用COOK弹簧圈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3期2020-06-15

  • 颅内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的治疗效果
    疗方法,而单纯弹簧圈栓塞对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复发率,使其在宽静脉瘤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进步,球囊辅助、双微导管技术、支架辅助栓塞等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血管内治疗进行了优化[3]。对于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较为复杂的动脉瘤,采用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均较为困难,而随着支架的不断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已逐渐用于较为复杂的颅内动脉瘤中[4]。本文分析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对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以为复杂颅内动脉瘤选择

    医药前沿 2020年29期2020-02-25

  •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临床分析
    助30例,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栓塞前Hunt-Hess分级Ⅰ~Ⅱ27例,Ⅲ~Ⅳ级8例。1.2栓塞方法1.2.1 术前准备:根据术前评估,预计应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的患者,术前6 h口服负荷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225 mg)。1.2.2 术中栓塞方法:患者全麻,术中全身肝素化(2~3 mg/kg),尼莫地平持续泵入。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并3D旋转,显示动脉瘤大小、与载瘤动脉关系、载瘤动脉弯度、血管分叉及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22期2019-12-26

  • 预充式CT引导下肺内小结节微弹簧圈穿刺定位法的初步探讨
    [6]。其中微弹簧圈定位因严重并发症少、定位后可间隔较长时间再手术等优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但其仍存在操作复杂、有一定比例的轻微并发症发生等问题[7]。为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降低并发症,我们将原有方法进行了优化,采用预充式CT引导下肺内小结节微弹簧圈穿刺定位肺内小结节,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入选标准 (1)年龄在18岁(包含18岁)-85岁(包含85岁)之间;(2)临床可疑为恶性病变者;(3)无肺外远

    中国肺癌杂志 2019年6期2019-09-03

  • 国产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临床效果研究
    材料学的改进及弹簧圈和辅助器械使用技术的成熟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更是提供了良好的支持[2],特别是国产Jasper颅内电解脱弹簧圈的不断进步使国内介入手术者更有信心通过国产产品对动脉瘤进行治疗。国产弹簧圈在成篮、柔顺等效果上日趋成熟,性价比更优。本研究中通过与进口弹簧圈对比,探讨国产Jasper颅内电解脱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前循环窄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符合《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

    中国药业 2019年3期2019-01-26

  • 弹簧圈定位在胸腔镜肺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研究旨在探讨微弹簧圈定位在胸腔镜肺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100例胸腔镜肺小结节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实性结节,且最大直径不超过1 cm;②结节与胸膜之间的距离大于0.5 cm;③无胸壁粘连;④非纯磨玻璃影,实性成分不超过1 cm,与胸膜之间的距离大于1 cm;⑤纯磨玻璃影;⑥心、肺等功能良好。男74例,女26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8.20±9.15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1期2019-01-07

  •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室行双侧输卵管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术后分别见左、右侧弹簧圈距离宫角部较近(图 1①、图 1③),但对比剂未达远端,认定为栓塞有效[1]。 后于生殖科拟行胚胎种植时发现宫腔内异物,遂至我科复查,发现左侧、右侧弹簧圈部分脱落至宫腔(图1②、图1④)。X线透视下,利用刮宫棒将脱落至宫腔部分弹簧圈勾住,并轻轻拉出,顺利取出脱落的弹簧圈(图1④)。后于X线透视下,再次行弹簧圈栓塞术,1个月后复查见双侧弹簧圈在位(图 1⑤)。图1讨论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年12期2018-12-27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现状与进展
    ,目前主要应用弹簧圈或液体胶闭塞载瘤动脉和动脉瘤。2 颅内动脉瘤瘤腔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瘤腔内栓塞治疗起源于外科电凝技术,最初在瘤腔内电凝形成血凝块。受此启发,Guglielmi等率先设计电解脱弹簧圈(GDC)填塞动脉瘤瘤腔,其基于电凝和电解脱原理,阳极可吸附血流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负电荷成分,形成血栓即电凝,同时通过惰性金属铂制成的弹簧圈与不锈钢传输线连接即形成电解脱。弹簧圈自最初的裸圈发展至表面修饰弹簧圈、放射性弹簧圈以及液体胶和瘤腔内栓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年6期2018-02-13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发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效果比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有明显优势。本研究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参与本研究的5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各25例。治疗组男女比例为9∶16;年龄38~62岁,平均(52.6 ± 3.5) 岁; 瘤体大小 4.6 ~ 21.5 mm, 平均 (13.07 ± 2.15)m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12期2018-01-22

  •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经介入·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薛绛宇1赵同源1蔡栋阳1时伟玉2李钊硕1张坤1李天晓1贺迎坤1目的:探讨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经济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使用大规格弹簧圈(第一枚弹簧圈规格明显大于动脉瘤直径的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40枚动脉瘤,术后即刻采用脑血管造影评价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6个月后,再次进行脑血管造影以评价疗效。结果:40例颅内动脉瘤中破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7年4期2017-11-04

  • 弹簧圈对脑动脉瘤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17067)微弹簧圈对脑动脉瘤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李冬华, 李 密, 李海龙, 魏剑波(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 攀枝花617067)目的探讨微弹簧圈对脑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弹簧圈溶栓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其治疗过程中所用微弹簧圈的差异分为电解可脱微弹簧圈组和机械可脱微弹簧圈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河北医学 2017年10期2017-11-02

  •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冯才政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许昌 461000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实施Solitaire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观察组填塞优良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73.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16期2017-09-28

  • 支架联合弹簧圈与单纯弹簧圈治疗颅内相对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比较分析
    交流·支架联合弹簧圈与单纯弹簧圈治疗颅内相对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比较分析熊 波1,姚声涛2△(1.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563000;2.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贵州遵义 563000)目的 探讨颅内自膨式支架联合弹簧圈与单纯弹簧圈治疗颅内相对宽颈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颅内相对宽颈动脉瘤相关病例手术资料,共收集128例临床资料。对两种方法治疗颅内相对宽颈动脉瘤的瘤颈栓塞

    重庆医学 2017年11期2017-05-03

  • 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应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应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苏朝勇云南楚雄州中医医院介入科 云南省楚雄市 675000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应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应用微弹簧圈介入治疗,观察组应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栓塞成功率、平均格拉斯预后评分比对照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3期2017-04-15

  • 弹簧圈定位在胸腔镜肺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微弹簧圈定位在胸腔镜肺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许志扬 许建新*关 军 林建生 李志新①(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莆田市第一医院胸外科,莆田 351100)目的 探讨术前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在胸腔镜孤立性肺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4月,对21例单发肺部小结节病灶经术前定位后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结节直径7~21(10.3±8.0)mm,距离脏层胸膜深度5~23(10.2±4.3)mm。术前1日在CT引导下行“拖尾法”微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7年3期2017-03-27

  • 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陈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李陈目的 对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对我院2010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32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348个动脉瘤)行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观察总结治疗效果。结果 348个动脉瘤中,100%栓塞180个,95%栓塞152个,90%栓塞16个。327例患者恢复良好者309例,中残7例,重残6例,植物状态生存4例,死亡1例。随访227例,206例恢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4期2017-01-20

  • 弹簧圈精准定位在肺内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
    正群 杨敦鹏微弹簧圈精准定位在肺内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赵田 张淼 潘雪峰 刘冬 李敏 张辉 胡正群 杨敦鹏目的 探讨在单孔胸腔镜术前应用微弹簧圈定位肺内小结节的可靠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7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市中心医院进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40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在CT引导下,应用微弹簧圈标记拟切除的共47处小结节,再进行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如病理恶性再行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全部小结节均在术前标记成功,无弹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7年12期2017-01-15

  • CT-guided double-coil precision markers positioning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before thoracoscopy surgery
    用CT引导下双弹簧圈精准标记定位SPN,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2月间经胸部CT发现的SPN患者45例(其中42例患者来自肺癌高发区或有肺癌家族史),男29例,女16例,年龄39~68岁,平均(52.0±6.5)岁。入选标准:结节位于肺外带;病灶距离脏层胸膜5~40 mm。结节直径>10~15 mm 22例,≤10 mm 23例;病灶位于左肺28枚,右肺17枚。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1.2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6年7期2016-09-23

  • 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治疗效果
    润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治疗效果张光润目的 分析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复杂动脉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进行治疗,术后采用脑血管造影术对其栓塞效果进行评估,术后6个月根据脑血管造影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58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栓塞程度为95%的有25例,90%的有10例,80%的有5例,<80%的有2例。术后6个月随访,58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患者没有出现复发现象

    当代医学 2016年30期2016-03-14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0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李玲1)张红梅2)(通讯作者)赵文利2)李天晓2)贺迎坤2)1)河南罗山县人民医院罗山4642002)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郑州450003【关键词】支架;弹簧圈;动脉瘤;介入治疗;护理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残死率高,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脑血管病[1]。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再发出血风险较高,因此,及时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显得尤为重要。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2],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4期2016-01-27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前交通动脉瘤189例
    出血死亡。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4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43例。术后92例造影随访3~24个月均无再出血,14例复发,23例支架辅助治疗患者随访中均未见复发及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可靠。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降低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复发率。早期治疗,合理应用各种辅助技术,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治疗质量并减少预后不良。【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介入治疗;弹簧圈;支架【文献标识码】【中图号】R 743.3;R 6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6-01-11

  • 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附9例报告)
    取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单纯支架治疗2例,其余3例采用闭塞载瘤血管远近端治疗。8例恢复良好,Rankin评分小于3分者7例,4分者1例,死亡1例;6个月后随访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积极采取保留或闭塞载瘤动脉的介入方法治疗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可防止再出血。【关键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植入;弹簧圈【文献标识码】【中图号】R 743ADOI【】10.3969/j.issn.1002-0217.2015.01.012文章编号:1002-0217(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6-01-11

  • 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
    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为15例。对于治疗组患者实施全面优质护理,而对于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成功率达到了93%,而对照组成功率仅有8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血管内支架;弹簧圈;宽颈动脉;护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11期2015-10-21

  •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20例体会
    选择成框的3D弹簧圈,在路图(RoadMap)和透视下缓慢释放第一个弹簧圈。释放过程中,严密观察影像中弹簧圈的变化、微导管头端位置变化和操作弹簧圈释放力量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造影确认成框弹簧圈放置满意、瘤颈处无弹簧圈膨出、微导管和弹簧圈之间无大的张力,解脱成框弹簧圈。同法,根据影像,依次填入各型弹簧圈,达致密填塞,栓塞完毕复查脑血管造影,除外异位栓塞。2 结 果20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造影显示:前交通动脉瘤完全栓塞。术后等渗盐水和胶体扩容,尼莫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9期2015-08-17

  •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效果分析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效果分析邱耀忠, 李建(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关键词:颅内宽颈动脉瘤; 球囊; 弹簧圈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技术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1-2],其优势在于填塞动脉瘤腔的同时,还能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3]。本院于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应用球囊辅助技术弹簧圈栓塞治疗35例共38枚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19期2015-04-04

  •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随着可解脱弹簧圈(GDC)等面世并不断更新换代,介入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逐渐成熟,使得血管内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得以实现。现就血管内栓塞技术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1 篮筐技术1.1 机理 篮筐技术是将三维弹簧圈作为“第一枚”填塞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强调第一个弹簧圈成篮,目的在于将动脉瘤瘤颈封闭,为后面继续致密填塞弹簧圈而不“跑圈”打基础,该技术于 1982年由Guglielmi首先提出。三维弹簧圈具有二级螺旋结构,当作为第一枚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时,利

    微创医学 2015年3期2015-03-17

  •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评价
    用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第2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第3组采用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 对比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及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11.11%)及单纯应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期2015-03-07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另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也有文献报道[7],也显示比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对本院3年内收集的4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和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以确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疗效,同时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进一步说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临床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经数字血管减影(DSA)证实并接受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宽颈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河北医学 2015年9期2015-02-26

  •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神经介入·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李立 李天晓 薛绛宇 王子亮 白卫星 朱良付 冯光目的 总结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42例患者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综合应用选择合适患者、良好的微导管塑形、“回撤式” 微导管进入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方式、柔软弹簧圈等方法。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动脉瘤完全栓塞35例(占83.6%),近全栓塞4例(占9.5%),不完全栓塞3例(占7.1%)。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两例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5年2期2015-01-21

  •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部分释放第1枚弹簧圈(Micro-vention Terumo,日本),后释放支架,使载有弹簧圈的微导管被压于瘤侧血管壁和支架之间,最后引入其余弹簧圈。术毕缝合穿刺点。术前及术中持续静脉滴注尼莫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继续滴注尼莫同7~14 d。支架辅助治疗者全麻后予以氯吡格雷300 mg纳肛;术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至少6个月。1.2.2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Raymond等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1级为完全栓塞;2级为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年8期2014-11-01

  • 应用国产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临床体验
    吕军应用国产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临床体验吕军目的 探讨使用国产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和策略 , 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2例脑动脉瘤患者行国产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动脉瘤位置、形态、治疗操作过程以及临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 32 例脑动脉瘤患者均成功应用国产弹簧圈栓塞治疗。DSA 和 (或 )CTA 随访 6 个月 , 1 例复发 , 重新行国产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 应用国产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技术可行 , 安全有效 , 动脉瘤完全栓塞率高。脑动脉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6期2014-07-18

  • 电解可脱弹簧圈联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评价
    853电解可脱弹簧圈联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评价李春孟1,卫 任2,许永乐2,贾 鑫2,郭 伟2,刘小平2,马晓辉21丽水市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浙江丽水 323000;2解放军总医院 血管外科,北京 100853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GDC)联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 2013年3月采用GDC联合微弹簧圈治疗8例脾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4-21

  • 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分析
    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分析赵明媚1王晓彤2张晓鹏11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42;2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100目的分析探讨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颅内自膨胀支架;弹簧圈;脑动脉瘤;临床疗效脑动脉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血管畸形性疾病,一旦破裂,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90%左右。随着近年来介入微创手术的进步,弹簧圈栓塞技术不断成熟,并成为治疗血管瘤的公认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将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7期2014-01-30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李志平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黄小山 祝刚 晏广 李志平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本院诊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和观察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每组各24例,平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存质量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OS评分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5期2013-09-16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易忽视的影像表现——血流变慢
    的血管性疾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微创治疗手段,发展迅速,而破裂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常见而致命的并发症。收集我院358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治疗经过及影像资料,10例发生术中出血。现就该10例动脉瘤患者弹簧圈栓塞术中出血的影像表现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41~73岁。10例破裂动脉瘤中有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此患者为多发颅内动脉瘤,其余9例均为破裂动脉瘤术中破裂。9例均经CT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年3期2013-06-23

  •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经验体会
    夹闭手术。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具有操作方便、恢复快、减少并发症及降低致残率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笔者在 2008 年 3 月-2012 年 5 月共收治破裂动脉瘤患者 106 例,对其中 85 例(89 个动脉瘤)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85 例(男 46 例,女 39 例)患者,89 个动脉瘤,其余 21 例患者为 5 级或家属不同意手术者,年龄 22~80 岁,平均 3

    当代医学 2013年15期2013-03-25

  •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处理
    。血管内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瘤腔内植入微弹簧圈,改变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促使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尽管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创伤小,但仍然存在许多潜在的并发症。本文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中主要并发症及防治方法进行简要叙述。1 动脉瘤术中破裂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破裂出血引起局部脑组织损伤、颅内压骤然升高,加上对比剂外渗可能导致严重的脑血管痉挛,结果往往导致病情恶化[1]。其常见原因可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年2期2013-02-20

  •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50例*
    疗的难点。单纯弹簧圈栓塞难以闭塞动脉瘤,还有导致载瘤动脉闭塞的风险。我院于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50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宽颈动脉瘤,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1~62岁,平均47岁。入组均行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17例,前交通动脉1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9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7例,眼动脉4例,椎动脉2例,垂体上动脉1例

    陕西医学杂志 2012年1期2012-07-07

  • 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现状与进展▲
    术及其适用范围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个里程碑。而对于宽颈动脉瘤,普通螺旋形弹簧圈因缺乏有效的支撑,极易从瘤颈突入载瘤动脉。三维弹簧圈、特别是球囊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技术,可进行动脉瘤颈重建[1],解决了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根本性难题,逐渐成为临床上介入治疗宽颈动脉瘤的常规方法。1.1 三维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 三维弹簧圈是一种新型的具有二级螺旋结构的一系列圈状结构构成

    微创医学 2012年4期2012-03-19

  • 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2被认为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适应证之一[1]。但临床研究发现,单纯使用微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低、复发率高,一直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难点[2]。随着血管内治疗新技术的不断开展、新的介入材料的不断出现和医疗设备不断升级,如颅内支架的应用、球囊血管塑形技术等,三维血管造影机的应用,这一适应证正被改写,动脉瘤颈/体比大于1/2的宽颈动脉瘤应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开展。我们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应用,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河北医药 2011年18期2011-04-10

  • 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探讨
    较高,微导管和弹簧圈操作空间小,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Van Rooij等将微小动脉瘤称为介入治疗的“高危动脉瘤”[2]。因此,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技术需作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7-01~2010-11我院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2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响结果,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探讨介入栓塞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2例(全脑血管造影发现22个颅内微小动脉瘤),其中男1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11期2011-03-17

  • 辅助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探讨
    患者,单纯应用弹簧圈完全闭塞动脉瘤效果并不理想。2008-2010年,我院采用新型颅内专用支架及球囊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和水解可脱弹簧圈,对16例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栓塞治疗[2],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 11例,女 5例;年龄 34~73岁。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为宽颈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17个,其中1例两个动脉瘤。病变位置:后交通动脉瘤10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1.2 方法1.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8期2011-02-09

  • 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的解剖学特点,弹簧圈解脱后容易进入载瘤动脉,其血管内治疗目前仍然是一个难点。随着3D弹簧圈、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以及新型颅内血管专用支架应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总结了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共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32~78岁,平均56岁。29例为破裂动脉瘤,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初表现为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3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