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
- 低价护肤、多功效彩妆、大牌“祛魅”……性价比依旧是“王牌”
纪校玲延续“春节大促” 对美妆产品销量的拉动,外加“情人节”“三八” 妇女节等特殊节点的影响,2 月份天猫、京东美妆的销售数据保持稳步增长。久谦中台数据显示,2月天猫美妆大类销售总额为105.8 亿元人民币、京东销售总额为52.56 亿元人民币,较上月增长了17.58%。与前者的稳步增长不同,2 月抖音美妆销售额大幅下跌,从上月的200 亿元人民币,减少到114 亿元人民币,尤其是彩妆香水类,销售额从40 亿元下滑至20 亿元人民币,几近腰斩。具体到品牌方
中国化妆品 2024年2期2024-04-25
- 认识儿童的“科学”进路及其批判
穷和无助的儿童。祛魅与隐忧并存,这是科学主义儿童认识论的典型症候,也是新的迷魅。反思科学主义的儿童认识论,作为弱者的儿童,依然在反抗,在教育中聆听儿童,就能获得一个富有的儿童。儿童话语的形成促成“新”儿童的诞生,同时,也促成“新”的成人、“新”的教育学的诞生。[关键词] 儿童认识论;科学主义;祛魅;迷魅;隐忧现代科学自文艺复兴以来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促进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整个人类社会结构的变革。但当科学被过度崇拜,科学知识和理论被视
学前教育研究 2024年2期2024-03-27
- 一个不再祛魅的新世纪乡土世界
土小说往往围绕以祛魅为主要方式的启蒙话题展开,而刘震云的乡土书写是对这一主题的超越,他在启蒙的背景下完成对乡土世界的新探索。在刘震云笔下,启蒙话题被搁置,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叙事,从人类崇高的理想转向另一种“虚”的精神世界,这都是刘震云乡土小说创新性转变的体现。[关键词] 启蒙 虚实 祛魅 个人化叙事[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一、启蒙话题的暂时搁置1.祛魅的传统刘震云的現实题材小说,如《单位》《一地鸡毛》《一句顶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3期2023-12-20
- 落榜北大后,我对光环“祛魅”了
Aurora高中三年,我在“非北大不上”的目标中与自己周旋;上大学一年后,我从因差两分而落榜北大的扼腕叹息和内耗中脱离,在复旦大学这个包罗万象、人才济济的大平台中过上了自洽的理想生活,也渐渐明白了“一个理想的大学,只是人生的一個新起点,而非最终目的地”。对于高中时期每一次深刻的高分或者粗心的失分,不夸张地说,我基本上都能回忆出是哪次考试,错的是哪一页的哪一道题。比如高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我的成绩排在了班级第一、年级前十,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的语文作文题目是什
求学·理科版 2023年23期2023-12-19
- 马克斯·韦伯“铁笼”的诘问:多重叙事中的经济与社会
方逻辑立场与彻底祛魅的偏执误解使之囿于其中,并拒绝任何非现代性、非西方的和解,从而排除了在铁笼外部寻求答案的可能性,去韦伯化的现代性研究也得以可能。关键词:马克斯·韦伯;铁笼;祛魅;现代性;数字资本主义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据要素确权的法律供给研究”(22SKGH025)。[中图分类号] D912.2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0-0139-013[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10期2023-12-05
- 论吴绮缘《反聊斋》对《聊斋志异》的戏仿与祛魅
聊斋志异》进行了祛魅:以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张扬以“情”为中心的新型婚戀观,强调男女间平等的知识授受,表示厌弃功名富贵等。这是作者以小说的方式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然而这些观念突破都有明显的思想局限,仍然依违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整体观之,《反聊斋》通过化古生新融入了民初小说界的“兴味化”主潮,为实现中国小说基于本土立场的蜕变做出了贡献。关键词:吴绮缘;《反聊斋》;《聊斋志异》;戏仿;祛魅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吴绮缘所著《反聊斋》1916
蒲松龄研究 2023年3期2023-10-28
- “祛魅”与重构:新政治学教学体系的知识化改革刍议
既有的知识体系“祛魅”,并在“祛魅”的基础上进行重构。“祛魅”与重构,不是简单地排斥、“清除”某一种类型的知识体系,而是以一种理性、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对已有的政治学概念、理论和知识体系进行切实的检省和反思,从实际出发,重新确立我们的政治知识的基础。与韦伯理想化的豪言不同,我们不认为这个过程是“价值中立”的,相反,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理论立场,在政治价值上形成真正突破,最终建立新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政治学“祛魅”和重构的工作,可以依次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
新视野 2023年4期2023-03-02
- “祛魅”与“返魅”: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权威的危机与重塑
要体现在技术的“祛魅”和教师作为知识权威与道德权威的失落。(一)现代性之教师权威“祛魅”“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一般指曾被信奉或被追捧为神圣的人、物、情感、信念等,一切非理性的巫术、魔法、神秘主义等,在人们产生新的认识后地位下降,失去自身的神秘光环,祛除其“神性”与“魔力”,成为平常之物,人们也不再对其着迷、盲目崇拜,更不会去追寻、体验其意义。“一切终极的、崇高的价值都烟消云散”[10]。物质文明进步迅速,而生活却越来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6
- 生态美育视角下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祛魅”与“返魅”
110034)“祛魅”的哲学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是其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的核心,指对非理性之魅力和神圣感特别是对“克力斯玛”神秘光环的祛除[1]。在此可以理解为祛除幼儿园生命教育中一切神秘和不确定性的东西。“返魅”的哲学概念由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格里芬提出,他认为“祛魅”思维模式下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祛除了自然本身的神性、灵性与生命活力[2],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复归自然之“魅”。在此可以理解为回归自然追寻生命教育的本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2022-09-03
- “祛魅”与“返魅”
而发掘在自然的“祛魅”和“返魅”过程中,小说中的人物为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与做出的改变。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本文中自然的“祛魅”借鉴马克思·韦伯在《经济与社会》《学术与政治》等著作中所阐述的“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①的“祛魅”一说,即在社会科技与生产现代化的语境下,小说中人物逐渐远离草原,与自然关系逐渐疏离,自然在人心目中变得透明化和功利化,变为人的物质财富源泉的过程。相对而言,本文中自然的“返魅”则
南方文坛 2022年4期2022-05-30
- “祛魅”视域下马华文学的后现代实践
——以黄锦树的文学创作为例
”正是马华文学“祛魅”实践中的历史中间物。“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作为学术话语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专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有时译作“世界的解咒”或“世界的去魔”,即把“魅”(enchantment)从世界中剔除掉,从而使世界理性化。马克斯·韦伯之后,马克思、波德莱尔、本雅明等学者沿用、发展、补充了“祛魅”这个概念,并逐渐扩大到文
三明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4-07
- 关于《巴黎圣母院》中的“袪魅”与“附魅”——从对加西莫多的审判说起
可以被视为关乎“祛魅”与“附魅”的彼此缠斗。加西莫多在“祛魅”之后获得了善恶感知力的新生,而祛魅者爱斯梅加达本人却在当权者残酷的迫害与自我“祛魅”失敗的背景下走向死亡,并由此引发了另一场由下层阶级发起的“狂欢审判”。这一反传统、反权威的交锋过程,从对加西莫多的审判开始,历经平民群体在“祛魅”与“附魅”之间的徘徊,最终在乞丐群体对巴黎圣母院的围攻之中达到斗争的高潮,进而戏剧性地实现了“祛魅”与“启蒙”话语的全景式隐喻,成为西方中世纪后期启蒙浪潮的一个缩影。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3期2022-04-05
- “祛魅”到“复魅”: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艺术哲学
值与关怀。1 “祛魅”与“复魅”“祛魅”的学术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提出,用于形容西方世界摆脱了宗教的控制与束缚,社会由宗教化、神权化向世俗化、理性化转变,其中所指的“魅”是用于拯救的迷信且罪恶的巫术手段[1]。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1903—1969)的“祛魅”观与韦伯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在他的著作《启蒙辩证法》中,他要“祛”的是理性本身之“魅”,理性即启蒙。他认为所谓启蒙
湖南包装 2022年1期2022-03-23
- “祛魅”与“返魅”:河洛地区根文化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机遇
重要体现。二、“祛魅”:河洛地区根文化的现代性危机现代性作为一种观念发端于欧洲的启蒙运动。关于启蒙的性质,康德开宗明义:“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2]也就是说,现代性能够彰显人类理智之中自我超越的批判精神,以消解宗教世界观。这样,现代化的过程就开显为韦伯笔下的世界的“祛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疆界,技术逐渐异化为可以控制和驾驭一切的强大力量。这样,现代人利用科学技术逐渐祛除了宗教世界观中的神秘主义色彩,人们相信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2-03-18
- 马克斯·韦伯“祛魅”思想探析
前提,即世界的“祛魅”(Disenchantment)。但“祛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为世界带来了进步,另一方面却产生了无可避免的价值信仰危机,即“现代性悖论”。洞见到“悖论”的韦伯一生都在寻找解厄“困境”的方法,虽时常陷入“主义矛盾”的思想怪圈,却形成了有关“祛魅”的完整体系。1 “祛魅”的概念界定从字义上看,“祛魅”就是祛除神秘主义因素。但“祛魅”并不是静态的简单结果,而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动态过程。神秘巫术肇始于古代世界,人们诉诸神秘仪式以寻求心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2-03-14
- 世界的“祛魅”与现代精神世界的重建
——由马克斯·韦伯展开的思考
中提出了“世界的祛魅”,“祛魅”由此成为理解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的核心观念。在韦伯看来,“祛魅”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理性化发展,也释放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创造力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但发展到极致的“祛魅”最终却变成困囚现代人自由的“铁笼”,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哲学的整体视野来看,“祛魅”与社会世俗化、个体解放、思想启蒙、科技发展、理性思维等纠缠在一起,是深入理解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和全面反思现代文明进程的关键概念,也是在现代社会秩序重构中廓清和定向人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1年5期2021-12-28
- 自然美的转向:从“祛魅”到“复魅”*
——以大自然文学创作为例
”提出对自然的“祛魅”①“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斯·韦伯提出的观点“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里,其本意是指西方国家在从宗教社会向世俗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对世界宗教性统治的解体,后多为美学界引用。、将人的主体性及创造性凌驾于自然之上,再到“生态中心”论“自然全美”等观点的提出,美学界以呼吁对“世界的复魅”[1]3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审美模式的彻底反拨,有关自然美的生成范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29
- 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的“祛魅”与“复魅”
力:一种是文艺“祛魅”下的反崇高、反权威、驱逐神圣性的叙事,将底层、边缘的声音纳入文学艺术创作选择的范围;另一种是文艺“复魅”下的经典重塑,以恢复传统经典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主,通过改造使之与现代技术、新媒介相结合,与现代审美相适应,旨在提升民族自信。持文学“祛魅”观点者,常以庄子的“道在屎溺”作为其论证消解崇高的必要性或者日常化创作的理论依据。然稍有断章取义之嫌。《庄子·外篇·知北游》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处不在。”[1],而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1-19
- “ 祛魅 ” 与 “ 回归 ” : 《妈勒访天边》的当代审视
经历了现代性的“祛魅”又一次次回归大众的视野,不断地被重构与再生产,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不论根据其改编的舞剧还是动画短片,都实现了诗意审美与文化的双重回归,从生存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思考,以民间故事为本体的《妈勒访天边》拥有久盛不衰的生命力。【关键词】 《妈勒访天边》;祛魅;回归【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34-03基金项目:“现代化与世界性:广西少数民族书写的
今古文创 2021年32期2021-09-22
- 从“寻根文学”到“生态寻根”
文学;生态寻根;祛魅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10308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一、寻根文学与生态文学的谱系勾连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自然写作(nature writing)、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 literature)和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的发展,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概念逐渐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并在近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经典性的评价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8-24
- 哲学“祛魅”:艾思奇《大众哲学》的特点和价值
摘 要:“祛魅”是一个去神秘性、去神圣化的过程,哲学“祛魅”也同样具有这样的二重性。艾思奇的哲学“祛魅”之路包含着正反两个途径,一是从反对过去错误思想入手,要剔除人们对世界无力把握的心理和对过去统治阶级所假造的力量的畏惧;另一个路径则是从正面入手,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关键词:艾思奇;《大众哲学》;祛魅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5-0040-03近代哲学的主要
学理论·下 2021年5期2021-06-15
- 自我“祛魅”的人生
我的“解构”和“祛魅”。此外,小说在形式上也因双重叙事策略而具有了丰富的质感。小说通过“我”讲述远房亲戚马林的故事,同时也将“我”的童年生活嵌入了其中。就像马林总是在发痴想当导演一样,“我”也做起了白日梦,想成为霹雳贝贝那样具有特异功能的“非常人”。贝贝手掌带电,能让红绿灯混乱,让时间倒流,还能惩罚不尊重老人的青年。这一切在“我”看来实在是太带劲儿了。项静或许是有意识地进行了这样的设置,在马林未竟的导演梦和“我”的神童梦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称和呼应:他们都梦想
文学港 2021年3期2021-04-29
- 自然美的转向:从“祛魅”到“复魅”
态文明摘 要:“祛魅”是建立在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及哲学起点之上的,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思想核心。从“祛魅”到“复魅”的转向,需要再次对自然美问题进行新的学理建构,并以此为前提重新确认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及身份认同。在新时期绿色发展语境下,“复魅”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精神敬畏,更是一种共生共荣的融入,把“人在自然中存在”作为自然“复魅”审美转向后新的哲学起点,把对自然万物生命的体认作为构建新的自然美的审美核心,最终指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诗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1期2021-04-14
- 自然美的转向:从“祛魅”到“复魅”
态文明摘 要:“祛魅”是建立在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及哲学起点之上的,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思想核心。从“祛魅”到“复魅”的转向,需要再次对自然美问题进行新的学理建构,并以此为前提重新确认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及身份认同。在新时期绿色发展语境下,“复魅”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精神敬畏,更是一种共生共荣的融入,把“人在自然中存在”作为自然“复魅”审美转向后新的哲学起点,把对自然万物生命的体认作为构建新的自然美的审美核心,最终指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诗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04-08
- 避瘟、祛魅与隔离疗法
调积极避瘟、医药祛魅、隔离疗法的救治可能;也隐喻社会失范和人性失格、悲悯人类付出的沉重代价、透显人类对自身和瘟疫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告诫人类要正视人性的弱点、思考深层次问题,善待生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关键词:避瘟 祛魅 隔离疗法 西方近现代文学 瘟疫书写人类和瘟疫总是相生相伴,当人们对瘟疫有所淡忘或失去警惕时,或因人祸,或是天灾,瘟疫总会在人类发展的某个时期,在某个国家的某个城市不经意间爆发,造成大面积的生命消逝,并使人类社会的悲剧不断重演。瘟疫带
名作欣赏 2020年8期2020-08-25
- 政治试题的“返魅”
的标准。所以,“祛魅”的考试观抹杀了试题的活力,使其严重背离了考生生活实际。为此,新课改倡导考试的价值回归,强调考试的人文关切,呼吁试题的“返魅”。关键词:政治试题 祛魅 返魅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被多少学生视为至理名言,激励着多少考生奋战高考。也正是知识的至上性,使得考试成为唯一公平合理的选拔方式。然而,高考命题的程式化使得不少试题丧失了鲜活性和智慧性,变得僵死与独断。针对这一弊端,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的命制,都试图强调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实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0年2期2020-06-27
- 文学的“祛魅”与“复魅”
文学带来挑战,“祛魅”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生命力。关键词:科技;都市文学;传播媒介;泛文学;人工智能“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周年后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数字媒介的兴起,网络文学、“读图”时代猛烈冲击着“纯文学”。文学趣味在当今发生了重大的分野,“文学终结论”的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另一方面,我们极大得享受着科技带给人类的便利,强大的数字化和检索功能等使得我们摆脱了古人皓首穷经式的研究方式。同时,文学逐渐走向多元、大众、泛化,有了新的面貌。前所未有不意味着今不如
青年生活 2020年10期2020-05-26
- “在场”与“祛魅”与新闻作品存在的合法性
提供素材,需要“祛魅”还原真实性。关键词:在场;祛魅;新闻作品真实性是新闻作品存在的必要条件,而要表征这种真实,需要新闻记者从“在场”与“祛魅”两个方面入手,以在场者的身份,用脚步丈量作品产生的“场域”空间,用眼睛观察“在场者”的真实身份和所要表达的欲望诉求,用心的“祛魅”掌控所要制作的作品与“场域”中的“在场”场景的一致性,然后用镜头聚焦、用笔触描画出来。一、“在场”与作品“在场性”(Anwesenheit)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场”(Anwesen)即显
山东青年 2020年2期2020-04-20
- “祛魅”与“返魅”:原生态数学课堂教学的重构
082-02从“祛魅”与“返魅”的哲学视角来反思当下的数学教学,无疑是对数学教学快餐化、浅表化、技术化等浮躁现象的理性反思。在科技信息的浪潮中,数学教学渐渐远离自然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具备技术化、理性化、数字化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原生态数学教学“祛魅”的过程。“世界的祛魅”这一术语出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韦伯曾深刻指出:“‘自然的祛魅和‘世界的祛魅是由于科学和技术而产生的人类智力理性化的过程,科学彻底解除了笼罩在人类世界的一切‘魔咒,消灭了一切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3期2020-04-02
- 祛魅后的“魔鬼”:浮士德精神的另一翼
的化身这一概念在祛魅后不过是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缩影。《浮士德》中梅菲斯特虽以宗教伦理中的“魔鬼”形象示人,却是浮士德得以逐步蜕变的最大助推器。究其实质,浮士德的蜕变也就是对于禁欲主义的传统宗教伦理的背反,而梅菲斯特之所以成为传统宗教伦理视阈下的“魔鬼”,正是由于其对于禁欲主义的传统宗教伦理的背反而造成的——梅菲斯特与浮士德,其实都是传统宗教伦理的亵渎者。浮士德的这一与祛魅后的“魔鬼”相同的背反,或许正是歌德所要表达的浮士德精神中的另一翼。关键词: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7期2020-03-01
- 公众审美文化从自然的“祛魅”到“返魅”研究*
美文化以自然的“祛魅”为主要特征,以突出人本质力量的“自然的人化”为美,强调在审美的过程中以满足人的自身欲望为原则。这种自然的“祛魅”下的审美文化导致生态危机愈加严重,人的内心愈加荒芜。为了克服传统审美文化的弊端,以自然的“返魅”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审美文化应运而生。生态审美是在生态危机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审美观念,它倡导将活态的艺术回归于一种生活的世界,用艺术化、审美化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生命永远处于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状态,克服生活中的种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2020-02-11
- 万玛才旦创作的意义在于“祛魅”
要的意义,就是“祛魅”。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电影中,少数民族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内在的一个“他者”。这个他者形象是汉文化的想象飞地,说深一点,是儒家文化压力边缘的一个想象乌托邦。那不同于中原地带的自然景观、淳朴天然的民风民俗,都是“十七年”期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吸引力的所在。在当年日渐“左倾”的时代,观众们还能从少数民族电影中看到桂林山水、雪域冰山中的阿哥和阿妹、阿米尔和古兰丹姆,丰富的人性在阶级斗争的缝隙中还存在着。这一模式甚至在伤痕电影中依然存在,当年风靡全
艺术广角 2020年1期2020-02-11
- 日常生活的批判角度试论艺术“复魅”的可能性
的发生,艺术的“祛魅”以来,日常生活和艺术失去了古老略带神性之魅的特性。随着工具理性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呈现图式化面貌,消费社会的符号化特征,官僚理性异化的世界,都告诉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异化——艺术“祛魅”所带来的后果。因此,找寻艺术“复魅”,摆脱套在主体身上的枷锁,进行“有意义的生活”,是当下主体本真存在之所需。关键词:祛魅;常生活;复魅[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2现代性的发生后,艺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6期2020-01-29
- 批评的祛魅与逻辑的游戏:毕飞宇《小说课》与作家批评
推理的结果。找到祛魅与逻辑的平衡点,找到个人经验与理性分析的平衡点,找到有温度与理性的平衡点,这是文学批评值得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小说课》 批评 祛魅 逻辑《小说课》是201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大家读大家”丛书系列中的一部,作品中大部分篇章都是毕飞宇2015年在《钟山》上的专栏,而这个专栏的文章,大多来自毕飞宇在南京大学开展讲座时候的讲稿。对毕飞宇《小说课》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这部作品在小说批评上做出的贡献,如刘艳认为,这种文学批评能够“回到文学本身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0期2019-11-07
- 科学的“祛魅”
——传播影响下科学的大众化路径
发展,科学逐渐“祛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的科学”,而科学传播也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完善。二、科学的“祛魅”——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科学从“科学家的个人议题”发展到当今的公共议题的历程可以简单地被概述为“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转变。“小科学(Little Science)”和“大科学(Big Science)”两个概念由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史专家普赖斯教授在其著作《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提出。普赖斯在这本书中写道,人类社会不断迈向现代化,从传统社会到工业社会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2019-09-18
- “肉身”的符号化
:肉身;符号化;祛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80”后作家孙频,以其细腻的手笔和对底层人物的深切关注,从同时代“青春疼痛系”作家中脱颖而出,得到苏童、韩少功、阎连科和莫言等同时代严肃文学作家的一致认可。中篇小说集《盐》讲述小人物“在破碎中重生,再卑微中坚持”的6个故事,以“盐”为喻,揭露世间中渺小却最卑微、最真实、最有韧性的人之存在意义。因其对人生、命运的关注,对精神救赎之路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2019-09-16
- 《饥饿艺术家》的“反艺术”及其当代启示
艺术形象塑造的“祛魅”特点。将《饥饿艺术家》置于现代文化消费的背景之下来考察,凸显的则是现代艺术面临的困境和解救之道。阿多诺的否定艺术观和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的并置对读,能给我们思考当代艺术带来启示之光。关键词:阿多诺;反艺术;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祛魅卡夫卡的代表作《饥饿艺术家》讲述了一个“饥饿”表演者在人们的怀疑和遗忘中走向悲惨结局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故事中所有逻辑似乎都在否定和反对绝食艺人谋求自我封闭的行为。这恰如布朗肖评价卡夫卡的作品时所说,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2018-07-16
- 保险业“祛魅”,重塑价值创造
朱俊生一个公司乃至一个行业存在的目的是价值创造,保险公司与保险业也是如此。然而近两年来,保险市场长期累积的诸多问题集中爆发,暴露了追求规模而非追求价值创造的根本问题。比如,大量中短期存续业务弱化了寿险的保障功能,且高负债成本使部分公司面临利差损和费差损的压力,并倒逼和诱发资产端的激进投资行为。由于监管政策导向的变化,一些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凸显。财险业则唯大独尊,公司经营高度同质化,商业模式水平复制,“规模至上”成为市场主体普遍的发展手段,造成市场竞争异化,大
财经 2018年11期2018-05-19
- 1980年代乡土小说的神性复魅与祛魅
说;神性;复魅;祛魅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4-0183-09中国古代正统文人在儒家文化引导下颇为重视史学传统,鄙视和厌弃怪力乱神之谈,但中国古代小说从六朝志怪到明清白话在远古神话和佛道文化影响下却一直有着神性文化的因子。西方小说更是与神话结下不解之缘,“以致它们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一旦念起除去神话色彩的咒语,就会引起对于文学前途的忧虑”① 。由于“神性”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在不同民族文化
社会科学 2018年4期2018-04-30
- 走出韦伯价值“祛魅”说幻境〔*〕
——现代性“价值之魅”在场可能性及其现实化前提解蔽
的后人,都把其“祛魅”说这一关于现代性问题著名学说中所“祛”之“魅”视作无内在区别的抽象笼统整体。但详察可知,该说中的“魅”实呈“魔法之魅”和“价值之魅”二态,“祛魅”也相应地呈现为“魔法之魅”的祛除和“价值之魅”的祛除两部分。其“魔法之魅”的祛除说认为,人类逐渐觉醒的以绽现因果必然性为内容的科学理性,不断祛除着人们关于魔法能支配人类生活的传统观念,使人类愈来愈把其生活奠基于科学理性之上;其“价值之魅”的祛除说则认为,科学理性也祛除着现代人生存价值,使现代
学术界 2018年11期2018-02-21
- “祛魅”与“赋魅”的双重变奏
——论柴春芽藏地书写中的主体建构与身份认同
周健“祛魅”与“赋魅”的双重变奏——论柴春芽藏地书写中的主体建构与身份认同周健(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柴春芽行走于汉、藏、中、西之间,复杂的文化基因决定了他必须面对主体建构和身份认同的尖锐问题。这位异乡人的密藏之旅,开始于祛现代城市的庸俗和异化之魅。但小说中的汉藏二元对立结构和对西方现代主义的频频效仿,似乎又使其陷入赋魅的“圈套”。细读文本,他将宗教神性和启蒙理性很好地嫁接,并不刻意包藏藏地的前现代特征。站在现代人的再祛魅立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2-10
- 新媒介视域下报纸版式设计的祛魅与变革
娱乐化对报纸具有祛魅效果,已经被祛魅洗礼的读者对报纸版式设计的视觉感知提出了新要求。报纸版式设计应借鉴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界面设计的理念,增强模块化功能、扁平化色彩设计、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实施极简化设计。在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报纸版面设计与其他新媒介的信息传播优势联合才能谋求生存与发展。【关键词】新媒介;报纸版式设计;祛魅;媒介融合21世纪以互联网与移动客户端为主体的新媒介兴起,标志着移动数字媒介时代的全面来临。移动数字媒介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
新闻爱好者 2018年10期2018-01-05
- 大众文化“仪式化”的初探
回归自然历经两次祛魅过程。在一次次的文化传播中,“刘三姐”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印象·刘三姐》在传播中成就本土文化产业的深层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种相关机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时间沉淀、意义变迁、祛魅提纯、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结果。关键词:媒介化;印象·刘三姐;祛魅;文化传播;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100-02一、刘三姐符号意义的變迁(一)被奇化的民间传
今传媒 2017年11期2017-12-12
- “祛魅”与“返魅”:小学生数学阅读研究
切入点,分析了“祛魅”与“返魅”下小学数学阅读的优化。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阅读思想;阅读学习观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148-01引言:“祛魅”与“返魅”的阅读,是用“倒逼式”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即把所有阅读放置在一个生态圈内,在其中完成结构的分解与重建,让教师与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具有的工具性。如此,可以让小学数学阅读的教学更加突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一、小学数学阅读的现状1、学生。小学生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4期2017-12-12
- 浅谈美国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阐述了美国英雄的祛魅,最后通过个人英雄主义的今夕对比分析,更加全面地认识在美国特定的氛围中个人主义的特点,从而达到对个人英雄主义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的目的。【关键词】祛魅 个人英雄主义 美国电影 魅化英雄 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当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为满足自身对强大的向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转换面孔,却似乎永远不会褪色。而它也在美国电影中获得了勃勃生机。一、美国电影中魅化的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面临发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5期2017-06-12
-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集中呈现
随着理性对宗教的祛魅,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的混乱使原子化的个人再次将目光投向宗教来寻求认同和心理的安宁,再次赋予宗教仪神圣性。关键词:集体制造;神圣帷幕;祛魅;再着魅宗教是一个没有结论的开放议题,《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在宗教领域的应用,也是涂尔干将研究对象从客观的社会事实转变到集体意识的尝试。即使在宗教领域,涂尔干的研究也秉持了其对现代社会的关怀,思考“在社会日益分化背景下,如何促进社会的重新整合和团结”这个他学术活动的核心问题。通过理解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4期2017-06-09
- “祛魅”:大众媒介建构下的审美
——基于阿多诺文化工业视域
。(二)审美的“祛魅”也是一种坍塌“祛魅”一词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宗教伦理的论述当中。“世界的祛魅”是指宗教发展中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在此获得了逻辑结论,把所有以魔法的手段来获得拯救的做法,都当做迷信和罪恶加以摒弃。①因此,在韦伯看来,“祛魅”实际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从而借宗教改革使人获得救赎,那层神秘的面纱便昭然若揭,同时也随之世俗化。古为今用,审美形式的“祛魅”驱赶了带有神秘色彩的神话,使得审美在现代化进程中,放弃
传播力研究 2017年6期2017-03-28
- 现代性教育的祛魅与复魅
童教育 本雅明 祛魅 复魅追溯本雅明的文化历史踪迹,像在追寻一湾灵动的清溪,又像在捕捉游走在世界边缘的徐徐蹒跚的幻影。映射本雅明阴郁却诗意的传记化人生,姿态各异的本雅明小人像层层出现在世人面前:他或是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沉思者;或是徘徊在单行道的游蕩者;又或是迷失在都市里的行吟诗人;甚至只是一个羸弱孤独却渴望一份沉甸甸幸福的孩童.....一个个破碎化的记忆拼组起来,构成了本雅明饱受劫难而闪闪发光的阅历剪影。本雅明是一个无限的多面体人,他的思想在一天之内是集中
文学教育 2017年3期2017-03-23
- 文化的自觉与自省:祛魅MOOC
自省意识的缺失。祛魅MOOC,不是固步自封,不是逃避,而是对MOOC进行理性回应。只有拥有文化的自觉与自省,在MOOC这场新的“西学东渐”运动中,才能更好地取其精,去其讹,理性取舍,超越创新。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省;祛魅;MOOC一、MOOC风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1]这个自2011年发端于美国硅谷、MIT的新型在线教育模
高教探索 2016年7期2016-09-23
- 世俗化时代主流文化纪录片的祛魅创新
从外在形式上进行祛魅变革的大背景,近年部分主流文化纪录片通过主题切入更实际、叙事方法更重微观、表现形式更灵活等策略进行着祛魅创新。就文化层面而言,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传播提供了一种更具情理性的途径,有助于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从“祛魅”到“返魅”的发展目标,是主流文化自信的彰显;就纪录片本体而言,其开掘出了纪录片百姓故事表达的新维度。[关键词]主流文化;纪录片;世俗化;祛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巨大变迁。随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体与社会整体不断分离,以关注
电影文学 2016年12期2016-08-13
- 大学生富贵价值观的“祛魅”
观非理性层面的“祛魅”,与其主流价值不和谐层面的抵制,马克思主义“富贵观”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成为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关键词】富贵 传销 祛魅 价值观 精致【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卷入传销现象屡见不鲜,也是学术界常论常新的课题。传销组织属非法,传销现象很复杂,由诸方面因素干扰产生。虽说德行和法律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翼,但分析观念层面不可小觑。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就业观念、心理状态等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大学
人民论坛 2016年14期2016-06-21
- 论“祛魅”与中国当代文学
30001)论“祛魅”与中国当代文学原 沛(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祛魅”原为西方社会学的概念,将其引入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更好地理清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当代文学一直在“去神圣化”“去权威化”的路途上行进着,同时也可以对当前文学的发展状况有更明晰的了解。而更加重要的是,对这一概念本身的重视,可使学术界对于目前潜在影响当代文学正常发展的一些现象如权力的干预、经济利益的诱惑、西方文学理论被滥用、大众文学文学性较低而精英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2-13
- 大众媒介与快感的生产
化和传统文化的“祛魅”,但同时又对自身进行了“施魅”。大众文化高度的商品化和媒介化使得大众被建构为“消费主体”和“快感主体”,使得大众难以对自身的生活世界进行理性反思,也制约了大众对于公共空间的政治参与。大众文化既包含着接受者对于生活的美好想象,又遮蔽了现实中让人难以忍受的“创伤性”内核。从精神分析看,“剩余快感”的运作机制是使大众沉迷于大众文化的重要原因,而揭橥大众文化的这一意识形态运作机制需要从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快感”的生产两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关键词
当代文坛 2015年3期2015-11-22
-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信仰;信任法律;祛魅;法治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5)01-0058-06一、何谓法律信仰何谓法律信仰?我国法学界一直以来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法律信仰是“根源于人类对人性和社会生活的科学分析和理性选择,进而形成对社会法现象的信任感和依归感,以及对法的现象的神圣感情和愿意为法而献身的崇高境界。”[1]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祛魅”(disenchantment)的社会,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主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7-20
- 佤族歌舞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的初探①
族凝聚力,体现了祛魅到复魅的过程,增加了佤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对国家安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希望通过文献法、访谈法总结出佤族歌舞文化开发的历程,并使得佤族歌舞文化得到更好地开发和保护,促进云南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和文化繁荣。关键词:佤族歌舞 社会学 祛魅 复魅佤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佤族文化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对佤族地区的安定团结、佤族群众的幸福祥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唱遍大江南北,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佤族人民面对新发展机遇的欢乐,佤族
中国商论 2015年20期2015-07-09
- 菲利普·罗斯的文学创作:祛魅
罗斯的文学创作:祛魅李俊宇(宁德师范学院 外语系,宁德 352100)摘要:祛魅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罗斯通过描写犹太青年的反叛行为,揭示了犹太人心理层面上的祛魅,表达了犹太人对犹太传统的复杂情感。罗斯采用揭示、嘲讽、戏谑、颠覆、解构等作为其文学祛魅的方式;既祛犹太传统与犹太主流话语之魅,又祛美国主流文化价值之魅,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特点;而还原人真实、本来的面目,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目的。罗斯的创作彰显了其人道主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4-01
- 祛魅世界中的追寻之旅*
沙410083)祛魅世界中的追寻之旅*曾竹青,郭云(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以俄狄浦斯原型研究为线索,探讨这一原型在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智血》中的意义。奥康纳借用俄狄浦斯这一追寻式英雄原型将小说主人公黑兹尔的托金汉姆之行塑造为一次追寻精神家园之旅。这一追寻之旅不仅揭示了由世界的祛魅所造成的人的精神沉沦的问题,同时也让黑兹尔获得了对自我的认知。最后黑兹尔对复魅的追寻让他找到了精神家园,奥康纳也借此表达了她希望价值理性重回人间的愿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2-22
- 美国想象的嬗变:从“祛魅”到“复魅”
美国的想象。从“祛魅”的真实客观的美国想象,到与西方文化的“在地冲突”,再到“复魅”的乌托邦式美国想象,美国想象和美国梦经历了多次嬗变。本文旨在以90年代几部影片和2013年几部影片为例,探究国产影视叙事空间中美国想象的嬗变。【关键词】 美国想象;美国梦;嬗变;祛魅;复魅[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从《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北京与纽约、《不见不散》中的北京与洛杉矶到《刮痧》中的北京与圣路易斯、《喜宴》中的台湾与纽约的曼哈顿、《推手》中地点不详的美国,
艺苑 2014年6期201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