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证
- 《伤寒杂病论》舌诊刍议*
.4 大、小柴胡汤证之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腹满,口干舌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腹满”而现“口干舌燥”,非津亏液耗,实则水气过盛,停留肠间,阻滞气机,气不化津、化液。“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处“舌上白苔者”可作为大、小柴胡汤证的鉴别点:大柴胡汤证为阳明热盛,故见舌苔黄,“白苔”自然区别于大柴胡汤证;“不大便而见白苔”,未用攻下之法,而用小柴胡
河南中医 2023年12期2024-01-10
- 从“邪郁”“气郁”“火郁”解析小柴胡汤证病机
略》,可将小柴胡汤证的临床表现归纳为以下几点:(1)发热:其中“往来寒热”为主要特征。(2)少阳经气不利:以胸胁苦满、目眩为主要症状。(3)胆气犯胃:以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主要症状。(4)热入血室:妇人中风,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或产妇郁冒,大便坚,呕不能食等。(5)脉象:脉沉紧,或脉浮,或脉微弱。(6)或然症:或咳,或渴或不渴,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等[1]。以上表述可见小柴胡汤证临床表现的复杂性。《伤寒论》第101条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
江苏中医药 2023年10期2023-12-17
- 略论附子汤证属少阴表证
其亦有表里;附子汤证属少阴,《伤寒论选读》[1]将附子汤证列为少阴病里证,但关于其表里属性仍有待商榷,目前对此探讨研究也较少;课题组前期提出“附子汤证属少阴表证”之论,其与太阳伤寒表证貌似症同而实异,与少阴里证的脉微细、但欲寐、下利亦有质的区别,万不可等同混淆,表里之别,失之毫厘则差之千里。1 六经皆有表证何谓之表?表里辨证作为八纲辨证之一,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无表就无所谓里。东汉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分六经而有阴阳表里,立八纲再明寒热虚实,其
环球中医药 2023年9期2023-11-18
- 《黄帝内经》“两感于寒”与《伤寒论》“两感”辨析
,即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时,因其涉及表里两经同病,故常与《黄帝内经》“两感于寒”混淆,而由此感到困惑。如姜建国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中提到,若以《黄帝内经》“两感于寒”之论来解释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实属张冠李戴[1]。故有必要对《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和《伤寒论》“两感”的真实内涵进行厘定,为《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的证治提供依据。1 “两感于寒”与“两感”《黄帝内经》首提“两感于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5期2023-08-09
- 葛根芩连汤证、白头翁汤证、黄连阿胶汤证、驻车丸证异同*
0117葛根芩连汤证、白头翁汤证、黄连阿胶汤证、驻车丸证的病机均为湿热之邪侵袭机体,困阻脾胃,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紊乱,郁结成火,气血搏结,灼伤肠络,传化失司,发为下利不止、腹痛等,治宜清热厚肠,健脾祛湿。笔者总结分析四证的异同,找出临证辨析关键点,以期为临床治疗下利提供依据。1 四证病机湿热内蕴大肠,大肠传导失司是四证的相同病机[1],《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四证均有下利,即腹泻、下利暴注急迫,或腹痛,或里急后重,
河南中医 2023年6期2023-07-29
- 从《神农本草经》看《金匮要略》湿热黄疸四方证之用药*
余四方证(茵陈蒿汤证、栀子大黄汤证、大黄硝石汤证、茵陈五苓散证)均为湿热黄疸方证,再结合《伤寒论》中发黄三证(茵陈蒿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栀子柏皮汤证)亦均是湿热黄疸方证,可以看到尽管张仲景在论述中提到发黄有湿热、寒湿、火逆、瘀血等多种原因,但是其临证时接触最多、论述最多的证型毫无疑问是湿热黄疸。从今天临床来说,湿热黄疸确实也是最常见的黄疸证型。本文拟对《金匮要略》湿热黄疸四方证证候特点及组方用药进行一次整理回顾,并结合《神农本草经》分析张仲景治疗黄疸
光明中医 2022年9期2023-01-04
- 谈谈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本科阶段如何学习《伤寒论》
证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太阳腑证包含了蓄水的五苓散证和蓄血的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等证。太阳变证分热证、虚证、结胸证、脏结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太阳类似证主要是十枣汤证和瓜蒂散证。阳明病主要分为阳明病本证和阳明病变证。阳明病本证分阳明热证的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和猪苓汤证;阳明实证的三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和蜜煎导法及猪胆汁导法证;阳明寒证和虚证的吴茱萸汤证。阳明病变证分湿热发黄证的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及寒湿发黄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2023-01-02
- 《伤寒论》第229条、230条阳明病应用小柴胡汤析疑
认识阳明病小柴胡汤证有一定意义,但仍有不少疑难之处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阳明病是阳明体质之人为病,但其证候仍为小柴胡汤证,具体辨析如下。1 历代学者对《伤寒论》第229、230条阳明病应用小柴胡汤的认识1.1 成无己等医家认为此处“阳明病”实质是少阳病成无己认为“阳明病”实质是少阳病。《注解伤寒论》曰:“大便溏者,应气降而胸胁满去;今反不去者,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去表里之邪。”“胁下硬满,虽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为邪未入府,在表里
环球中医药 2022年7期2023-01-02
- 基于妇人产后体质特点探讨竹叶汤方证*
。可见,对于竹叶汤证病机的认识,最基本的表里寒热虚实属性尚未明晰。笔者基于妇人产后体质特点,探讨竹叶汤病机及方义如下。1 竹叶汤证病机非虚阳上越现行教材[1-2]认为,竹叶汤证病机为产后中风兼阳虚,笔者认为,此病机与竹叶汤用药特点不符。竹叶汤药物组成为: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用药体现了温里与解表并行的治法,该治法不适于虚阳上越的病机。虚阳上越是阳虚较重之证,《伤寒论》通脉四逆汤为虚阳上
河南中医 2022年1期2022-11-15
- 《金匮要略》刚痉新解*
第13 条大承气汤证的原文有“痉为病”与“刚痉为病”两种版本,如何取舍?2)第12 条葛根汤治疗的“欲作刚痉”与刚痉有何区别?3)第7 条是否为痉病提纲?本文汇通诸家见解,试图解释以上问题,明痉原理,以参后学。1 刚痉分类刚痉即“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一般认为其与柔痉的区别在于汗出及恶寒与否,但这并未正面解释“刚”字的意义。“刚”表示痉的程度较重,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气厥论》中注释“但比刚痉少缓,故曰柔也”[2],可见较之柔痉“身体强,几几然”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7-30
- 《伤寒论》大陷胸汤证*
4条为论述大陷胸汤证的条文,与大陷胸汤证类似的证候有大柴胡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栀子豉汤证、十枣汤证,鉴别如下。1 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伤寒论》第165条言:“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康平古版《伤寒论》[1]第136条言:“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注: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可见大柴胡汤证与大陷胸汤证最重要的鉴别点是“往来寒热”,而“往来寒热”
河南中医 2022年5期2022-04-21
- 基于系统生物学比较温病“辛凉三剂”方证的病理机制差异*
主。辛凉重剂白虎汤证表征主治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其证质为肺胃热炽,证治以清热生津为主。三个方证方药组合虽各有侧重,然皆轻清突出。临床孰去孰从,权在灵活。随着基因、蛋白、代谢组技术的发展,系统生物学——在于研究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调控网络、生物系统组成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和系统功能的一门新学科顺势而生。以构建“表征(Symptoms)-基因(Targets/Genes)”网络为方法,从改善或恢复生物网络平衡的角度来认识方证生物学机制的比较,对生物系统网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3期2022-04-14
- 论白虎加人参汤证*
”可见白虎加人参汤证中有湿证。《伤寒论》第74条、第244条五苓散证和第223条猪苓汤证中,均有“渴欲饮水”,可以作为白虎汤加人参汤证中有湿证的证据之一。探讨如下。1 湿证特点湿证形成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为湿邪中人,内因为饮食劳倦。《难经·四十九难》云:“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
河南中医 2022年3期2022-03-21
- 《伤寒论》“柴胡证”非少阳病之我见
柴胡证指代小柴胡汤证。明清至今,多数医家多把小柴胡汤证归属于伤寒少阳病,认为小柴胡汤“和解少阳”[1],如柯韵伯曰“小柴胡为少阳主方”[2]。而历版《伤寒论》教材也把小柴胡汤及其类方置于少阳病篇,因而学者形成了“柴胡证”属于少阳病的观点。笔者认为,就《伤寒论》而言,“柴胡证”与太阳病关系更为紧密,兹不揣固陋,就此做出探讨。1 柴胡证误识探源众所周知,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对柴胡证的论述主要是在太阳病篇,而当下却多把柴胡证置于少阳病篇研读,称小柴胡汤为少阳病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0期2022-01-01
- 从黄芩汤的演变规律探析升麻葛根汤的用药逻辑
汤联系如下:黄芩汤证至芍药四物解肌汤证, 再至升麻葛根汤证的转变,可以说是黄芩汤证在伤寒疮疹证治的典型演变过程。笔者认为想要消除以上困惑,可以从对比《伤寒论》[21]中黄芩汤和葛根汤入手。2 《伤寒论》中黄芩汤和葛根汤证机分析合病[21]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对于太阳与少阳合病,仲景在《伤寒论》中的论述并不多,如下所述。2.1 黄芩汤证机分析2.1.1 黄芩汤证的隐藏症状包括太阳与少阳证候 在《伤寒论》第172 条:“太阳与少阳合病,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28期2021-12-17
- 李燕宁运用大柴胡汤治疗儿童过敏性咳嗽的方证研究*
果2.1 大柴胡汤证舌脉指征《伤寒论》中无大柴胡汤证舌脉描述[6-7],但舌脉为辨证重要依据[8-11],故本研究中增加了大柴胡汤方证的舌脉指征。2.1.1 大柴胡汤证舌象 舌质以红为主,共出现71次,频率为68.9%,提示舌质红为大柴胡汤方证的舌质指征,见表1。表1 大柴胡汤证舌象 例2.1.2 大柴胡汤证苔象 患儿舌苔以黄苔为主,共90例,占87.37%,>61.8%;苔质方面,厚燥苔与厚腻苔之和为89例,占86.41%,>61.8%;复合苔方面,黄腻
河南中医 2021年12期2021-11-19
- 病机拆分法探讨柴胡类经方的证治规律及临床运用*
律2.1 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代表方,此条详细说明了小柴胡汤证的症状特点。“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说明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嘿嘿不欲饮食”说明中焦胃虚,而中焦胃虚,不能制水,浊水浊气上冲故见“胸胁苦满,喜呕,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0期2021-10-26
- 张仲景“可”与“不可”篇章节命名考*
,若恶寒,属桂枝汤证[2]。”又如:“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坚耳,属承气汤证[2]。”其体现出的条文内涵是,先确定病名,如“太阳病”“阳明病”“伤寒”等,接下来描述病症,如“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谵语,潮热,不能食,有燥屎”等,最后总结为具体的“属某某汤证”,如“属桂枝汤证”“属承气汤证”等。《脉经》卷七中,“属某某汤证”这一概念广泛使用,已然约定成俗,有时又写作“属某某汤”,系为“属某某汤证”的省文。由于二者意
中医学报 2021年8期2021-08-11
- 探讨大柴胡汤方证及临床应用
解。但对于大柴胡汤证的认识,由于原文中的“下”字[1]和大黄的有无[2],导致对大柴胡汤的证治特点产生了分歧与争论。笔者收集整理了近几年来关于大柴胡汤证临床应用及理论探讨的研究报道,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及经验,对大柴胡汤方证及临床应用进行简要论述。1 原文解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共有4条大柴胡汤原文,分别见于《伤寒论》的第103条、136条、165条和《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的一条。现分别予以论述。第一条(原文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
保健文汇 2021年5期2021-05-22
- 从脉象论木防己汤证之虚实
1 诸家论木防己汤证之虚实1.1 从胃中论虚实高山学《高注金匮要略》[2]言:“‘虚、实’即胃中之虚、实而言,非指正气也,犹云饮外无干结者为虚,饮外有干结者为实。”熊兴江[3]认为:“‘虚’是指阳虚水饮化热合并阳明经证的治疗,即阳明郁热在里,肠中无燥屎内结,偏于阳明经证;而‘实’是指阳虚水饮化热合并阳明腑证的治疗,即阳明燥热在里,燥屎干结于肠中,偏于阳明腑证。”此说与高山学所论一致,皆认为木防己汤中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是以芒硝清热通便之力祛阳明腑实之燥热内
河南中医 2021年8期2021-04-17
- 基于《伤寒论》真武汤煎服方法的诠释学研究
证的还有干姜附子汤证和茯苓四逆汤证,其中根据药物的配伍组成,同是“苓附”类方的为茯苓四逆汤,见于第69 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其煎服法为“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通过折算,可知“以水五升”即1 000 mL,“煮取三升”即600 mL,“温服七合,日二服”即每次服140 mL,共280 mL,与600 mL比较,剩余320 mL,即一升六合,明显多于真武汤之“九合”。故具体分析真武汤和茯苓四逆汤
吉林中医药 2021年2期2021-03-27
- 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方证辨析
之意。且桂枝附子汤证当作为太阳病类证列于太阳病篇,提示其临床表现以表证为主,身痛恶寒之证多与太阳表证相似;而关于白术附子汤证,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伤寒论》认为是在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已去,寒湿之气仍存留于体内,继服白术附子汤旨在温经祛寒,除湿止痛[3-4],虽言及“风去湿存”的病机改变,但并未对白术附子汤具体之病位、病势作进一步详细阐释。1.2 药物加减 关于该方药物具体加减,《伤寒论》较《金匮要略》更为详细。经方制方之法与遣方用药,均是为证情而设。两方所不
吉林中医药 2021年7期2021-03-27
- 经方大柴胡汤应用思考与探索
心下痞硬在小柴胡汤证中“胸胁苦满”是柴胡证的最显著的指征。其病机为邪犯少阳,经气不利,包括胸胁部的胀痛、胀满、硬满、压痛、触痛;女性乳房胀痛、结块,或西医所说的胆囊痛、肋间神经痛等。联合《伤寒杂病论》原著能够推论大柴胡汤主证该当有心下急或心中痞硬或心下满痛症状,在小柴胡汤中表现为“胸胁苦满”,在这边则表现为“心下急”,两者病机相似。在这个地方心下指的是整个上腹部,包括两侧胸胁及胃脘部,并非我们现代所认为的解剖学位置。心下按之满痛,是指医者在按压患者上腹部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1期2021-01-06
- 《伤寒论》中寒热错杂致中焦枢机不利的机理及证治探析
里热证,以大青龙汤证、麻杏石甘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附子泻心汤证为代表;第二类是中焦寒热夹杂证,以三泻心汤证为代表;第三类是上热下寒证,以栀子干姜汤证、黄连汤证、乌梅丸证、干姜芩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为代表;第四类是阴阳失调证,以炙甘草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为代表;第五类是少阳失和证,以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代表。在这五类之中,无论是表寒里热证、上热下寒证、阴阳失调证还是少阳失和证,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期2021-01-05
- 葛根汤辨析及在眼科临床上的运用
一。然而对于葛根汤证病机的解读,大都阐述的不够清晰、透彻和准确,有些经方大家的观点甚至会相互矛盾,这也影响了葛根汤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在探讨葛根汤之前,先了解一下它的“近亲”—“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第14 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药物组成有葛根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葛根汤,是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临床表现为桂枝汤证基础上加上“项背强几几”。桂枝汤加一味葛根,疏通项部、背部足太阳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7期2020-09-16
- 中医经典中辨治痹症的方证举例
阻经脉之麻黄加术汤证 此方证出自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条文为:“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该方证的主症为身痛而烦,恶寒,无汗,或见发热身重,脉沉而细涩,其核心病机为寒湿(寒为主)痹阻经脉,营卫不通,故而以麻黄加术汤发汗散寒,祛湿通经以止痹痛[1]。1.2 风湿痹阻肌肉之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此方证出自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条文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
江西中医药 2020年11期2020-02-15
- 《金匮要略》痹病病因证治探析*
1.1 麻黄加术汤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论述了寒湿之邪侵袭人体肌表的证候,病性属实。主症为恶寒发热,无汗,身重,骨节疼痛等。治宜辛温散寒,解表除湿。方用麻黄加术汤,方中麻黄汤辛温散寒,白术除湿,麻术相配,既能行表里之湿,又能发汗而不至于过汗。2.1.2 乌头汤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论述寒湿之邪侵袭并留滞人体关节、痹阻经脉的证候,病性属实。主症为
中医研究 2020年12期2020-01-10
- 《伤寒论》发汗不当辨析*
漏汗之桂枝加附子汤证;26条过汗致大烦渴不解之白虎加人参汤证;38条汗止而复服大青龙汤致汗出亡阳与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62条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营气不足身疼痛之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63条太阳表邪不从汗解,化热入里,壅塞于肺之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64条过汗损伤心阳之桂枝甘草汤证;65条汗后心阳受损、下焦水气欲上逆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66条发汗过多,损伤脾阳之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证;68条汗后阴阳两虚之
光明中医 2019年20期2019-03-20
- 刘志龙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发热月余验案※
6条指出了小柴胡汤证的临床表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1条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刘志龙教授认为,小柴胡汤证虽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辨证要点,但不可拘泥于此,当综合患者病情进行判断,方可活用此方[1]。本案患者发热持续1个月未退,反复发作,且患者中午开始出现发热,半夜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7期2019-01-07
- 开阖枢理论新探及其在小柴胡汤中的运用*
枢理论解读小柴胡汤证2.1 基于开阖枢理论解读小柴胡汤证之病证机体感邪,因个体差异可发展为两种情况。①当外邪侵袭,若机体壮实(即气血充足),阴血充分则气有所载,正气(阳气)充实便可驱邪外出,同时,因其阳气充盛便有充足的能量到达阳明经,会使太阳经的阳气几乎都“阖”至阳明,使阳明胃阳气太过,故可发为阳明病。②若机体素体羸弱(即气血亏虚),肝藏血不足,则载气(正气)亦少,当外邪侵袭,阳气被遏,没有足够的阳气能够直接上达阳明经,便只能通过“少阳”经来间接实现阳明“
中医研究 2018年10期2018-10-18
- 《伤寒论》“热利三证”浅谈
1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伤寒论》中阐述葛根芩连汤的条文是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上条文可以看出,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病因病机是:太阳病,桂枝证,本当汗解,而误用下法,表证误下后,病邪入里化热,热迫肠道,使大肠传导太过而发为热利;从“脉促者,表未解也”来看,说明虽经误下,而表证仍在,邪正相争,故其下利仍以表证为主;从“喘而汗出”来看,说明邪热内迫阳明,肺与大肠相表里,且热性炎上,肺受灼热
新中医 2018年12期2018-02-13
- 麻黄升麻汤的文献研究及新思考
学者认为麻黄升麻汤证存在上热下寒的病机特点。辛小红等[7]认为误下后阴阳两伤,上有实热证,下有虚寒证,治寒则遗其热,治热则碍于寒,补虚则助其实,泻实则碍其虚,故谓难治,必须复方治疗才能有效。熊学军等[8]认为麻黄升麻汤除了清上温下以外,其中的当归、桂枝、白术、附子相配伍还有温阳通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刘渡舟[9]说:麻黄升麻汤证是“上热下寒、虚实并见的复杂证候”。笔者认为,麻黄升麻汤证确实存在着上热下寒的证候,然而能够治疗上热下寒证的方剂有很多,诸如乌梅丸、
江苏中医药 2018年5期2018-02-13
- 张仲景辨治睡眠异常方法研究
症状。有具体治疗汤证的是:“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的栀子豉汤证,“心烦,卧起不安”的栀子厚朴汤证,“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鸡子汤证,“心烦不得眠”的猪苓汤证,“虚劳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证;提到失眠症,但无具体治疗方案的有:“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的寒湿发黄不寐;另外,误治亦可以出现不寐:“太阳病,大汗出”后出现“烦躁不得眠”;“下之后,复发汗”,病人出现“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中的“亡阳,……卧起不安
新中医 2018年10期2018-02-13
- 浅谈如何避免伤寒论教学与前期课程简单重复※
篇寒湿身痛的附子汤证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少阴阳虚寒湿,仲景没有去掉酸苦微寒的白芍?”从而向学生介绍《神农本草经》中对芍药的论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利小便”的功效来说明其运用于附子汤中可以加强利湿散寒的作用。再如人参这味药,后世多认为其性热而补阳。但考之《伤寒论》原著,仲景针对心阳不足的基础方为桂枝甘草汤,针对肾阳不足的基础方是干姜附子汤,皆未使用人参。而在阴阳俱虚的茯苓四逆汤中,以四逆汤回阳,以人参、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3期2018-02-11
- 白虎汤四大症探析*
里热。从三条白虎汤证条文,审视后世的四大症,则可发现有不同之处。胡连玺[2]指出,对于“大汗出”证,219条文所言为“自汗出”,非大汗出。他认为只需见“汗出”即可,非定要“大汗出”;对于“口大渴”,认为三条白虎汤证条文均未名言口渴症,反而是白虎加人参汤证中处处可见口渴症,因此认为白虎汤证的口渴“虽渴亦不甚,或饮则渴解”;对于“脉洪大”,认为3条条文中所言脉象为脉浮滑或脉滑,而滑脉与洪大脉有明显的不同;对于“身大热”,他则认为此一描述符合白虎汤证的病机,因表
天津中医药 2018年3期2018-01-24
- 初探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篇。笔者对小柴胡汤证治之法颇感兴趣,却也疑惑重重。《伤寒论》第101条①:“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初读原文,便觉仲景其意十分明朗,即无论伤寒、中风,只要有邪犯少阳的“一证”,便可用小柴胡汤,而“不必悉具”。但细细想之,少阳病有三大“提纲症”: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证有“四大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证亦有七个“或然症”:胸中烦而不呕,渴,腹中痛,胁下痞硬,心悸、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热
保健文汇 2017年1期2017-02-01
- 大半夏汤证辨析
理论探讨】大半夏汤证辨析蔡叙东1,周倩仪1,吴豫云1,覃文仪1,林昌松2△(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广州 510405)现代医家关于大半夏汤证的论述大多从“虚寒胃反”立论,而根据相关条文内容以及药物组成反推,发现大半夏汤证“虚证”突出,而“寒证”立据却不足,因此用“虚寒胃反”来概括大半夏汤证的病机并不恰当。经过查阅书籍可得,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主要在“虚、逆、燥”,其本为胃气虚弱,其标为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5期2017-01-16
- 浅谈葛根在《伤寒论》中的“起阴气”作用
之。”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二者均有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有汗出,而葛根汤证无汗。在桂枝加葛根汤证中,仲景强调“反汗出恶风”,说明在太阳病兼有项背强几几时不当有汗出,而无汗恶风的葛根汤证才是正常的病机。由此可见太阳病兼有项背强几几时,其病机应是太阳表证已传里,而导致的表里阳实热证。而葛根汤为桂枝汤减桂枝、芍药加麻黄、葛根,其组方类似于桂枝二麻黄一汤加葛根,可见为小汗之法,其病机蕴含津液已伤,所以项背强几几是里实热证损伤人体津液初期的表现。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7年3期2017-01-15
-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我见※
96条的“小柴胡汤证”,而“但见一证”中的“一证”指的是第96条中的四大主证以及七个或然证。柴胡证 小柴胡汤证 《伤寒论》 一证《伤寒论》的内容采用条文列举的方式逐条呈现,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条文虽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可从多角度进行理解,导致后世学者学术观点多不一致,给正确理解张仲景著书原意造成了一定的难度[1]。如《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则是其中的一例典型。下面就此例发表一下个人看法,还望各位方家教正。1 张仲
中医药通报 2017年5期2017-01-14
- 《伤寒论》第149条探析
对条文中的“柴胡汤证”有所阐发,且多认为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寒热错杂。研究认为“发热”一症是诊断柴胡汤证的关键;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受损,运化失职,痰湿中阻,导致脾胃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非寒热错杂。呕而发热;痞;柴胡汤证;半夏泻心汤《伤寒论》一书文简理奥,笔者有幸拜听张国骏教授授课,对《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有所感悟,认为条文中的柴胡汤证以及半夏泻心汤证两处颇有讨论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5期2016-03-23
-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略》中有关芍药的汤证原文,结合历代本草著作,部分古今名医在经方中芍药的使用经验归纳出芍药的性味与功效。芍药味苦平,主治拘挛,腹满腹痛,头痛,身体不仁,小便不利,下利,便难。经方;芍药;性味;功效;运用芍药在仲景方中,应用甚广。故探究芍药的药性功效对于研读经方大有裨益。芍药在经方中的灵活运用,亦可为临床提供新的用药参考。本文所指经方,统指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仲景时代芍药不分赤、白。李东垣曰: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1 芍药的本草源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20期2016-01-31
- 浅析《伤寒论》中下利见表证的相关方证*
证可主要分为葛根汤证,桂枝汤证,桂枝人参汤证,黄芩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四逆汤证与桂枝汤证6种情况。【关键词】《伤寒论》下利表证方证下利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证。《伤寒论》中关于下利的条文有84条,约占全书条文的1/5,其中明确用方的条文42条,记载方剂32首。下利涉及六经病的范围,其中下利同时见表证的条文主要记载于太阳病篇、太阴病篇。1 葛根汤证太阳病篇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葛根汤运用不仅限于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3期2016-01-30
- 《伤寒论》烦躁症治探析
病发寒者,如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因本经病发热者,如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因误汗、误下、误吐、误火等属误治所致者,如栀子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栀子干姜汤证;因素体虚弱者,如小建中汤证、黄连阿胶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因邪气较重而药力不足驱邪者。此外,导致烦躁的病机也复杂多变。《伤寒明理论·烦躁》曰:“烦躁之由,又为不同,有邪气在表而烦躁者,有邪气在里而烦躁者,有因火劫而烦躁者,有阳虚而烦躁者,有阴盛而烦躁者,皆不同也”[2]。《素问·通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2015-12-19
- 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归属于阳明病热证的质疑*
0847)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归属于阳明病热证的质疑*林大勇,朱 辉,赵令竹(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沈阳 110847)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阳明病;胃家实;栀子豉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1 现行各版《伤寒论》教材对阳明病热证的分类
天津中医药 2014年11期2014-02-10
- 试论“开”、“合”、“枢”与抗风湿经方应用
阳明不合白虎桂枝汤证少阳太阴病防己黄芪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少阴少阴病附子汤、四逆汤、麻黄细辛汤、乌头汤证等少阴太阳开不利厥阴合当归四逆汤证少阴厥阴不合太阳开不利当归四逆合吴茱萸生姜汤证枢病少阳少阳太阳柴胡桂枝汤证少阴少阴太阴四逆散证1 开合不利1.1 以少阳为枢1.1.1 太阳病 太阳主开,“开”病必有发热恶寒、脉浮主证,包括开不利与开不及两种情况。开不利产生太阳风湿麻黄类证和桂枝类证[5]。以此指导风湿病的治则,即必须以开太阳之法,即用发汗、发散的方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4期2014-02-09
- 论升降思想在伤寒论方中的应用
中颇为常见。他对汤证的使用恰恰是对阴阳辨证的具体运用,如“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1]和“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1],这两个汤证中的症状不同,而主方分别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药仅1味之差,却是对不同程度阴阳升降异常所作出的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欲从汤证的角度,来解析升降思想在《伤寒论》方中的应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7期2014-02-08
- 补法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于VMC与炙甘草汤证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然治病必求于本,故笔者通过对VMC与炙甘草汤证在病位、病因、病机等方面诸多相关性的分析,明确炙甘草汤治疗VMC的可行性,并从炙甘草汤的组方特点阐述VMC的治法,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治疗法则。1 临床表现相关性VMC患者约半数于发病前4~7 d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乏力等,然后出现心悸、气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1]。此与伤寒病常规传变下,先出现“发热恶寒”的太阳表证或“无热恶寒”的少阴表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5期2014-01-25
- 论《伤寒论》中痞证的多源性与统一性
通。症状如栀子豉汤证“心中懊恼,胸中窒”,白虎汤证“腹满,身重”,调胃承气汤证“腹胀满”,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茵陈蒿汤证“小便不利,腹微满”,大陷胸汤证“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不可近者”。其他如猪苓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桃核承气汤证、抵挡汤证、抵当丸证、麻杏石甘汤证、大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附子泻心汤证、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均是热型“痞”证。2 寒热错杂型病因病机:上焦有热,中、下焦有寒,或寒热邪气
吉林中医药 2013年5期2013-08-15
- 小柴胡汤非独治少阳病
少阳病。从小柴胡汤证推及经方的临床应用,认为“汤证一体”是经方的核心思想,抓住核心病机而不拘泥字句,才是仲景经方应用活法。小柴胡汤;少阳病;汤证一体小柴胡汤是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的著名方剂,临床应用甚广。同时,在对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的认识上,古今医家亦存在着许多争论。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以及临床实践过程体会,笔者认为:小柴胡汤证不能等同于少阳病,小柴胡汤非独治少阳病。1 何为少阳病1.1 少阳病非半表半里之病 关于少阳病的位置之争,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
世界中医药 2013年10期2013-04-07
- 小柴胡汤治疗食欲不振验案2例
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证当中八大主症之一[2]。但很多医家对小柴胡汤治疗不欲饮食方面的论述或医案较少。由钱超尘,温长路主编的《张仲景研究集成》里有关小柴胡汤证的论文中没有专门针对食欲不振的[3]。熊曼琪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类证辨析当中,把不欲食包括在不能食里边[4]。虽然在鉴别诊断及治疗上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但我认为,应把不欲食和不能食单独列出来。通过2例急诊内科治疗的病案介绍,讨论用小柴胡汤治疗食欲不振方面上的应用及注意事项。1 病案举例例1 金
吉林中医药 2013年3期2013-02-20
- 《伤寒论》辨证论治内容探究
重(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少阴兼表轻(麻黄附子甘草汤)证。1.6 厥阴病辨治 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证,热利(白头翁汤)证,气滞阳郁证(四逆散)证。1.7 霍乱辨治 霍乱偏表(五苓散)证,霍乱偏里(理中丸)证,霍乱致阳衰阴盛、阴盛格阳、阳亡阴竭(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四逆加人参汤)证。1.8 差后病辨治 差后饮食调理(损谷刖愈);差后药物调理(桂枝汤);差后体虚、余热未尽、津气两伤(竹叶石膏汤)证;差后病:热郁胸脘(枳实栀子豉汤)证,发热(小柴
吉林中医药 2013年6期2013-02-20
- 从《伤寒论》辨析“半表半里证”、“少阳病证”和“小柴胡汤证”
病证”、“小柴胡汤证”分别在八纲辨证体系、六经辨证体系及以方测证思想下产生,为中医特有术语,此三者间学术争论颇多[1-2]。目前,中医理论教学中多认为伤寒六经病中之“少阳病”病在半表半里,多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方用小柴胡汤,由此推论少阳病证即是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即用小柴胡汤。如朱文峰[3]在《中医诊断学》第七章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中论及“半表半里证”:“指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以往来寒热,胸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9期2013-01-23
- 《伤寒论》不得眠之浅析
析。1 干姜附子汤证(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昼日人体虚阳得自然阳气之助,尚能与阴邪相抗,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间自然阳气藏匿,人体虚阳无助,无力与阴邪抗衡,故夜而安静。此机理与38条大青龙汤复服过汗,亡阳伤阴出现恶风烦躁不得眠等变证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烦躁不得眠与安静都需灵活看待,此“烦躁”绝非“烦无宁时,燥动不安”的病理征象,而当属精神极度疲惫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23期2012-08-15
- 三部六病讲座(五)
——三部六病中的十二单证、合证、兼证与合病
《伤寒论》中麻黄汤证为表寒、表实两证相复合;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为表实、枢寒两证相复合;附子泻心汤证为枢寒、枢热、里热三证相复合。现以医案阐释合证的证治。【医案举例】沈某,男,30岁。工伤导致高位截瘫,因护理不周,形成褥疮,腐肉紫暗,脓水稀薄。其过午发热,已逾七日,体温达39℃,无汗,恶寒,背心寒凛,双被严盖仍冷不止。服扑热息痛片仅暂时有效。定时发热当用柴胡剂,日晡发热当用承气类,但本证未见其他里部、枢部症状。无汗为表实,当用麻黄;恶寒为表寒,当用桂枝。故予麻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5期2012-06-19
- 小柴胡汤在急症中的应用
脉症状,乃小柴胡汤证,即处以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 g,黄芩 15 g,党参 10 g,半夏 10 g,灸甘草 10 g,僵蚕 10 g,全蝎10 g,胆南星10 g。共7剂。3个月后电话随访,未复发。案2:患者吴某,女性,49岁,农民。主因发热11 d,最高体温40.2℃来院就医。患者自诉10余日之前由于外感而出现发热恶寒之症,前医给予中药口服、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疗效不显。观其证候,处方乃银翘散加味,静脉应用菌必治、双黄莲等药物,症状未减。细询问之,有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8期2012-01-25
- 《金匮要略》发汗祛湿法浅析
伤寒论》,见桂枝汤证等诸病药后多嘱取微汗,因知其表虚之证,不可过耗津液以致损正,故认为“取微汗”者必欲存其津。而此处风湿病证并无表虚之由,实乃风寒湿邪郁闭卫阳、里湿之邪阻滞营阴之故,其取微汗,非欲存其津,是欲并祛其湿。正是当其人湿气尤甚之时,遇风湿邪气外困肌肤,风为阳邪,其性清扬易散;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难骤除,是故“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法当令阳气缓缓升跃,取其“但微微似欲出汗者”,在逐邪外出的同时,使卫阳周行全身,与阴血和,以达营卫流行、气血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7期2011-08-15
- 方剂辨证论治方法探讨
。”已明确提出了汤证的概念。在通脉四逆汤方后强调“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突出了病症与方剂相对应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伤寒论》中已经有了方剂辨证的雏形。此后王叔和《脉经》中也经常提到“属XX汤证’’,这是继承了仲景方剂辨证的思想。至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提出了 “以方类证”、“以方类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原则,发展了方剂辨证论治方法,在其晚年所著《千金翼方》中将《伤寒论》原文重新编次,简而言之,“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实用医药杂志 2011年8期2011-04-13
- 《伤寒论》四诊方法撷微
六死症,以及白虎汤证之重证、承气汤证、脏厥证、蛔厥证等,均论及“躁烦”或“烦躁”。“烦”轻、“躁”重,“烦”是自觉症状,“躁”是他觉症状。躁扰不宁,躁动不安,往往是病情危重之标志,或心肾虚衰,或邪盛上扰,致心不藏神,神不守舍。有阳虚阴盛之干姜附子汤证之“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茯苓四逆汤证之烦躁不分昼夜;有热盛邪扰之栀子豉汤证之“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白虎汤证之“谵语遗尿”,桂甘龙牡汤证之“因烧针烦躁者”;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中医药通报 2011年3期201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