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夏汤证辨析

2017-01-16 21:00蔡叙东周倩仪吴豫云覃文仪林昌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条文胃气气虚

蔡叙东,周倩仪,吴豫云,覃文仪,林昌松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广州 510405)

【理论探讨】

大半夏汤证辨析

蔡叙东1,周倩仪1,吴豫云1,覃文仪1,林昌松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广州 510405)

现代医家关于大半夏汤证的论述大多从“虚寒胃反”立论,而根据相关条文内容以及药物组成反推,发现大半夏汤证“虚证”突出,而“寒证”立据却不足,因此用“虚寒胃反”来概括大半夏汤证的病机并不恰当。经过查阅书籍可得,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主要在“虚、逆、燥”,其本为胃气虚弱,其标为胃气上逆,而阴津亏损是因为呕吐、进食减少导致,是反复胃气上逆的继发证。从药物组成来看,该方以大剂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治其标,以三两人参为臣,益气生津治其本,同时再以白蜜一升为辅佐润其燥,三者相合,标本兼治,与“虚、逆、燥”的病机相对应,理法方药一目了然。

大半夏汤;《金匮要略》;胃气虚弱;胃气上逆

大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大半夏汤方,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此条文极其简洁,单凭此条文难以揣测其病机,现代医家对此条文的理解则多是以“虚寒胃反”立论。笔者却疑惑,如果是“虚寒胃反”,整个方中针对“寒证”的药物缺如,按张仲景用药习惯此处为何不用干姜?因此笔者认为,以“虚寒胃反”来阐释此条的病机,存在明显的理法方药不一致,是有欠妥当的。

1 关于胃反病机的条文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阐述胃反病机的条文主要有两条,本文后面叙述时简称第一条和第二条。第一条:“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此条论述了误汗和误下导致胃阳受损而形成胃反的过程。此外,《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有条文:“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说明弦脉可以是大下后导致的寒证表现。根据第一条条文,误汗和误下可以损及胃阳而形成胃反,此时我们的确可以用“虚寒胃反”来概括第一条的病机。

第二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此外,《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有条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根据条文中“浮则为虚,涩则伤脾”可以推测,第二条胃反条文中的脉浮应浮而无力,是胃气虚、受纳功能下降的表现;脉涩则为脾阴不足、运化能力受损的表现。脉浮虽然提示胃气虚,但不能就此等同于虚寒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说:“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趺阳脉当伏”说明“脉浮”不是趺阳脉的正常表现,而是胃气虚导致胃受纳与和降功能下降的表现。又“今反紧”引出结论“本自有寒”,说明张仲景认为紧脉才主寒证,故第二条条文后面说“脉紧而涩,其病难治”。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第二条条文主要强调胃气虚,脾阴亏损导致的胃反,并指出了合并寒证则“其病难治”的不良预后。如果依然沿用第一条条文“虚寒胃反”来阐释此处的病机,显然是欠妥当的。

翻阅现代著者的相关论述,发现大多著作都是用“虚寒胃反”来阐释大半夏汤证的病机,其依据主要就是片面地根据上述第一条条文对胃反的病机论述,而同时模糊了第一条条文与第二条条文之间病机的区别。如陈纪藩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1],李克光、张家礼主编的《金匮要略译释》[2],张琦等主编的《金匮要略讲义》[3]都将大半夏汤放置于虚寒胃反栏目下论述。

2 古人对大半夏汤证的论述

魏荔彤在《金匮要略方论本义》[4]描述:“胃反而呕吐者,胃家久虚,食停气滞,旋食旋吐也。”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5]写到:“胃反呕吐者,胃虚不能消谷,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脉本下行,虚则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参、白蜜益虚安中。”吴谦[6]“胃反呕吐者,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呕吐也,主大半夏汤,补脾胃、止呕吐也。”程门雪《金匮篇解》[7]:“气阴大伤,胃火下降,津液枯槁,上下无以濡润,大便结如棋子,食不得入,入则呕吐……方用人参生津养气阴,半夏降逆气,白蜜润枯燥。”上述条目提示古人论述大半夏汤方证及其治疗时强调3个方面:一是“虚”,如“胃家久虚”“胃虚不能消谷”“气阴大伤”;二是“逆”,如“胃脉本下行,虚则反逆也”;三是“燥”,如“气阴大伤……津液枯槁,上下无以濡润”。而相对应的治法也分别是“人参、白蜜益虚安中”“补脾胃”“人参生津养气阴”的补法,“半夏降逆”“止呕吐”“半夏降逆气”的和胃降逆法以及“白蜜润枯燥”的润法,而对于寒和温则论之甚少。可见,在古人看来大半夏汤证中的“寒”体现不明显,其病机并不是所谓的“虚寒胃反”,是现代中医八纲辨证立论盛行的产物,大半夏汤的病机应当是以“胃气虚”为主,兼有胃气上逆和津液亏损。

3 讨论

根据以上条文以及古人的论述可以发现,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与第二条条文所论述的胃反病机比较符合,是以胃气虚弱、脾阴亏损为主要病理表现,以胃气上逆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尚未发展到“脉紧而涩”阴阳俱虚的阶段。再根据大半夏汤药物的组成及其用量,可推测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及伴随症状。张红丽总结发现,半夏在经方中的计量单位有数种,如小剂量用枚或合,常用量用升(通常为半升),特大量用至二升[8],大半夏汤中半夏用至二升说明呕逆症状很突出,频繁呕吐,病程较久;刘忠第整理发现,《伤寒论》中的人参常用剂量是二两和三两共有16首,占整个人参方剂近70%,最大用量6两,但是在乌梅丸丸剂中使用[9],大半夏汤人参用三两说明胃气虚弱的程度也较明显;闫爱玲等统计发现,经方中以蜂蜜入煎剂者有6首[10],其中有3首蜂蜜用至两升或两斤来解乌头毒,其余猪肤汤用一升,甘草粉蜜汤用四两,而大半夏汤蜂蜜用至一升,可知病人阴津亏损的程度亦较重,应还有大便如羊屎状等症状。

综上所述,大半夏汤证的病机是胃虚津亏、胃气上逆,主要体现在“虚、逆、燥”方面,其本在胃气虚弱,其标在胃气上逆,而阴津亏损一方面是呕吐导致,另一方面是进食减少所致,是反复胃气上逆的继发证。治疗以大剂量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治其标,以三两人参益气生津治其本,再以白蜜一升为辅佐润其燥,三药相合标本兼治、相辅相成,与“虚、逆、燥”的病机相对应,理法方药一目了然。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条文本身出发,还是从古人论述中寻找抑或以方测证,都不能得出大半夏汤证“虚寒胃反”的病机解释。

[1] 陈纪藩.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 李克光,张家礼. 金匮要略译释[M]. 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张琦,林昌松.金匮要略讲义[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 魏荔彤.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M]. 天津: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5]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

[6] 吴谦,等.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 程门雪.金匮篇解[M].何时希,莫雪琴,程焕章 合著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2.

[8] 张红丽. 经方中半夏古剂量与现代应用初探[J]. 山西中医, 2010, 26(4): 47-48.

[9] 刘忠第. 《伤寒论》的人参应用规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0] 闫爱玲, 姜东云. 浅谈仲景方中蜂蜜的运用[J]. 甘肃中医, 2007, 20(8): 64-65.

蔡叙东,男,在读硕士,从事《金匮要略》风湿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林昌松,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金匮要略》风湿病的临床与研究,Tel:13802772276,E-mail:13802772276@163.com。

R289.5

A

1006-3250(2017)05-0598-02

2016-10-20

猜你喜欢
条文胃气气虚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五)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