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
- 胃气在病畜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653400)胃气可用以反映动物的胃功能及状态,强调动物的消化机能情况,于畜禽来讲,胃内食物由消化、吸收、运输、转化到排泄的全过程,均由胃气调控完成。因此,可以说胃气是畜禽保证健康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出现胃气不足,畜禽极易发生肠胃炎、前胃迟缓、瘤胃积食、臌气等各类疾病,甚至严重者会危及畜禽生命安全。针对胃气在病畜治疗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为养殖行业相关疾病的临床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1 胃气概念及原理所谓“胃气”,中医泛指胃肠消化功能,正常情况下,
中兽医学杂志 2023年9期2024-01-28
- 《伤寒来苏集》“胃为三阴外蔽”探微*
,与仲景注重顾护胃气思想十分契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发微。柯氏在总论六经传变规律时认为,六经随分布部位不同,见证之期不一。太阳经部位最高,故一日发;阳明经次之,二日发;少阳经又次之,三日发,并依次三阴经见证之期,分别为太阴四日,少阴五日,厥阴六日。然三阳受邪和三阴受邪后传变途径不尽相同,三阳受邪,生热传于表,此为三阳之传也;三阴受邪,循序入藏,藏气实而不能容,则流于府。府者,胃也,胃土居中,邪气入胃则无所复传。又结合《伤寒论》第270 条“伤寒三日,三阳为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11期2023-12-19
- 《黄帝内经》胃气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护理的指导作用
京 100029胃气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中医把人体正常的消化功能概括为胃气。医家在论病释理、遣方用药中非常重视胃气的作用,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其理论源自《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胃气理论内涵丰富,运用广泛,为中医辨证施治、养生保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对与中医学同根同源的中医护理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黄帝内经》中的胃气理论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对胃气内涵的解读,结合中医护理方法,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情志护理3 个方面探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0期2023-12-17
- “脉贵有胃”思想探赜❋
脉之和柔得体者,胃气与之俱耳。胃气者,即生生水谷之气。胃气微少,亦成病,何况于无。无则生生之根本先绝,而五脏欲自持久,不可得也”[1]。胃气发挥着“生生水谷之气”这一重要作用。脉象的正常搏动、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无不赖之于此,脉中胃气充足则蕴藏生机,若胃气不足则表明人体情况欠佳,甚者为恶兆。1 脉有胃气重要性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水谷需通过脾胃的运化转输以营养周身,其余脏腑官窍受此滋养以行使功能。《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提到的“脾不主时”“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10期2023-12-15
- 李东垣基于“胃气升发”论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机证治
发展了《内经》“胃气升发”论,阐述了胃气“喜升浮”的生理特性、“胃气虚而下溜”的病理变化及“升发胃气”的治疗原则,对PCOS 的防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胃气升发论简述《素问·经脉别论》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是有关“胃气升发”的最早论述[5],而李东垣在继承《内经》“胃气升发”的基础上,扩大了胃气的范畴[6],认为“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换言之,李东垣所说的胃气是源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16期2023-08-06
- 服抗癌中药要注意顾护胃气
蒲昭和所谓“胃气”,泛指以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对正常人说来,胃气是机体健康的体现。对病人而言,胃气则表现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或体质康复能力。因此中医常强调,人当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顾护胃气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尤其在癌症治疗中也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使用中药治疗癌症越来越普遍,而治癌中药大多属于攻伐性强、毒性较大的药物,用药不当很容易损伤胃气,使营养吸收率下降,机体抗癌力也愈来愈差。这样不但不能有效治癌,反而可能促使病情加速恶化。中药治癌时容易
家庭医学 2022年21期2023-01-17
- 基于护胃气思想探析《温病条辨》对《温疫论》的继承与发展
150040)护胃气思想由来已久,自《黄帝内经》始,后世诸医家多有发挥,至东垣渐成以脾胃立论之补土派,足见护胃气在临证的重要性。明末吴又可因治疗崇祯辛巳年大疫而著成我国第一部瘟疫学专著《温疫论》,其中治疫病以逐邪为先但亦顾及胃气之法,被后世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继承,以充实其护胃气思想。本文旨从护胃气角度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温疫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分析护胃气思想在温病中的运用,也为今时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救治提供借鉴。1 逐邪承胃气温疫初
江苏中医药 2022年4期2023-01-05
- 李东垣“胃气喜升浮”论探析
观进行探析。1 胃气喜升浮论现行中医理论认为,胃腑作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正常情况下,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脾胃一升一降中焦枢转正常,带动人体气机升降正常,脾主升、胃主降的观点似已深入人心。但笔者在研读李东垣著作的过程中,发现其并不这样认为。1.1 胃气主升李东垣认为胃气主升。如《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篇曰:“胃者,行清气而上,即地之阳气也。”“胃气和平,荣气上升,始生温热”[2]。《内外伤辨惑论·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曰:“胃气、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3期2022-12-28
-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临证实践诊察脉中胃气以及指导立法用药的相关理论与运用思路,认识深刻,应用广泛,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现存最早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理论。《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胃气的典籍,其论述奠定了后世医家认识和发展胃气理论的基石。胃气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含义:(1)指胃的生理功能;(2)泛指人体的精气;(3)指脾胃的功能在脉象的反映,即带和缓流利的脉象[1]。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极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脉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体现,脉象与五脏六腑的功
环球中医药 2022年7期2022-07-18
- 《伤寒论》三阳病“保胃气”思想探析
257336)“胃气”泛指脾胃之气,代表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生理功能。胃气盛衰,关系到人体正气强弱,关系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预后转归,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后世称之为“六经辨证”。三阳病属阳,属热,属实,邪实为其特征。仲景治疗三阳病,在祛邪的同时,始终重视“保胃气”,祛邪不忘扶正。1 太阳病太阳主表卫外,阳气量最大,为人体之藩篱。太阳
广西中医药 2021年2期2021-12-02
- 胃气定量评估在脓毒症肝衰竭/肝衰竭前期的预测效能研究*
所致”。因此,“胃气”的盛衰直接影响肝衰竭的预后[7-8]。目前尚无针对脓毒症肝功能损害等急性肝功能损害的评分标准,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评估标准包括肝硬化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型(MELD)、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肝功能分级等系统,均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及偏倚,不能全面地反映脓毒症肝功能损害程度[9-10]。茹清静等[11-13]初步建立“胃气”定量评估模型,制定相对客观的、定量化的指标,对肝衰竭病情评估、指导临床用药、疗效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9期2021-11-09
- 养胃护胃从日常做起
间不规律。何谓“胃气”《灵枢·五味篇》中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所谓“水谷”即指吃进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受纳”就是摄取食物,也是食物消化的基础。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然而,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食物的营养。无论脏腑及诸经奇脉、肢节百骸,皆离不开胃所受纳营养物质的滋养,由此可见,胃主受纳功能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胃气”是中医专有名词
人民周刊 2021年17期2021-09-28
- 基于消化系统探讨舌苔与胃气的现代内涵
张平摘要:舌苔与胃气关系密切,《内经》《伤寒论》早有所示,后世医家也多有见解。胃气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舌苔的形成与胃气密不可分。本文试从消化系统疾病的角度探讨舌苔与胃气的相关性及其现代内涵。关键词:胃气;舌苔;消化系统疾病;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R241.25;R2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5-0051-03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5.012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1年5期2021-09-24
- 李杲:长寿重在养脾胃
李杲指出:“人以胃气为本。”说的是消化机能代表着人体的抗病能力。我国历代医家都重视保养胃气,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胃气充实则身体健康,因此长寿的关键就在于保养脾胃。老年病患者只要胃纳好、消化功能不衰,那么治病時往往疗效比较良好。胃纳差者,即使小病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对于造成内伤脾胃的病因,李杲总结了相应的养生方法:心生怒气、恐惧、忧虑、悲伤,都有伤胃气。如果长期精神失调,消化功能就会失常。因此在进食的时候应该心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9期2021-09-06
- 老胃痛要调肝
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胃气的盛衰,胃气以降为顺,而胃气通降的作用需要肝气调节。肝主疏泄,调节一身的气机,如果肝脏疏泄功能出现问题,胃气通降作用就会受影响,气机不通而出现胃痛;肝在五行中属木,脾胃属土,木能克土。恼怒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犯脾胃,脾胃功能受损、气机失调就会出现胃痛。养肝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常喝有调肝功效的代茶饮。合欢花、玫瑰花有疏肝、理气、解郁的作用,菊花可清肝热,枸杞能滋肝养肝;二是调节好自身情绪。肝和情绪最为密切,经常发脾气会“怒伤肝”,进而影
科教新报 2021年11期2021-05-12
- 从仲景论“胃气”“胃中”谈胃之病理形气一体观
仲景论“胃”有“胃气”“胃中”之别,其论述“胃气”时主要谈到“胃气不和”及胃气的强、弱、衰,属于无形之气;在论及“胃中”时多为干燥、寒冷,且多伴有燥屎、水液等有形病理产物,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的,胃气功能失常,易生有形邪气,胡希恕先生提出“阳气就是津液”,胃气充足,水液化为津液以抗邪,胃气虚弱,水液化为病理产物[1];有形病理产物及谷食有形之邪伤胃,亦可进一步影响胃气的生理功能,气病可发展为形病,形病亦可转为气病,病理过程在形气之间相互转化,故在治疗上,不可
环球中医药 2021年4期2021-04-26
- 《伤寒杂病论》“重胃气”思想初探*
始至终贯穿着“重胃气”的治疗思想,并把重视脾胃的思想扩展到临床治疗的多个环节,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于后世影响颇深。1 “胃气”析源“胃气”一词首见于《灵枢·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黄帝内经》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两者皆强调了胃气之盛衰与人体五脏功能及正气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胃气之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胃气指人体素有的抵御疾病的正气;狭义胃气则指脾胃
中医学报 2021年3期2021-04-17
- 李东垣重胃思想探析*
,分析李氏“人以胃气为本”的提出依据及“胃气”一词的根本含义,以及治疗时强调“固护胃气”的用药和防护,由此认为李氏于脾胃二者之间对胃的重视程度相对更高。东垣先生对脾胃关系的认知与现代有所不同,李氏认知中脾与胃的关系是:胃为主,脾为胃“散精”[4],有偏重胃的倾向,但未进行相关探讨。虽然对脾胃整体来讲,孰轻孰重无重要影响,但对于梳理脾、胃功能及关系,完善中医的藏象理论,却有一定意义。1 “胃为主,脾为从”的重胃思想李氏在《脾胃论》中反复多次阐述了脾、胃各自功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3-26
- 为何有人口气重
口,正常情况下,胃气下行,脾气上升,所以浊气向下,清陽之气上升。而如果现在胃气往上走了,这就叫胃气上逆,那么,就容易出现口中的味道重的情况啦!为什么胃气会上逆呢?肝气不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谓肝气不舒,就是情绪不佳,情绪郁闷,有肝火。此时,疏肝理气,清降胃气是很重要的。我推荐一个食疗的方法:玫瑰花3克、陈皮3克,泡水代茶饮。如果您平时喝茶,这个放到茶叶里同时用就可以了。玫瑰花芳香祛秽,同时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而陈皮可以行气理气,这两味药配合起来,可以调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2期2021-03-11
- 《伤寒论》“津液—胃气轴”在少阴心肾“水火轴”中的联动作用
冯全生“津液—胃气轴”与少阴心肾“水火轴”皆是《伤寒论》中结合病证而论的,基于脏腑“体”与“用”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内涵的一种互用、制衡的联动关系[1-2]。“津液—胃气轴”位中焦,作为调节心肾“水火轴”的枢纽[3],生理状态的津液从阴、胃气从阳既济了心肾水火;而“津液—胃气轴”失调的“津亏胃亢”“津亢胃亏”二证,又联系并制动了少阴心肾“水火轴”失调,“津亏胃亢”引动少阴心火象而见“烦躁”“微烦”“谵语”等症,“津亢胃亏”引动少阴肾水而见“心下悸”“下利”
环球中医药 2021年7期2021-01-05
- 论小承气汤非攻下之剂
更多强调其“微和胃气”之用,并且在6条小承气汤相关原文中有4条提及“和”法。如第208条原文所言:“微和胃气,误令致大泻下”。张仲景用小承气汤的目的在于不令致大泻下,但又能起到通畅腑气之用。如第209条原文言:“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因病情不明,腑实未成,燥实痞满症状不明显,而大承气汤攻
环球中医药 2021年3期2021-01-05
- 基于“有胃气则生”辨治少神※
实践[3]。2 胃气与“神”的关系胃气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胃中运化的水谷精气。《灵枢·营卫生会》提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五脏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亦说:“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王威等[6]通过总结认为,“胃气”之盛衰为脾胃功能强弱的体现,与脾胃的消化和
中医药通报 2021年1期2021-01-04
- 李杲脾胃养生法
李杲指出:“人以胃气为本。”说的是消化机能代表着人体的抗病能力。李杲认为,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胃气充实则身体健康,因此长寿的关键就在于保养脾胃。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养护胃气是养生保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我国历代医家都重视保养胃气,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的寿命长短,与元气的强弱密切相关。元气是生命活动的源泉,它依赖食物的滋养,食物的消化又依赖脾胃功能,如果不注意饮食导致胃气不足,则必然多病早衰。而且,老年病人只要胃纳好、消化功能不衰,那么治病时往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26期2020-12-28
- 李杲脾胃养生法
李杲指出:“人以胃气为本。”说的是消化机能代表着人体的抗病能力。李杲认为,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胃气充实则身体健康,因此长寿的关键就在于保养脾胃。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养护胃气是养生保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我国历代医家都重视保养胃气,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的寿命长短,与元气的强弱密切相关。元气是生命活动的源泉,它依赖食物的滋养,食物的消化又依赖脾胃功能,如果不注意饮食导致胃气不足,则必然多病早衰。而且,老年病人只要胃纳好、消化功能不衰,那么治病时往
华声文萃 2020年9期2020-10-20
- 李杲脾胃养生法
李杲指出:“人以胃气为本。”说的是消化机能代表着人体的抗病能力。李杲认为,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胃气充实则身体健康,因此长寿的关键就在于保养脾胃。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养护胃气是养生保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我国历代医家都重视保养胃气,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的寿命长短,与元气的强弱密切相关。元气是生命活動的源泉,它依赖食物的滋养,食物的消化又依赖脾胃功能,如果不注意饮食导致胃气不足,则必然多病早衰。而且,老年病人只要胃纳好、消化功能不衰,那么治病时往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27期2020-07-14
- 不饥耐老方与麻仁橘茶
麻仁、大豆。或有胃气不足,以至于胀气、便秘、腹泻等,以黑茶、橘皮、山楂煮水送服,以《周易·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故名甲自平。这是典型的从养胃气开始追求养生的理法,体现了长桑君擅长桑田物产和以通为补的特点。【关键词】 养生 胃气 周易 神农手眼神农手眼技术已经成为中医养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国祥作为吉林地方名医,传聂文涛[1],对神农手眼的文化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从养胃气开始追求养生的理法可以看出端倪。1 不饥耐劳方的特点不饥耐老
大经贸 2020年2期2020-05-08
- 为何有人口气这么重?
口,正常情况下,胃气下行,脾气上升,所以浊气向下,清阳之气上升,这是正常的脾胃运化规律。可是,如果人体气机逆乱,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胃气不降则上逆,那么,就容易出现口中味道重的情况啦!疏肝理气,清降胃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胃气上逆呢?肝气不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谓肝气不舒,就是情绪不佳,郁闷,有肝火。肝气不舒,则横逆克脾土,也就是说情绪不好,会影响脾胃,脾土则受到伤害,此时气机瘀滞,容易出现水湿淤积的情况,因为土克水,如果土气壅滞,则水湿泛滥,这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7期2019-08-21
- 胃气足 活百岁(上)
兰晓雁中医的胃气泛指以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充足的胃气是人体健康的体现,而且患病后康复能力也很强。换而言之,胃气足则正气足,尤其是消化吸收能力强,可使身体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确保人体气血丰盈:若胃氣不足,则消化吸收能力低下,气血势必虚弱,易患疾病,且患病后也不易痊愈。所以,胃气足是你获得长寿入场券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医称“胃气为养生之王,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奥秘即在于此。那么,你的胃气足吗?不妨与下面几个标志比比看。面色黄中透红,滋润光泽,是胃气充足的面
家庭医学 2019年1期2019-03-28
- 浅谈胃气的升降理论与临床运用❋
。这是因为普遍将胃气单一的认识为胃中浊气,并没有全面的认识胃气的概念。胃主通降,胃气以降为顺,只是一个方面,若要更准确地定义胃的生理功能,也同时需要重视胃气的生发功能,《内经》和《脾胃论》中对胃气升降理论有很详细的描述。本文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只有明确胃气的定义,认识到胃气具体指的是什么,才能判断胃气是升或降,在临床上准确辨证,用药时做出正确选择。1 胃降1.1 概念“胃主通降”的概念最早见于《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7期2019-01-08
- 胃气足,活百岁
摄入的水谷精微在胃气的推动、帮助下消化、腐熟,然后属“浊”的废物在胃气的推动下随二便排出,属“清”的营养精微物质则在胃气的推动下散布全身、营养脏腑。不难看出,胃气在维持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古代医家所说的“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也就不难理解了。充足的胃气是人体健康的体现,胃气充足则正气充足,脾胃消化能力强,可为身体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确保人体气血丰盈;若胃气不足,则消化吸收能力低下,气血势必虚弱,易患疾病。因此,胃气足是获得长寿的必备条件之一。观神色 看胃
祝您健康 2018年12期2018-11-27
- 脉以胃气为本
0多年前就对脉与胃气的关系进行了科学论述,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后世脉学的影响十分深远,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
天津药学 2018年1期2018-01-23
- “胃气”理论在肝衰竭中医治疗中的意义*
300192)“胃气”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内经灵枢》中有“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内经素问》载“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阐明了胃气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盛衰,可判断疾病预后转归。“胃气”理论在中医临床疾病诊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重症脑卒中[1]、重症胰腺炎[2]、呼吸衰竭[3]、多器官功能衰竭[4]等危重病诊疗中的应用更为广泛。肝衰竭属于危重病,病死率高,整个疾病过程中伴随胃肠功能障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7期2018-01-21
-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中医药学会胃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产生经过了漫长时期,且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概念。在胃气学说的早期,还存在着谷气的提法,这种提法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胃气学说的代名词,但是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兹对胃气学说论述于下。1 胃气学说的草创史集资料中,对谷气的描述最早出现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淳于意描述治病的过程中,“阳虚侯相赵章病,召臣意……后十日乃死,所以过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实,中藏实故过期。师言曰‘安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2018-01-13
- 桂枝汤加桑叶治疗自汗证中医原理探讨
不和病机论述发现胃气不和是该证的之本。篇接上述,分析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方义发现:其调和营卫的治法本在调和胃气;然后通过对相关古籍医案考证,论述了桑叶可对症止汗及对症治疗是符合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最后该文对前言所述启发笔者作出本篇论述的医案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观点,得出调和胃气是调和营卫治疗自汗症的关键点之一及中药汤剂应重视对症用药两个结论。关键词:桂枝汤;桑叶;自汗证;胃气;对症To Investigate the TCM Treatment of Mu
医学信息 2017年2期2017-02-23
- 从《伤寒论》“少少与”浅谈仲景“护胃气”思想
与”浅谈仲景“护胃气”思想李鹏举 薛艳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郑州450008)“少少与”是《伤寒论》中常见的一种服药、调理方法,仲景通过“少少与”这种见微知著式的中医思维方法,旨在顺应脾胃气机升降的生理功能,顾护后天胃气,以利于防病传变和病情的好转。伤寒论;少少与;护胃气;中医思维仲景深谙《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精髓,在《伤寒论》中,无不体现“护胃气”的思想。在组方原则、饮水、服药方法、预后调摄等方面,仲景通过“少少与”这种方法达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6期2017-01-27
- 李东垣“胃气升发”论析疑❋*
论探讨】李东垣“胃气升发”论析疑❋*许勇镇1,阮诗玮2,丘余良2(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 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州 350004)今观夫后世学者多简单援用“胃气通降”“脾升胃降”等理论对李东垣脾胃学说进行演绎推导,恐有先入为主之见和主观臆测之嫌,而对于诸多理论亦难以诠释精当,故我们遍考其李东垣著述提出“胃气升发”说。基于李东垣的观点我们溯源经典,指出“胃气升发”一说肇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生理方面,胃气平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7期2017-01-16
- 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及其在肺胀病中的应用辨析*
000)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及其在肺胀病中的应用辨析*张朝宁1,李金田2△(1.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与转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胃气又称中气,即脾胃之气,保胃气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张仲景将保胃气学术思想首次运用于临床实践,对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张仲景不仅通过审察胃气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而且在方剂配伍、方剂使用、药量甄选及药物煎服、药后调护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3期2017-01-16
- 胃气在病畜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733100)胃气在病畜治疗中的应用探析程越山(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畜牧兽医局,733100)中兽医临床治疗十分重视顾护病畜胃气,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脾胃为“后天之本”,临床上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调理脾胃气机,令气血调和,经脉通畅,六腑通利是祛邪愈病总钥。1 胃气在病畜治疗中的应用1.1 治胃大法以和降为顺: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气机升降有序,乃为常态。故胃气以下行为顺,通降为和,其病理表现则是胃气失和、胃气上逆。肝
中兽医学杂志 2017年3期2017-01-15
- 浅析中医“胃气”理论在胃肠疾病手术前后的应用
00)浅析中医“胃气”理论在胃肠疾病手术前后的应用赵 曼 指导 陈育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中医顾护胃气理论是防病治病、摄生调养的重要原则。纵观胃肠手术术前、术后调治方法,扶正气,养胃气的治疗思路贯穿始终。本文主要从术前调治、术后治理方面简单探讨临床上中医学“胃气”理论在胃肠道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体现。胃气理论 手术前后 治疗方法 应用体现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充沛与否,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预后转归、养生调护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8期2017-01-15
- 保胃气思想在脓毒症防治中的运用
650011保胃气思想在脓毒症防治中的运用朱兴位1庞永诚2*赵 越1龚瑞莹2杨海玲2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自古以来是中医医家始终遵循的防病治病的重要原则。在脓毒症的防治中,保胃气思想无论在中医还是西医均受到重视,保胃气原则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脓毒症病程的始终。保胃气;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虽医学流派众多,医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6期2017-01-15
- “胃气”理论对五脏衰的指导作用*
510120)“胃气”理论对五脏衰的指导作用*吴凡伟1△周仙仕2叶 烨2(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广东 深圳5181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510120)本文论述“胃气”理论对五脏衰(肺衰、心衰、肝衰、肾衰、脾衰)的指导作用,提出五脏衰竭与“胃气”强弱密切相关,“胃气”强弱决定五脏衰患者的预后,因此我们在临床诊治五脏衰患者尤其要重视培补“胃气”,顾护“胃气”。“胃气”理论 五脏衰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指导作用心衰、肝衰、脾衰、肺衰、肾衰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0期2017-01-15
-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胃胀的主要原因是胃气不降。胃气的正常运行方向是向下的,往下运行叫做“降”,“胃气以降为顺”。胃气如果能够正常往下降,就不会出现胃胀;如果胃气不往下降,不往下走动,壅滞在心下,就会出现胃胀。胃气不降的原因很多。胃里面有寒气、热气、湿气或者有水饮、未消化的食物,都有可能引起胃气不降。脾与胃的关系最密切,脾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胃气往下降。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低下,胃气也可能随之不会很好地往下降。中医学把这种情况叫做“脾胃不和”。另外,小肠、大肠的气在正常情况下也是要往下
家庭医药 2016年9期2016-09-08
- 四季食补当喝粥
意粥护胃,能滋养胃气。人吃下去的食物,要经过胃的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转化为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其消化的过程,对西医的来说是需要胃液,对中医来说是需要人体的胃气。这表示食物在胃里消化时,会消耗掉人体一部分的气。对于一个人来说,某个时刻,体内气的总量是一定的。吃了那些需要很多胃气才能消化的食物,人体必然会调动其他部分的气来协助胃气工作。吃得太饱时,记忆力、反应能力等会相对变差,就是这个道理。吃粥的好处在于,它能补益胃气。所以,无论对于健康的人还是生病的人,粥都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6年5期2016-05-14
- 中医治疗脾胃病思想探析
志、健脾胃、顾护胃气、重视病证结合。本文通过几个侧面探讨了中医对脾胃病治疗的一些经验总结,现将其介绍如下:1.调气机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进程,诸如呼吸运动,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无不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才能实现,升降出入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对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若气机阻滞,升降出入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生百病,因此调理气机的升降出入为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及重要手段。脾气主升,胃主降,脾升胃降,相互为用,升降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6期2015-03-27
- 从《伤寒论直解》探析张锡驹的学术思想
,进一步着重人体胃气的重要性;其二以汉儒“言必有据”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对待医学,所以非经论不言,非圣人之言不信,因此一生著作相对来说非常少。正是因为其能运用此两种中国古典的治学方法,才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张锡驹不仅创建了自己的学术体系,整合了五运六气与六经之间的关系,还针对当时的流俗观点提出自己的针砭之语。【关键词】张锡驹;伤寒论;气化说;胃气【中图分类号】R249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2009FY120301)作者简介:王东华(19
环球中医药 2015年2期2015-03-20
-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价值初探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价值初探阳国彬,刘玉芳(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湖北 襄阳441000)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再生障碍性贫血;价值初探《伤寒论》乃传世经典之作,《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笔者在临床中研习《伤寒论》,深刻领会其“保胃气”的思想精髓,并将“保胃气”思想应用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临证揣摩,学有所悟,述略于下。1 《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实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4期2015-03-20
- 黎民寿脉神论及其学术影响阐要※
脉神”概念。脉有胃气是脉神的本质或核心内容,缓脉是脉神的外部形式,和缓有力是脉神的基本特征,而脉神的藏象基础则在于脾土之脏的功能体现。《玉函经注》 《决脉精要》 脉神 胃气 缓脉 脾脏黎民寿是南宋著名医家,时人称其“资沉敏而思精密,学有师传,意兼自得,悟法之精,蓄方之富,试之辄效,信者弥众,争造其门,或就或请,日夜不得休”[1],著有《玉函经注》、《决脉精要》、《简易方》、《断病提纲》。由于黎氏著作长期以来流落海外,国内罕有传本,以致医界鲜有知其著学者。近
中医药通报 2015年1期2015-01-23
- 试论中医脉象内在特点
“有胃”,即脉有胃气。脉之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及全身气血的盈亏。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有胃气表现在:①脉位居中,不浮不沉;②脉率调匀,不快不慢;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④脉道适中,不大不小;⑤脉势和缓,从容、流利。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流利,尽管存在人体差异或有生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3期2013-08-15
- 胃气的不同概念及相应内涵
334600)胃气的不同概念及相应内涵★ 陈文林*(江西省广丰县人民医院 广丰 334600)胃气是中医学常用名词,其出现于不同的内容中,内涵也随之不同,至今尚未形成定论。为了便于准确理解和诠释胃气,本文对其概念及内涵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其所指包含了一身之气、胃腑功能、气机升降、脉气盛衰、舌苔有无、面色善恶、病理变化、药物煎服等八个方面。胃气;中医学;概念;内涵胃气一词,最早见于《内经》, 然而其概念及内涵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关于胃气的争论众说纷纭。本文
江西中医药 2013年10期2013-02-19
- 张锡纯论治冲胃气逆疾病述要
3)张锡纯论治冲胃气逆疾病述要双 莉,杨玉兰,高常柏(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常见的冲胃气逆疾病有脑充血、呕吐、吐衄、喘证、膈证、倒经等,张锡纯认为引起此类疾病的病理基础是肾虚、肝火、胃气虚弱等。对于此类疾病,张锡纯喜用降逆药物配合对症的补益之药治疗。降逆药物,张锡纯常取代赭石、半夏,认为两药皆是镇降冲胃气逆的良药,补益药物,能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从根本上治疗引起冲胃气逆的病理基础,另外张锡纯还用升提大气的方法治疗冲胃气逆引起的倒经等病。张锡纯
天津中医药 2012年3期2012-08-15
- 论《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论《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郑亮 毕宁娜(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210017)伤寒论;胃气;中医思想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8期2012-01-28
- 治病重在养胃气
重要的是先不要伤胃气,要保存胃气,进而提高体质,这也是保存患者的生存条件和权力。有了胃气的正常,才能保证其他脏腑的正常。有了脏腑的正常,才能保证四肢及气血的旺盛,才有纳谷、饮食、大便、气色的正常恢复。否则,一切治疗和用药都是徒劳和加重的。什么是胃气?就是脾胃的纳谷能力,也是人们摄取饮食和营养的能力,也是人们能否生存的体现。中医有句话“纳谷者昌,绝谷者亡”。胃气不可伤不可亡,伤了胃气治病时就要先扶胃气。一切疾病治疗的失败,都与破坏胃气有关,有许多是由破坏胃气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期2012-01-23
- 顾护胃气至关重要
二经皆会于胃,故胃气能敷布于十二经中,而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胃气对于人体有无法代替的作用。并且认为“疫邪与疟仿佛,疟不传于胃,惟疫乃传胃”。疫可传于胃,在治疗中和病后调摄更应重视顾护胃气。1 治疗过程中重视顾护胃气1.1 不可妄下 吴有性认为妄下会损伤胃气,不可妄下。“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用达原饮。当“如舌上纯黄色,兼见里证,为邪已入胃。”方可用承气类。下后身发热,“若温疫将发,原当
天津中医药 2011年5期2011-03-16
- 顾护胃气在肿瘤防治中的认识
山 528200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狭义的胃气是指胃腑的气机,以通降为顺。广义的胃气尚还包括脾胃气机和后天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所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并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这些说明胃气在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及病势转机上有极重要的意义。肿瘤作为一种难治性、恶性消耗性疾病,胃气受损,正气虚衰是其发生发展的主线,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14期2010-08-15
- 张从正论治脾胃经验浅谈*
个方面。攻邪以复胃气 李成文[2]指出,张从正提倡攻邪保护胃气。从正针对宋金时期中州易水医家论病先固元气及善用温补脾胃的治疗方法,提出了尖锐批评:“脾胃有病,奈何中州之医,不善扫除仓廪,是陈积而不能去也,犹曰我善补,大罪也”。在《儒门事亲卷二◦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中从正精辟论述了:“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人之食饮酸咸甘苦百种之味,杂凑于此,壅而不行,荡其旧而新之,亦脾胃之所望也。”因此主张祛陈洁肠胃,达到保护胃气的目的。例如对于积滞寒热留结于内的邪实病人,
陕西中医 2010年1期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