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避免伤寒论教学与前期课程简单重复※

2018-02-11 07:18:53邹旭峰雎世聪王元红郁保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汤证方剂学神农本草经

邹旭峰 雎世聪 黄 振 王元红 龙 飘 郁保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著作,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创制与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这些被后世尊称为“经方”。作为高等中医院校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对于经方的讲解,自然在伤寒论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然而学生在学习《伤寒论》之前,已经学完了四大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特别是《方剂学》教材中已经大量收录了仲景经方。所以笔者在伤寒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讲解经方时,往往会感觉到不少学生心不在焉,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早已学过,属于重复学习。如何避免《伤寒论》的讲解与前期的中药学、方剂学等内容出现简单重复而导致学生感到乏味,是笔者久久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点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1 熟悉 《本经》

《本草思辨录》言:“读仲圣书而不先辨本草,犹航断港绝潢而望至于海也,夫辨本草者,医学之始基。”[1]仲景的药学理论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唯有《神农本草经》传承至今。而《神农本草经》与现今的《中药学》统编教材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在课堂上讲解经方时,对于药物的分析,可以侧重于援引《神农本草经》中的论述。

比如《伤寒论》中所用芍药,并无后世白芍、赤芍之分,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历史上不同伤寒学家对此的论述,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课外进行相关搜集了解。第九版《中药学》教材中对白芍的功效描述为:“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2],在讲述少阴病篇寒湿身痛的附子汤证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少阴阳虚寒湿,仲景没有去掉酸苦微寒的白芍?”从而向学生介绍《神农本草经》中对芍药的论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利小便”的功效来说明其运用于附子汤中可以加强利湿散寒的作用。

再如人参这味药,后世多认为其性热而补阳。但考之《伤寒论》原著,仲景针对心阳不足的基础方为桂枝甘草汤,针对肾阳不足的基础方是干姜附子汤,皆未使用人参。而在阴阳俱虚的茯苓四逆汤中,以四逆汤回阳,以人参、茯苓益阴安神,这与《神农本草经》中所言茯苓“主忧恚、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是一脉相承的。故《千金翼方》中主治产后虚烦的淡竹茹汤方后亦载“若有人参,纳一两,若无人参,纳茯苓一两半亦佳”。

又如柴胡、大黄,《神农本草经》中对这二者都有“推陈致新”的论述,在讲解大柴胡汤证时就可以向学生指出此方既能开肝胆之郁,又能下阳明之实,既治气分,又调血分,故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称大柴胡汤为“仲景群方中开郁泻火之第一方”[3]。

2 注重类方

类方的研究始于明代施沛的《祖剂》,该书以仲景方为祖,将后世用药相近的方剂同类相附,归为一系,从而研究每类方剂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的变化。徐灵胎延续了这一思路,并把它引入《伤寒论》研究,写出《伤寒论类方》传世。

《伤寒论》经方教学中可以采取类方的讲解形式,分析其中细微的差别,感悟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疾病千变万化,一方难以治百病,同类疾病必有规律可循,即如《伤寒论》中本证与兼变证,确立了主证主方,再根据不同的变化,随证加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常达变。

比如真武汤证与猪苓汤证,《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条文论述中均有下利、咳、呕之症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两方证有何不同,实则猪苓汤证为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所致;而真武汤证是少阴寒化,阳虚水泛所致。

那么同为少阴寒化证的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它们的药物组成仅一味药之差(真武汤的药物组成为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附子汤的药物组成是附子、白术、茯苓、人参、芍药)其证治有何不同?根据《伤寒论》原文症状描述,我们可知真武汤证是少阴阳气不足,在里之水邪泛滥,症状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为主,治疗重在温阳化气行水,所以用生姜配附子温散水邪;附子汤证是少阴阳气不足,在外之寒湿留着于筋脉骨节肌肉,症状以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为主,治疗重在温阳化湿,祛寒镇痛,所以用人参配附子温壮元阳。

3 区分异同

《方剂学》教材是经过历代学者的研究总结而成,《伤寒论》的经方教学中许多地方可以借鉴参考,譬如对于寒热错杂痞证中半夏泻心汤的方义讲解,可以参考《方剂学》中的论述,让学生再次复习“辛开苦降甘调”这一概括性的总结。

但同时要注意源与流的变迁,特别是后世总结与经典原文有出入之处,比如对于后世所言白虎汤证的“四大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则要和学生详细说明,《伤寒论》中所言白虎汤证脉象只有第176条“伤寒脉浮滑”、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以及第186条阳明病主脉“阳明脉大”,而洪大脉出现于《伤寒论》第26条白虎加人参汤证中:“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胡连玺论述到:“洪大脉为血管进一步扩张,而紧张度略减,心博出量尚充足,故脉来洪大,此为来盛。洪脉的另一特点为去衰,去衰为其去疾速,骤然陷落……在白虎加人参汤证中反复强调口渴,正是仲师辨证之精微处。洪脉与滑脉相较,已萌质之变化。故但见脉洪大已为白虎加人参汤证。”[4]

此外,在《伤寒论》中,附子汤中炮附二枚,真武汤中炮附一枚。但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历版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一直沿用的是附子汤中炮附用15 g,真武汤中炮附用9 g[5]。可见教材编写有失严谨,附子用量有失仲景制方之旨[6]。

《伤寒论》一书存在大量的2味药配伍使用情况,也就是后世所言“对药”,《中药学》 《方剂学》中虽然也有论述,但都不及仲景演绎得精彩纷呈。譬如《伤寒论》中的姜附剂,“姜”有生姜、干姜之别,“附”有生附、炮附之分,仲景是如何将它们配伍使用的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得出仲景在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8首方中运用的是干姜配伍生附,回阳救逆;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5首方中运用的是生姜配伍炮附,温经扶阳;仅仅在乌梅丸一首方中仲景将干姜、炮附二者相伍,温脏祛寒[7]。

4 结合验案

《伤寒论》教学课堂上除了阐释条文,讲解方义,还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辅以相关医案实例和临床拓展运用,加深对经方的理解。同时论述医案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地方。

笔者在《伤寒论》教学课堂上引用的病案来源总是优先考虑伤寒学家。一方面经方家长期浸淫此道,对经方的理解和运用更为娴熟灵活,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中医各家学说》的一种补充,可以给学生介绍许多著名的伤寒学家,激发学生对于中医学领域最为壮大的医学流派——伤寒学派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柴胡桂枝汤证时,笔者就常引用刘渡舟教授用本方治疗气血不和,周身窜痛的“肝气窜”,以及郝万山教授所论述的将本方与温胆汤、定志小丸合方化裁,创制出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精神抑郁狂躁症。

古往今来,伤寒学家的经方医案专著琳琅满目,譬如宋代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乃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记载了病案90例,经方医案61则,涉及经方36首,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在医案发展史以及仲景学术研究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又如近代著名中医经方家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内容丰富,论理精辟,语言活泼,病案记载详尽真切,读之犹如身临其境。

总之,要避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师自身首先要熟悉各个课程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要紧紧抓住《伤寒论》六经辨证这一核心,在课堂讲解中充分展现本课程特色,发扬仲景学术思想,让学生加深对经方的感悟,让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汤证方剂学神农本草经
《中药学》与《方剂学》教材课程体系比较
科学咨询(2022年15期)2022-11-25 17:39:49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伤寒论》“热利三证”浅谈
新中医(2018年12期)2018-02-13 15:56:36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伤寒论》烦躁症治探析
如何提高学生方剂学的学习兴趣
针对中职院校针推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归属于阳明病热证的质疑*
论《伤寒论》中痞证的多源性与统一性
吉林中医药(2013年5期)2013-08-15 00:44:57
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