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张耀云
(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江苏 南京 210029)
肝癌 (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情发展快、预后差。由于肝癌起病隐匿,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多属于晚期,并且多数合并肝炎、肝硬化等基础疾病,所以手术切除成功率很低。目前医学界在肯定的非手术疗法中,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具有微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碘油等栓塞剂能阻断肝癌组织血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1]。但随之而来的胃肠道反应,剧烈腹痛,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也增加了患者痛苦,剧烈恶心呕吐是术后肝癌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2]。所以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减轻术后疼痛对提高术后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对TACE治疗的接受度是十分重要的。现将2015年3月—2017年2月对原发性肝癌行TACE治疗术后行耳穴压豆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2月行TACE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54.5±12.8) 岁,男性13例,女性7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5.8±11.4) 岁,男性 15例,女性5例。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检查B超、CT,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符合适应范围,无禁忌症。
1.2纳入标准 符合2001年9月全国肝癌会议制定的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标准;术前无肝区疼痛;术前无恶心呕吐发生。
1.3排除标准 术前有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者;不合作者或有精神疾患者;耳廓有畸形、损伤、缺如者。
1.4护理方法 2组均行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等。对照组接受术前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接受术前术后常规护理,同时术前给予耳穴贴压。取穴:肝、胆、交感、心、神门、肾、皮质下。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靠近光源,75%酒精由上自下、由内向外消毒整个耳廓2次,应用耳穴探针找出穴位压痛点(由上自下、由内向外)。再将胶布置于所选穴区,王不留行籽自粘胶布为医院统一采购,大小为0.5 cm×0.5 cm。粘牢压紧,随即以拇指、食指腹在贴压处耳穴适度对压。嘱患者每穴按压30 min,以酸胀痛明显但能忍受为度,每日对压2次,其中睡前必按压1次,采用补法 (重按为泻,轻按为补,中等力度为平补平泻)。如有脱落或移位,及时更换,两耳同时贴压,留置72 h。
1.5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后24 h患者肝区疼痛的程度,恶心呕吐发生率。
1.6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标准[3],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值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对比2组耳穴贴压护理前后疼痛程度。
1.7统计学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使用Student's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2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表1 2组术后恶心及呕吐发生率 [例(%)]
表2 2组术后12 h、24 h VAS评分 (±s,分)
表2 2组术后12 h、24 h VAS评分 (±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术后12 h疼痛程度 术后24 h疼痛程度对照组 20 6.3±1.2 4.3±1.3治疗组 20 3.4±1.5* 2.8±0.8*
耳穴压豆在TACE术后能明显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轻疼痛,提高疗效,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而且耳穴压豆治疗简单、方便、安全、有效,适应范围广,非常适合临床推广。
耳廓的神经、血管最为丰富,刺激耳甲廓、耳甲腔等处,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以及内脏功能的作用,临床实践中发现,接受耳针或耳穴贴压治疗的病人,有轻微的触电或气体流动或一股发热暖流感由耳廓沿着一定路线向身体的某一部位放射,其经过路线大部分与经脉循行的路线相似。如对针刺经穴循经感传显著的受试者刺激耳穴时出现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在104次的测试中,90次所诱发的感传的循行路线与耳穴刺激互有特异的对应关系,约占86.5%,其余14例感传系沿着同名经、表里经或其他无关经脉的路线循行。由此可见,耳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十分密切。故而刺激耳廓上的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经筋分别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或分布于耳廓周围,但均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亦说:“肾气温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也说:“肺主声,故令耳闻声。”后世医著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千金方》中说“……神者,心之脏……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证治准绳》也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中进一步将耳背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其云:“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以上这些论述,体现了耳与脏腑在生理方面是息息相关的。说明耳与人体经络联系密切,同时耳与脏腑也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取耳穴:肝穴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疏风开窍、舒筋止痛、理气止呕;胆穴具有健中和胃、消食止呕、理气疏郁、清热利胆之功效;取心穴配肾、皮质下,因心肾两者水火相济,阴阳协调则神志安宁,皮质下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交感调节植物神经紊乱,对内脏器官有较强的解痉止吐止痛作用;神门配皮质下为一组对穴,联合使用具有镇静安神、镇痛消炎之功,再结合心穴,三穴共奏镇惊以安心神之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