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
- 基于踝关节正位X 射线的外踝放射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061000)外踝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距骨正常的位置及踝关节稳定,在正常情况下有1~2 mm 的平移、2 mm 左右的纵向位移和4°~6°的轴向旋转,以配合距骨的运动及踝穴形态的不断变化[1]。外踝是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之一,诱因包括踝关节的扭转性损伤[2],复位不良最常见也最难矫正。外踝的畸形愈合包括短缩、外移及旋转,可引起踝关节不稳,进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造成严重的后果,其中以外踝短缩最为常见。研究表明,外踝和距骨外移1 mm,则胫距接触面积减少42%[3]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9期2023-10-03
- 外踝上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背创面的疗效分析
微技术要求较高。外踝上穿支皮瓣因其切取方便、血运可靠和覆盖范围较大等优势,已被广泛报道用于足背骨、肌腱外露创面的修复[4-5],但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如是否应该携带腓浅神经、外踝上动脉下行支皮瓣如何切取等[6]。本文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背部骨、肌腱外露创面15例,并随访、总结其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5例足背骨、肌腱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31~6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2期2023-02-28
- 两种不同手术复位固定顺序对三踝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稳定性及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1]。三踝骨折是外踝、内踝、后踝同时骨折的类型,常伴有内外侧副韧带及下胫腓韧带损伤,踝关节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骨折情况通常较为严重[2]。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临床治疗三踝骨折的重要术式,能提供严格的解剖对位和稳定的内固定,患者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3]。但由于踝关节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出现损伤后损伤类型和程度也较为复杂,在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时,往往由于手术操作空间有限、骨块相互嵌插、筋膜牵拉等原因增加手术难度,影响骨块复位固定效果[4]。术中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11期2023-01-17
- 外踝上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与接力邻近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深度缺损
修复[1-2]。外踝上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与邻区质地、厚薄接近,并血管恒定,比较适合修复足踝部创面。但是,由于外踝上穿支逆行岛状皮瓣的供区常位于小腿中下段的前外侧,此处皮肤紧致,皮瓣切取后供区多不能直接缝合,通常需另行切取游离皮片移植修复,这也对供区造成了二次损害,可能发生术后植皮区凹陷、色素沉着,影响小腿外观。2018年5月~2020年10月,我们采用外踝上穿支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16例足踝部软组织深度缺损患者,供区采用接力邻近皮瓣修复,第二皮瓣供区直接缝合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5期2022-11-05
- 双侧腓肠神经变异1例
区下行,在下行至外踝后上方5 cm 处,腓肠神经分为内、外侧支,二者下行约2.5 cm 后再次汇合为单干,绕外踝后下方转折向前,分支分布于足背皮肤,其前方伴有小隐静脉。右侧坐骨神经在腘窝上角3.6 cm 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从坐骨神经主干发出,沿腘筋膜的表面下行,在小腿后区与小隐静脉伴行,走行于小腿后区正中,紧贴跟腱外侧下行,绕至外踝后方,距离足底外缘1 cm 处转折向前,在转折处发出“鸭爪型”分支,主干沿足底外侧缘上方1.0 cm 继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年5期2022-10-16
- 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外侧入路治疗不稳定型三踝骨折的疗效比较
外侧入路重视恢复外踝长度,近年来随着对后踝在踝关节稳定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倾向以后外侧入路治疗不稳定型三踝骨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三踝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外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病史询问、CT、X线等多种检查方式确诊,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60例按照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2年3期2022-10-09
- 聚醚醚酮锚钉治疗外踝撕脱性骨折15例
军事训练伤之一,外踝撕脱骨折又是踝关节损伤中的常见损伤,诊断、治疗不及时容易造成慢性踝关节不稳或创伤性关节炎。传统的外踝撕脱性骨折采用钢板、空心螺钉或张力带固定,近年来由于运动医学的快速发展,带线铆钉固定在创伤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以上这些固定手段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需要Ⅱ期内固定取出,金属铆钉甚至不能取出,给一部分患者带来困扰。聚醚醚酮(PEEK)锚钉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PEEK锚钉治疗外踝撕脱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1 临床资料1.1
武警医学 2022年9期2022-10-01
- 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踝内翻腓骨肌腱脱位的临床价值
剖位置,从而产生外踝不稳、疼痛和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症状。腓骨肌腱脱位通常发生于坠落伤及滑雪、篮球、滑冰、足球、橄榄球和体操等运动创伤中,在我国相对罕见,因急性期常伴有外侧副韧带损伤,局部疼痛以及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不足,腓骨肌腱脱位的漏诊和误诊在临床上很常见。以往MRI被认为是用于诊断腓骨肌腱脱位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但由于MRI检查费时且昂贵,且对于肌腱半脱位诊断率不高,而超声的实时性可应用于肌腱半脱位的诊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8例急性踝内翻损伤腓骨肌腱脱位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9-08
- 内踝、外踝与后踝俯卧位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内踝、外踝与后踝俯卧位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实验对象为三踝骨折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17.10月至2021.10月,入选患者共76例,利用电脑盲选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38)与实验组(内踝、外踝及后踝俯卧位联合入路治疗,n=38)。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情况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实验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在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
医学前沿 2022年6期2022-06-07
- 外踝尖部钩匙状锁定钢板治疗外踝骨折
年4月,我科采用外踝尖部钩匙状锁定钢板治疗23例外踝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18~66岁。左侧11例,右侧12例。骨折Danis-Weber分型:A1型10例,A2型10例,A3型3例。伤后手术时间6 h~4 d。1.2 治疗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患者侧卧位,取踝关节外侧入路做纵向切口,显露骨折断端,复位后用2枚ø 1.5 mm克氏针临时固定骨块。C臂机透视下用1枚外踝尖部钩匙状锁定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6期2022-02-11
- Trimed钩钢板固定外踝骨折
3.92%,单纯外踝骨折的发病率为50.8%,且逐年上升[1,2]。由于踝关节更靠近地平面,受到的传导应力较髋关节、膝关节大,因此手术时解剖复位的要求更高。目前外踝骨折多以手术为主,内固定治疗方法较多,常见选择为解剖锁定钢板螺钉固定,优点在于可恢复外踝长度,防止骨折线上移和踝穴增宽以达到解剖复位,避免创伤性关节炎及踝关节不稳定的发生[3,4]。但当外踝骨折为尖部小骨块时,螺钉因抗旋转应力差而达不到骨折固定要求且游离骨块小而薄,无法使用螺钉钻孔固定;依赖螺纹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2年2期2022-02-10
- 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修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
用以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皮瓣修复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13例,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8~56岁,平均38岁。其中足部碾轧伤9例,电击伤2例,开放性骨折术后皮肤坏死2例,均伴有肌腱、骨外露;皮瓣切取面积:3.0 cm×5.0 cm~6.0 cm×10.0 cm。1.2 手术方法患者取平卧位,臀部稍垫高,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先以多普勒在外踝上区域定位皮支穿出点,一般位于外踝上5.0 cm左右,予以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4期2022-01-05
- 腓动脉终末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支概念。腓动脉于外踝后间隙处仍存在较粗穿支,是可利用的终末穿支。该穿支紧靠足踝部创缘,相应的皮瓣可原位旋转覆盖创面,做到“缩小大桨、摒弃小桨”,最大程度利用切取组织,减小供区的损伤。2017年1月-2019年11月,我们采用腓动脉终末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7例,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9~65岁,平均45.9岁。病程5 d~2个月。损伤部位与伤情:足跟部外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跟腱外露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4期2022-01-05
- 扩大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合并外踝骨折
0例跟骨骨折合并外踝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 20~55岁。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Ⅳ型2例。均为新鲜闭合损伤。伤后至手术时间5~9 d。1.2 治疗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自外踝尖下约1.5 cm处至第4跖骨基底做长6 cm的直切口,近端弧形向外踝做长约5 cm切口,复位跟骨,选用合适的跟骨跗骨窦钢板固定,外踝采用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间断缝合切口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3期2021-12-25
- 外踝撕脱骨折的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5]最先报道了外踝韧带损伤合并撕脱骨折的病例,该疾病常由严重的急性外踝扭伤引起。2007年,Haraguchi 等[6]发现外踝韧带损伤中,伴随有撕脱骨折的比率约为26%,其中儿童及大于40岁的患者发病率较高;并且撕脱骨骨折作为慢性外踝疼痛和不稳的危险因素,逐渐成为后来学者们的研究对象[7-10]。本文从外踝韧带的应用解剖、损伤机制,撕脱骨折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外踝撕脱骨折进行系统总结,并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1 应用解剖及损伤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1年6期2021-09-24
- 高频电针配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习惯性外踝扭伤临床观察
陈顺喜 刘菲菲外踝关节扭伤临床常见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1]。多数外踝扭伤可治愈,但部分患者未及时、正确治疗,使受损韧带反复受到刺激,形成创伤性骨关节炎,遗留长期慢性踝关节疼痛[2];部分患者对外踝扭伤危害认识不足,处理消极,最终发展为习惯性外踝扭伤[3]。本研究采用高频电针配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习惯性外踝扭伤40 例,疗效好,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杭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确诊的习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2期2021-03-04
- 改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踝关节中立位。取外踝远端前外侧做长8~10 cm纵向切口,前侧切开胫距关节囊和距腓前韧带,显露外踝远端,后方结构不予分离,在踝穴水平近端5 cm处做外踝冠状面截骨,截掉外踝前方部分,保留外踝后方结构复合体(腓骨长短肌腱、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在胫骨前沿骨面剥离显露踝关节前方,内侧达踝穴内侧转角处,前侧暴露距骨颈,充分清除关节周围纤维化及瘢痕组织以显露胫距关节,咬骨钳或骨刀清除距骨颈、胫骨远端前缘处增生的骨赘。克氏针撑开器撑开关节间隙,以骨刀或者摆锯凿除关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6期2020-12-31
- 以踝周知名分支血管为蒂低位逆行岛状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前中足软组织缺损
]。有研究表明,外踝上穿支血管降支在踝周与外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之间均存在广泛恒定的吻合支,外径约1.0 mm左右,意味着能以上述踝周知名分支血管某个或联合供血源,无疑延长了血管蒂长度,也就是该皮瓣的旋转点下移的解剖学依据,从而颠覆了既往外踝上穿支皮瓣旋转点固定于踝上5.0 cm左右的观点[8-9]。我科利用外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单独或/联合为供血源,旋转点下移切取外踝上穿支皮瓣移植重建前中足软组织缺损1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11期2020-12-24
- 对术后并发钢板外露的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外踝后上外侧皮瓣修复治疗的效果研究
2]。临床上采用外踝后上外侧皮瓣修复疗法对接受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钢板外露的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探讨对接受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钢板外露的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外踝后上外侧皮瓣修复治疗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兰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接受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钢板外露的跟骨骨折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跟骨骨折的诊断标准,均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均接受了钢板内固定术,均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5期2020-12-13
-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上,针对于后踝和外踝解剖特点选用后外侧进行入路,在跟腱与外踝之间绕过外踝的顶点后面,做一条长度为7 ~10 厘米的L 形的切口,在腓骨偏后的远端,将腓骨肌和筋膜的支持带切开,将腓骨短肌腱和长肌腱向前方牵开,将拇长屈肌和跟腱向后内方牵开,后踝和外踝就能够显露出来;按照骨折部位弧形延伸到远端和近端。然后取仰卧位,切开内踝进行复位内固定术。外踝、后踝以及内踝是复位固定的顺序,复位固定主要利用腓骨远端解剖钢板或者三分之一形钢板来进行固定。合并踝关节脱位患者,利用跟
医药前沿 2020年23期2020-12-03
- 带线锚钉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
0%左右,特别是外踝撕脱骨折常合并韧带损伤[1]。此类损伤在临床上未引起重视,损伤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治疗不当,10%~30%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发展为踝关节不稳定,走路时踝关节疼痛,反复出现踝关节扭伤,继发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影响生活质量。最近研究发现踝关节因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即使简单的外踝撕脱骨折也需要手术治疗,恢复内外踝正常的生理斜度及踝穴的形态[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采用带线锚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取得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2020-10-27
- 双斜位外踝X线摄片技术的应用价值
扭伤及骨折脱位。外踝骨折比较常见,影像学X线检查为常用检查方法。常规摄X线踝关节正侧位,因摆放体位的局限性,影响摄片效果,增加诊断难度,易漏诊[1]。本研究选取160例症状明显外踝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斜位外踝改良X线摄片技术进行诊断。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160例症状明显外踝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9例,女61例;年龄16~79岁,平均(48.0±5.5)岁;受伤原
医疗装备 2019年13期2019-07-16
- 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7~10%,其中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比例越来越常见[1]。由于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不足及治疗不及时,常导致漏诊,从而出现慢性踝关节不稳及距骨骨软骨损伤[2]。目前随着磁共振等诊疗手段的提高及老百姓对于运动要求的提高,对于踝关节损伤的恢复要求越来越高。为恢复踝关节稳定,减少慢性踝关节不稳及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发生,恢复踝关节伤前的运动水平。我们对2017年4月—2018年12月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资
医药前沿 2019年9期2019-05-08
- 外踝远端钩钢板治疗外踝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于关节内骨折,以外踝骨折为最常见[1];且踝关节属于负重关节,对关节功能要求高,因此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应满足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目前治疗外踝远端骨折的内固定材料很多,包括克氏针张力带、1/3管型钢板、外踝远端解剖锁定钢板等,适应证各有不同,疗效各有优劣[2]。现归纳我院创伤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7例单纯外踝远端骨折患者,总结外踝远端钩钢板治疗单纯外踝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3期2019-03-27
- 外踝上皮瓣修复足部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效果观察
年1月,我们采用外踝上皮瓣转移修复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17 例足部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2012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7例足部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16~67岁,平均(42.2±13.8)岁;其中足背部深度创面10例,足踝部深度创面7例;创面面积为3 cm×3 cm~6 cm×8 cm;均采用外踝上皮瓣转移修复,切取的皮瓣大小为4 cm×4 cm~7 cm×9 cm。供瓣区植皮者
感染、炎症、修复 2019年2期2019-03-17
- 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年3月,我科应用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25~58 岁,平均41 岁。足背皮肤缺损7例,内、外踝部皮肤缺损4例,均为机械性损伤所致,亚急诊行皮瓣修复术。1.2 手术方法皮瓣设计:以外踝上5 cm 处外踝上动脉穿出点为旋转点,胫骨嵴与腓骨后缘之间中线为轴线。皮瓣切取范围:皮瓣前缘不超过胫骨嵴,后缘不超过腓骨后缘,皮瓣上界最高可至小腿中上1/3 水平。供区处理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年1期2019-02-09
-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分别采用腓动脉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1例,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皮瓣修复14例,腓动脉外踝前上穿支皮瓣修复5例。1.2 治疗方法急危重伤入院后根据病情按损伤控制原则处理,即刻处理活动性出血、抢救休克,生命体征稳定后早期清创,完善相关检查,Ⅱ期进行皮瓣修复手术。肿瘤患者给予病理等检查明确诊断、切除边界等处理后行手术。慢性感染患者给予细菌培养等处理,明确抗感染方案并尽量控制感染后手术。污染、感染严重创面则采用VSD协助控制感染[5],可以缩短术前时间,尽早皮瓣手术覆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8年4期2019-01-03
- 以跗骨窦为旋转点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缺损
跗骨窦为旋转点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获得满意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2~46岁,平均33岁。其中足部碾轧伤9例,电击伤2例,均伴有肌腱、骨外露,皮瓣切取面积最大16 cm×7 cm,最小5 cm×3 cm。1.2 手术方法患者取平卧位,臀部稍垫高,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先予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外踝上探测腓动脉皮支穿出点,一般位于外踝上5 cm左右,并标记,在胫骨棘和腓骨后缘、小腿中段和外踝上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8年2期2018-07-03
-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外踝撕脱性骨折分析
扭伤后经常会产生外踝撕脱性骨折,但由于这部分骨折部位小且复位效果不明显,在临床诊断中不被重视,不针对其进行中专门诊断。外踝撕脱性骨折缺少国内外专业临床研究以及治疗。该文通过对该院骨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外踝撕脱性骨折患者中选取68例的临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该院骨科收治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外踝撕脱性骨折患者中选取68例的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42例男性患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0期2018-06-29
- 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跟区皮肤缺损的疗效观察
经营养血管皮瓣、外踝上动脉皮瓣、小腿外侧皮瓣及游离皮瓣等方式修复[1-3]。随着穿支皮瓣技术的发展,临床应用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跟骨、跟腱外露创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8]。周口手外科医院手足外科于2014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足跟外侧、后侧、足底、或跨区皮肤缺损17例,均采用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创面,获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15~57岁,平均33.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0例,机械绞伤4例,高处
创伤外科杂志 2018年5期2018-05-21
- 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80例
修复[1-3]。外踝上皮瓣具有质地好,皮瓣薄,血管蒂恒定,不牺牲主干血管,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成为临床上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2011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应用外踝上皮瓣修复术治疗8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疗效满意,现就手术方案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旨在为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2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23期2018-01-30
- 低位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治疗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治疗中,采用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的治疗方法[1],在临床上已有不少应用。但在足背及足底,由于传统的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蒂部较长,皮瓣远端易坏死,我们采用低位的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蒂部长度缩短,皮瓣成活明显提高。2013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采用低位逆行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治疗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5例,术后随访6个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女16例,男29例;年龄12~70岁,平均38岁。损伤类型: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8年1期2018-01-29
-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折,通常指内踝、外踝、后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较为严重的类型,往往发生踝关节不稳,因此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是重中之重[1]。由于三踝骨折中后踝位置较深,显露和固定难度较大,目前对于后踝骨折的治疗仍然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如果后踝骨折若累及关节面达到25%,即需要行手术治疗[2]。关节内骨折若治疗不当,可能会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受伤的踝关节僵硬疼痛导致人体行走困难[3]。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4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骨科收治三踝骨折17例,均采用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12期2017-12-21
- 保留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儿童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
论著·保留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儿童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刘启生1,马玉杰2,王浩森3,徐 斌4,钱 峰1目的 探讨保留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70例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行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游离皮瓣移植治疗,观察组35例行保留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有效率。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4期2017-09-03
- 外踝上低位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441021)外踝上低位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孙标1,龚俊2(1.三峡大学附属中医院,宜昌市中医医院骨伤2科,湖北 宜昌 443001;2.襄阳市中心医院骨二科,湖北 襄阳 441021)目的 探讨研究外踝上低位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外踝上低位穿支皮瓣修复60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32例,女28例;年龄9~67岁,平均34.6岁;左足28例,右足3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3期2017-04-10
- 三踝骨折复位顺序选择的研究进展
归为内踝-后踝-外踝、后踝-外踝-内踝、外踝-后踝-内踝。其他复位顺序因为体位的原因,很少有人采用。2.1内踝-后踝-外踝 谢晓荣等[10]18个月内随访38例年龄22~56 岁,平均39.0岁的三踝骨折患者,这些患者都是选择内踝-后踝-外踝的复位顺序进行手术治疗。18个月后踝关节恢复情况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4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0%。蒋正武和赵越[11]2年内随访21例平均年龄47.0岁的三踝骨折患者,这些患者都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11期2017-03-23
- 改良短蒂双供血跗外侧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年8月,采用短蒂外踝前动脉及跗外侧动脉双供血的跗外侧皮瓣修复,指动脉远近断端分别与外踝前动脉及跗外侧动脉吻合,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26~41岁,平均34岁。车祸伤3例,磨具伤4例。缺损部位:中指桡背侧软组织缺损伴肌腱及关节外露6例,伴桡侧指固有动脉断裂及缺损2.0~5.5 cm;环指尺掌背侧软组织缺损并伸肌腱外露1例,伴尺侧指固有动脉断裂及缺损约1.8 cm。4例指固有神经断裂,清创予以直接缝合;3例指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年4期2016-06-13
- 腓骨钩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腓骨钩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的临床分析罗振东,邱水强,陈强,张建明,葛新,马海棠,孙梅凤(上海市江湾医院骨科,上海200434)摘要:目的分析腓骨钩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的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45 例包含外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踝关节损伤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踝根据骨折情况应用腓骨钩钢板固定(A组)、解剖钢板固定(B组),内踝及后踝用1~2空心钉固定或钢板固定。术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跟踪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4期2016-05-24
- 55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外踝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外踝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谢兴 胡跃林 焦晨 江东 陈临新 梅宇 郭秦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100191)背景:踝关节外踝韧带损伤是最高发的踝关节损伤,目前针对外踝韧带损伤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外踝韧带损伤合并撕脱骨折的报道较少。目的:评价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外踝撕脱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55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外踝撕脱骨折患者接受了改良Broström法外踝韧带修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5年1期2015-12-14
- 低位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
24005)低位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朱如里,郑闽前,马永平,穆洪鑫,陈华琴(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5)目的 探讨应用低位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应用低位外踝上穿支皮瓣修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9 例,均并有骨与关节损伤。其中男6 例,女3 例;年龄25~50 岁,平均32.5 岁。伤后常规清创,确定胫前动脉、胫后动脉是否完好,二期设计应用低位外踝上穿支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10期2015-06-24
- 外踝撕脱骨折治疗体会
折上,相对忽视了外踝骨折的治疗,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外踝骨折在踝关节骨折的处理中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笔者于2011年03月-2013年06月,手术治疗外踝撕脱骨折2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共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38.6 ±4.4 岁,右侧10例,左侧15例,其中18例患者同时伴有二度以上距腓前韧带损伤。踝关节扭伤导致外踝撕脱骨折,主要临床表现,踝关节肿胀疼痛,外踝处可有淤血,瘀斑,压痛明显。前抽屉实验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5期2015-04-12
- 外踝上皮瓣在足踝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附15例报告)
踝部深度创面采用外踝上升支皮瓣来修复,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5 例患者,男11 例,女4 例,年龄3~59 岁,平均年龄31 岁。车祸伤8 例,瘢痕切除后创面3 例,烧伤2 例,电烧伤2 例。缺损面积3 cm×4 cm~12 cm×7 cm 。1.2 手术方法(1)皮瓣设计:在外踝尖上约5 cm 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明腓动脉穿支的升支穿出点位置,并以此点为旋转点,以此点与腓骨头连线为皮瓣长轴,在此连线两侧设计皮瓣,皮
淮海医药 2015年3期2015-03-22
- 卡托普利片致双足外踝水肿1例
mmHg,但双足外踝出现对称性水肿,无干枯、咽喉发痒等不良反应。停服卡托普利片,次日,水肿消失。3 d后血压升至150/90 mmHg,自行再服卡托普利片 25 mg,2次/d,又于第 2天出现双足外踝对称性水肿,范围5 cm×5 cm,表面无水泡、发红、发热等现象,停用卡托普利片,第2天水肿全部消失,改用吲达帕胺片1片,1次/d,口服,未再发生双足外踝水肿,血压维持在 130/80 mmHg。卡托普利片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换为血
实用医药杂志 2014年3期2014-08-15
- 经外踝截骨行距骨骨折内固定的治疗分析
寇 飞经外踝截骨行距骨骨折内固定的治疗分析寇 飞目的 探讨经外踝截骨行距骨骨折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距骨骨折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并从外踝截断腓骨充分暴露距骨,解剖复位后固定距骨,用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优良率达83.33%(25/30),仅3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当代医学 2014年35期2014-08-07
- 外踝上皮瓣逆行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附42例报告)
李曙光,张泉泉外踝上皮瓣逆行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附42例报告)李曙光,张泉泉目的 探讨应用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应用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42例,皮瓣切取面积6 cm×4 cm~13 cm×7 cm。结果 42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月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 外踝上腓动脉穿支血管解剖位置恒定,操作方便;皮瓣质地薄弹性好,是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足;软组织缺损;外科皮瓣;治疗结果足
淮海医药 2014年6期2014-06-23
- 手术治疗外踝、内踝骨折90例临床分析
200)手术治疗外踝、内踝骨折90例临床分析于 健(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200)目的 观察90例外踝、内踝骨折,分析手术治疗外踝、内踝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90例外踝、内踝骨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资料并用Baird踝关节评分系统标准评估获随访的90例患者的疗效。结果 术后5~18个月对90例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所有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患者功能恢复情况为:优70例,良16例,差4例,总优良率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2014-03-26
- 外踝上低位穿支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前足缺损
垫高 30°,在外踝与踝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腓动脉外踝上穿支下降支血管与胫前动脉交通支,跗外侧动脉的吻合点及各自的行走路径,根据创面的情况选择一处为轴点,并用龙胆紫做标记,皮瓣设计为网球拍状。1.2.2 皮瓣切取 首先沿皮瓣标记线切开前缘,在深筋膜下解剖分离,至趾长伸肌腱与腓骨长短肌间隙,可见腓浅血管和与之伴行的腓浅神经以及自肌间隔穿出的胫前血管皮支,于近端切端肌间隔、腓浅血管并结扎腓浅血管,紧贴骨间膜由近向远切开肌间隔,向远端寻找从其中穿出的腓动脉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4期2013-04-24
-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分析
手术切口设计位于外踝和跟腱之间,根据骨折和韧带损伤情况决定伤口长短和方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逐层分离,向两侧牵开显露后踝骨折,将后踝复位,先打入1枚克氏针作固定针,在跟腱外侧打入空心钉导针1-2根固定后踝骨折,确定固定牢固后拧入4.0 mm空心钉固定后踝。胫距关节面解剖复位后,拔除固定克氏针。复位外踝骨折,钢板螺丝钉固定外踝,并用一枚拉力钉固定下胫腓。内踝骨折固定与其他方法相同,复位后内固定,止血彻底后冲洗伤口。手术时间40~70 min,均在止血带下进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期2013-02-02
- 手法配合外敷药治疗急性外踝扭伤
04300)急性外踝扭伤是指由于足踝过度内翻而引起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同时可伤及肌腱、筋膜,也可出现某一个关节面的微细错动/对合不良以及足弓结构的破坏。临床发病率很高,为骨伤科常见多发病[1]。笔者共治疗急性外踝扭伤138例,采用手法配合外敷药及绷带固定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1月至2012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急性外踝扭伤患者138例。纳入标准:有明确的踝部外伤史;损伤后踝关节即出现疼痛,局部肿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9期2013-01-24
-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外后方旋转,冲击外踝使其向后移位所致。Ⅱ、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常累及外踝、后踝和内踝,为关节内骨折,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1]。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55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27~69岁,平均27.15±5.29岁;依据Lauge-Hansen分型,均为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其
当代临床医刊 2012年6期2012-08-15
- 改良Thompson外踝沟加深术治疗陈旧性腓骨肌腱脱位
Thompson外踝沟加深手术方法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例,均为年轻男性;年龄17~26岁,平均年龄21.8岁;均为单侧损伤,左侧3例,右侧6例,合并下肢及足踝部皮肤烧伤4例。腓骨肌腱完全滑脱至外踝前侧6例,腓骨肌腱于外踝沟中向外侧脱出3例。均有踝部明确外伤史,但无踝部骨折史,其中1例为年幼时(6岁)即明确诊断,待骨骺闭合后行手术治疗。1.2 方法 患者采用侧卧位,患侧在上,神经阻滞麻醉,大腿应用气压止血带,于
河北医药 2012年3期2012-04-10
- 经外踝截骨行距骨骨折内固定的治疗分析
骨骨折患者,均行外踝截骨距骨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本院急诊创伤外科距骨骨折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3~52岁,平均36岁。其中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2例。距骨体骨折7例,HawkinsⅡ型距骨颈骨折8例、Ⅲ型距骨颈骨折6例、Ⅳ型距骨颈骨折3例。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外踝弧形切口入路。从外踝上2 cm开始,紧贴跟腱外缘,绕外踝后方,延至距骨头处,逐层
重庆医学 2012年25期2012-01-08
- 手术治疗三踝骨折26例
处理,手术切开按外踝→后踝→内踝,复位固定按后踝→外踝及下胫腓联合→内踝顺序固定三踝骨折。先取外踝后弧形切口,通过外踝切口显露腓骨长短肌,拇长屈肌外侧的肌纤维和胫骨后侧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剥离,显露后踝骨折片。骨折复位后先用克氏针作临时固定,平行于关节面,自前向后拧入1~2枚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外踝骨折如骨折平面位于下胫腓关节之上,解剖钢板固定;骨折平面位于下胫腓关节之下,用1枚长螺丝钉固定。如骨折线方向在额状位,可先从矢状线垂直于骨折线置1枚皮质骨螺丝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5期2011-08-15
- 骨科医案两则
022150)外踝撕脱骨折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患者,男,54岁。2010年1月3日傍晚因雪天散步路滑不慎摔倒,致左踝及左足疼痛、肿胀、功能障碍1 h来诊。查体:患者左外踝疼痛、肿胀、皮肤青紫、功能障碍,左外踝尖端压痛(+)。左第5趾骨基底部疼痛、肿胀、血肿高起,压痛(+)X线:左外踝撕脱骨折合并第5趾骨基底部撕脱骨折。诊断:左外踝撕脱骨折合并第5趾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治疗:由于内踝及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移位<2mm,故外翻、外旋、中立位管型石膏固定。按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2期2011-02-12
- Cotton骨折内固定治疗体会
顺序按照内、后、外踝及下胫腓联合。自内踝尖上6cm沿胫骨内后缘下行到内踝尖弧形向前,止于内踝前下,避免损伤大隐静脉,向前显露踝穴内上角及骨折断端,先将内踝解剖复位,复位钳临时固定,用2枚4.5mm松质骨螺钉或空心钉固定;再沿内踝后缘向后剥离直达后踝骨折线,复位后,用复位钳临时固定,垂直于骨折线,自后向前拧入1~2枚直径3.5mm的松质骨螺钉或空心钉固定;然后作外踝外侧直切口,止于外踝前下缘,显露外踝及骨折端,用1/3管状或解剖板型钢板固定;常规探查下胫腓联
中外医疗 2011年29期2011-02-10
- 手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30例
,内踝骨折2例,外踝骨折4例,30例均有程度不等骨性关节炎,包括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间隙不等宽、软骨下骨硬化、骨刺增生、可存在下胫腓分离。按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7例,旋后外旋型17例,旋后内收型3例,垂直压缩性3例。手术时患者平卧位,患肢的单侧腰麻成功后,消毒铺巾驱血,上气囊止血带,压力70 kPa(1 kPa=7.5 mmHg)。内踝前弧形切口,至内踝尖弯向前,成C形,切开皮肤皮下深筋膜至内踝骨折处,首先清除断端间的肉芽组织及新生的骨痂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9期2010-04-13
- 96例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报告
下进行。首先固定外踝及腓骨干,取腓骨前外侧弧形切口,绝大多数用1/3钢板,重建钢板或解剖钢板,仅3例用克氏针固定。固定时将内固定物预弯,以便恢复外踝10度~15度外翻角,纠正旋转畸形,恢复腓骨长度。对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病人,外踝复位固定探查如果仍存在不稳,以1~2枚螺丝钉在踝上2~3cm处贯穿固定并在踝关节最大背伸位拧紧。螺钉应穿过三层皮质,平行于关节面。后踝骨折,骨折块累及关节面1/4以上时,采用后踝与内踝弧形切口,复位后以松质骨螺钉固定。三踝骨折固定顺序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18期2010-04-13
- 外踝韧带伤“8”字绷带包扎生物力学分析①
637009)外踝韧带伤在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中发生率较高,约占运动创伤病例的16%,其中59%残留有各种后遗症状.其早期RICE(即局部制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处理原则很重要。采用“8”字绷带加压包扎将踝关节固定于轻度外翻背伸位数周时间,对外踝韧带修复尤为重要。2 “8”字绷带包扎方法2.1 “8”字绷带包扎基本原则“8”字绷带包扎过程中务必要求绷带缠绕走行方向应与受伤暴力方向相反。2.2 “8”字绷带包扎基本方
中外医疗 2010年25期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