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教

  •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对嵇康的影响
    世人崇敬,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更如石破天惊一般震惊世人。这一思想又贯穿其生活和文学创作,本文旨在探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对嵇康人生态度、文学创作的影响,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其人,理解其创作。一、“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主张提出的文化背景儒学渐衰、道学渐兴是嵇康思想提出的文化背景。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文人安身立命、行为准则的依据。靠着通读儒家经典敲开仕宦的大门是文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不二选择。士人的言谈举止更要契合儒家名教的礼法规范。参政要恪守君

    名作欣赏 2023年9期2023-09-28

  • 名教与自然的伦理悖论与选择困境 ——《世说新语·政事篇》“嵇康被诛”条解析
    ,其中隐含着对“名教自然之辨”这一魏晋之际最重要的玄学命题的现实回答。山涛似乎是站在“自然”的立场上,对“名教”可能产生的执念做了一番化解。嵇绍毕竟年轻,被养父一般的山涛说服后,遂应诏出仕,就此改变了命运的轨迹。显然,《世说新语》将这个故事放在《政事》篇,是带有宽泛的肯定之意的,至少,山涛的与时俯仰、从善如流的“识度”和“器量”,应该是其作为政治家的必备素质。于是,这个故事只能在此戛然而止——再写下去,就真的需要勇气了。因为接下来,就是刀光剑影,喋血三尺!

    名作欣赏 2023年4期2023-03-06

  • 阮籍“任自然”的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
    儒入道,蔑弃礼法名教对人的束缚;同时,魏晋时期,玄学风尚盛极一时,阮籍作为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主张“自然”而排斥名教。本文主要针对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理想的由来、内涵,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当代价值进行探寻。一、“任自然”的哲学意蕴(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由来1.“名教”的产生和发展嵇康在《释弘论》中写道“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对“任自然”的探寻不能将之单列出来

    文化学刊 2022年1期2022-12-06

  • “将无同”背后的儒道文化呈现
    现在文学中就是“名教”与“自然”的命题往往被对立性地提出,“玄学”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被提了出来。无论是何晏、王弼所提倡的正始玄学,还是嵇康、阮籍践行的竹林玄学,亦或是裴危页提倡的“崇儒反道”的玄学,他们都在争论儒、道两家孰重孰轻,直到郭象的元康玄学才力图实现“自然即名教”的同一。在这一过程当中,道教的地位是逐渐抬高的,直到取得“将无同”的历史地位。西汉初年的黄老道教治国思想,倡导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从黄老道家“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11-23

  •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接着讲” ——以王弼、郭象的圣人观为例
    重建合乎自然的新名教秩序的时代使命是息息相关的。《世说新语·文学篇》曾记载王弼对孔老地位评价的一段话:“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3)[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5页。王弼认为,圣人体无,而无不能致言,老庄于体无有所不足,故退而求其次,乃

    现代哲学 2022年3期2022-11-22

  • 嵇康的道德自然及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学术写作的启发
    本文试以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道德自然思想的阐释为例进行探讨。魏晋时期动荡不安,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表现出极大的离心力,“司马氏似乎想提倡名教,来收拾曹氏所不能收拾的人心”,但“过分重视名教,其弊为空洞,为虚伪[1]”。基于对“名教”合法性的反思,当时的士人展开了对“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探讨。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强调超越名教的束缚,主张从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之为人的存在形式,探索人的自我价值。嵇康的文章中有许多是用来阐述其思想,还有许多是与他人进行辩难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12-31

  • 浅析魏晋玄学发展历程中竹林名士的精神状态 ——在矛盾中成长,在绝望中超越
    主线——如何处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问题魏晋玄学看似清谈,不问政治,但是其清谈的目的却在于解决当时社会中面临的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想要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重建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来代替腐朽的经化学的儒家思想。所以,魏晋玄学的主要责任不是摧毁,而是构建。就算最后他们所建立的思想体系没有被当时的执政者所接受,但是他们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尊重,他们的思想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关注。于是,在他们思想体系中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处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玄学家对于这个

    山西青年 2021年1期2021-11-27

  • 人的觉醒 ——魏晋天人视域下的名教与自然关系及其嬗变
    魏晋时期就表现为名教与自然之关系及其嬗变。一、天人视域及名教与自然之辨的兴起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在儒道二家有着本体论的意味。二家皆欲贯通天道与性命,故都本天道以明人事,将“天人合一”悬为人生与政治之鹄的。然而,儒家是人文主义的,道家是自然主义的,其对天人关系的辨析旨近而趣异。这种趣异在汉魏时就表现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以要研探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在天人视域内对二家别异做一番厘清。(一)天与人中国古民以农为业,农业紧关天时,所以古民信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26

  • 圣人之权与成德之舆
    ,由此行权而设为名教;二是注意到名声“为人”的属性,由此一经反思便能曲通“为己”的道德自由之境。对这两层思想的揭示有利于更具体地理解儒家的政教传统及成德工夫。关键词:名声;爱名;名教;为人;为己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和话语中,“名”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术语。不过,传统学术对“名”的问题可以说习焉而未察。明末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文化的重要缺陷在于缺少逻辑学,于是在引进西方逻辑学的同时,部分学者发现中国古代似乎也有一种相当于逻辑学的学问,这种学问往往

    文史哲 2021年2期2021-04-07

  • 《杨朱篇》的道德虚无主义
    法论:崇自然与贬名教道德虚无主义是《杨朱篇》在伦理学上的基本主张,而其方法论是崇自然、贬名教名教与自然的问题是魏晋玄学的根本问题,是魏晋时期思想界争论的主题。名教与自然的问题,在《杨朱篇》中成为他们否定道德、发难道德的起点。不过,对于这篇文章系何时何人之作品,在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徐复观认为它是战国末期一群杨朱派人物的作品(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第380-383页。。也有人认为其是魏晋时期的以杨朱之名所作的一篇匿名伪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3-26

  • “破名者的姿态”—评金理《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
    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1](以下简称《现代名教批判》)无疑是近来学界的重要收获。首先,能够提出“现代名教”这个概念,本书就已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在中国思想史上,“名教”一词的意思颇为含混,它原有“礼教”之意,但考诸相关文献,二者在具体的使用方法、语境上皆有微妙差异,粗略说来,“名教”更抽象,通常指的是公共的伦理秩序;而“礼教”则更具体,每每与伦理规则的细节有关。所以,在古人看来,唯士人可言“名”,因为他们是伦理秩序的维持者,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1-31

  •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管窥
    夺位,假借儒家“名教”之名,大肆压迫异己,以达到政治统治的目的,此时的政坛及文坛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这时的文人们隐居山野,希望通过大自然的乐趣,修复心灵的创伤,寻求人生的真谛。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正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魏晋原本玄学当道,一众士人秉持着与自然为伍的心态畅谈人生,享受风光,嵇康这一提法,不仅对当时的玄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丰富的内涵和人生态度也对后世带来了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嵇康以诗词来表情达意,我们需要通过他的文字直达一颗火热赤城的心,了

    大众文艺 2020年3期2021-01-27

  • 嵇康儒道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主要以他的自然与名教观、音乐美学思想、养生思想以及嵇康思想中的儒道冲突等为主。在自然与名教观、音乐美学思想、养生思想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嵇康思想中的儒道关系。本文围绕嵇康思想的总体研究、儒道成分和儒道关系等方面,对已有的嵇康思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二、关于嵇康思想的整体研究关于嵇康思想的研究可追溯到鲁迅先生。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剖析了魏晋之际的社会现象,以及药与酒和名士之间的关系。指出“嵇康表面是反礼教的战士,但内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2020-11-19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知识性格的形塑 ——关于金理《文学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
    位金理通过梳理“名教”的历史流变,重建语境,以章太炎、胡适、鲁迅、胡风等近现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他们的创作、学术和论争实践呈现“名教”批判之路上的艰辛抗争,并从中汲取思想资源。在具体论述中,立足于文学“实感”是金理的自觉选择。金理认为文学的最大长处在于提供“实感”。“所谓实感,首先是指主体对‘具体事物和运动’的直接的、实在的‘经验’与‘感觉’,并且在文学中呈现这一‘经验’与‘感觉’。”实感“力图呈现出对于‘实际生活’中‘具体事物和运动’的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3期2020-11-17

  • 破名与破己 ——金理《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
    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下称《名教批判》)正是于此展开立论。题中“名教”一词,取意于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⑥,尤重其“名”“实”分裂,以“名”为“教”,乃至以“名”代“实”的过程,其中,大义名节日益脱离日用常行,不仅成为浮离虚设的空洞符号,更以此遮蔽、压抑个人对生活实践的感受。拈出“名教”这一核心概念,显示出作者对历史延续性的敏感。不过本书关心所在,依旧是“名教”的“现代重构”。延续谭嗣同、章太炎、胡适等人名教批判的脉络,金理将“现代名教”描述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6期2020-04-18

  • 从声无哀乐论看嵇康的越名教任自然思想
    的音乐观反映的越名教任自然思想,“哀无声论” 置于今日有诸多矛盾,又将如何阐释,是该文主要探讨的内容,通过该文研究,将进一步去理解嵇康在当时所处背景之下,即“由务实转向崇虚,由客体转向主体,由群体转向个性”的自然思想[1]。1 声无哀乐论基本思想嵇康作《声无哀乐论》,其主要是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论辩问答构成,文中秦客指的是儒家乐教观的代表,而东野主人就是指嵇康本人,文章主要就是探讨了音乐与哀乐之间得相互关系问题,最终通过反复论证提出他声无哀乐的思想观点。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7期2019-12-26

  • 浅谈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美学思想
    。《声论》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进一步关注了人的自然之性,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关键词:嵇康;自然;哀乐;名教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讨论了,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自然、音乐与哀乐、声与心及音乐能否移风易俗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嵇康的音乐观是如何反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的。处于“天下多故,明士少有全者”的魏晋时代,政治环境恶劣、党派林立,各处都弥漫着血腥的味道。魏晋时的名人志士们,为了躲避祸乱,或放浪形骸、或醉酒佯狂,例如:曹氏父子的“对酒当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2019-11-15

  • 嵇康与魏晋玄学思潮的演变
    始兴起,于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应运而生,在这一基础上,嵇康提出了反对礼教、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玄学思想,将老子的自然无为进行了深化诠释。1 嵇康思想在历史当中有着深远影响的“高平陵政变”发生之后,使得司马氏对曹氏取而代之,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更加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不仅仅于此,而是在于其真正意义上消灭了正始名士团体,从而也就使得方心未艾的玄学思潮终止,自此发展了五十余年的玄学思潮开始转变为受到封建礼教压迫的境地,刚刚萌生的新思潮从而转入到了坚持与坚忍的阶段

    知识文库 2019年3期2019-06-11

  • 郭象论名教与自然 ——兼驳学界对郭象玄学的一个普遍误解
    认为郭象哲学是对名教与自然的调和,是为现实做合理性论证。比如,汤用彤先生把郭象“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命题解释为对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调和。[1](337)冯友兰先生认定:“郭象的哲学,都是要证明,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2](179)汤一介先生亦有此论[3](162),他还以向秀《难养生论》为由,认为名教与自然在向秀那里依然是两张皮,而郭象则证成了名教即自然、现实即合理,因而郭象《庄子注》是对向秀《庄子注》的一个根本改造[3](135-1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4-09

  • 魏晋“自然”与“名教”关系的嬗变
    司马集团标榜儒家名教等等。统治阶级掌控了正统思想的话语权,而在士大夫阶层中,也陆续出现儒、道、法、名思想合流的趋势,其中以儒、道两家思想的关系最为复杂。毋庸讳言,儒道关系从最初的相互对立到渐趋交融,两家在不断的交锋和相融中,各自焕发了生机并得到长足发展。及至魏晋,频繁的战乱使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们忧心忡忡,他们共同肩负着为国家寻找出路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使儒道会通以走出时代困境,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刻不容缓,这一问题也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由此发展成为玄学的时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年6期2019-03-21

  • 郭象《庄子注》对真伪“名教”的辨析
    23)一、郭象“名教”观提出的背景“名教”这一概念,原本是出自儒家,主要含义是“名分、教化”。孔子最早提出的“正名”,《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134这里的“名”指的就是“名分”,“名分”是包含了尊卑、长幼等人伦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进而引申为一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2019-02-22

  • 名教”与“自然”之辨下的魏晋士风
    ,儒家之传统纲常名教在魏晋士人中受到了进一步的冲击,由于其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加之曹魏与司马氏政权的争夺,使魏晋时期的士人在关注现实与追求自我之间各有所取。最能代表此时期士人心态与文学风貌变化的当数魏晋不同时期之下对“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探讨,这也是贯穿魏晋玄学始终的问题,从两者之间的对立转化中可得知士人心态与精神风貌的变化。关键词:魏晋 士人心态 名教与自然 士风朝代的更迭影响的不仅是政治层面的异变,还有对文人心理适应性的影响,事物的发展趋势是一个

    参花(上) 2018年12期2018-12-15

  • “正名”与“弃名”:嵇康名实思想探究
    人对私欲的追逐与名教的本来意义和功用相剥离,把名教从功利和工具性的藩篱下拯救出来。一、名以标识嵇康要正的“名号”,开始于对“物之自然”和“性之自然”的分析。《声无哀乐论》云:“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趣举一名,以为标识耳。”语言并不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事物,不同的事物有着它独特的名号、称谓,只不过是为了区分别类给它们各自称名罢了,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便于认识和辨异,所谓“因事与名,物有其号”。所以说,异域的语言也遵循着它本身的“自然之理”

    知识文库 2018年3期2018-10-20

  • 略论王弼有无论及其展开
    题诸如意象之辩、名教之辩等都是围绕有无之辩这个根本性主题而展开,是有无之辩从一种形而上的一般性理论下降到形而下的各个领域的具体理论。王弼有无之论是从老子道论思想演变而来,在王弼看来“无”即是“道”,无不可以言说,用道来言说也只是指名而已,道用无来表示则更能表现道的特征。故王弼在老子第一章解释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2018-09-03

  •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继承及发展
    僵化,特别表现在名教思想上的僵化。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统治者不断在名教的外衣下做出有悖伦常的事,传统儒家的价值观被当成了统治者掩饰自己对利益追求的工具。[2]这时出现的玄学家大多具有世家大族的家庭背景,在小农经济中属于地主阶级,为适应魏晋的门阀士族政治,在幼年时期必须接受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因此他们本身具备极高的儒学素养。幼年时期的熏陶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玄学家的价值取向依然具有儒学内核,即作为士人(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以上两个方面

    文化学刊 2018年8期2018-03-07

  • 郭象“无为”论哲学思想析微
    应魏晋时期自然与名教合一的时代主题,郭象注庄,摆脱了《庄子》思想中难以克服的对政治的疏离感,将《庄子》的逍遥理想与政治现实结合起来,将传统道家的“无为”原则落实到了具体的政治操作领域,实现了无为的思想原则与有为的现实要求的有机结合。笔者试图分析郭象“无为”论的政治哲学思想,探讨其社会理想在与政治现实相碰撞之后所导致的思想形变,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回归式的理论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郭象思想理想性和现实性并存的双重化理论特征及其对当代管理哲学发展的重要启示,以就

    武陵学刊 2018年1期2018-01-25

  • 郭象哲学诠释方法的意义
    间,乃至“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得以解决。本文主要从“独化”的哲学本体论、“名教”与“自然”的调和、对现代经典诠释的启示三个方面阐释了郭象哲学中“寄言出意”这一诠释方法的意义。郭象;哲学思想;诠释方法汤一介曾说:“历史上任何新哲学体系的建立都有其特别的方法。如果了解其方法,就好比有了解剖对象的锋利刀刃,能使我们进入到体系内部,深刻把握到它的内在意蕴与特点。”[1]“言意之辨”是魏晋时期新的哲学方法,王弼为建立其“贵无”的哲学本体论体系,提出了“得意忘

    文化学刊 2017年6期2017-07-01

  • 名教本于自然”伦理内涵新探
    : 儒家;伦理;名教;自然;自觉;自愿摘要: 中国儒家哲学,特别重视道德自觉。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与伦理的一致性,道德规范的政治价值居于伦理价值之上。汉代的道德规范(伦理纲常)即如此,強调政治功效,认为人应该抑制个性而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实际上忽略了道德行为的自愿品格。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思想,注意到了道德行为是自觉与自愿原则的统一,一定程度解决了汉代儒家伦理的困境。道德行为的自愿特质,即是尊重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在道德实践中形成道德人格。中图分类号: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期2017-05-22

  • 简析王弼“得意忘言”
    儒学疲软,强调“名教本于自然”,在形而下的层面谈体用一体,其“得意忘言”之法在很大程度促进儒道合流。关键词:王弼;得意忘言;体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汉末魏初时政治动荡,儒家以“仁”、“义”等构建起来的社会体系面临名存实亡的问题,内在的道德约束由自愿变为强制,表现在外在就是缺乏约束力而变成了一种礼法形式上的敷衍,王弼看到了这个问题并重新构建了这种体系,将具有普遍性和齐物特征的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4期2017-05-18

  • 论王弼《周易注》之政治哲学
    本文认为王弼在“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基础上,结合《周易》卦爻构成变化情况,构建了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整体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君主居于主宰地位,统摄整个社会。同时,又主张君主无为而治,因而形成了一种以君主为体、贤臣为用,君主无为、委臣以为的温和君主专制。据此,要求君臣和谐相处,各正其位,并且能够把握为与不为的统一动态关系,不失时愿,实现天下治理。《周易注》;社会整体观;君权观;温和君主制王弼,字辅嗣,山阳人。他是曹魏时期著名的玄学家,少年成名而又英年早逝。他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6期2017-03-11

  •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结合
    德危机严重,虚假名教盛行,名学家们大多求真求善,想实现真善合美的社会理想,他们并不把孔子和老子对立起来,而是引入道家思想解决儒家危机。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的玄学家出自累世经学之门,与儒家经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他们的大力倡导,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儒道结合的思潮,其产物就是玄学的产生,主要表现就是如何处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名教本于自然”何晏、王弼作为玄学的创立者,注意到了儒家学说中关于本体论的缺失。王弼认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3-07

  • 名教的内涵与演变略论
    一段时期,产生了名教与自然的辩论。名教所包含的概念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巫术祭祀礼仪,随着历史发展这个概念的外表有所变化,但内核一直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规则。先秦各家思想在汉初就已形成融合的趋势,名教与自然的探讨不能简单看作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争论。关键词:魏晋时期;名教;演变作者简介:徐丽(1990.2-),女,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2017-02-22

  • 魏晋玄学道论的人道自然观
    节,在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中形成了自己的人道自然观,使中国古代道论达到了新的哲学高度。魏晋玄学;心性本体;自然与名教;人道自然观魏晋玄学反映着时代社会文化的哲学诉求,在对先秦道家道论的新阐释中,将其关于心性本体的认识纳入其构建的宇宙本体论之中,并通过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人道自然观。这一自然观是先秦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的发展,它在主张名教归于自然的同时,以心性自然的思想去揭示人的精神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使中国古代道论实现了历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9期2016-10-17

  • 浅谈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格范式
    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正是魏晋玄学所倡导的,嵇康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关键词:嵇康;魏晋风度;名教;自然;人格范式[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嵇康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也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是三国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与阮籍齐名。《三国志》卷二一《王粲传》(605)注引虞预《晋书》曰:康家本姓奚,会稽人。先自会稽迁于谯之铚县,改为嵇氏,取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3期2016-08-01

  • 名教之中自有乐地”辩
    者。乐广笑曰:‘名教之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这一时期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调和、对立、合一三个阶段。汉魏时期,儒学统治渐趋没落,名教开始陷入危机。为建立新的统治哲学,夏侯玄、王弼、何晏等人援道入儒,发起正始玄风。他们既不否定名教,又强调道家的“自然无为”,认为“名教出于自然”。这便是正始时期玄学家对“名教”与“自然”的看法。公元249年,司马懿控制魏国实权。由于对司马氏标榜名教而实际篡权的行为极度不满,嵇康、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2016-06-30

  • 名教自有乐地”之内涵阐释
    030006)“名教自有乐地”之内涵阐释曲子钰(山西大学初民学院,太原030006)“名教”即是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被正式提出,宋朝及其以后“名教”一词逐渐淡化。在众人皆反名教的魏晋时期,乐广提出“名教自有乐地”,从新的角度看待名教,认为“乐地”于合乎礼仪规范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达到一种个体自觉。名教;乐地;魏晋士风“名教中自有乐地”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2016-02-12

  • “朝隐”与郭象的圣王思想
    调和“自然”与“名教”,论证“朝隐”合理性的需要;而郭象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发明了一套用来论证“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政治思想。可以说,郭象是中国历史上“朝隐”思想的集大成者。关键词:隐逸;朝隐;圣王;自然;名教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隐逸的传统,历朝历代都不乏归隐田园、回归自然、发璞归真的高隐之士,他们高举生命的本真价值,希望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渴求全性葆真,不以物事累形伤生,因而选择隐居人迹罕至的荒野山林。提到“隐逸”一词人们首先想的一般都是这种画面,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2016-02-04

  • 试论王弼名教与自然的本末关系
    题的关怀。他的“名教出于自然”论,一方面承认名教的合理性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主张革除名教之弊以使名教合于自然。重视名教舍弃自然,就是“弃本舍母”而“适其子”,最终不利于名教作用的发挥。只有溯其本源,崇尚自然之道,才能真正贯彻名教有利的一面。因此王弼提出“崇本息末”的主张,力图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键词:自然;名教;无本论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86-02魏晋玄

    学理论·上 2015年9期2015-10-21

  • 浅析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道德意蕴
    1)浅析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道德意蕴杨晓赔(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沙坪坝401331)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在司马氏利用名教控制天下的情况下,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来反对虚伪名教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主张万物要遵循自然规律与法则,顺应其自然本性发展。实际上嵇康并不是反对一切道德和名教,而是通过“任自然”来回归到原初时代。顺应自然和人之性情的名教,是要超越现在而回归过去无欲、无贪的状态。嵇康;越名教;任自然;道德意蕴嵇康(公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4-10

  • 试论郭象“名教”的内在结构
    510275)“名教”即“以名为教”,“就是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以之来进行‘教化’,即以之来辅助政治统治和实施思想统治。”[1]347袁宏在《后汉纪》里谈到“名教”时说:夫称至治者,非贵其无乱,贵万物得所而不失其情也;言善教者,非贵其无害也,贵性命不伤、性命咸遂也。故治之兴,所以道通群心,在乎万物之生也。古之圣人,知其如此,故作为名教,平章天下。(卷二十三)这里,“名教”虽是作为封建阶级维护自身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3-28

  • 名教的内在理路*——由此而论儒家的价值理想如何落实
    的问题就获得了“名教”的形式,从而成为先秦以后思想界的核心问题之一。质言之,儒家的价值理想是通过“名”来承载的,这里的“名”特指名分而言。在孔子看来,理想的社会状态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①《论语·颜渊》。,并最终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②《论语·公治长》。。在这里,名分代表了价值和理想,而“正名”就是落实儒家的核心价值。通过“正名”,一则社会秩序的和谐能够得以保障,二则个人意义的寻觅也能找到一条通道,应当说,“正名”承载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终

    社会科学 2015年12期2015-02-06

  • 王弼形而上哲学的现实关怀 —— 会通“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尝试
    怀 —— 会通“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尝试宋颖(北京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044)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如何解决魏晋士人现实生存悲剧性的核心问题,也是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王弼在把老庄的“无”提升为更纯粹的本体论基础上,赋予“自然”以超越的境界旨趣,并论述自然与“无”“性”“理”的关系,扩大了道家的“自然”概念,赋予“自然”人的情感和社会文化的新内涵,使得现实的“名教”有了合理根据,为弥合悲剧意识的魏晋士人诗化人生境界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2-12

  •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 ——王弼名教思想探析
    0234)个体与名教的统一 ——王弼名教思想探析张盈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234)魏晋是个体自我觉醒的时代。王弼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援道入儒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倡导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重塑名教的权威。道家的自然既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指个体的自然本性,它是个体与名教沟通的桥梁。个体既是名教的遵循者也是名教的载体,对名教有效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弼名教与个体统一的名教思想的基本观点是:自然之性是名教存在的基础;自然之道是名教施行的方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1-22

  •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王弼名教思想探析
    护封建社会秩序的名教已崩溃,乱臣贼子猖獗于世,他们无视礼法,蔑视尊卑。所以重塑名教的权威是王弼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所谓名教就是以名分尊卑、伦理纲常为主要内容,是维护封建社会的道德纲常秩序的准则①[1](159)。名教作为社会价值原则与精神支柱,对于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王廷相说:“洪荒之初,未有圣人,皆夷狄也;未有名教,皆禽兽也。”[2]王弼对名教重建的工作是清醒而又理智的。在经历战火连绵、疾疫流行、死亡枕藉的磨砺后,士人对个体生命会有更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1-22

  • 魏晋名士儒道互融思想流变探析
    决的中心问题——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主张。【关键词】魏晋玄学;名教;自然魏晋玄学是儒道两家思想融合的产物。玄学从契合当时政治经济背景出发,将儒家孔孟人伦之底蕴与道家老庄自然之哲理较为完美地融为一体,这种融合是基于魏晋玄学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来展开的。纵观魏晋玄学家们由此进行的一系列思考与探讨,可以看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正始玄学阶段、竹林玄学阶段以及元康玄学阶段。正始玄学阶段,以何晏、王弼为代表,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2期2013-04-15

  • 竹林名士儒道会通思想探析
    。其建立于调整“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被定义为儒道会通。纵观整个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何晏、王弼的思想虽然倾向以道家为主,但皆以调和儒道的方式诠释其间的矛盾;向秀、郭象也主张“儒道为一”;即便是在嵇康之后的王戎、乐广,亦是从调和或消解其中差异等柔性方式处理此问题。唯独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因“越名教而任自然”[1]1369“非汤武而薄周孔”[1]122的思想倾向以及竹林名士任情越礼的行为方式被归结为“崇道反儒”“崇道非儒”或“越儒任道”。这种割裂儒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4-12

  • 嵇康玄学思想成因新探
    治现实严重破坏了名教的社会功能,在客观上成为嵇康玄学思想生成的外部条件,激发嵇康玄学思想的形成。通过嵇康的诗文材料来看,其玄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由名教与自然合一到“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演变过程①余敦康先生认为“稽康原来也是以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的”,“在原来的精神支柱崩溃以后承受了巨大的内心痛苦继续从事新的探索。”后即“在《释私论》中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此说甚是。见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302—306页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5期2013-04-11

  • 《广陵散》与嵇康的玄学人生观
    相同的基调。在对名教的态度上,他是激烈的,是“争”;在自己的人生理想方面,他是沉静的,是对自己理想人生破灭的“哀”。司马氏当政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血腥的时代之一:“士阶层所追求的仅是免遭刑害而已,幸福比羽毛还轻,灾难比大地还重,几乎任何人都难以逃避”[2]P23-24。血腥的现实给正始士人们的心灵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中的许多人采取了消极回避态度,开始游于山林,纵酒任诞,大畅玄谈之风。而此时的嵇康,对所处的时代有着一种严肃的抗争态度,“越名教”“非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6期2013-04-07

  • 郭象“自然即名教”秩序观探微*
    0)郭象“自然即名教”秩序观探微*● 张海荣(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自然与名教之辩”成为魏晋玄学的主题,与其肩负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息息相关。郭象玄学系统论述了“自然即名教”秩序观的产生、运行、发展,为我们展现了“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之外的第三种秩序,这对于研究当前宪政与秩序相互关系等课题具有借鉴意义。郭象;秩序;自然秩序;人为秩序;“自然即名教”秩序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封建统治分裂时间较长(350年左右)、动荡最为剧烈、倒退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8-15

  • 由“越名教而任自然”透视嵇康哲学思想的内涵
    0071)由“越名教而任自然”透视嵇康哲学思想的内涵林 颐(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071)嵇康的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越名教而任自然”作为嵇康思想中的核心命题是人们在理解嵇康思想时绝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此命题不仅体现了嵇康本人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态度,更从根本上反映了嵇康本人全部哲学思想的内涵:不仅有出于现实关怀而对现实不公所做的批判,更充满了对于真实自然——求真、对自由人生——求善

    天中学刊 2011年6期2011-08-15

  • 宗教遮蔽下的名教与自然——唐传奇《杜子春》的另一种阐释
    以来中国哲学在“名教”与“自然”关系这一价值论命题方面的思考。名教与自然曾是魏晋玄学所关心的价值论中心话题之一。“名教”主要指涉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自然”的内涵则较为复杂,就形而上的层面而言主要指的是道家所谓的“道”,包括自然观人生观等①,但实际使用中有时也被用来代指与社会规范相对的人之“本性”,甚至某些思想家还将此观念庸俗化,等同于人的本能。尊崇名教者重视的是其对社会的调节和稳固作用,提倡自然者则或以此作为摆脱现实规范束缚、追求个人精神独立与人

    名作欣赏 2010年29期2010-08-15

  •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探微
    国,理顺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最终达到“崇本举末”的社会效果。王弼;崇本息末;崇本举末一、“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释义“本”“末”,原是一般性的概念,指事物的根本与细节、原始与流变。从源流上看,《老子》虽有“贵以贱为本”[1]67的说法,但并未提出对应的本末概念。《庄子》杂篇则提倡“经纬本末”[1]507“明于本数,系于末度”[1]579、以本末为对应概念,并以“本”为重心。《易 ·系辞下》:“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2]232。《礼记·大学篇》则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8-15

  • 名教罪人》:雍正发动中国第一场大批判
    代也可以算得上“名教罪人”,用了这四个字并非偶然,因为汪景祺的书,很自然会让人联想到雍正即位之初的另一宗文字狱和另一本奇书。十几年前的一天,老友金良年打来电话,他操着地地道道的老式上海话,兴味盎然地对我说:晓原兄,我又要送一本好玩的书给你啦!他说书已经寄出。那时他正主持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工作,推出了许多“好玩”的书籍——不过据我平日和他交谈,他口中的“好玩”,其实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似乎可以包括“很有意义”、“很有趣味”、“很有史料价值”等等的意思。几天

    博览群书 2010年3期2010-07-23

  • 名教”的现代重构、讨论方法及其批判意义
    金理社会与历史“名教”的现代重构、讨论方法及其批判意义金理一、从“新语”到“名教”清民之际新名词大量出现,体现出中国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变革。但是其中也潜藏着危险,自清末以来持续的名词膨胀正是诱发现代名教的重要成因。1.新词语生成、输入之盛清季新词的大量出现始于制造局之译书,传教士和新式报刊也起了相当作用。以个人贡献而论,不得不提到梁启超。一八九七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译书》中指出“新出之事物日多,岂能悉假古字。故为今计,必以造新字为第一义”。①

    东吴学术 2010年1期2010-04-05

  • “道”“势”之争的悲剧
    的仁义礼智,以“名教”来愚弄百姓,其政治和道德虚伪性暴露无遗,政治上假禅让之名而行篡逆之实,利用道德的美名来掩饰极不道德的丑行,使社会风气也更为浑浊。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完全崩溃,使社会心理出现了两极的倾斜,一方面,在上位的标榜道德。实际上是假借和利用道德;另一方面是士人们的反对名教,反对这种虚伪的道德。针对逐渐虚伪的“名教”,嵇康他们矫枉过正,重新寻找政治和人生的道德规范,最终希望能够“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七贤”就是因此暂时放弃名利而聚集到一起。“竹林

    飞天 2009年8期2009-09-01

  • 竹林玄学之“名教”与“自然”
    嵇康更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是老庄思想的继承者,同时又为玄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键词:老庄;“名教”;“自然”;阮籍;嵇康一、老庄的自然观自然观的提出最早见于老子。针对当时社会人生的种种乱象,老子进行观照与反思,提出了他的自然观。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将“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赋予“道”以“自然无为”的本性,并由此进一步推论出人的生命本相与人的本性都应象“道”之本性一样“自然无为”。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收到“无不治

    魅力中国 2009年14期2009-08-04

  • 郭象“足性逍遥”的伦理分析
    性逍遥”;自然;名教摘 要: “足性逍遥”说是郭象伦理思想的核心。郭象关注“足性逍遥”的真正内驱力是为了从根本上消融自然与名教的对立和紧张,从而为名教的合理性寻找一种内在的依据和支撑。同时,郭象阐述了一种“自然有为”的思想,为“足性逍遥”提供某种可能性论证。中图分类号: B235.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54006Ethical Analysis on GuoXiangs “Zuxingxiaoyao”ZHANG L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5期200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