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欣/大连大学人文学部
目前,学界对嵇康的思想研究主要以他的自然与名教观、音乐美学思想、养生思想以及嵇康思想中的儒道冲突等为主。在自然与名教观、音乐美学思想、养生思想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嵇康思想中的儒道关系。本文围绕嵇康思想的总体研究、儒道成分和儒道关系等方面,对已有的嵇康思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
关于嵇康思想的研究可追溯到鲁迅先生。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剖析了魏晋之际的社会现象,以及药与酒和名士之间的关系。指出“嵇康表面是反礼教的战士,但内心实质是把礼教当宝贝。”这种独特的视角为后来魏晋玄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的路径。但是由于当时时代对嵇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可以看出,鲁迅过于强调嵇康内在的儒家情怀,而没有看到道家思想对嵇康的影响。
建国以后关于嵇康思想的整体研究有王晓毅的《嵇康评传——汉魏风骨尽,竹林遗恨长》和童强的《嵇康评传》,这两本著作都对嵇康的生平、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解读。王晓毅《嵇康评传——汉魏风骨尽,竹林遗恨长》一书呈现了嵇康思想中儒道关系的矛盾性。但是,缺少对嵇康思想儒道融合的见解,且侧重于对嵇康道家思想的解读。童强《嵇康评传》也认为嵇康思想是矛盾的,他对儒家的批判只是表面。“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是指对“名教”的反对。而是通过‘任自然’,来匡正名教。通过“任自然”达到“至人”的最高道德境界。他立足于嵇康思想中儒学式的“至人”观,以此阐述嵇康思想的矛盾性。但是对于嵇康思想的具体融合之处并未予以细致探讨。
另外涉及到嵇康思想的著作还有余敦康《魏晋玄学史》,该书认为嵇康站在文化价值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现实,以此探求自然与名教的结合,寻求儒道会通的路径。正是因为嵇康对儒家名教的信奉,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的理想破灭,才导致嵇康最终走上脱离名教崇尚自然的道路。该书论述的主旨意在阐述司马氏政权对于魏晋玄学的影响。近年来关于嵇康儒道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徐斌《魏晋玄学新论》指出嵇康等玄学家们虽然崇尚道家思想,但并不反对儒家思想,并且认为嵇康的思想是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把儒道思想重新解构和整合,来揭示玄学中的真善美,并不是简单地把儒道思想合二为一。徐斌的论断比较新颖,认为嵇康思想对儒道是一种去粗取精式的选择,但嵇康是如何在有选择性的基础上融合了儒道思想,该著并未深入探讨。
关于嵇康的道家思想的研究长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是研究者们大多忽视了嵇康思想的儒家成分。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认为汉代儒家思想独尊,名教思想属于儒家的范畴,嵇康是反对名教的,其学说主要来自老庄,所以嵇康的思想是道家的,是道家“自然”精神的总结。汤用彤着力于阐述嵇康思想中道家的自然精神,对其儒家情怀未予关注。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中指出“嵇康是第一位把庄子的返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变为人间境界的人”,“嵇康的意义,就在于他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了,把它从纯哲学的境界,变为一种实有的境界,把它从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罗宗强从士人心态的角度看到了嵇康道家思想的现实关怀,但并未点明这种现实关怀其实是有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内的。
学术论文方面如:江海《老庄思想对嵇康诗文创作的影响》认为嵇康思想是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老庄思想影响着嵇康的独特人格品性以及他对司马氏批判精神。在思想根源上老庄对嵇康的人生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文对嵇康诗文意境、意象的道家特点把握较准,但未对嵇康诗文中体现的儒家情怀予以关注。
以上对嵇康道家思想的研究成果,多不提儒家思想对嵇康的影响,虽然这是限于论著的主题而有所侧重,但对嵇康道家思想的认识,若仅从道家角度来看,考察的路径不免失之窄,反而不利于对其道家思想的认识。
关于嵇康的儒家思想的研究是近年来才受到了关注,但是研究者在研究嵇康儒家思想的同时又往往忽视了其思想的道家倾向。
许雄波《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名教”指外在的社会规范,“自然”指内心的道德观念。“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要超脱外在的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自己的“本心”出发,以达到理想的道德观念。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内核仍然是儒家的,是一种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变。该文虽然重视了嵇康思想中儒家道德观的影响,但忽视了嵇康任自然的思想中确有对名教反动的一面。吴晶《论嵇康的儒家思想和现实关怀》,该文看到了嵇康具有儒家的直道精神,但却回避了其也同样具有道家的避世情怀。嵇康的“君臣相忘于上,蒸民家足于下”,“情不系于所欲,心不存乎矜尚”等《释私论》中的阐述其实更偏向道家思想。李信鸽《试析嵇康诗文中儒家思想的体现》认为嵇康率性的外表下,他的心灵却浸润着儒家传统思想,并且在其诗文中也处处流露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与维护,体现了重视亲情、关心时事、独善其身的儒家情怀。该文也回避了嵇康诗文中飞鸟形象、游仙意境的道家特点。
以上成果主要侧重于从儒家思想的角度谈嵇康思想,与前述主要侧重从道家思想的角度阐述嵇康思想一样,虽然是因为论述的主题而做出的偏向性选择,但也同样可以看出,仅仅片面地谈嵇康的儒家思想,仍然会产生对其思想认识的偏差。
关于嵇康儒道思想矛盾是在鲁迅先生之后,学界逐步关注的话题。学界对嵇康儒道思想的冲突大多是以“越名教任自然”这一标志性的观点展开。
霍松林《论嵇康》认为嵇康尖锐的思想矛盾表现在:他反对虚伪的封建礼教,反抗黑暗的现实,但却又在诗文中表现出置身事外、逃离祸患的情绪。该文指出了嵇康的行动和思想不相符合,但并未对其中的矛盾性进行深入分析。牟宗三《才性与玄理》认为王弼、嵇康、向秀、郭象等人思想的基本精神乃是自然与名教之冲突。即自由与道德之冲突。牟文认为道家思想具有天真自然的本性,这就表现出对礼法桎梏的否定。因此嵇康的思想由儒入道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从政教方面而言,这就是无为自然的思想与仁义礼教之间的的冲突。该著指出了自然与名教,道家与儒家冲突的本质。但时代延至魏晋,与先秦的不同之处在于,此时的儒道冲突,不仅是思想的冲突,更是内心同时服膺两者的冲突,从这一角度而言,牟宗三所论有需要深入的地方。田文棠《试论嵇康自然观的多义性》一文中认为嵇康在面对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会考虑到自己反抗司马氏的严重后果,这样的思想矛盾使他转向老庄。嵇康提出“越名教任自然”,但是却赋予自然多种不同的含义,这是嵇康思想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体现。虽然该文指出了嵇康思想的矛盾性,但未从儒道关系的角度予以解答。康中乾《魏晋玄学》中认为嵇康无法脱离现实中的名教,而达到纯粹的“任自然”。嵇康虽然对名教持否定态度,但现实中却无法抛弃名教,因此嵇康陷入了“名教”与“自然”的思想矛盾之中。本书较为深刻的指出了嵇康思想上的矛盾冲突,但对嵇康在名教问题上的既否定又依靠的矛盾性解读不够。许建良《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一书指出嵇康认为儒家的仁义礼节等是产生于社会“争夺”的现实,并不是源于“自然”。儒家的纲常礼教有外在的约束性,但未必是内在的道德自觉。该著的立足点是伦理学,也看到了道家思想对嵇康道德内在性的影响,但对于儒道在道德内在与外在的关系上的解读还欠深入。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中指出嵇康所追求的“淡泊宁静”,是需要现实的物质生活和情感慰藉的,并不等同于庄子的坐忘境界。认为嵇康不会圆滑世故,在名教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中,他显得更“真”。罗文看到了嵇康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同时也指出了嵇康的道家情怀是有现实关怀的,但对这种现实关怀与儒家名教的社会承担之间是何关系,论述还不够。
关于嵇康儒道思想融合,近年来已经有学者看到了这种融合性,但是大体上都是附着于嵇康思想本身的研究,并且对嵇康儒道思想融合的专门研究涉足较浅,研究成果较少,未能进行系统的整理。在嵇康思想研究中,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仅仅因为嵇康在音乐、养生、自然与名教思想中既有儒家又有道家成份,就简单地指陈其思想是儒道融合的。
李琼琼《嵇康思想研究》中通过对嵇康有关生平事迹指出:嵇康早年是信奉儒学的,儒学思想已经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即使因为名教被虚伪地利用,儒家伦理道德观念逐渐丧失后,他的精神开始寄托于老庄,但是他的思想仍然是一种儒道兼蓄的思想体系。冯祖贻《魏晋玄学·一代儒士的价值取向》指出嵇康思想中包含的复杂的儒道互通的思想,嵇康既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又要“以道德为师”,修身正己。这显然是道家自然观和儒家修身观的结合。卢旭《外儒内道的空谷回响:高亢与靡靡》一文中认为嵇康并非崇道抑儒,嵇康的思想是以“性”为枢纽对儒道共通价值的发展,他想要超越异化的儒家观念,借助道家手段,实现儒家传统价值。体现中国哲学儒道会通的思想格局。
关于嵇康的儒道思想形成的原因,前人大多认为其道家成分是为了反对司马氏的虚伪名教,儒家成分是嵇康内心更加尊崇儒家思想。但是嵇康儒道思想形成的另一原因则是因为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式微,道家思想以及玄学的兴起。康中乾《魏晋玄学》一书认为从思想层面来看说,魏晋时期名士的主要任务是抛弃名教对人的束缚,统合儒道。并且作为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的嵇康,他的思想也是统合了儒道的。张海晏《魏晋时期的儒道兼综及其原因》一文中认为魏晋时期的思想潮流,主要表现为经学的式微和玄学的兴起。然而,儒道的对立冲突并不是这一时期的主流,魏晋士大夫们,大多是儒道兼综的。这类文章虽然看到了在魏晋儒学衰弱的形势下,玄学家们统合儒道的思想,但是对于嵇康的儒道思想依然无法做到从内在联系上阐述其中的融合。高华平的《魏晋玄学人格美研究》认为嵇康人格和人格美思想是一种儒道融合的表现,嵇康“越名教任自然”非肆情纵欲,而是约束自己。虽然超然闲逸,但是并不是隐遁避世的隐士,而也是关心政治。其最大特点是追求通过艺术化、审美化的人生实践方式,自觉地以自己的真性情、真生命去达到与至善至乐的形上本体的和谐统一。这本书比较深入的研究了嵇康儒道的融合。作者研究的重点是嵇康在人格美学上的儒道融合,并且也认为嵇康是“外道内儒”式的融合。吴晶《论嵇康的“君子”思想》认为“君子”一词在嵇康诗文中多次出现,这也是嵇康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嵇康的“君子”思想,除继承儒家固有传统之外,还吸收了道家的思想资源,认为君子是“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机心不存,泊然纯素”的。吴晶是把嵇康诗文中的“君子”与嵇康的思想相勾连,论述了嵇康“君子”的儒道形象。
这些学者已经看到了嵇康思想上的儒道融合,并且在嵇康儒道融合思想的内在联系上也有所涉猎,但是仍需深入。
综上所述,前人对嵇康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儒道思想的冲突等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厚的成果,并且很多学者也已经看到了嵇康思想中确有儒道融合的内容,但是对嵇康儒道思想融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仅仅因为嵇康在音乐、养生、自然与名教思想中既有儒家又有道家成份,就简单地指陈其思想是儒道融合的。其实,嵇康思想的儒道融合有着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嵇康思想的儒道冲突固然是显性的,但融合应该是其更深层次的内涵,而这一点学术界的挖掘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