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王弼有无论及其展开

2018-09-03 08:41曲艺苑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玄学本体论万物

曲艺苑

摘 要:王弼的有无论是王弼学说的根本思想,他的一切结论都深刻贯彻着“贵无”、“以无为本”的思想旨趣。本文试从王弼有无之论出发阐述有无之论在本末之论、意象之论、圣人体无论的贯彻与表现,以此加深王弼哲学整体性认知。

关键词:以无为本 崇本举末 得意忘象 圣人体无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奠基者之一,研读王弼著作会发现,贯穿王弼哲学思想始终的根本理论观点是其有无之论,本文试从王弼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来探讨有无之论这一根本理论在本末之论、意象之论、圣人体无修养论的展开与贯彻,分析有无之论如何从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论下降到形而下的认识论、方法论、修养论。

一、有无之论―以无为本

正始玄学的开创阶段主要代表人物为何晏和王弼。何晏主张以无为本,由此构成了魏晋玄学的主题之一即关于有无的辩论。现存关于何晏对有无之论的看法保留在张湛注引的《列子·天瑞》之中:

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

而王弼继续深化与发展这种贵无思想,并成为魏晋玄学理论基石,其他一切讨论主题诸如意象之辩、名教之辩等都是围绕有无之辩这个根本性主题而展开,是有无之辩从一种形而上的一般性理论下降到形而下的各个领域的具体理论。

王弼有无之论是从老子道论思想演变而来,在王弼看来“无”即是“道”,无不可以言说,用道来言说也只是指名而已,道用无来表示则更能表现道的特征。故王弼在老子第一章解释说: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两者,始与母也。

“道”“无形无名”,主宰包容万物,因不具有任何具体属性,也不能简单以有限的听、视、味等感官功能所把握。具体属性的相对性及有限性决定了“有”不可能成为万物主宰,而“无”由于无限圆满、无所把握,所以才能成就万物,成为天地之主宰。

由此可知王弼之所以“以无为贵”,正是“无”自身所具有的无限性与超越性,使得它能够超越现象界具体的实存而成为派生现象界万有的“宗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是本,“有”是末,接下来具体分析有无之论在本末之论的具体展开。

二、本末之论―崇本举末

王弼认为“无”是天地万物的“始”“母”,而“有”自“无”而出,是“无”之子,因此要“守母存子”“崇本举末”,这样才能够全有,这种形而上的一般性原理落实到人间社会就会变成了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一关系从其本末之论推演开来,就是作为产生天地万物“无”与人间秩序的“有”之间的关系,便会得出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名教本于自然。

王弼之所以对名教自然关系如此区分,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汉朝繁琐的礼仪形式导致诈伪滋生。王弼认为当时的“礼”已成为规范社会的外在形式,反而使得人们变得更加虚伪,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趋于反面。

在其《老子注》一篇中,王弼认为仁德的敦厚之性不是用仁能够成就的,行为合乎义不是用义来成全的,仁义不能为“母”,舍母用子,舍本逐末,最后必然受限。然而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些呢?王弼认为若想真正发挥仁义、礼的作用必须返归于道,复归于母,“守母存子”“崇本举末”。王弼采用这种方式解决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体现了他对于儒道之间的态度,道是本,儒是末,但“举末”才是最终的价值关怀、是目的,“崇本”是方便法门、是手段,这是援道入儒,以道来发挥儒之用。

王弼通过贵无的本体论形而下降到人间社会解决“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但王弼不是为了让“名教”服务“自然”,恰恰相反,他是借助“自然”更好的發挥“名教”的作用,使“名教”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意象之论―得意忘象

对于“言”“象”“意”的关系,王弼将其“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贯穿于其中,在他看来,“意”是“本”,“言”“象”是“末”,在本体论上的“崇本息末”就变成认识论意义上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在王弼看来,象是表达意的工具,言是表达象的工具,但工具本身不是目的,只有通过剥离的手段,通过对工具的超越方能达到最终目的。

“言”和“象”从本体论意义上是“有”,是可以被把握的,所以自身具有局限性,是必须要“忘”的。“意”却是“无”,内在于“言”、“象”之中,却又超于“言”“象”,“意”虽存于具象之中,却又不是具象所能够完全表现的,具有无限圆满、无限规定性。所以若想真正把握“意”,就必须“忘象求意”。

所以王弼又提出了“圣人体无”的修养方式。他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其实在这种层次上,已经完全舍弃“言”“象”的工具性作用了,直接是通过心体契合“无”这个本体来获得真理性认知。但又由此而流向神秘主义了,即只有具有非凡智慧之圣人才有可能达到对“无”本真的认知。

四、结论

王弼通过有无之论建立起他哲学体系的基点,并以此基点作为他的逻辑架构,一切论点都是从这个基点推衍开来。本体上的“有无之辩”,降到人间秩序上便成了“有”所对应的“名教”与“无”所对应的“自然”之辩,以在本体论上推导的“以无为本”的结论,落实到“名教自然之辩”就成了“崇本举末”,“守母存子”,以这种手段来调和“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更好的发挥“名教”之作用,维护现实的人间社会的统治秩序。故欲了解王弼之哲学必须首先搞清其有无之论,沿着这条主线然后其他论题可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玄学本体论万物
当万物有了表情
万物构成
平衡
我来添画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魏晋玄学对正统法制思想的影响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魏晋风度下的文学异彩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