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结合

2017-03-07 09:10刘兴灿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名教王弼儒道

刘兴灿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结合

刘兴灿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史上,魏晋时期的儒、道、佛三教彼此借鉴与融合发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造就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自先秦以来,儒、道便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者有很多差异,但同时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了儒道结合,这种互含在玄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儒学; 道学; 玄学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结合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大动乱,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繁荣时期,比较出名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阴阳家,也有一些影响力相对较小的纵横、杂、农等,但是总的来说在思想领域影响较大的还是儒家和道家,它们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力量,一个刚健有力,一个柔美温婉,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为双方的结合提供了条件与基础

从社会大背景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可以概括为:民族大融合、地区大开发、文化大发展、思想大开放。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各种纷争经久不息,造成了整个社会大解体、大混乱,社会整体的价值信仰崩溃,各种思想的迸发也打破了两汉经学的桎梏。这一时期,儒学仍然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已经掺杂道家思想的内容,东汉中后期之后,儒学在政治生活中开始受到人们的抨击,与此同时,道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地位提升了不少,道家则受到打击,隐藏在民间,儒学在与政治结缘之后,一方面对封建社会的稳定繁荣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自身的极大发展。然而,儒家思想在封建专制的摧残下不断沉沦,致使国家意识形态思想僵化,社会道德危机四伏,士族名士们异常失落、激愤、苦闷,为了弥补这些弊端,稳定社会秩序,寻找新的人生起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结合的玄学应运而生。

(二)两者在思想上都有不足之处,为双方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儒家和道家在思想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儒家学说强调“仁”,把“仁”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道德标准,同时也用“仁”来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等。“克己复礼为仁”,又通过“礼”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通过建立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规范社会各阶层的行为,不可越级。道家则强调“道”,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和总规律,人性本来就是自然的淳朴的,所以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在国家治理方面,两者截然不同,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政府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要“有为”,统治者要通过实施德政礼政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三军可多帅,但匹夫不可丧志,希望个人也能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出世,强调“无为而治”,倡导不争不言,但是“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用一种“无为”的态度对待社会发展,弱化政府职能,尊重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两者在理论方面很难达到统一,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两家已经争得水火不相容了,但是两家的思想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缺点,比如,儒家虽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所持的态度非常乐观,但是对于其发展的曲折性和阶段性认识不足,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虽赞赏阳刚之美,要求舍生取义,但是这种不顾个人利益,只追求集体价值,会导致个人价值被挤压,最终沦为统治者的工具。道家认为儒家思想过于追求外部的虚荣,会使人的内心不再平静,它从自然主义出发,重视个人价值,顺应自然规律,避免人内心的邪恶因素膨胀。可见,儒家思想有时候过于刚,缺乏柔性,这一点道家正好可以补儒家之不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道家也走向了另外一个错误点,那就是过于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强调精神超越,这些思想对于社会中想奋发图强、一展宏图的仁人志士来说,无疑太过苛刻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上的缺陷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三)两者思想上有相通之处,为双方的结合提供了条件

儒家和道家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在一起,在于两者的思想有相通之处。道家比较重视自然价值精神相通,儒家又强调“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思想都内在的要求要自觉地实践仁的要求,人际交往中更要真诚,不能勉强别人。另外,道家要求尊重自然,倡导统治者应该尽可能的少干预百姓生活,以免对百姓生活造成困扰,其实这些和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是调和不对立的。再者,在“内圣外王”这个问题上,儒家和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儒家对人生抱几分自信和乐观,道家对人生持几分宽容与豁达。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结合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圣”和“外王”的矛盾十分突出,道德危机严重,虚假名教盛行,名学家们大多求真求善,想实现真善合美的社会理想,他们并不把孔子和老子对立起来,而是引入道家思想解决儒家危机。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的玄学家出自累世经学之门,与儒家经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他们的大力倡导,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儒道结合的思潮,其产物就是玄学的产生,主要表现就是如何处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名教本于自然”

何晏、王弼作为玄学的创立者,注意到了儒家学说中关于本体论的缺失。王弼认为,以往的名教只注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忽视“本”,也就是“道”即“无”,所以要“崇本以息末”,要顺应自然之道,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仁”,“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1]110王弼认为,“无”是“有”的根本所在,圣人崇本也是体现在“无”上,所以圣人以自然为本,同时,“有”又是“无”作用的结果,所以圣人崇本而不遗末,应按照自然之道二制定名教。因此,王弼将名教归于自然,兼顾本末与儒道。王弼认为名教应该顺应社会发展,按照当时的历史情况来制定,此乃无为而为。依自然来定名教,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名教出于自然。王弼的这种思想一方面援道入儒,重建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它规定名教出于自然,不能违背自然,一旦违背,必将有种种矛盾和冲突。以此论证了“名教本于自然”,体现了儒道两家的结合。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嵇康和阮籍,但是如果按照正宗儒学的标准来看,嵇康和阮籍显然难以列入其中,因为他们追求精神世界的圆满,崇尚自然,反对现实生活中礼法、礼教等的束缚。嵇康认为儒家思想是追名逐利的一种工具,和“自然”相悖,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很明显,与王弼相比,嵇康的思想更加尖锐,对礼教的批判更加激烈,直接否定儒家思想、儒家经典等,在那个时代非常具有大无畏精神。但是他们的行为中又带有儒家思想的影子,他们都有各自的报复,批判礼教,又希望通过真正的礼教来治理社会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事实上,他们只是对司马氏将名教作为统治工具感到不满,反对虚假的司马氏政权,并没有完全放弃名教。他的“越名教”否定的不是封建制度本身而是司马氏政权的伪名教。

阮籍同样排斥虚伪的“名教”,崇尚自然。反对礼法,并不是要废除礼法,而是希望“名教”与“自然”能够相一致、相统一,使礼法可以“达于自然之分,通于治化之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嵇康、阮籍所倡导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让人们摆脱伪名教,并非真心要违背“名教”,其实在他们心中是不愿意放弃礼教和儒家学说的。

(三)“名教即自然”

郭象认为“自然”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形式,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事物都按照其自然之性而存在,自然之性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因此,他认为社会中的仁义礼乐也是自然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形成的,是固有的特征,他把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也看做是“天人之道”,都是合理的。他还强调“任其性命”,人的性情发展要自由,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遵守礼法而达到自身的发展,这就是自由,“庙堂之上”也就是在“山林之中”。郭象总结了前人对名教和自然关系的争论,使名教和自然统一,即“名教即自然”。

从以上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玄学家将注意力转移到道家思想上,用道家思想之长来补儒家之不足,纠正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方,来论证名教的合理合法性。汤用彤曾说过:“世人多以玄学为老庄之附庸,而忘其亦系儒学之蜕变。”[2]264玄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儒家思想的重建。

三、儒道结合的当代价值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中,儒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结合不仅对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而且也有很大的当代价值。

(一)它是一种治国理念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儒家思想教导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创新,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发展经济。道家思想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种儒道结合的思想将会使社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其次,在政府管理方面,一方面,要求政府要施行“仁政”,不可暴政,要积极地有为,关心人民生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坚持以民为本,实事求是地做事情,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管理者也要恰当的“无为而治”,要给人民留下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不要独断专行。政府要在“有为”和“无为”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社会的管理。再者,在精神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强调礼与德,重视教育,倡导人们对生活和理想充满热情和信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过度的强调人文则会造成人与自然的疏远,丧失人的本真性,道家文化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儒道的结合会让社会的精神文化风貌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它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表现

儒家文化有一种阳刚之魂,道家文化则有一种阴柔之美,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刚柔并济的中华民族精神,任重道远、自强不息,体现着坚毅和奋进。注重本心、无欲则刚,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思想,两者的结合,使民族精神有了新的特色,也使中国人民具有了外圆内方、有张有弛的民族智慧。

(三)它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儒道结合的思想是一种大智慧,它能够指导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处理得失问题,儒家主张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善于发掘各方面的资源,这样才有最大的优势,遇事要积极对待,认真学习。然而,人生之路漫长,总会有些挫折和失败,当失意的时候要学习道家追求解脱、洒脱自由、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这样我们会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既要大胆进取,又要有所不为,这种价值观对当今知识分子的认识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教育他们既要努力给社会多做贡献,又要给自己保留精神空间。

[1] 王弼.老子道德经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编辑:刘小明

2017-01-17

刘兴灿(1992—),女,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名教王弼儒道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主体性”视角下的王弼“本无”思想研究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辨析
郭象《庄子注》对真伪“名教”的辨析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再认识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王弼名教思想探析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
——王弼名教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