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

  • 汉传佛典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研究
    12000)汉传佛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数量众多,内涵深厚。在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佛典的对外译介极具挑战性。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1]。因此,积极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沟通,是时代对中国学者提出的必然要求。正如潘文国先生所言,“汉籍英译不是外国人的专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2期2023-10-19

  • 《摩诃僧祇律》疑难字词考释*
    言通俗易懂,但受佛典翻译和传抄刊刻等影响,文中存在一些因版本异文、俗字误字、方俗词语等造成的疑难字词不易索解。本文选取《僧祇律》中“劳熟”“嘲话”“協(俠)”“厌课”“龋齿”“撓户”等疑难字词进行训释考辨,以期对佛典文献语言研究和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有所裨益。[劳熟]比丘捉杖便打彼船主,骂言:“弊恶人,敢毁辱沙门释子。”骂讫,復③“復”,原作“傷”。《大正藏》校勘记:宋本、元本、明本、宫本作“復”。当作“復”是,“傷”与“復”形近致误。文中需要说明和考辨的文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7-11

  • 道真补经目录与敦煌藏经洞关系试探
    6 种文献,包括佛典5 种、“经录”1 种。P3884 正面为《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残卷,背面存6 行,书《大般若经》帙次及欠少情况,署名“沙门道真”。方广锠认为这是道真配补《大般若经》的记录[1]。S.6191 为《大般若经》补缺备用卷的题签。正文作“杂《大般若经》”,下有双行小字注“或有施主及官家阙帙号处,取添帙内,计十卷”。施萍亭认为该卷与S.6225 字迹相同,是道真手笔[2]。以上7 个写卷,《敦煌佛教经录辑校》 均已有录文[1]907-940。如

    敦煌研究 2022年6期2022-03-09

  • 中国佛教目录研究起始年考辨
    于1922年的《佛典之翻译》的附录《佛教典籍谱录考》一文。因为梁启超先生在《佛典之翻译》一文前写了这样一段识语,交代了该文产生的由来:“本篇是民国九年(1920年)春夏间所作《中国佛教史》之第五章。近两年来继续研究之结果,对于原作大不满意,正思得数月余力全部改作。本篇为当时用力最勤者,不忍抛弃,故采以入此。其中见解与现时所见悬殊者仍甚多,材料亦多缺漏,组织亦未完善,存之以备与他日新著相较云尔。其间有与前三篇相出入者,即亦不复删削。”下面的落款时间是“十一年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7期2022-02-08

  • 金铜之辨:藏传佛教的“疑伪经”之争 ——松巴堪布与土观呼图克图有关“佛典”问题之争论
    藏传佛教中有关“佛典”问题,撰写了一部颇具“文本批判方法”的辩论文。同年,作为其高徒的土观呼图克图,对上师之观点作了“纠谬之事”。本文通过分析诤论文中两者对藏译佛典之形成、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性质及掘藏文献的真实性等问题的不同理解,展现他们对“佛典”概念的不同诠释。继而,又将两者诤论之意义,置入到藏传佛教史脉络谱系中,以期凸显其思想史意义。在亚洲腹地各国、各民族吸收佛教的过程中,佛典之译介是最重要的工作。然而,随着译典数量的不断扩大,精英阶层在辨认佛典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12期2021-12-15

  • 敦煌吐鲁番文献“最后的宝藏” ——《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评介
    文书绝大部分属于佛典,且以极度残缺者居多,所以如果没有类似CBETA 这样的专业数据库,整理的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以上述有利条件为依托,《旅博新疆文献》的出版如果做到了后出转精似乎也应在情理之中。然而,当仔细了解了整理团队的具体工作内容之后,就会感觉到,整理团队基于科学性、严谨性、学术性的考量,在充分利用CBETA 数据库的基础上,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使得整理的文本更具学术参考价值。事实上,CBETA数据库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这批佛教文献有不少已溢

    吐鲁番学研究 2021年2期2021-11-25

  • 从吐蕃佛经目录分类看汉藏文化交流
    在传习佛教,使用佛典时因为不方便,便对佛典进行分类、整理、编纂目录,至此,佛经目录产生。由于佛典独特的内容和载体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分类和编目体系。文章通过对唐代藏汉佛经目录分类的比较研究,探寻汉藏佛经目录分类结构中的异同,从产生相似和不同结构的成因出发,探讨吐蕃时期的广泛而多元的汉藏文化交流史。一、吐蕃时期汉藏佛经目录分类结构比较佛经文献的编目与分类是佛教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吐蕃时期佛教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①松赞干布时期(7 世纪初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0-23

  • 西夏文世俗文献中的通假字考辨
    语料主要是西夏文佛典(初译本和校译本),基本没有涉及世俗文献(2)最近,孙颖新又发现了世俗文献中的一则例子,见《西夏文“孝”“柔”通假考》,《西夏研究》2020 年第2 期。,因此严格地说,其只是证实了西夏文佛典文献中存在着较多的通假现象。另一方面,相对于繁杂的佛典文献,西夏文世俗文献数量较少,学界基本上都进行了对勘、译释,然而并未论及通假字之存在。那么,不禁令人产生一个疑问,西夏文通假字的出现是否有场域限制,多使用于佛典文献中?抑或世俗文献中也见用通假字

    西夏学 2021年1期2021-07-14

  • 文学体式接触进化论
    方法。胡适认为,佛典是特殊的文学叙事文本,承载一种思想文化思潮,“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促进了中国文学体式的进化演变,“造成”了新的文学体式。变文是中国文学一种重要文学形态,就是中国文学“相接触”佛典“造成”的“一种文学新体”,成为中国白话文的发展趋向,引领中国白话文学的演变进化。话本小说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相接触”佛典并“有意的吸收”佛典的叙事“长处”而“造成”的又“一种文学新体”,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元杂剧是元代文

    关东学刊 2020年2期2020-12-07

  • 粟特佛典寫本學與粟特佛教概述
    可用來書寫粟特文佛典以及基督教經典。此外,粟特文字還可用來書寫與醫藥、幻術有關的文書,還有書信。這些以各種中古伊朗語所書寫的手稿殘片,其定年衹能粗略定在公元8—11世紀之間。而手稿的内容,特别是以安息語和中古波斯語所書寫的文本,可能創作編輯於公元3—4世紀之間,在此之後,傳抄於吐魯番地區①本章節以上之所有内容參考自Reck Ch.,“The middle iranian manuscripts from the Berl in Turfan Collect

    国学 2019年1期2019-12-13

  •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佛教思想
    苏轼诗词中佛学和佛典为线索分析佛教思想在苏轼诗词中的具体表现。关键词:诗词;佛学;佛典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留下许多不朽诗词篇目,在这些诗词中有大量关于佛教的论述。作为一个中国古代传统士大夫的代表,苏轼诗歌创作却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极大影响,引人注目。苏轼受佛教思想的渊源苏轼受佛教思想的家庭渊源。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州的一个极富文学传统的家庭。他的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其弟苏辙亦精于文章,父子三人在文学史被尊称为“三苏”;母亲程氏出身官宦世家,有

    大东方 2019年12期2019-10-20

  • 《祖庭事苑》疑难词语考释
    2](P833)佛典中也习用,如《佛祖统纪》卷36:“瓦官寺有师子国玉像、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顾长康维摩画图,世谓之三绝。”(T49,p347c)《佛般泥洹经》卷2:“容观堂堂颜华绝世,微下帝释,以为不如,斯三德。”(T01,p169c)“概”作“景象”义解时,多与“胜”连用,组成复音词“胜概”,意为“美景”,如:唐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佛典用例如:《密庵和尚语录》:“径山天目之奇峰。久尸法席。灵隐钱塘之胜概,愿得主盟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7-16

  • 佛典“譬喻”的逻辑考察
    目前,学术界关于佛典“譬喻”的研究成果颇丰,诸如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李小荣《汉译佛典文体及其影响研究》第六章专论“汉译佛典之‘譬喻’及其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专经研究中《杂阿含经》《杂譬喻经》《百喻经》《法句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经律异相》等悉有与“譬喻”相关的论文。不过,据笔者考察,佛典“譬喻”受因明三支之“譬喻支”的影响较深,包蕴了典型的佛教逻辑思维,这对于佛经“譬喻”的再深入研究至关重要。在这一研究方面,学界尚缺乏足够的重视,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5-14

  • 《阿育王譬喻经》校读条札
    义为询问、请教。佛典用例如:东晋佛陀跋陀罗《摩诃僧祇律》卷23:“大德僧听!某甲从某甲受具足,某甲已空静处教问讫,已于僧中乞受具足,父母已听,已求和上、三衣钵具,是男子、年满二十,自说清净无遮法。若僧时到,僧某甲,和上某甲,欲于僧中说四依。”(2)天下尽属大王,无不弭伏。按:弭伏,驯伏、顺服。《汉语大词典》举唐代诗歌用例为最早,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吾闻黄帝鼓清角,弭伏熊罴舞玄鹤。”佛典中旧题东晋译经有二用例:帛尸梨蜜多罗《佛说灌顶经》卷5:“读诵宣

    长江丛刊 2018年3期2018-11-14

  • 试论中古目录类佛典及其序跋
    佛教的深入发展,佛典的数量日益增加对佛典的查阅造成一定不便,为之编制目录成为需要,目录类佛典由此产生。目录类佛典是产生于中古时期的一种新类型佛典,在某种意义上丰富了佛典的类型,改变了之前佛典类型的单一,在我国佛典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意义。中古目录类佛典的形成,为其序跋记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目录类佛典序跋记形成于中古时期,是序跋记题写在中古目录类佛典领域的延伸,体现出中古佛典序跋记题写范围的扩展。中古佛典序跋记在延及目录类佛典领域之时,亦为目录所影响,致使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9-20

  • 《乾隆大藏经》疑难字考
    2016 《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巴蜀书社。中国书店编委会 1983 草书大字典,中国书店。中国书店编委会 2007 乾隆大藏经,中国书店。中国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2014 CBETA电子佛典集成。①“L59”指《乾隆大藏经》第59册,“P109”指109页,“a”指上栏,以下同此体例。②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新文丰公司影印。括符内“T”后的数字表示卷数,“p”表示页码,a、b、c表栏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③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是《

    语言研究 2018年1期2018-05-28

  • 东晋南北朝僧诗之产生
    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佛典自身所蕴含的诗歌因素,这两重原因。1 名人释子共入一流的社会风气魏晋时期玄学兴盛,朝野上下弥漫着浓厚的谈玄说道的清谈风气;及至东晋以后,清谈玄言之风益盛。而佛教《般若》学说的盛行恰与当时玄学相呼应,佛教援引老庄玄学的思维路向,来对般若性空学说的名相进行各种阐释与理解。在当时,此两者之间可谓意气相同,而这正是因为当时僧侣与名士彼此往来、谈玄说佛之时代社会风气所致。通过翻检 《高僧传》《世说新语》《出三藏记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佛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4期2018-03-06

  • 计算淹博现精证 考据细微出卓见 ——评黄仁瑄《唐五代佛典音义研究》
    义563006)佛典音义是集解佛教经典中的疑难音义的一类特殊的注疏文献。自东汉迄于有宋,千余年间,著述丰富,卷帙浩繁。此类文献征引广博、音义赅备,保留有大量著述时期的语言文字信息,于文献、文字、音韵、训诂等诸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实乃“小学之渊薮”[1]。与儒典音义书相比,其密咒部分,夙重音读,保留大量梵汉对音材料,对考定译音时代汉字的音值提供了便利。清代学者任大椿、莊炘、孙星衍、谢启昆、杨守敬等人先后校正刊行,创置部类,指示门径,佛典音义的研究日渐兴盛。早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2-09

  • 试论中古佛典序跋对佛典意旨的阐释
    立,凡764年。佛典序跋在围绕佛典展开时,必然触及与之相关的意旨,在此过程中与佛典、佛事活动等紧密相结合,将之具体化、专门化、针对化,具体包括佛典形成的原委、佛典编纂者的著述思维、佛典翻译者与整理者的意愿、佛典序跋题写者的意图。当然本文所作的划分并非绝对,它们之间往往相互交叉,它们所关联的佛事活动有时交织在一起。一、佛典形成的原委佛典的形成不具偶然性,在它的背后多蕴藏着一些促使因素。这些因素是佛典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在深度解读佛典过程中所必不可缺的,由此为

    理论月刊 2018年1期2018-02-01

  • 佛典“焰”类词研究
    510632)佛典“焰”类词研究曾昭聪(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炎”“燄”“爓”“焰”诸字中,以“爓”为正字。 佛典中“焰”类词较多,除本义外“焰”之语义可分四类,其语义示意图显示了词义的引申方式与佛教教义。对佛典中的“焰”类词作综合考察至少有三方面的学术价值:有助于认识“焰”类词的佛教教义、认识汉语词汇的系统性和考察辞书的收词释义及首见书证问题。“焰”;词义;引申;佛典一、“焰”之异写佛典中“焰”类词颇多,先考察“炎”“燄”“爓”

    武陵学刊 2017年3期2017-06-22

  • 觀音信仰特點探究
    音”是作爲菩薩在佛典中出現的,佛教東傳入中原,後又經此至日本、朝鮮等地;南傳至斯裡蘭卡,整個亞洲包裹在濃濃的佛教文化之下,而觀音菩薩的影響尤爲突出。在越南地區被稱作“世自在王(Loke?vara)”,緬甸則稱“護世主(Lokanātha)”,在斯裡蘭卡被稱作“救護之神”;每個地區稱名不同,所呈現方式也有差別,以中國文化爲核心的漢文化圈,是將觀音菩薩視爲救苦救難普渡衆生的大菩薩且多以“慈悲”的女身形象,而在印度本土以及斯裡蘭卡、藏地,多與王權相關。就漢譯佛典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5期2017-04-26

  • 苏轼与参寥
    代诗人苏轼,深通佛典,与诗僧也多有交往。如蜀僧几演,诗僧道通、参寥等。其中与他交往最为密切的,可以说是参寥大师。参寥本姓何,今浙江临安县浮溪村人,善写文章,尤喜欢作诗。苏轼曾将他的名字改为道潜,后又号参寥子。苏轼对参寥的诗才特別赏识,经常和他吟咏唱和,互相切磋。而参寥也时常追随苏轼,二人可谓文学上的知音密友。参寥的才思特别敏捷,苏轼在余杭做官时,一次会集宾客,他用画笔在彩笺上画了一幅墨竹图,赠给官妓,让官妓去找参寥,请参寥给此墨竹图题诗。参寥才思敏捷,提笔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7年10期2017-03-22

  • 佛经词语“津通”意义考辩
    健、李维琦等认为佛典中“津腻“”津黑”“津悟“”津通”等词中“津”为程度副词。考察相关佛教典籍中“津腻“”津黑“”津悟”的意义,发现“津”无程度副词义“,津腻“”津黑”之“津”为“津液”之意“,津悟”之“津”为“津渡”之意。“津通”在佛教典籍中则有包容囊括和度化两种意义。这两种义项诸大型辞书均未收录,可予以补充。津通 津腻 津黑 津悟一、佛典中“津腻”“津黑”“津悟”意义考(1)此方俗释“经”者,常也,法也。古今不易为常,揩定是非为法,津通物理为经。(P.

    兰台世界 2017年14期2017-03-10

  • 中古佛典序跋讲说方式的譬喻性
    学艺术研究】中古佛典序跋讲说方式的譬喻性赵纪彬(河南师范大学 图书馆,河南 新乡 453007)譬喻是中古佛典序跋重要的讲说方式之一,持续与广泛存在于中古时期的各个阶段与各类题写者所作的佛典序跋中。中古佛典序跋譬喻性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譬喻本身的属性、对佛教譬喻经的借鉴、中土业已存在的譬论等因素密不可分。中古佛典序跋的譬喻性具有重要价值,不仅使自身形象化、拉近了与诵读者之间的距离、扩大了自身的受众范围,而且把中古各个历史阶段及各类题写者的佛典

    唐都学刊 2017年5期2017-01-28

  • 字海考正十数载 内典释疑谱新篇——读郑贤章《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
    —读郑贤章《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叶桂郴*1谭翠2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科技处,广西 桂林 541004;2 中华女子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系,北京 100101汉文佛典疑难俗字的数量极其庞大。郑贤章教授所撰《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是国内首部全面系统研究汉文佛典疑难俗字的著作。该书不仅集中考释了1429个汉文佛典中的疑难俗字,而且对佛经疑难俗字的范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和途径等进行了探讨,还对考释汉文佛典疑难俗字考释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对俗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12-20

  •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吐鲁番文献目录(中篇)
    74-4-19 佛典残片2行残字。隶书,有乌丝栏。参:《旧目》,38;《集成》下,107。SH. 174-4-20 《妙法莲华经》卷二3行,隶书,有乌丝栏。参:《旧目》,38;《集成》下,107。SH. 174-4-21 《妙法莲华经》卷二2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4-22缀合。参:《旧目》,38;《集成》下,107。SH. 174-4-22 《妙法莲华经》卷二2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4-21缀合。参:《旧目》,38;《集

    吐鲁番学研究 2016年1期2016-08-10

  • 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受到佛典翻译的影响
    中国语言文学受到佛典翻译的影响帕丽但·牙森(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自古至今,中国古代文学和佛教文化就是不分家的,千百年前,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的文人迁客开始了翻译佛经之旅,在翻译的过程中,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相辅相成,两者共同成就、共同发展,才会让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发展到今天,不单单是如此,佛教翻译给了世人很多意味深长的禅意。在翻译佛典上,根据翻译方法,分为三种翻译方法:术语翻译、音韵翻译,佛教翻译。并且根据国内外

    西部皮革 2016年10期2016-02-22

  • 由译注本《〈杂譬喻经〉译注(四种)》谈汉译佛典整理出版中的问题
    (四种)》谈汉译佛典整理出版中的问题逯 静(南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南南阳473061)近几年来,一些重要的汉译佛典,经过学者们的校勘、标点,甚而经过今注、今译后相继整理出版,孙昌武、李赓扬二先生的《<杂譬喻经>译注(四种)》(中华书局2008年版)就属于此类。笔者研读时发现其中尚有误校、失校、失译等多处问题,故有必要指出,以资从事出版工作者参考。汉译佛典;整理出版;《杂譬喻经》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因此要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12-08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译佛典四言文体的形成原因探究
    间八百八十六年是佛典的翻译时代。这一场近千年的文化交流活动给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汉文佛教文献。佛教文献是一种既有别于书面语,又不同于口语的特殊文体,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四字格的大量运用。朱庆之先生在博士论文《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指出,汉文佛典“刻意讲求节律。通常是四字为一顿,组成一个大节拍,其间或与逻辑停顿不一致;每个大节拍又以二字为一个小节”。俞理明先生(1993)认为,汉灵帝时支曜翻译的《成具光明定意经》最早开始大量使用四言文体,经文中四言句与杂言句

    语文学刊 2015年22期2015-08-15

  • 佛典譬喻的“两柄多边”
    持人:高群教授论佛典譬喻的“两柄多边”甘爱燕*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譬喻是佛典中常用的说理方法。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提出了譬喻“两柄多边”的理论,是譬喻修辞研究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创见,对于佛典譬喻研究极具启示意义。通过佛典中“风”“花”譬喻之举隅,可以得出譬喻“两柄多边”现象在佛典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除受制于譬喻事物本身和取譬者之外,更与佛“法”之二元分殊、佛典的性质以及印度文化的譬喻癖有关。钱钟书;佛典;譬喻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6-21

  • 文明对话与文化创新——以祖师大德的“判教”为例
    完全消融和吞并了佛典文化,而是在相互“改造”中提升了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涵。佛典文化在传播自身的过程中,改变了自身,同时也“改造”了中国本土文化,这是佛教文化的“权变”之法。可以说,佛教影响了中国本土文化,中国本土文化也影响了佛教,二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是相互的。不过在此过程中,原先的佛典文化也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经典文本所坚持的形式了。因此,两种文化进行对接的过程中,就已经不可能保证各自纯粹的独立性了,而在彼此间都有了相互的“感染”和“改变”,并孕育出了另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2015-04-14

  • 早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论”文艺思想
    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典翻译过程中的“文质之争”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魏晋时期的佛典译家已经开始关注译文的文质问题,这在大量的译经序文和僧人传记中都可以发现。而现存最古的佛经目录《众经别录》④自1930年代,王重民先生在巴黎发现伯3747号即为亡佚已久的《众经别录》(一般认为撰于刘宋之时)残卷起,这部在唐智昇撰写《开元释教录》时已经“寻本未获”的经录,又重新进入了国内学界的研究视野。更是在概括诸经宗旨之外,对所录佛经译本皆有诸如“文”“质”“文多质少”“多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4-03

  • 偈颂涵义考辨
    来宣传教义。随着佛典的汉译和佛教的深入发展,偈颂这一文体开始为汉地所熟悉。偈颂在中国有不同的名称,如偈、讽诵、讽颂、造颂、偈子、颂等等,不一而足。虽然学界通用“偈颂”一词,但在汉译佛典初期却鲜有使用,较频繁使用偈、颂、说等。如《须摩提女经》卷一:“时长者与女便说此偈:白衣而长发,露身如疾风,又复负大釜,此是汝师耶?”①《须摩提女经》卷一,《大正藏》第2册,第840页上栏。如《唯识三十论颂》卷一:“举颂詶答,颂曰: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2-25

  • “毒”非后缀考辨
    组合它只见于汉译佛典中,并未对中土文献产生影响,其间原因不好解释;再者,中古的许多词缀是由实词而渐次虚化,而‘毒’何以成为一个构词语素亦不明就里。或许,这是一个西北方言的记音词,与‘毒’的词义本不相联系。”我们认为上述看法存在两个问题:(1)从蒋文所举用例看,“毒”的意义非常实在,分别表痛苦、忧愁与怨恨义,并非后缀;(2)“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土成分,蒋文所举由“毒”构成组合大多在中土文献及佛典中都有使用。以下我们结合“毒”之语素义,针对蒋文所举组合分类

    语言研究 2014年2期2014-12-04

  • 从语言接触看《法显传》中“V+(O)+已”句式
    句式为例,对汉译佛典语法向中土文献的扩散进行初步的探讨,敬请方家达士垂教。一 《法显传》中“V+(O)+已”句式《法显传》中的“已”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用在表示完成貌的句式中,表示动作的完成。(2)作时间副词,表示“已经”义。(3)同介词“以”,与方位名词或概数助词“来”结合成固定的形式,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关系。(4)用在名词后作动词用,表示“停止”义。(2)、(3)和(4)是对上古用法的继承,我们暂不讨论。下面我们将对(1)作详尽的考察。先看一

    语言研究 2014年2期2014-07-10

  • 论佛教善恶的超越性*
    .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204.[2]成实论[CD]//大正藏:32 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293-294.[3]瑜伽师地论[CD]//大正藏:30 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4]大乘阿毘达磨集论[CD]//大正藏:31 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5]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CD]//大正藏:31 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716.[6]中阿含经[CD]//大正藏:1 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31

  • 佛教的出世精神*
    .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781.[2]憨山老人梦游集[CD]//卍续藏:73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746.[3]中阿含经[CD]//大正藏:1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614.[4]杂阿含经[CD]//大正藏:2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5]仁王护国般若经[CD]//大正藏:8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836.[6]大方广佛华严经[CD]//大正藏:9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7:4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3-31

  • 《贤愚经》译注本指瑕
    1]现以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免费提供的电子佛典数据库作为参照,试举花城出版社《贤愚经》译注本的部分阙失,以就正于方家。一、因词义理解错误导致译文不确1.《须阇提品第七》:“时儿回头,见父拔刀,欲杀其母。儿便叉手,晓父王言:‘唯愿大王,宁杀我身,勿害我母。’殷勤谏父,救其母命,而语父言:‘莫绝杀我,稍割食之,可经数日;若断我命,肉便臭烂,不可经久。’”译文中释“殷勤谏父”为“殷勤地劝谏父亲”,意思不明,“殷勤”在此除了有“恳切”的意思之外,还包含“屡次、多次”的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3-30

  • 从道安对佛教发展的贡献谈对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
    。道安时期,印度佛典中的八千颂本般若经和两万五千颂本般若经等已经通过古代西域传入了中国汉地。这之中较为著名的是汉代支娄迦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三国时吴支谦译的《大明度无极经》、西晋竺叔兰和无罗叉所译的《放光般若经》、西晋竺法护译的《光赞般若经》等。这些经典尽管由于翻译得较早和译师经验等方面的原因,翻译水平无法和后来佛教史上的四大佛典译师的作品相比,但由于这些文献在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它们进行的最初的翻译在中国汉地还是有极大意义的。道安对这些当时他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3期2013-08-15

  • 东晋汉文佛典常用词演变研究三题
    少,因此此期汉文佛典文献材料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东晋时期50部汉文佛典文献为语料,对“隅/角”“牖/窗”“甘/甜”三组常用词历时更替的情况作补充讨论,意在揭示东晋汉文佛典材料的语料价值,完善这三组常用词历时更替讨论的相关结论。文中汉文佛典文献用例据“电子佛典集成”(2011版)。一、隅/角在表示“角落”这一义位上,“隅”与“角”是共现于中古时期的一组同义词。《礼记·檀弓上》:“蚁结于四隅。”汉郑玄注:“画褚之四角,其文如蚁行,往来相交错。”《玉篇·阜部》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5-14

  • 大乘佛教慈善理念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善”两字在大乘佛典里连用时,多指佛或者菩萨有“慈善根力”。如《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慈品》讲述如来因具有慈善根力,故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1]卷5在北凉昙无谶译的《大般涅槃经》卷十六《梵行品》中,佛自述种种神通变现,亦云皆是“慈善根力”所致。[2]卷16,457-45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一更是指出,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身、口、意三种慈善根力。[3]卷41当然,也有经典对“慈善”一词进行了解释。如《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云:“若于一众生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2013-04-12

  • 汉译佛典叙事类文体的特色及对中土叙事文学的影响
    与文化研究·汉译佛典叙事类文体的特色及对中土叙事文学的影响李小荣(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350007)在汉译佛典十二部经中,属于叙事类文体的主要有本事、本生、因缘、譬喻、未曾有和授记六种。它们在叙事上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因果报应的叙事伦理,它具有鲜明的印度佛教色彩,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自作自受。二是详赡、重复与夸诞的叙事风格。详赡,指叙事内容的详实、周密,且特别重视运用各种细节描写,诸如场景、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重复,主要指一部佛经在叙事时,相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4-07

  • 《可洪音义》研究现状综述
    可分为儒典音义和佛典音义两类。儒典音义的编纂始于汉代,发达于魏晋之际,有隋以后没落;佛典音义的编纂肇始于魏晋末年,唐五代时蔚为一时之风,有宋以后没落[1]1。佛典音义独具特色,是音义的又一次大发展。随着近代汉语研究的逐渐深入,佛典音义类书籍的整理与研究也蔚然成风,尤其是唐五代时期的佛典音义著作,如玄应、慧苑、慧琳、可洪、希麟五种佛典音义书时间跨度有三个多世纪,它们是现存佛经音义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唐五代汉语发展史的好材料。其研究成果又主要集中在玄应、慧琳音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4-06

  • 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与西方意译、直译之争的对比研究
    247000)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源于公元224年支谦撰写的《法句经序》,是关于译文语言风格的争论。由于文质之争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一些学者常用意译、直译术语比附文质问题,如梁启超先生认为道安“极力为纯粹直译之主张。”[1]155罗新璋先生认为道安提倡的“完全是直译的做法”。[2]2马祖毅先生认为:“释道安也同意赵政的见解,主张直译。”[3]36苏晋仁先生认为“五失本第二项是文与质的问题,即直译与意译的问题”[4]32事实果真如此吗?文质问题是否等同于意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8期2012-12-18

  • 《法句经》概貌考
    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佛典,“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敘”②[梁]僧祐:《出三藏记集》,苏晋仁、萧链子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第273页。。时至今日,很多上座部佛教的出家人在正式受比丘戒前,仍然要求将《法句经》熟练地背诵下来,否则不予受戒。《法句经》通篇采取偈颂的形式,文字通俗易晓,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韵律感,方便记诵流传。其中的七佛通戒偈①七佛通戒偈的记载,在不同佛典的记述中有所差异。在《四分律》、《十诵律》、《僧祇律》、《五分律》及《增一阿含

    文学与文化 2012年2期2012-07-21

  • 试论《论衡》的文献价值
    文献资料;对校勘佛典词汇提供了参考文献材料。1 《论衡》为全面研究王充的家世、生平和思想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论衡·自纪篇》是王充晚年给自己写的传记,详细记述了他的家世、生平、思想和著述,同时还阐述了自己写作《论衡》等书的目的,此篇是王充一生思想言行的真实写照。王充在论述其思想的同时,还在书末卷添上了自己的传记,具有明显的文献价值。《论衡·自纪篇》在王充的所有著述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也主要表现在这个方面。从王充《论衡·自纪篇》可以了解王充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

    图书馆界 2011年1期2011-11-21

  • 古代印度文化中的獭 ——以汉文佛典为研究中心
    的獭 ——以汉文佛典为研究中心张子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东亚多个民族中都有关于獭的故事。如广泛流传于中国、越南和朝鲜的獭与人类女子交合而生下后代的传说,即所谓“老獭稚”型故事,早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然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民间传说和传统文献记载的辨析,几乎没有注意到佛典中的相关记载。在印度佛教中,视獭为前世恶人所变,獭的本来形象并不妙。但本着救度六道众生的慈悲精神,仍将獭纳入教化范围之内。古代印度;汉文佛典;獭人类与其他生灵相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1期2011-10-20

  • 《撰集百缘经》词语考释*
    批繁衍滋生。汉文佛典的语言从整体上看是一种既非纯粹口语又非一般文言的特殊语言变体。汉文佛典是宣传佛教的工具,在翻译过程中选择词语不避俚俗,接近口语,从而保留了丰富的历时词汇,成为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库。《撰集百缘经》为三国时高僧支谦所翻译,共八万多字,讲述佛及弟子因缘,共一百个短小生动的故事,相当于一个故事集。《撰集百缘经》取材广泛,故事性强,语言浅近、生动,出现大量人物的话语,口语性很强。《撰集百缘经》常常被学者作为研究佛典的语料,涉及到汉魏六朝佛典

    外语与翻译 2011年1期2011-08-15

  • 从汉译佛典看《汉语大词典》的失误
    0004)从汉译佛典看《汉语大词典》的失误罗晓林(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汉语大词典》是中国辞书界的一面旗帜,广为使用,备受赞誉。因为当时汉译佛典语料研究较少的原因,《汉语大词典》编辑时较少利用佛典语料,出现了部分条目的失误,主要表现为词条失收、词语义项阙失、例证晚出三个方面。《汉语大词典》;失误;佛典《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自问世以来,以其海量信息、简明实用的特点,以及面对大众、通俗易懂的风格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成为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汉语佛典文献作为汉语史研究重要的语料,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出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论著。举凡讨论中古汉语的论著,无论字词或语法研究,几乎都要借助汉语佛典文献语料,或商榷是非,或助成其说。汉语佛典文献语言研究已成为汉语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期编发三篇探讨佛教文献字词的论文。郑贤章的《汉文佛典疑难俗字考释》是一篇考释汉语佛典疑难俗字的力作。所谓汉语佛典疑难俗字,指见于汉语佛典,但在大型字典未收或音、义不详或形音义可疑或缺乏书证、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4-12

  • “调直”释义补正*
    即是“直”。汉译佛典中“正”、“直”往往表示心力集中、心无杂念、专注一境。如隋慧远《大乘义章》卷13:“离于邪乱故说为正。”唐湛然《维摩经略疏》卷第二:“初直心者,观四谛理,即三三昧离邪见曲名直心也。”因此,这里的“调直”亦当是心力集中、心无杂念、专注一境之义。汉译佛典中表示此义的“调直”用例甚为多见。《汉大》未收此义项,宜补。四综上所说,“调直”当有“直;挺直”和“心力集中、心无杂念、专注一境”两个义项,而且这两个义项也是有联系的。“调直”的基本意义是“

    辞书研究 2011年4期2011-04-02

  • 中国早期佛教典籍目录考论
    的。本文将以中国佛典目录的“早期”①本文所探讨的“早期”这一概念所蕴含的时间段以佛教传入为始,至梁代早期僧佑制《出三藏记集》为止。状况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决如下几个问题:(1)分梳佛典目录学产生的原因;(2)通过对记载中的早期目录的考证与辨伪,核订中国佛典目录的起源;(3)探讨早期最有影响的经录——《安录》的特点。并期望通过回答上述问题,能勾勒出中国早期佛教典籍目录的大致轮廓与特点。1 佛教典籍目录学产生的原因佛教典籍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因为译经者的不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2期2010-03-22

  • 川端文学的“佛典”思想
    川端文学独特的“佛典”思想特征。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观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观显得既气势恢宏,又虚无缥缈。川端康成主张以佛教视野和宇宙宏观思考人生,却又对佛教的传统观念、感情因习,不屑一顾。他主张把人生放大诠释却又避而不谈现实,如此等等。在文学中他主张表现手法的革新,即文学革命。也正是他的这种宇宙观、人生观与文学观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简称川端文学)的底流。这种底流首先表现在他的初期文学(1923年-1933年)作品中。川端康成的创作动力是来自人生的悲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2009-02-21

  • 关于佛典翻译文学的研究
    大、价值重大的"佛典翻译文学"却很少有人论及。研究魏晋以来的文学发展,似不能忽视"佛典翻译文学"的影响。本文拟对佛典翻译文学作一个粗略的讨论,希望引起同道者的响应。一佛典,一般称为"佛经",即经、律、论"三藏",是佛教的根本典籍。我国翻译佛典年代可考最早的一部,是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所出《明度五十校计经》。此后直到北宋中期,大规模的翻译工作持续进行了九百余年(以后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①)。中外译师们从梵文、巴利文和各种"胡语"翻译出数千卷佛典

    文学评论 2000年5期2000-06-13

  • “翻案”之下有文章
    陈 融《佛典·志怪·物语》是一部比较文学著作,作者的方法是,在印中日文学的影响关系中,以中国文学为中间站,上溯印度佛典对中土文学的影响痕迹,下寻东渡日本后的化育变异,钩玄发隐,索解其来龙去脉。不但在故事、主题上探掘,而且在词句章法上找出承袭影响的地方,这比泛泛而论印中日三国文学因缘,要扎实得多,因而也更具有可信性。日本对佛教的接受,并非“直餐梵晌”,而是通过汉译佛典的媒介进行间接接受或二次接受。但是,中国人接受佛典,也并非全盘照收,而是进行了再塑,即按照中

    读书 1992年12期199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