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林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撰集百缘经》词语考释*
罗晓林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撰集百缘经》译于三国时期,保留了魏晋时期汉语复音化的痕迹。它的词汇系统继承先秦两汉而来,又涌现出一大批新词,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对《撰集百缘经》中出现新词进行考释,以期能对中古汉语史研究及大型汉语辞书的编纂工作有些许帮助。
《撰集百缘经》;新词;《汉语大词典》
魏晋南北朝社会持续动乱,新的社会思潮、社会形态迅速形成,佛教用语大量传入,复音化进程迅猛加剧,种种因素使新词、新义大批繁衍滋生。汉文佛典的语言从整体上看是一种既非纯粹口语又非一般文言的特殊语言变体。汉文佛典是宣传佛教的工具,在翻译过程中选择词语不避俚俗,接近口语,从而保留了丰富的历时词汇,成为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库。
《撰集百缘经》为三国时高僧支谦所翻译,共八万多字,讲述佛及弟子因缘,共一百个短小生动的故事,相当于一个故事集。《撰集百缘经》取材广泛,故事性强,语言浅近、生动,出现大量人物的话语,口语性很强。《撰集百缘经》常常被学者作为研究佛典的语料,涉及到汉魏六朝佛典词汇研究的论著往往将《撰集百缘经》作为语料的一部分,如《佛经释词》、《佛经续释词》、《敦煌变文词汇研究》等。它的词汇系统体现了汉文佛典的词汇特点,词汇系统旧质与新质交杂,一方面在词汇体系上继承先秦两汉,另一方面又涌现出一批新词新义。所谓的新词是根据《汉语大词典》判断出来的,我们将《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入以及《汉语大词典》中仅有一个义项而又引例晚于三国的词看成新词。此文仅选取部分新词进行考释。
【丑弊】(1次)
“咸见诸鬼,状貌丑弊,甚可怖畏,皆共舍离,悭贪之心,厌恶生死。”(224b)
按:弊与丑同义,意为容貌不佳。丑与弊同义连文,表示丑陋难看。我们可以在其它佛典中找到此词的用例,如:“如是寿终,堕于恶趣,受诸长苦,得出为人,下贱丑弊,示众见之。”(佛说大阿弥陀经T12,332b)“于是野干,心自念言:畜生道中,丑弊困厄,无过野干。”(佛说未曾有因缘经T17,577b)这个缩略形式未能如它的词组形式一样在经中得到广泛流通,在后世中土文献中也少有用例。
【坌散】(2次)
“欲知彼时以栴檀香坌散地者,今香身比丘是。”(235b)
按:《说文·土部》:“坌,尘也。”《广雅·释估》:“坌,尘也。”引申之,则以尘土等粉状物污染、撒落或附着于物体之上亦谓之坌。坌散即是撒落。
【拔断】(1次)
“花熏去五阴,拔断十二根,不贪天世乐,心净开法门。”(255c)
按:拔除,斩断。我们可以在其它佛典中找到此词的用例,如:“灭一切苦,得一切乐,永断贪欲,瞋恚愚痴,拔断一切,烦恼根本。”(大般涅槃经T12,395b)“众生犯是,根本罪已,拔断一切,诸善根行,当堕恶道。”(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T13,665a)
【并及】(3次)
“二梵志在大众前,各发誓愿。信富兰那者,寻取香花,并及净水,在大众前,发大誓愿……作是誓已,寻散香花,并及净水,皆住不去,即便堕地。”(206c)
按:并与及同为连词,两者同义复合成词,仍为连词,和。
【并共】(1次)
“各怀喜悦,并共施设,百味饮食,请佛及僧。”(211a)
按:并有“一起,一同”义,与“共”同义连文,表“共同,一起”义。我们可以在其它佛典中找到此词的用例,如:“时等目菩萨,及诸菩萨众,咸悕乐欲见,普贤菩萨,并共叉手向顶。”(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T10,576a)
【粗强】(2次)
“面貌极丑,身礼粗涩,犹如蛇皮。头发粗强,犹如马尾。王见此女,无一喜心。”(242b)
按:《说文》:“强,弓有力也。”强又引申有大义。粗与强同义复合成词表示粗的意思。
【都皆】(1次)
“时诸饿鬼,见嚪婆罗,臭处不净,都皆舍去。”(227b)
按:都、皆同为副词,都皆即是都。我们可以在其它佛典中找到此词的用例,如:“若有人隐于深山,修集善法者,于四印中,都皆有名。持此印不得长生者,无有是处。”(龙树五明论T21,965c)“若阎浮利人,都皆持十善,其功德百倍、千倍、万倍、万亿倍、巨亿倍。”(摩诃般若钞经T08,536b)
【弹鼓】(3次)
“时善爱王,即便自取,一弦之琴,而弹鼓之,能令出于七种音声。声有二十一解,弹鼓合节,甚可听闻。”(211b)
按:弹与鼓都为动词,此处同义复合成词,表示弹奏。
【弹扣】(1次)
“化王还取,以指张弓。复还持与,语令引挽,殊不动弦。化王还索,以指弹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震动。”(248b)
按:弹动。我们可以在其它佛典中找到此词的用例,如:“化王还取,以指张弓,复持与之,敕令挽。金地国王,殊不能挽。化王复取,而弹扣之,三千世界,皆为震动。”(经律异相T53,146b)“化王还取,以指张弓,复持与之,敕令引挽。金地国王,殊不能挽。化王复取,而弹扣之,三千世界,皆为振动。”(贤愚经 T04,398c)
【等双】(1次)
“王见女身,端政殊特,世无等双,欢喜无量。”(243a)
按:等与双近义,都有匹敌义。等双即是相等、匹敌义。我们可以在其它佛典中找到此词的用例,如:“吾今于三界中,独言独步,莫有等双。”(佛般泥洹经T01,172a)“此须菩提,阿兰若行,最为第一,而无等双。”(菩萨念佛三昧经T13,804a)
【弘广】(1次)
“吾今富贵,生业弘广。唯汝一子,当嗣门户。”(254b)
按:弘,大。弘广即是广;大。我们可以在其它佛典中找到此词的用例,如:“吾能具足,持斯经典,普于十方,流布弘广,劝无量人。”(宝女所问经T13,452c)“一切释梵,及四天王,其诸声闻,并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大宝积经T11,050c)
【鉴达】(1次)
“时彼城中,有一婆罗门,名曰梵摩。多闻辩才,明解经论,四韦陀典,无不鉴达。……如是展转,所闻甚多。耆旧长宿,皆来谘启,无不通达。”(239c)
按:句中“通达”与“鉴达”对举。鉴达即通达义。我们可以在其它佛典中找到此词的用例,如:“六,寂照内证,皎然无瑕。七,触境了如,无不鉴达。”(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T35,928c)“二,闻法速悟,诸根通利。三,性情鉴达,智能明了。”(妙法莲华经玄赞T34,796c)
【寻即】(53次)
“告阿难言:‘汝往唤彼,拔提比丘,来到我所。’寻即往唤。”(221b)
按:立即。此词已见于后汉《大方便佛报恩经》。
【姻婚】(1次)
“王大欢喜,击鼓唱令,集诸兵众,赏赐财物,等同欢庆。求相和解,共为姻婚。”(241c)
按:姻婚即婚姻。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以“同义连文”的方式形成双音词,这些由同义语素并列组合成的词语在使用初期不稳定,随意组合,所以婚姻与姻婚并存。
【足满】(35次)
“其妇怀妊,足满十月,产一男儿。”(235a)
按:足满即是满足,达到一定期限。在语言的竞争中,“足满”渐渐弱化直至消失,后世便只使用“满足”。“足满”在现代已成不合法的词语,不再使用,但它在语言发展历史过程起到丰富词汇的作用。
【爱恋】(1次)
“观其宝物,爱恋贪惜,不肯施佛。”(204c)
喜爱眷恋。《大词典》例引三国魏曹植《鼙舞歌》:“沉吟有爱恋,不忍听可之。”
【闇室】(2次)
“我种何罪,为夫所憎?恒见幽闭,处在闇室,不睹日月,及与诸人。”(242c)
遮去光线的房间;别人看不见的处所。《大词典》例引《晋书·列女传·王广女》:“俄于闇室击芳,不中。”
【懊恼】(13次)
“迦叶世尊,今欲涅槃,是故我今,心怀懊恼,涕泣如是。”(221b)
烦恼。《大词典》例引《百喻经》:“此弊恶驴,须臾之顷,尽破我器,是故懊恼。”
【白净】(6次)
“生一女儿,端政殊妙,有白净衣,裹身而生。”(239b)
洁白干净。《大词典》例引《水浒传》第十回:“五短身材,白浄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
【瞋恚】(29次)
“有一三藏比丘,將五百弟子,遊行他國。在大眾中,而共論議。有難問者,不能通達,便生瞋恚,返更惡罵。”(232c)
忿怒怨恨。《大詞典》例引《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太守果大怒,令人追殺佗,不及,因瞋恚,吐黑血數升而愈。”
【晨朝】(9次)
“時諸比丘,見此事已,於其晨朝,前白佛言:世尊,昨夜光明,普曜祇桓……”(229c)
清晨。《大詞典》例引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欲覩慈顏,莫由審察,必於晨朝持大明鏡,引光內照,乃覩靈相。”
【婇女】(10次)
时王须提,及诸群臣、后妃、婇女,号啼涕哭,悲感懊恼。”(235b)
宫女。“《大词典》例引唐法琳《辨正论》卷七“孙皓溺像,阴疼累月”注引南朝宋刘义庆《宣验记》:“中宫有一婇女,先奉佛法,内有所知,凡所记事往往甚中”
【晨朝】(9次)
“时诸比丘,见此事已,于其晨朝,前白佛言:世尊,昨夜光明,普曜祇桓……”(229c)
清晨。《大词典》例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欲覩慈颜,莫由审察,必于晨朝持大明镜,引光内照,乃覩灵相。”
【慈愍】(6次)
“唯愿世尊,慈愍我等,更为重说,开示道要。”(234a)
仁慈、怜悯。《大词典》例引南朝宋何承天《重答颜光禄书》:“制饰土木,不发慈愍之心;顺时搜狩,未恨惨虐之性。”
【餐具】(5次)
“明日时到,遣使白佛。餐具已办,唯圣知时。”(204c)
指饭食用的器具。《大词典》例引南朝梁沉约《述僧设会论》:“僧伽蓝内,本不自营其餐具也。”
【船师】(15次)
“伊罗拔河边,有诸船师,止住河侧。”(208b)
船夫。《大词典》例引《百喻经》:“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讨论新词和新义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汉语词汇发展到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变化,这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从某些方面非常详实地反映汉语词汇系统的丰富与变化情况。”做好这些汉文佛典的词汇研究对大型汉语辞书的编纂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汉语大词典》这样的体现汉语词汇研究的集大成的权威工具书,虽然在它编纂中已注意尽可能完全收集词汇并体现词的历时演变,但由于《大词典》编纂时学术界对汉文佛典的研究并不深入,出现词语漏收或是在追溯词语的历时演变轨迹时所引书证滞后。汉文佛典词汇研究将促进大型汉语辞书的编纂更完整、准确。
注:(1)《撰集百缘经》使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版本,《汉语大词典》使用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版本。文中《大词典》为《汉语大词典》的省写。
(2)所列词条后(次)表示该词在《撰集百缘经》中出现的次数。
(3)本文引用《撰集百缘经》中的例句,其后只标明页号和栏号,其它佛典例句则标明经名、页号和栏号。
[1]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湾: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2]丁福保.佛学大词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方一新.东汉语料与词汇史研究刍议[J].中国语文,1996.
[4]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8]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M].成都:巴蜀书社,1993.
[9]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10]陈秀兰.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语言比较研究[D].2003.
2011-03-09
罗晓林(1980-),女,湖南益阳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