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
- 《白马论》指谬
是先秦名家学者公孙龙作品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自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以来,《白马论》得到冯友兰、胡适等人的重视。他们从逻辑学、共相与殊相的角度探讨了《白马论》。但是这些探讨没有澄清《白马论》的文本和论证,也没有阐释《白马论》思想的现实价值。因此,本文尝试揭示《白马论》论证中的逻辑谬误,试述“白马非马”的确切涵义,并结合宋人谢希深的注解,提供一种隐喻式解读视角,以丰富《白马论》的现实价值。作者:刘子菏,辽宁师范大学。前言《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名家类共收书七家,其中
中国故事 2023年9期2023-11-02
- 名家的精神
高度。以惠施和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就是显著的例证。古人关于名家的记述极少。《庄子》中多处讲到惠施和公孙龙,但并没有用“名家”一词,“名家”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汉书·艺文志》采刘歆之说曰:“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团结 2023年2期2023-06-10
- 名辩学与因明学中的逻辑比较
——以公孙龙《坚白论》《白马论》和因明学中的相关命题为中心
在一定的差异。公孙龙是中国古代名辩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孙龙著作丰富然多数散佚,现存《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迹府》《通变论》《名实论》六篇为研究公孙龙思想的主要文本。公孙龙逻辑思想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但多数通过形式逻辑的相关理论对其著作进行梳理分析,未见到将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和因明学进行比较研究。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和藏传因明学虽分属不同的逻辑系统,但公孙龙著作中的部分内容同藏传因明学的内容有契合之处,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3期2023-03-04
- 国内《公孙龙子》百年研究概述
家重要代表人物公孙龙的研究成果也是相当丰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国内(包括港台)对其研究之专门著述40 多种,期刊论文400 余篇,硕博论文20 多篇。本文拟对1917年以来国内学界对《公孙龙子》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以期梳理出百年来《公孙龙子》研究的发展概况及演变脉络。一、《公孙龙子》研究时段特征宏观综述(一)1917 年至40 年代中期1917 年,胡适将惠施、公孙龙归入“别墨”一派,并指出他们“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2]111。胡适大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3-01-05
- 公孙龙思想的多元与“残真说” 之合理
连,不难发现,公孙龙的思想体系不仅包含邓析、尹文的名学观与自创的分离主义哲学,还广泛汲取了儒、道、墨、阴阳等诸家思想的营养。这在《公孙龙子》失传的八篇里应有所表现。1979年,庞朴先生针对“《公孙龙子》十四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观点虽然在前人基础上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但将《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所记“十四篇”视为讹误一说仍需作出修正。否则,公孙龙思想的多元性将面临被一笔抹杀的危险。【关键词】 公孙龙;《公孙龙子》十四篇;名家【中图分类号】B22
今古文创 2022年28期2022-07-24
- 论先秦名学的名、实关系及其对近代的影响
秦名学代表人物公孙龙的名与实思想公孙龙为先秦时期的赵国人,思辨文化是当时的赵氏立国之本,所以赵国有着非常厚重的思辨文化底蕴。公孙龙对名实关系的阐述也秉持了赵国思辨文化的传统,他不像有些明学家那样利用思辨帮助其主人处理了很多内政与外交上的棘手问题,使自己的生存和声望得到极大满足。“公孙龙的明学思想,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和政治理想”[4]因为他的观念中不带有功利色彩,所以可以不带有任何私人情感地对明实关系问题进行学理上的论述。同时公孙龙的辩才在当时是上乘的,公孙龙
区域治理 2021年8期2022-01-01
- “审其名实”“而后能治”
——《公孙龙子》的名学理路
辩论的辩者中,公孙龙是重要的一位。《庄子·天下》记载:“桓团(亦作韩檀)、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①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10-511页。公孙龙(约前320年-约前250年),字子秉,华夏族,赵国人,能言善辩,曾做过平原君的门客,著有《公孙龙子》,是留下专著的先秦名家的唯一代表。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扬雄《法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1-29
- 关于“道理”
战国时期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著名辩论命题。他论证的意思为,马是马,白马是白马,白马不是马。他的论说遭到后世哲学家的批判,说他割裂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可否认,这种批判固然很有道理。但是,公孙龙仍不失为大哲学家,因为他说出了真理。从常识上讲,白马肯定是马,但是白马并不代表马的全部(它仅是白马),因为马除了白马外,还有黑马、黄马、棕马等等,反过来说,马也不仅是白马。公孙龙至少说出了任何事物都有个性,即特殊性、独特性,唯其个性才成为它本身。所以,了
杂文月刊 2021年2期2021-04-12
- 论先秦名家学派的学术特质与表达方式
献是逻辑学。《公孙龙子·名实论》是中国古代逻辑名篇,与《墨经》《荀子·正名》鼎足而立,共同支撑中国逻辑学的大厦,是中国古代逻辑学建立的实证论据。名家的逻辑学是当今学习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参考,启迪智慧,发人深省。名家饱受争议的特殊学术贡献,是诡辩论。名家大量诡辩论题与论证,是名家为当时社会训练说客谋士的实战演习,培训舌辩技巧的练习题库。公孙龙数万诡辩说辞,足以耸动天下,先秦诸子竞相记载,是先秦学术的特异品类。司马谈最早提出“名家”称谓。司马迁《史记·太史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4-02
- 儒家关于公孙龙名辩逻辑的批评及其思想根源
050061)公孙龙(约前320—前250年)是战国时代的名辩思想家、逻辑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诡辩家,他和惠施各自是先秦名家两个流派“离坚白”和“合同异”的代表性人物。他以提出和倡导“白马非马”“牛合羊非鸡”“羊三耳”等命题,响名于当时,著名于后世。公孙龙的哲学世界观,是一种多元的客观唯心主义,其名学理论观点表现着纯逻辑的思辨精神。由于公孙龙提出了一些违反常识的逻辑命题,流于诡辩一派,又提倡和“大一统”相反的“立诸国”的政治理论,不仅招来同时代儒家学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8期2021-01-16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说法(一)
(马的集合)。公孙龙牵着白马来到城门前,守城士兵说“马不能进城”,公孙龙说“我的白马不是‘马”……这里士兵所说的“马”是指个体,而公孙龙所说的“马”是指整体(集合概念)。从逻辑上而言,公孙龙的“诡辩”也没有錯,守城士兵无法反驳他,所以让他牵马进城了。对小学生来说,要理解“白马非马”中的逻辑关系有点困难,因为他们难以理解集合概念的含义。通常他们在使用概念时,往往指向概念所属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平行四边形中的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0年11期2020-12-10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说法(一)
(马的集合)。公孙龙牵着白马来到城门前,守城士兵说“马不能进城”,公孙龙说“我的白马不是‘马’”……这里士兵所说的“马”是指个体,而公孙龙所说的“马”是指整体(集合概念)。从逻辑上而言,公孙龙的“诡辩”也没有错,守城士兵无法反驳他,所以让他牵马进城了。对小学生来说,要理解“白马非马”中的逻辑关系有点困难,因为他们难以理解集合概念的含义。通常他们在使用概念时,往往指向概念所属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平行四边形中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32期2020-11-30
- 庄子与公孙龙的“同异”观—兼论名家与道家思维路径的差异
本文简要阐述了公孙龙和庄子对于事物之间“同异”问题的看法,并以此为基础来论述名家“外向型”与道家“内向型”的不同思维路径。1 公孙龙的“同异”观概述1.1“白马非马”《公孙龙子》中记载了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诸多辩题,“白马非马”是其中的名篇。公孙龙在论证“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时首先对“白”和“马”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澄清:“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1]接着又从“白马”和“马”两个概念的外延方面进行了区分:“求马,黄、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7期2020-11-18
- 庄子与公孙龙的“同异”观
》和名家经典《公孙龙子》中都讨论过“名”与“实”、“同”和“异”等概念,其中庄子关于问题的讨论主要使用隐喻和类比,而公孙龙则主要依靠逻辑的方法来进行陈述式的推理论证。庄子和公孙龙关于“同”和“异”问题的不同见解和论证方式,事实上反映出了两个学派之间思维路径的差异。关键词:庄子;公孙龙;道家;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7-0051-02名家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充满理性和科学精神的一支,其逻辑思想在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7期2020-09-09
- 名墨“唯谓之辩”异议
00350)《公孙龙子》与《墨经》作为名、墨学派的代表之作,充分体现出两家逻辑思想的不同特点。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先秦百家论辩的背景下,呈现出一场精彩绝伦的以名实关系为核心的论战。伍非百在《中国古名家言》中认为:“公孙龙子之学,与墨辩孰先孰后,今已不可知。要之,其与辩经为论敌,可断言也。”[1]虽然二者许多观点相互对立,但却仍不乏很多相似的观点。《墨经》中的“惟吾谓非名,则不可”“谓者毋惟乎其谓”等句,似乎是针对《公孙龙子·名实论》(下文简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年4期2020-05-20
- 概念发生与公孙龙子诸论篇的解读
吴汉民《公孙龙子》共包含五篇文论:《坚白论》、《白马论》、《指物论》、《名实论》、《通变论》。《指物论》被认为是《公孙龙子》诸篇中语义最艰深的篇章,笔者已全文解读①(以下称为前篇)。《指物论》的讨论涉及到对其他论篇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其他论篇也做出解读。前篇解读以“概念发生”理论为基础,此篇与前篇同一理论,前篇已述理论,此篇不再赘述,故需联系参照前篇。五论篇贯通的解读,进一步展现公孙龙概念思维的主线,更有利于揭示公孙龙概念思维的深刻性。一、《指物论》与《名
广东社会科学 2020年2期2020-03-13
- 墨家、名家与儒家:三种指物观的比较分析*
秦名学史上,除公孙龙著有《指物论》专论名物关系问题之外,其他先秦诸子的指物思想,大多是内含在其对名及名实关系的认识中,因而,鲜见有研究者将指物观单独进行专门的讨论。但从语词符号学观点来看,指物观实质是对名的符号性质和功能的更深刻的认知与把握,它是一种名学思想在认识高度和理论深度上的集中反映与突出体现,因此,对先秦指物观作专门探讨,是很有其独特的积极意义的。在后期墨家学者、公孙龙和荀子的名学思想体系中,都明确包含了他们的指物思想。本文试以他们的指物观分别作为
广东社会科学 2020年2期2020-03-13
- 只是合格的『外交人才』
一个“士”,叫公孙龙,嘴巴特别厉害。孔子后代孔穿经过赵国时,平原君让孔穿和公孙龙辩论。公孙龙坚称人有三只耳朵,孔穿说有两只耳朵。显然,孔穿的话是对的,但他就是辩不过公孙龙。一个人信口开河地胡说八道,你和他还能辩出什么来?孔穿临走之前提醒平原君,公孙龙是个只会胡说的家伙,用这样的人会误大事,可平原君偏偏喜欢这样胡说的。国风如此,赵国还能有什么济世之才?蔺相如被重用,正符合赵国的传统习惯。蔺相如很机灵,也很勇敢,但基本上是属于“辩士”的范畴,不是“国士”,他无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20年3期2020-02-15
- 话说 公孙龙过关
某月某日某时,公孙龙骑一匹白马出城,在城门口被关吏拦住。关吏说:“上面有规定,按照惯例,人可过关,马却不能过。”马之于古人如车之于今人,城关只许人过,不许马过,分明是很不人性化的规定。公孙龙执意要连人带马同时过关,而他的理由简直荒诞不经。他竟指着自己的白马说:“这不是马。”关吏当然不放行。公孙龙据理力争:“我们谁都只见过大马、小马、公马、母马、枣红马、白马、黑马、黄骠马等马匹,有谁见过什么‘马呢?如果你说我骑着的是一匹马,那么你就等于说白马是马。如果白马是
学生天地·初中 2019年10期2019-12-30
- “马”给出的是什么意义∗
——语词的最小语义内容问题管窥
出马的概念”与公孙龙的“‘马’者所以命形也”这两个看似矛盾、实则相容的命题,由此讨论概念与语词意义的关系。本文认为,语词不能给出一个概念的完整内容,但必定具有最小的语义内容,这个内容是概念的碎片化、静态化抽象。与能指相组合而构成一个语词符号的不是概念整体,而是概念内容之一的抽象。1 引言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提出被后世诟病为“诡辩”的命题——“白马非马”。2015年钱冠连发表论文《“马”给不出的马概念——谓项与述谓的哲学含义》(钱冠
外语学刊 2019年1期2019-11-26
- 浅谈“白马非马”中的语言学原理
的哲学原理概述公孙龙在《白马论》中关于“白马非马”最直接的解释提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①这里认为“马”是表示物种,“白”是描述它的颜色。当我们提到“马”的时候,我们的主观意识里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抽象的主体,没有颜色之分;当我们提到“白马”的时候,已经能够明确它是客观存在的个体。主客观对象不在同一个层面,所以二者不能等同。这与西方哲学里所提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相悖,但是从逻辑上公孙龙更加生动地诠
新生代 2019年2期2019-10-18
- Over-interpretation
throom?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中国古代逻辑学家,名家代表人物,以“白马非马”论名闻天下。Gongsun Long (320-250 BC) was a logician in ancient China and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School of Names. Gongsun Long is famous for the discourse in which he discusses why
Special Focus 2019年6期2019-07-20
- 公孙龙巧辩扬名
杨平公孙龙,字子秉,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他能言善辩,以诡辩著称。有一段时间,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官员就在函谷关贴出告示:“赵国的马不能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入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反问:“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了愣,坚持说:“按规定,
老友 2019年6期2019-07-04
- 简述古今对“白马非马”问题的解读
治?摘要:根据公孙龙最早在《白马论》中提出的有关“白马非马”问题的论证,古今学者一直争论不断。本文通过解读深层《白马论》,并且列举在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者的观点,对“白马非马”问题作进一步刨析。关键词:白马论;公孙龙;庄子;质料名词假说一、问题的提出“白马非马”是先秦时期许多辩者乐于谈论、并历来受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白马非马”这一问题。“白马非马”问题通过公孙龙的解读,使这一问题备受关注,他的《白马论》,也为研究“白马非马”命题提供大量理论依据。二、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2019-03-15
- 《白马论》“Mass Nouns”解释探析
32)一、引言公孙龙是先秦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公孙龙子》是其观点思想的集中体现。根据《道藏》,《公孙龙子》一共分为《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六篇。公孙龙同时代及其之后的很多学者都认为,《公孙龙子》中的篇章多为诡辩,《白马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直到近现代西方哲学以及语义学理论传入中国后,对《白马论》的理解才掀开了新的篇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共相说、概念说、符号说等。共相说的代表是冯友兰,他采用了柏拉图的共相观,认为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年11期2019-02-15
- 概念发生与公孙龙《指物论》的解读
论》被认为是《公孙龙子》诸篇中语义最艰深的篇章。困难的原因在于缺少解读的理论支撑。当缺少清晰的理论理解时,《指物论》中反复出现的相同又不相同的语词和语句就成了理不清的关系。公孙龙《指物论》全文: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11期2018-11-13
- 从批判性思维的观点看公孙龙“白马论”*
100872)公孙龙(约 B.C.320—B.C.250),战国时期赵国人,著《白马论》,论证“白马非马”命题。《荀子》《吕氏春秋》《史记》等基本上都认为公孙龙的论证有理由、论证充足,不过,目的不纯,是为了“欺惑愚众”。冯友兰通过西方哲学或西方逻辑来看问题,认为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片面强调白马和马的对立,割裂了自相与共相的关系。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不是诡辩,比如曾祥云、刘志生就通过符号学的观点分析,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是“合理命题
江淮论坛 2018年4期2018-11-12
- 解读《白马论》
李讷摘 要 公孙龙不是诡辩家。饱受争议的公孙龙成名大作“白马非马”,在数千年来非但没有受到其应有的重视,还遭到无数人的忽视与曲解,被轻易的说成是诡辩论。而公孙龙也被描述成“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的代表。本文从背景疏源、“白马非马”之理解、公孙龙的正名思想等角度深入解读《白马论》,为公孙龙先生正名。关键词 公孙龙 《白马论》 解读作者简介:刘恒、李讷,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9期2018-07-31
- 先秦名家公孙龙“名实论”考辩
1003)一、公孙龙学说的思想史背景和前景简介“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1〕28。具体来说,公孙龙是战国时的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多年,“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1〕34,活动于约公元前284至259年间,是当时名家重要人物之一。公孙龙的学说主要集中在其遗存于今的六篇文章里,这六篇文章为:《迹府》《白马论》《坚白论》《通变论》《指物论》《名实论》,“窃疑此六篇中,《迹府》为后人序录,羼入正篇。”〔2〕521名家学说曾在先秦时期非常流行,但到秦汉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9期2018-04-11
- 数学悖论研究
。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曾经著有《公孙龙子》一书,平原君礼遇甚厚。其“白马非马”[4]就是他的著名命题。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最终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士兵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这也是一个逻辑上“莫能与辩”,现实中不能成立的例子。辩证法是在对付诡辩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辩证法切不可与单纯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6期2018-04-02
- 公孙龙子《名实论》新诠
——以“物”概念为线索
刘体胜公孙龙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实论》是表述其正名思想的纲领性文献。但以往对此篇的研究,并未注意到对“物”概念的界定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故笔者不揣谫陋,力图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以“物”概念为线索,对此篇作新的考释。一、关于先秦语境中的“物”关于《公孙龙子》中名词性“物”的意义,不少研究者把它解释为“事物”,意指“所有存在之物”。但这个界定是模糊而不准确的,容易引起误解,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实际上,在《公孙龙子》文本和先秦语境中,只有凭借感官而可直接感知的具
现代哲学 2018年3期2018-01-23
- 浅沦公孙龙子之“白马非马”说
郭云飞摘要:公孙龙的《白马篇》作为他最著名的一篇论述,其重点就在于他提出了“白马非马”的观点。围绕此观点的争议也比比皆是,有人认为是诡辩,有人认为是合理的观点,笔者通过整理各家之言,试图做出自己的解答,白马非马并非诡辩。并且,笔者在文本解释的过程中尝试指出造成今天诸多争论的原因。关键词:公孙龙;白马非马;诡辩;论证在我们系统地讨论“白马非马”之前,需要对公孙龙本人及其论作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公孙龙,姓公孙,名龙,约生活于公元前320年左右至公元前250年左右
报刊荟萃(上) 2017年4期2017-06-14
- 观诸子 解名家
属了。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就是以这种逻辑及形上学的命题之研究为其理论兴趣,发展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学派。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前310年),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与庄子同一时代,并且两人既是好友又是论敌。庄周在《庄子》一书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学富五车的代表,由此我们可知惠子是学问渊博的学者。简言之,惠施的名辨思想较具形上学特色,其著名的“历物十事”涉及探讨万物的本质与关系、宇宙与空间、大小与同异、相对与绝对等问题,反映出纯智性的思想体系
商业文化 2017年32期2017-03-07
- 当代中国名辩理论研究的重要开拓者
——评李先焜先生的名辩符号学研究及其理论贡献
统的国家》、《公孙龙的〈名实论〉中的符号学理论》、《论先秦名家的符号学》、《〈墨经〉中的符号学思想》、《名家的语用学思想》、《中国古代符号学的特点》、《孔子的正名学说及其定义方法》、《公孙龙为什么说“白马非马”》、《论公孙龙的“指非指”》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开了我国名辩符号学研究之先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先生对于中国古代符号学传统的发掘与探究,实际上并不限于名辩符号学领域,它具体涉及到汉语文字学中的符号学、《周易》中的符号学、中国古代的礼仪符号学、中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2-27
- “指物论”实践内涵之探析
背景进行分析。公孙龙的《指物论》是针对东周时期“名实相怨”的社会问题而展开的。但是公孙龙并没有像儒家的“正名”、墨家的“取实予名”、道家的“无名”、法家的“因名责实”一样,直接针对社会问题进行回答,而是转变为对自然的理解。他采用了一种迂回战术,表面上只是针对自然世界的“物”,但是,对“物”的理解又时刻离不开作为实践的“指”。正是因为他将社会实践间接化了,所以才让很多学者对其《指物论》作了很多曲解,其实公孙龙的《指物论》之所以充满魅力,就是因为他将人的社会异
知与行 2017年8期2017-01-25
- 2016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战国后期的名家公孙龙,却能就“白马非马”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题目雄辩一番,推理严密,论证清楚,在无话处生出一套理论,甚至无人能反驳。公孙龙辩称,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公孙龙的这套理论,在逻辑学与概念分析上可谓一大创新,具有非凡的价值。可令人深思的是,他这套当时风靡一时的理论,很快就沉寂下来。这主要是因为,大学者邹衍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6年12期2017-01-10
- 邯郸学步
在《庄子》里,公孙龙曾挟着盛气向魏牟求问过自身较之庄生的不及之处。在透着几分不屑地弹斥了公孙龙井底之蛙的狂妄后,魏牟讲了那个知名的“邯郸学步”故事。有个燕国人想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研习走路的步法,可他不仅没能将他国的独特技艺学会,还反将自身原有的行路之道给丢了,最后只落个匍匐而归的尴尬下场。巧合的是,在我所就读的学校门前,就有着一条名曰“邯郸”的大路,而我自己又是个从全然不相干的行当误打误撞闯进文学世界的学步者,故而每每思及这个故事,都不由地因自况而生出几分
名作欣赏 2016年16期2016-07-15
- 公孙龙“指物”思想发微
孙晓磊公孙龙“指物”思想发微孙晓磊《指物论》是《公孙龙子》最为难解的一篇,通过参验《公孙龙子》他篇之文及《指物论》本文,我们疏解了“物”、“指”、“非指”、“物指”四个关键概念的具体含义。学界争论最多的是“指”、“非指”两概念,我们认为“指”即“属性”,包括“共相指”和“殊相指”,有两层含义,具体来说就是以共相形式存在的抽象性属性和以殊相形式存在的具体的物的属性,也就是《白马论》中的“白”(不定所白、共相指)和“白马”(亦可称为“马白”,定所白、殊相指)。
华夏文化论坛 2016年2期2016-07-10
- 解决“白马论”:庄子之“白马非马”验证
来源,进而通过公孙龙的“白马论”以及墨子的提示来探讨辩论的真实性、可行性与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可对“辩”、“真”、“可”、“悖”等古代概念与方法进行哲学探讨。在此基础上,从庄子对于择代逻辑(alternative logics)的构想进行引申,我们可以从现代哲学的角度重新回应庄子为何既否定“辩”又参与“辩”的问题。关键词:庄子;公孙龙;白马论对于《公孙龙子》一书中《指物论》和《白马论》记载的论争,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一种更佳的结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6
- 《〈尹文子〉序》之写作年代论略
——以公孙龙的学术史资料为观照背景
代论略 ——以公孙龙的学术史资料为观照背景程水金(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1)汉唐以迄明清之际,学者皆以《史记》所载孔门弟子公孙龙与六国辩士公孙龙为一人,从而形成一种谬误的历史话语体系。因此,与辩者公孙龙相关的一切学术史料均与孔门弟子公孙龙发生年代误植。《〈尹文子〉序》称尹文与宋鈃、彭蒙、田骈同学于公孙龙,正是这一年代误植所衍生的学术话语。而历来辨伪诸公不明是理,既据此年代误植而以《尹文子》为伪书,又以序文自署“仲长氏”为仲长统,进而定序文出
长江学术 2015年3期2015-11-28
- 论“白马非马”
要考究先秦名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哲学思想。“白马非马”出自公孙龙的《白马论》中,本文以这个命题作为论述对象,以表达笔者自身的见解。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就先秦名家进行概述;第三部分介绍公孙龙子其人及其主要思想;第四部分从笔者的视角论述“白马非马”的命题;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名家 “白马非马” 诡辩论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公孙龙一、引言据考究,名家思想最早萌芽于春秋时期,是我国一个哲学流派,在百家争鸣的年代,名家并没有像儒
俪人·教师版 2015年20期2015-05-30
- 探究公孙龙“白马论”研究意义
摘 要:针对公孙龙的“白马论”,首先,在了解其思想基础上,对其“白马非马”理论的展开叙述;其次,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对“非”字的探究,以达到对“白马非马”的准确认识;最后,通过综合了当前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学思想和公孙龙提出这一命题的意义。这样,既促进人们正确的利用逻辑论证,又能发挥逻辑为真理的论证服务功能。关键词:白马非马;公孙龙;意义“白马非马”这一论题已经被世人广泛讨论,我们再探讨过去学者研究的同时,就 “白马非马”中的“非”字,将其作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2015-05-30
- 公孙龙《指物论》诠释与今译
公孙龙《指物论》诠释与今译陈鑫(海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摘要:文章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先秦时期诸子学说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相关内容,围绕“指”是什么、“物”是什么以及指物关系和“指”的存在方式四个问题,对《指物论》进行了解读。文章区分了“指”作为指称的三种含义和“物”作为实在之物和被言说之物的两种含义,论证了“指”与“物”相关而相离的关系,并尝试揭示出这一关系的实质。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将《指物论》全文译为现代汉语。关键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28
- “窃书不能算偷”的逻辑学问
与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具有相似点。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他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这也是一个逻辑上的“莫能与辩”,现实中不能成立的例子。哲学家冯友兰从“共相学”角度,对《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
中学语文 2014年16期2014-08-15
- “窃书不能算偷”的逻辑学问
与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具有相似点。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他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这也是一个逻辑上的“莫能与辩”,现实中不能成立的例子。哲学家冯友兰从“共相学”角度,对《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6期2014-06-20
- 《公孙龙子》新解
10042)《公孙龙子》新解杨菊生(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2)一般认为,公孙龙是唯心主义诡辩家。这是对其著作错误解读作出的错误判断。他的物位思想,是名位思想的理论基础。他通过君臣关系的分析,认为君臣当位则国家治(通),君臣错位则国家乱(变)。在对坚白石、白马的分析中,公孙龙洞察出个别与一般的差异,并采用剥离“繁辞”(坚、白)的方法,发现了“独而正”(石形、马形)的共相。他认为万物以形分类,“物莫非指”犹“物莫非形”;“指”是共相,是“一般物”
邯郸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5-12
- 从符号学观点看公孙龙的“兼名”合成思想
名问题的,则非公孙龙莫属。兼名理论具体涉及到兼名的合成及兼名与单名的关系等。本文试从符号学角度对公孙龙的兼名合成思想,作一些考察分析。一兼名理论是公孙龙对先秦名学最突出的理论贡献,但它始终未能引起我国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我国将“名”解为“概念”的名学研究传统中,“兼名”也相应遭到了误读与曲解,因而其学术价值没有得到彰显。实际上,“名”并非“概念”,“它属于自然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语词符号”[1]55,而“兼名”则是语词符号中的一个具体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4-01
- 经验与概念的对话
话语。概念,即公孙龙所说的“名”。为什么需要这种“名”呢?世界万物,形态各殊,如果任凭个人思维的泛滥,任凭每个人对万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势必造成语言上的混乱,人类的秩序更无从谈起。“名”的出现,给了我们“依类判物”的可能性。“名”的背后,体现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人类用思维为世界规划秩序的努力。“名”,不仅是对万物的一个称谓,更是对具有一定共相的事物的指认和确定。但“名”的含义还不限于此,它虽由万物而来,但一旦确定,就有了独立于任何事物的自在性和超越性,概念世
华夏文化 2012年1期2012-04-29
- 公孙龙正名理论发微
,名家杰出人物公孙龙感应社会的持续呼唤,率先接过孔子留下的重大课题,从名学亦即语言哲学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正名”理论,对早已形成影响的“正名”主张进行了较为深入、较为系统的论证,从而使“正名”主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性、可行性和说服力,并使那个时代的名学亦即语言哲学理论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进步。因此,具体而系统地阐发公孙龙的“正名”理论,以彰显其固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很有必要的。上篇 正名的最高目标与理论根
华中学术 2012年2期2012-04-13
- 《公孙龙子·名实论》疏解
00433)《公孙龙子·名实论》疏解曾祥云(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称之为公孙龙思想奠基之作的《名实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名实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名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公孙龙;《公孙龙子》;《名实论》;疏解《名实论》是公孙龙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公孙龙子》书中其它诸篇立言的根本依据。庞朴《公孙龙子研究》也认为,《名实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1-21
- 略论公孙龙子与经院哲学的共相观之异同
0021)略论公孙龙子与经院哲学的共相观之异同赵渊杰(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呼和浩特 010021)通过将生活在公元前 250多年战国时期中国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共相观与公元 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波菲利的共相观进行对比,介绍东西方哲学家关于所谓共相的不同阐释,以及东西方就潜存事物的不同分析方法。公孙龙;经院哲学;共相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曾说:“现代新实在论者谓个体存在 (exist);共相潜存 (subsist),既不在时空中占有位
重庆与世界 2011年7期2011-08-15
- 关于如何正确说话的理性反思
——公孙龙语言认知哲学思想研究
理性反思 ——公孙龙语言认知哲学思想研究刘利民(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四川 成都 610064)先秦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关注的是语言表达思想的问题、概念意义的真理性和确定性问题,其思想是关于语言意义的哲学层面的反思。公孙龙的语言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认知论色彩,其正名的原则以及他以“白马非马”命题进行的例证性阐释对于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例如构式义等,具有很重要的思想启迪价值。公孙龙;理性主义;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1.引言关于先秦名家的思想倾向、其诞生的思
外国语文 2011年1期2011-03-21
- 《公孙龙子》与《墨经》:一种比较分析
04 33)《公孙龙子》与《墨经》:一种比较分析曾祥云(南京政治学院,上海2004 33)《公孙龙子》名学与《墨经》名学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在对“名”及名实关系的理解、“正名”的标准、兼名与单名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与《墨经》的认识完全一致,但在指物观上,二者的主张则完全相左。此外,《公孙龙子》还论及“正名”的方法、兼名的合成问题,而《墨经》则区分了名的种类,并论及到用名的方法等。《公孙龙子》;《墨经》;名学;比较现存《公孙龙子》一书共六篇,即《迹
湖湘论坛 2010年2期2010-04-10
- 经典悖论
则的人。2. 公孙龙论秦赵之约《吕氏春秋》介绍过公孙龙的一个诡论。秦国与赵国订立条约:今后,秦国想做的,赵国帮助;赵国想做的,秦国帮助。不久,秦国兴师攻打魏国,赵国打算援救。秦王不高兴,差人对赵王说:秦国想做的,赵国帮助;赵国想做的,秦国帮助。现在秦国要打魏国,而赵国援救他们,这是违约。赵王把这个消息转告给平原君,平原君向公孙龙请教。公孙龙回答:“赵王也可以派人对秦王说:赵国打算援救魏国,现在秦国却不帮助赵国,这也不合乎条约。”不管这个寓言的真实性如何,他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9年2期2009-03-03
- 话说公孙龙过关
梁晓声公孙龙者,凡读过中学的国人,大约都是知道的。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250年间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他骑一匹白马出城,在城门口,被关吏拦住。关吏说:“上边有规定,按惯例,人可过关,马却不能过。”当时的中国,言论自由得很。诸子百家之说,争鸣雄辩,思想礼花烂漫多彩。列国如邻,哪里的言论不受限制,爱思想的人便往哪国去也。所以,此王彼王,纷作开明模样。即使内心并不情愿,表面上也得那么作秀。“以人为本”的思想,当时已差不多便是诸子百家都认可的一种思想了。马之于古人
杂文选刊 2009年7期2009-02-11
- 反驳的艺术
君又转告逻辑家公孙龙。公孙龙说:这事好办,马上派人去责问秦王,既然条约规定“秦国所要做的,赵国帮助;赵国所要做的,秦国帮助;现在赵国要救魏国,秦国偏偏不帮助赵国,岂不是违约吗?公孙龙拾起秦王责问赵国的“论据”又回敬给了秦王。可以想见,公孙龙的反驳,秦王是无法争辩的,谁让他使用了对秦赵双方有同样效力的理由作论据呢。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常常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看法,因此要进行讨论或辩论,这就离不开反驳。要反驳得有力,就要掌握反驳的方法,反驳的艺术。逻辑学从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4期1984-11-01
- 从“白马非马”说起
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哲学家,提出过一个“白马非马”的著名命题。如果说“马”和“白马”是两个概念,“马”的概念比“白马”的概念要广泛得多,它包括了白马、黑马等等,二者不能等同,这是对的。但是,据说公孙龙夸大了这种差别,认为二者既然存在差别,也就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一次,他牵着一匹白马出关,当时战争频繁,马是不许出关的,把关的人对他说:“喂!公孙龙先生,你的马留下吧,法令规定是不许马出关的。”公孙龙说:“嘿!我牵的是马吗?不是,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2期198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