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钰治?
摘要:根据公孙龙最早在《白马论》中提出的有关“白马非马”问题的论证,古今学者一直争论不断。本文通过解读深层《白马论》,并且列举在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者的观点,对“白马非马”问题作进一步刨析。
关键词:白马论;公孙龙;庄子;质料名词假说
一、问题的提出
“白马非马”是先秦时期许多辩者乐于谈论、并历来受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白马非马”这一问题。“白马非马”问题通过公孙龙的解读,使这一问题备受关注,他的《白马论》,也为研究“白马非马”命题提供大量理论依据。
二、公孙龙与《白马论》
通常把对《白马论》的解读包括为以下四个问题:
(一)道藏本是否有错简、是否有脱漏?
(二)《白马论》的逻辑是否融贯恰当?
(三)公孙龙的论证隐含的语言哲学预设是怎样的?
(四)春秋末年正名之争时,《白马论》有何意义?
第一个问题,葛瑞汉将《白马论》分为五个论证。按照葛瑞汉的划分,原文第9句疑似错简,有的学者其单独处理该句,有的学者则移到13句前。此外,对于第9、13句归于主还是归于客,学者们也意见不一。
第二个问题,不少学者尝试借助现代形式逻辑的手段改写公孙龙的论证,做得最成功的当数邢滔滔基于Kit Fine的“任意对象”理论提出的一种新解,通过将“马”解读为“任意个体”,融贯地解释了《白马论》的论证。
第三个问题是解读《白马论》的核心问题,引起的争议也最多。主要包括冯友兰、葛瑞汉和陈汉生三类解读。
第四个问题是对名辩学派出现的哲学和社会背景,及该学派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
三、庄子对“白马非马”的可行性解读
对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庄子在《齐物论》中进行了更深层的解读: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 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同意文章中,庄子还指出有些辩论的目标和前提令其不可获胜,有些辩论的目标和前提令其可获胜。这段话,庄子暗示公孙龙如何能赢得后一类辩论。
近代,学者大多从分析“白”和“马”两个术语的角度进行辩论。显然,《白马论》本质上被视为是语义学的。这就是说,公孙龙是否能在辩论中占据上风,取决于他在《白马论》中采用的术语意义和指代理论的可信度。不可取胜的辩论以获得真理为目标,其前提是语义清晰,可决定胜者。
“白马论”旨在为“白马非马”争取可接受性。因此,“可”的标准是整场辩论的核心。庄子反复强调“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它说明“可”是一古老概念,为了解释“可”,可先给出呆板乏味的回答,如“描述了论述的原因和结论之间的支持关系”。
庄子对《白马论》“白马非马”之评论中的对比性辩论方式也值得探讨,两个平行从句中相对的不定式短语,一个是“以马”,另一个是“以非马”,可分别称之为“马之策”和“非马之策”。这两种策略的功能是“喻”“白马不是马”。按照通常而不精确的方式,庄子在进行间接辩论时,明白直接辩论,如同在通常情况下解释“为什么某物是如此”一样,是不可行的。第二点,不应将庄子本人的结论“万物一马”理解为庄子在为公孙龙鼎力呐喊,否则整篇文章的推导就会混乱悖理。
四、陈汉生对《白马论》的解读
冯友兰最先通过柏拉图式概念解释“白马”与“马”的关系,认为“白马非马”问题关键是共相“白马”不等于共相“马”。而陈汉生认为在古汉语中不存在抽象概念,他运用当代语言学的理论,进一步提出质料名词说,认为“白马非马”命题是“白的质料加上马的质料不同于马的质料”。
陈汉生在“质料名词假说”中认为,由于古汉语名词的不可数,先秦哲学家持有一种质料本体论,即世界是由相互交叠、相互渗透的“质料”总和构成。名词指称所有被指称质料的总和,个别事物被理解为总和的一部分,而非独立个体。
他认为公孙龙违背了“一名一 实”之教,是失败的论证。但这种解释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其一,他将“白马”悖论置于先秦哲学的整个语言理论背景之下,试图揭示这一悖论的本体论預设。这一做法指出研究“白马”悖论的新方向:该研究目的是揭示公孙龙在先秦语言理论的大背景下提出这一悖论的哲学意义。其二,陈汉生使有关解答和理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陈汉生通过对古汉语名词特性的研究,提出物质名词假设,并将一系列观点整合于其中。
陈汉生将“可”分解为逻辑可能性和语义可能性,是将此一概念视作可分析的而非独特的。这一理解可能令我们无法正确地认识“非真理性”辩论的本质。
陈汉生质料名词说与庄子“可乎可,不可乎不可”观点一致,也反映了当代哲学的理念,将“可”的概 念充实成隐含以下任何一个逻辑概念,或其中某些的混合体:“真实的”、“可能真的”、“可断言的”、“正当的”、“一致的”、“逻辑上可行”、“不自相矛盾”等。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白马非马”问题的讨论,论述了有关于该问题起源《白马论》中的相关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庄子强调“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在这一点上,陈汉生有相同的观点。与冯友兰对这一问题柏拉图式的解答不同,陈汉生提出了质料名词说,也开启了对“白马非马”命题全新解读。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明,亚伦·赖,顾瑶.解决“白马论”:庄子之“白马非马”验证[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 (02):1-9.
[2]刘玉宇,任远.重论陈汉生“质料名词假说”与公孙龙《白马论》解释[J].中国哲学史,2018 (03):122-129.
[3]刘玉宇,任远.公孙龙《白马论》中的名实观与复合名词[J].现代哲学,2012 (03):108-114.
[4]孙宇翔.近现代以来“白马非马”问题的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