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无话则长的价值 徐志耀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有的人偏偏能在看似无话处说出一大套话来,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例如人人皆知白马是马,论证起道理来必然滔滔不绝;若说“白马非马”,则让人觉得荒谬得不可理喻。但战国后期的名家公孙龙,却能就“白马非马”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题目雄辩一番,推理严密,论证清楚,在无话处生出一套理论,甚至无人能反驳。
公孙龙辩称,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
公孙龙的这套理论,在逻辑学与概念分析上可谓一大创新,具有非凡的价值。可令人深思的是,他这套当时风靡一时的理论,很快就沉寂下来。这主要是因为,大学者邹衍曾游学至赵国,赵国的名臣平原君请邹衍与自己的门客公孙龙来辩论“白马非马”这一议题。邹衍说,公孙龙的辩论的确精彩,但“白马是马”尽人皆知,不会因为辩论就改变人们的看法,这种辩论其实毫无意义。平原君听说后,也就疏远了公孙龙,而这位名家的理论在后世同样也是和者寥寥。
公孙龙的遭遇不能说明他的创新毫无价值。“白马是马”尽人皆知,重复前人理论往往原地踏步。于无话处创新方能有所创见,并且其他学派并非没有对此进行实践。孔子也说过“予欲无言”的话,学生听后自然有疑问——老师不说话如何记笔记呢?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的回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己的行动符合天道,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依照这个规律就可以了,何必再多说呢?另一层含义是,弟子可以去探究天地运行的规律,无须空谈理论。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于无话处,其实认识到了涵盖天地万物的大道理。这种道理是与天地运行的规律相匹配的,自然也能符合人们日常的认识与行动。于无话中的道理,也能够为人们所接受。正如《中庸》所言:“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而公孙龙的辩论,虽然过程精彩,但结论却与人们的日常认识相违背,因而其价值有限,不被人接受也就是常情了。
于无中生有,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其价值却有所不同。西方中世纪时,天主教会垄断了知识的传播权,同样也在无话处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例如天堂的玫瑰有没有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等等。此类话题看似可笑,但其出自《圣经》,融合了古罗马的逻辑学,并非痴人说梦。工业革命之后,随着T业的发展,一些新型机械——如火车、汽轮等亦纷纷亮相,其诞生之初曾被人嘲笑为“蠢物”。但天主教的经院哲学已成为陈迹,可火车、汽轮等新型机械改变了世界。两者都从无处而来,但前者空谈理论,于人于世无用;后者却立足实践,力图改造世界。因此,从无处创新,与其说异想天开,不如说发明者正确地认识到了事物进步的规律,并大胆地将之应用于实践中,这才使“无话则长”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由此可见,有话则短,不重复前人是创新的基础,无话则长即展现了创新的勇气。只是,这种创新不可停留在语言与思维的层面上,这只是少数人的思维游戏。无话则长的背后应当有发展的规律,应当有实践的精神,无话则长方才具备真正的价值。
教师点评
徐老师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起,论说了“无话则长”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意义不大;接着诠释了孔子于天地无话中认识了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进一步指出“无话则长”要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最后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证明“无话则长”的真正价值在于立足实践,改造世界。全文论据充分,观点层层推进,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和现实意义。
(唐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