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名家学派的学术特质与表达方式

2021-04-02 04:47孙中原
关键词:逻辑学智者名家

孙中原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一、 名家学术的特征与功能

1. 名家学术的特征

汉代称名家,先秦称辩者,其学术特征是兼通逻辑学与诡辩论,其正面的学术贡献是逻辑学。《公孙龙子·名实论》是中国古代逻辑名篇,与《墨经》《荀子·正名》鼎足而立,共同支撑中国逻辑学的大厦,是中国古代逻辑学建立的实证论据。名家的逻辑学是当今学习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参考,启迪智慧,发人深省。

名家饱受争议的特殊学术贡献,是诡辩论。名家大量诡辩论题与论证,是名家为当时社会训练说客谋士的实战演习,培训舌辩技巧的练习题库。公孙龙数万诡辩说辞,足以耸动天下,先秦诸子竞相记载,是先秦学术的特异品类。

司马谈最早提出“名家”称谓。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指明包括名家在内的先秦六大学派,各有专长,都以治理国政为最高追求。

司马谈概括名家学术特征,含优缺点两面:“名家使人俭(约束,拘束)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名家的优点,是矫正名实关系,概括正名规律,是中国名学(逻辑语义学)的重镇。名家的缺点,是众多诡辩论题与论证充满奇辞怪说,违反事实道理。

班固《汉书·艺文志》定位中国传统学术九流十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九流指九个学派:“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包含在“十家”中,但不入“九流”。

中国逻辑史学科研究的当务之急,是解读《公孙龙子》等名家元典,论述名家的学术特征与社会功能,用全球意识,世界眼光,系统比较研究中国名家与古希腊智者的学术贡献与现代价值,科学定性名家学术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先秦名家被称为“形名家”“辩者”“辩士”与“察士”,说明其学术特征是精通辩论的技巧方术,其职业使命是培训说客辩士。《战国策·赵策二》引苏秦说:“夫形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形名,即名实。“白马非马”,是名家典型的诡辩论题。

《庄子·徐无鬼》说:“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淩谇之事则不乐。”“谈说之序”,指辩论的逻辑条理,思维规律。“淩谇(零碎)之事”,指论证方式琐碎,抓小失大。《吕氏春秋·不屈》说:“察士以为得道则未也。虽然,其应物也,辞难穷矣。”辩者辩论,说辞无穷,违背事实道理。

2. 名家学术的功能

名家学术的社会功能与实践作用,是为当时政权提供舌辩游说服务,培养说客;出谋划策,佐助治理。《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述名家学术的社会功能与实践作用说:“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当时社会急需舌辩师,不亚于守城急需弓箭手。

名家学术的功能,是其作为学派产生的基础。名家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蔚为盛大学派,门生众多,影响至巨。公孙龙(前320—前250)事奉的赵国平原君赵胜(前321—前251),养士数千。公孙龙在其门下,率领名家学术团队,服务数十年。

《汉书·艺文志》评论说:“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缴,纠缠)者为之,则苟钩鈲析乱(钻牛角尖)而已。”

名家学术的长处是正名。名家正名典型辉煌的成果是《公孙龙子·名实论》。《名实论》的学术价值,与《墨经》《荀子·正名》属同一级别,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基本元典。

名家学术的缺点,是炮制奇辞怪说,繁琐诡辩,违背事实,不合道理。班固批评名家“钩鈲析乱”,义同于司马迁指责名家“苛察缴绕”,即名家钩取诡谲奇怪的道理,论证支离破碎,搅乱名实关系。

《庄子·天下》批评辩者说:“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义同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批评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

庄子说“舛驳”,义同于司马迁说“苛察缴绕”,班固说“钩鈲析乱”。《文心雕龙·论说》曰:“战国争雄,辩士云涌。”“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现代辩论团队的素质培训,辩技演练,须掌握为任何正反论题舌辩的技巧。

名家学术的特征与功能,酷似古希腊智者。从学术的特征说,名家与古希腊智者,都运用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与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从学术的功能说,名家与古希腊智者,都是系统逻辑学产生的前导与刺激。名家学说是墨家辩学、荀子名学产生的前导与刺激,智者学说是亚里士多德逻辑产生的前导与刺激。

墨家辩学、荀子名学,是名家学说的清理与升华。亚氏逻辑,是智者学说的清理与升华。名家学说和墨家辩学、荀子名学,智者学说和亚氏逻辑,分别是中西文化中两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侧面。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推进逻辑发展的动力。

分析名家、智者学说与墨家辩学、荀子名学、亚氏逻辑学的对立统一,矛盾渗透,揭示中西逻辑发展的机制规律;用比较逻辑观点,分析名家与古希腊智者学术的特征与功能,是比较逻辑学的典型个案研究,有重要的哲学文化意义。

名家与古希腊智者,在东西方分别产生于公元前数世纪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有酷似的奇异特征,有从反面刺激推动逻辑学产生的独特贡献,是世界逻辑史领域的两朵奇葩。名家与古希腊智者,产生地域国度,人群语言,文化背景不同,都运用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与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是中国名家与古希腊智者对修辞效用性、思维全面性与论证严谨性的机智妙用,有重要学术价值。

奇辞怪说与双重论证,有诡辩成分,表现名家、智者学说与逻辑的矛盾和对立。归谬反驳,是名家、智者与逻辑家共用的论证方式,表现名家、智者学说与逻辑的统一渗透。就名家、智者学说与逻辑整体的特征与功能说,二者是世界逻辑史领域的两个矛盾对立面。

就名家、智者和逻辑家共用的论证方式说,归谬法虽对名家、智者和逻辑家都同样在形式上有效,但充其量只是论证形式和工具方法的相同,而归谬法对名家、智者和逻辑家所服务的论证目的,却判然有别。逻辑家可用归谬法论证真理,名家和智者可用归谬法论证诡辩。如刀枪剑戟,是通用兵器,可为争战双方所用,而使用目的与服务对象不同。

名家与智者学说的主旨,是挥洒诡辩。在名家与智者的无数诡辩说辞中,部分蕴涵逻辑点滴,折射智慧光芒。名家与智者施诡辩,同时在运用与发展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名家与智者学说的特色,是戏玩与歪用逻辑,以反题形式启示与刺激逻辑思维。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①“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②梁启超说:“学问以辨而明,思潮以摩而起。”③没有名家奇辞怪说的反面刺激与推动,就没有墨家辩学与荀子名学的诞生。名家奇辞怪说的激烈碰撞,是催生墨家辩学与荀子名学的前提与理论酝酿。

亚氏《工具论》剖析智者的诡辩,说智者是仰仗“似是而非的智慧来获取金钱的人”,而逻辑家的职责则是“避免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进行荒谬的论证,并能够向进行错误论证的人,指出错误所在”。④道出智者的诡辩从反面推动逻辑发展的机理。

智者的诡辩,促使亚氏全面探讨逻辑学。亚氏逻辑学的诞生,得益于智者诡辩的反面刺激与推动。反题怪论,激发正题思考。诡辩说辞,刺激促进逻辑发展。中外逻辑学史证明,诡辩流行,激发逻辑家探索思维规律,构造逻辑体系。

二、 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修辞的效用性

英文sophist,中文翻译有“智者”与“诡辩家”双重释义。《新英汉词典》sophist释文:诡辩学者,诡辩家,大智者。⑤柏拉图《智者篇》(Sophistoi),严复侄孙严群译为《智术之师》,即“智慧技术的教师”。柏拉图在该篇说,智者是零售虚假精神货物的商人,是敛钱的诡辩家。⑥亚里士多德《辩谬篇》说,智者是靠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是混淆真假的诡辩家。⑦

黑格尔说,诡辩这个字是一个坏字眼,我们要把这个坏的意义抛在一边,把它忘掉。相反地,我们现在要从它的积极的方面,严格地说,即是从科学的方面,来考察智者们在古希腊究竟占据什么地位。黑格尔的观点,是正确评价先秦辩者和古希腊智者学术地位的方法论借鉴。⑧

《荀子·非十二子》评名家惠施、邓析说:“好治怪说,玩奇辞。”“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奇辞怪说,即奇怪的命题与论证。奇辞怪说,对应英文paradox、拉丁文paradoxum、希腊文paradoxos,即与通常见解对立,违反常识,超脱尘俗,似非而是的言论。又译作奇论、怪论、诡论、反论、异论、悖论、谬论、佯谬与自相矛盾的议论。

《庄子·天下》六次评说“辩者”。如:“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两次评说辩者之“怪”:“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即惠施特地与天下辩者共同发表怪论。“益之以怪。”即惠施议论怪上加怪。

名家钟情于奇辞怪说的表达形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取得轰动天下、惊耸世人的修辞效果。宋代叶适《习学记言》说:“战国群谈聚议,妄为无类之言。彼固自知其不可,而姑为戏,以玩一世。其贵人公子,亦以戏听之。”揭示名家群体发挥奇辞怪说的特殊社会功用,大逞语言游戏,作为机智娱乐的方式。

《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1724—1805)《公孙龙子提要》评价说:“《杨子·法言》称:‘公孙龙诡辞数万。’盖其(指公孙龙)持论雄赡(雄健富丽),惝怳恣肆(迷糊不清,豪放不拘),实足以耸动天下。故当时庄、列、荀卿并著其言,为学术之一特品。”“然其书出自先秦,义虽恢诞(夸大不实),而文颇离奇可喜。”纪昀对公孙龙子的评论,精准到位,颇具现代色彩,指出公孙龙的诡辩议论离奇可喜,是先秦学术的一个特殊品类。

公孙龙子学说积极的一面,是把修辞的效用性,发挥到极致,充分利用文学夸张的修辞手法。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是可充当正统逻辑学的反面教材,具有从反面刺激促进中国逻辑学产生发展的功能效用。

扬雄《法言·吾子》说:“公孙龙诡辞数万,以为法。”透露重要信息:公孙龙炮制奇辞怪说数万言,作为训练门徒辩论技巧的模范教材,比《老子》(《道德经》)五千言(5162字),多出十倍以上。

名家是诡辩论和逻辑学两面精通的专家。名家在理论上把诡辩摆第一,逻辑学摆第二;在实践上把逻辑学摆第一,诡辩摆第二。因为名家从政,为诸侯宫廷出谋划策,只有讲逻辑学,才能行得通;专门施诡辩,终究要碰壁。公孙龙一生从兴盛到衰败的经历,是绝好的证明。

现存《公孙龙子》六篇,有五篇专讲诡辩,怪话连篇,谬种流传,但公孙龙成名后约有40年,是赵国宰相平原君赵胜的谋士,替赵国宫廷出谋献策,是在讲逻辑学,应询对答,熟用同一律、矛盾律、归谬法和二难推论,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有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名家的经典评价:“名家(辩者),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辩者过细考察,钻牛角尖,背离真相,但注意矫正名实关系,是其优点,不能抹杀。

司马迁发挥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即名家过细分析,缠绕烦琐,不识大体,曲解对方观点,专抠名词,违背事实,但援引名称,考察对象,错纵比验,值得肯定。

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服虔说:“缴,谓烦也。”引如淳说:“缴绕,犹缠绕,不通大体也。”宋章如愚《群书考索》说,名家“苛察缴绕,滞于析辞,而失大体。”明王世贞《管子韩非子序》说,“苛察缴绕”,若“公孙龙之泛滥诡悖”。“苛察缴绕”的典型,是公孙龙“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诡辩。

从现代科学观点看,名家有部分奇辞怪说,确属诡辩,如“卵有毛”等,激发《墨经》总结模态命题的理论,有从反面推动逻辑学发展的功用。名家也有部分奇辞怪说不属于诡辩,包含敏锐的逻辑智慧,符合科学真理。

惠施“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是《墨经》总结“达”“类”“私”概念分类理论的前导。“万物毕同”是“达名”(范畴概念);“万物毕异”是“私名”(单独概念);“大同而与小同异”是“类名”(一般普遍概念)。

《墨经》《荀子·正名》的逻辑学总结,处处都可追踪求索其清理升华辩者诡辩的蛛丝马迹。《公孙龙子·名实论》是公孙龙着意推出的逻辑学标准教学大纲,是公孙龙作为逻辑学家身份的产物,其所阐发的逻辑学范畴理论体系,恰与《墨经》《荀子·正名》一致,其规律性的总结高度契合。《名实论》以外的其他各篇,是公孙龙作为诡辩论者身份的产物,其所论证的诡辩论点,是《墨经》《荀子·正名》批判清理的对象。

三、 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思维的全面性

相反论证,即双重论证(Double Arguments),或称两种论证、两面论证、两端论证和两可论证。黑格尔分析智者双重论证的诡辩性质说:“世界上一切腐败的事物都可以为它的腐败说出好的理由。”“(诡辩家)可以为一切找出理由和反面理由。”“在世界上出现的坏事情,都曾被用好的理由说成正当。”⑨

两可之说,是双重论证。《列子·力命》与刘向、刘歆《校上邓析子序》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晋代鲁胜《墨辩注序》说:“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有”读为“又”(并且,同时),即正确,同时又不正确;成立,同时又不成立。对立两端都成立。

《庄子·天下》载惠施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公孙龙奇辞怪说“轮不碾地”,论证机械运动的连续性和非间断性;“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论证机械运动的非连续性和间断性。《庄子·秋水》载公孙龙“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公孙龙对同异、坚白的对立面,既能合,又能离。然、可(P),能说成不然、不可(非P)。不然、不可(非P),能说成然、可(P)。这是辩者构造双重论证的素材。

《吕氏春秋·淫辞》载:“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悦,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

这是因论题含混,导致双重论证。秦赵相互指责,从同一有效前提,推出矛盾结论,构成悖论式的双重论证。条约文本预先埋伏作出矛盾论证的前提,遇到对秦赵利益相反的案例,势必发生“两可”的争辩。

公孙龙建议赵王“亦可”,沿袭邓析“两可”式双重论证的传统,酷似西方哲学家的“二律背反”,英文antinomy、拉丁文antinomies、希腊文antinomos,即从公认的论据,证明矛盾论题。

四、 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论证的严谨性

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又称归于不可能(reductio ad impossibile),是辩论术和逻辑学的核心。其论证形式是:如果P则Q;非Q;所以非P。希腊文辩证法Dialektikos(Dialectic)本指归谬法,即在辩论中揭露对方矛盾,以战胜对方的方术,后成为西方对逻辑的第一个专门术语,从古代到近代以前,一直是逻辑学的统称。

印度逻辑术语梵文Tarka,原指归谬式推论,后扩大为逻辑学统称。葡萄牙人傅泛际(P.F. Furtado,1587—1653)与李之藻合译首部西方逻辑著作《名理探》,葡萄牙高因盘利学院1607年刊行的原书名,用辩论术(Dialecticam)一词。⑩

名家辩者杰出运用和精彩总结出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公孙龙子·迹府》载公孙龙说:“先生之言悖。”“先教而后师之者,悖。”“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连用“悖”概念五次。

“悖”是表示论敌自相矛盾的元语言语义概念,为运用归谬反驳论证方式的标志词。《公孙龙子·名实论》从孔子正名术语出发,引申归谬反驳论证方式,可与《墨经》的论述互相媲美。公孙龙和墨家的正名归谬,见表1。

表1 正名归谬

《公孙龙子·名实论》“彼止于彼”“此止于此”类似同一律。“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类似矛盾律。公孙龙和墨家说“彼此”指集合概念,如“牛马”。《经说下》第113条为此提供确证和解释说:“‘俱一’(从元素角度说)若‘牛马四足’。‘惟是’(从集合角度说)当‘牛马’。数牛数马则牛马二(从元素角度说)。数‘牛马’则‘牛马”一(从集合角度说)。若数指,指五(从元素角度说)而“五”一(从集合角度说)。”

《经说下》归谬论证式“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也”,“是”这个古汉语代词,用具体例子说如“羊”。用具体例子“牛马羊”代换古汉语代词“彼此是”,《经说下》归谬论证式可改写为:“若羊而牛马也,则牛亦且马马也。”用拼音字母“ABC”代换古汉语代词“彼此是”,《经说下》归谬论证式可改写为:“若C而AB也,则A亦且BB也。”这是用归谬法,说明议论违反同一律和矛盾律,势必产生逻辑谬误。

表述同一律和矛盾律,公孙龙和墨家用古汉语代词,西方逻辑学用拼音字母,所用元语言工具不同,逻辑规律实质等价。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为名家、智者和逻辑家共同运用。名家、智者学说与逻辑学的对立统一,矛盾渗透,构成世界逻辑学的丰富多彩与亮丽风景。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56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9-70页。

③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④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论题篇》《辩谬篇》,《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1-621页。

⑤ 《新英汉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3页。

⑥ 柏拉图:《泰阿泰德·智术之师》,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39-146页。

⑦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辩谬篇》,《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2页。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4页。

⑧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页。

⑨ 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⑩ 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9页。《沈有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324、330、331、467-478页。孙中原:《逻辑哲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页。

猜你喜欢
逻辑学智者名家
名家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智者说
名家
智者说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简单的逻辑学》
智者善比
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以《逻辑学》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