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
- “《春秋》者礼义之大宗”命题的多维度考察
一、“《春秋》者礼义之大宗”命题的提出《春秋》初为史书之泛称,也可谓国史之通名,后为鲁国史书之专名。从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应有史官和史记之书。虽然各国史书的名称有所差异,如《孟子·离娄下》中有“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的说法,但“《春秋》”应该是比较通行的称谓,如《墨子·明鬼下》中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的说法,而据《隋书·李德林传》记载,墨子还曾说过:“史者,编年也。鲁号《纪
中州学刊 2023年10期2023-12-03
- 荀子“学”论思想探析
“学以成人”“积礼义而为君子”,以“学礼”作为养成君子之德(“成人”)的主要路径。一、“学”的原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性恶论乃荀子论“学”之基础。何谓“性”?《荀子·正名》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3]319人之性善,非源出其性;人之为学,也非顺其性善,而是矫其性恶,故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336。人的自然本性是趋恶的,如若顺其自然发展,没有“伪”即礼义的约束,在“顺是”的状态下,“性”的可能偏向于无序的官能欲望,引致偏险悖乱。因此
西部学刊 2023年18期2023-11-06
- 论荀子礼义观与君子人格
了自己独特的以“礼义”培养“全而粹”的君子以济世救民、重建社会秩序的思想体系。荀子以仁为内在核心,并将其外化成礼义,形成了独特的礼义观。一、荀子礼义思想的理论渊源荀子礼义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战国后期,天下四分五裂,人民渴望统一、安定。在长期的混乱战争中,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也开始相互融合,天下一统已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此时周礼已经被打碎,既不能继续维持社会的安定,也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重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需要一套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2023-01-05
- 论荀子“贵师而重傅”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
傅,这样做,国家礼义法度才能够存在;国家如果趋于衰亡,必然出现轻视教师和师傅的情况,轻视教师师傅,人就会放纵性情,人肆意放纵,礼义法律制度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从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团结的高度,肯定贵师重傅的政治重要性。他认识到教师在国家礼义法度中的重要作用——贵师重傅,必将广泛地推行礼义法度,使国家走向团结统一;反之,如果轻视教师,则礼义法度消亡,国家必将走向没落衰亡。他认为在一个轻视教师的社会里,人性就会变得放纵而失去礼义法度的教育约束。荀子认为“人之性恶,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11-30
- 中国古代礼义思想的教化意义
国古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忠恕的礼义思想。中国古代的礼,是以制定规则确定的礼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道德的规范化。礼与义相结合,作为一种道义,就是礼义。礼义思想的作用在于通过调节人的行为使之符合规范来实现人际关系和睦。中国古代的礼义思想具有规则约束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关键词】 礼义;道德;规范;教化;法律【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0-0056-04【DOI
今古文创 2022年20期2022-06-22
- 不贵苟察
了一个方法:“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故操弥约而事弥大。”这段话的意思是:推究礼义的纲领,分清是非的界限,总揽全局的要领……这样,方法越简约,成就的事业就越大。礼义是圣人制定的,经过几千年传承下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以合乎礼义作为事物正当性与正确性的判断标准。“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礼义,代表中国特有的秩序文明;礼义之统,可以成全万事之有。中国现代哲学家牟宗三先生对此非常推崇,他说:“此道即礼义之统也。一切天生者皆落于此统中而得其道
环球人物 2022年17期2022-05-30
- 从传统文化中探寻勇德继承的意义
关键词】 勇德;礼义;浩然之气;心灵秩序【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1-0111-03勇,最早见于金文。《说文解字注》曰:“勇,气也。从力,甬声。”[1]段玉裁注:“气,云气也,引申为人充体之气之称;力者,筋也;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故古文勇从心。”即人敢作敢为不畏惧的一种气魄。在包尔生看来“勇敢是出于保持基本的善的需要而抵制对于疼痛
今古文创 2022年11期2022-03-22
- 礼、义并用:荀子“礼”思想的正反合
”并用,称之为“礼义”,通过“义”与礼之间的张力,消解了传统“礼”的道德主体性,赋予礼以客观性。这种改造固然是受其时代外缘影响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要求。一、血缘与地域:荀子“礼”的历史背景自春秋以来,周天子权威不断衰落,礼崩乐坏,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的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同时,以地域为中心的封建制度开始确立。到了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主张应时的法家日有上升之势,儒家由于复古而不断式微。[1]荀子虽主张顺应时势,但并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2-03-18
- 荀子崇“伪”论对孔子礼学意义的开显及其伦理意蕴
德性而建构和实践礼义;后者侧重以礼为本,强调通过认知实践礼义涵养德性、养成人格。孔子其后,孟荀双峰突起,一显仁一显礼,各引一端,各有所成。“孟子‘由仁而礼’侧重内在心性的发掘,荀子则‘由礼而仁’侧重于外在的规范和导引。”(2)张方玉:《现代德性幸福的探寻:儒家传统幸福观的转型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6页。孟子讲“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乃是开显孔子仁学之意义,偏重依“仁”之德性而实践礼义规范,由此凸显了德性伦理之意义;荀子言“人之性恶,
齐鲁学刊 2022年6期2022-03-15
-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价值指向
以人为主体,以“礼义”为道德评价标准而指向客体——万物,从而赋予万物以价值色彩。关键词 制天命而用之《天论》;价值指向;礼义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2.049学界关于“制天命而用之”的解读一直存在爭议,其中较为一致的一个说法是人对天生之万物加以合理的安排,即“天生人成”。但在如何实现“人成”的理解上仍存疑,实则“人成”表明的是一种指向性关系,关系的两端分别是人与天生之万物,此万物包
科教导刊 2022年2期2022-03-11
- 理直气壮向世界展示德义外交
被周边国家赞为“礼义之邦”。礼既是处理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可谓是礼义外交、德义外交。西周、东周时期诸侯国与国之间相交的原则毫无例外是礼义、德义的价值原则。春秋时代常被批评为“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但我们从《左传》 中还是可以看到礼乐精神、的延凝。春秋时代两国交战往往不以杀伤为目的,更有不少交战双方因为看到对方显示出礼而主动停战的例子。甚至有交成二方面对对方大败而有战车陷入泥泞中时,主动向对方提供技术帮助的例子。诸侯
环球时报 2022-01-122022-01-12
- 重思荀子“化性起伪”的内在理路
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仔细审视,其实上述议题皆畛域于荀子“化性起伪”这一核心思想,也就是说,无论对“人性”,对“伪”或对“心”做何种解读,皆不能偏离荀子“化性起伪”这一思想宗旨:“性”是什么,又何以能化?如何化性,性与伪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伪又何以能生礼义法度?笔者将在本文一一厘清相关问题。一、“性”之可化及“化”之目的在弄清楚何为“化性”之前,我们首先得清楚荀子所说之性到底是什么。荀子的人性观主要见于《性恶》篇,其他篇章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12期2021-12-05
- “义立而王”
——荀子“王政”思想研究
,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①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73页。具体为哪一种形态主要取决于君主采用何种执政理念,“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②王先谦:《荀子集解》,第285页。显而易见,王、霸属于治世的范畴,危、亡属于乱世的范畴。鉴于战国时期的社会态势,荀子不排斥“王霸兼用”,但仍坚持王政理想,此为荀子政治思想第二点。第三点是主张判断治乱的核心在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1-29
- 《诗经》征役之歌的礼义与乐义
并分析相关诗作的礼义与乐义。[关键词]祃祭 祖道 陟祭 礼义 乐义[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土地祭祀与早期中国乐歌的生成”(20FZWA010)[作者简介]曹胜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 710119)[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21)06-0005-11周人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757,军征的成败决定一家一国的命运,其行前、战中以及战后的祭祀,尤为天子、诸侯所重视[
北方论丛 2021年6期2021-10-11
- 重礼守义成君子
摘要:礼义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将传统“八德”文化融入初中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学,同时也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关键词:礼义;传统文化;德育一、历史悠久的“礼”文化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不仅绵延流长,而且博大深厚,从而以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论其底蕴,礼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涵,甚至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质或表征。钱穆先生认为,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
科技研究 2021年13期2021-09-10
- 一套《荀子》式的恶的理论: 以礼义及“群居和一”为基础
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1)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荀子集解》,北京: 中华书局,1988年,第434—435页。从这里可以看出,恶从人性特质层面到实现一共有三个步骤:“争夺”、“犯分乱理”和“归于暴”。第一和第三个步骤便于理解,它们之间看上去似乎也可以直接连起来;但荀子却在这两个步骤之间选择放置了关乎社群层面“犯分乱理”作为关联前后的重要一环;且在其随后的关于“其善者伪
思想与文化 2021年1期2021-01-30
- 《仪礼》礼义研究与时代学术担当
。,故而《仪礼》礼义的探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非常。本文扎根《仪礼》元典,从礼学研究核心性认知、礼义探讨的历史地位、礼义研究的时代价值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当前礼学研究与礼学认知提供新的思考。一、礼学研究核心性问题的提出礼,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探求生产生活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认知实践方式。它对中国文化来说地位尤为重要,是周王内史所谓的“国之干”(2)《春秋左传注疏》卷十三,《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刻本,第1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12-26
- “礼义之邦”与“礼仪之邦”的是正
11189 )“礼义之邦”与“礼仪之邦”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概念,但在表达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之邦的时候,到底使用哪一个概念的问题上,至今仍然存在分歧。因此,是正两者的区别,对有效积淀民族文化力,使我国文化强国的实践效益化,将有难以估量的价值意义。一、“礼仪之邦”与“礼义之邦”的区别这两个概念在历史上都存在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学界即使对这种差异有所认识,但对差异本身所持有的价值意义却很少涉及。下面围绕这一问题对学界的讨论进行整理。(一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13
- 君子之仁
。其次,“仁”与礼义的关系也存在于“君子远庖厨”这种精炼的表述中,这一层义理虽然在孟子处引而不发,但却被儒家传统所认同,且被后世理学所发扬。关键词:孟子;君子远庖厨;仁心;仁术;礼义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20)03-0063-07《孟子》一书的义理丰富,同时因其语脉文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意境。《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作为《孟子》中的一章,有丰沛的义理空间,值得学者用心研读和体认,而笔者选择本章中的“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年3期2020-10-27
- 荀子伦理学的理论特色
晰的辩护,而将“礼义”赋予“国家理由”的形式,使其获得“权力”与“道德”的双重身份,则构成了我们理解荀子伦理学之理论特色的不二途径。在荀子,国家是以“圣王”和“礼义”来表现的,礼义所具有的止争去乱的功能以及规范行为的性质,其实质是以“国家理由”的形式出现的;国家之所以必须并且必然,乃是因为其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性恶的天性之中,而荀子所说的人性的“恶”,并不是在特定的伦理或道德意义上的恶,而应当被理解为政治意义上的“偏险悖乱”。如果说以“圣王”和“礼义”为代表的
文史哲 2020年5期2020-09-22
- 荀子思想:从“性恶”到“王者之治”
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性恶》)这里的“圣人”“圣王”,都是指能够依靠自身“化性起伪”的“先觉者”。所谓“化性起伪”,即是化去恶性、起修善伪。“先觉者”在欲望中率先清醒,意识到了无节制欲望的负面作用,明白若只顺欲而行,将走向“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所以应修身去欲,达到“化性起伪”。然而在荀子这里,恶的“性”和善的“伪”虽然相反,但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人文天下 2020年14期2020-08-26
- 荀子正名思想探析
客观性、功利性的礼义道德规范,其所强调的天人相分、化性起伪和隆礼重法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关键词:荀子;孔子;正名;礼义先秦时期,诸子各家大都重视形名之学的研究,“老子要无名,孔子要正名,墨子说言有三表,杨子说实无名、名无实,公孙龙有《名实论》,荀子有《正名》,庄子有《齐物论》,尹文子有《刑名》之论。”[1]“名”成为各个学派阐述学术思想的窗口,通过辨正名分、循名责实,为解决社会混乱、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性提供理论依据。一、正名的提出孔子作为正名观念的最早提
学理论·下 2020年6期2020-07-20
- 儒家信观念的涵义演变及其社会生活基础考察
将契约之信转变为礼义之信,以伦常秩序代替对等的契约关系;内在方面则将关系规范的相信转变为持守自身情意的忠信、诚信。后世的汉唐儒学、宋明新儒学侧重信观念的超越性阐释,把信与性与天道合一,成为一个信仰性的观念。儒家信观念的涵义演变适应了中国传统家庭、家族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的国情,但在当代社会生活巨大变迁的新语境下,重建契约之信成为儒学发展的必要选择。关键词:儒家;信;契约;礼义;内在超越基金项目:國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儒家核心价值观研究”(1
江汉论坛 2020年3期2020-05-19
- 荀子从人性改造角度探讨治国方略的当代启示
对于儒家仅注重以礼义治理国家、夸大礼义功能而不注重法律功能的观点并不赞同,同时其对于法家仅注重法律治理而不关注礼义的效能的观点也不认可,其把两种思想有效融合,进而提出了别具特色的隆礼重法思想。儒家十分注重在国家治理方面礼的运用,荀子本身也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为此对于礼的效能也有比较深入地认知,其基于自身学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礼治”观。其指出:“程者,物之准也;礼者,节之准也。程以立数,礼以定伦。”(《致士》)礼是社会公众开展所有活动与实施所有行为所要遵循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0期2019-12-26
- 荀子的情理共生理论研究
——基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视角
除陋以明理和积靡礼义以养情的工夫。 故荀子对只是顺从情欲之性之态度及其行为的否定和对用心行礼义之道之“伪”的强调旨在凸显本体自我之有待完成和个体生命的存在之情理共生共存的事实。一、道视域下的情理共生的本体自我荀子认为,道是贯通于万物之中的整全性存在。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荀子·天论》)①本文所引《荀子》,以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整理,中华书局2012 年版《荀子集解》为本,参考楼宇烈主撰,中华书局2018 年版的《荀子新注》,以下所引《
管子学刊 2019年4期2019-12-14
- 跆拳道“礼义”对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
龙传佳跆拳道“礼义”对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龙传佳(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访谈法,探讨跆拳道“礼义”精神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积极意义。对于大学生而言,跆拳道“礼义”能提升进取精神、促进知行统一、填补道德诚信缺失、磨练意志、提高社会责任感、强化道德意识。礼义;大学生;道德大学生道德素质一直都是国家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跆拳道在世界迅速传播开以后,学术界针对跆拳道运动及跆拳道的各项功能进行了研究,
运动精品 2019年3期2019-11-25
- 王阳明初试“心学”牛刀
所守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凡祸福利害之说,某亦尝讲之。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五)某之居此,盖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太府苟欲加害,而在我诚有以取之,则不可谓无憾;使吾无有以取之而横罹焉,则亦瘴疠
书屋 2019年9期2019-09-25
- 零落成泥碾作尘
究而享有盛名的司礼义(Paul serruys,1912-1999)。然而,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作为圣母圣心会传教士的司礼义,却是一个不折不扣在大同等北中国特定地域研究中国民俗与方言的民俗学家。一九三六年八月,在祝圣为神父后,司礼义从比利时来到中国。次年,他被派往山西大同。直到一九四三年三月被日本人逮捕,司礼义主要在大同城南、桑干河畔的西册田一带传教、调查与研究。一九四五年,重获自由后,司礼义被教会派往西册田附近的张官屯,直至一九四七年战事吃紧,他才再度回到
读书 2019年5期2019-06-01
- 涂人何以为禹
一理论问题时,“礼义”无疑是“涂人”与“圣人”联结时最重要的凭籍。同时,在这一视域下重审“群”的内涵,“人能群”以及“人有义”的具体指向,因其同样作为“人禽之别”的重要边界,而与“礼义”的内涵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实际上,正是“群类”与“群分”的涵义与“礼义”的具体内容互为注脚,才能解决“涂人何以为禹”的关键理论问题,并由此展现出荀子对孔子“礼”与“仁”的继承,以及对诸子时代核心问题的回应。关键词“群”“诸子学”“涂人成圣”“礼义”〔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
人文杂志 2019年4期2019-04-20
- 荀子的情理共生理论研究
——基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视角
而然的,需要积靡礼义以养情和解蔽明心以行义的工夫。故荀子对只是顺从情欲之性态度及其行为的否定和对用心行礼义之道之“伪”的强调凸显了本体自我有待完成和个体生命的存在之情理共生共存的事实。一、道视域下的情理共生的本体自我荀子认为,道是贯通于万物之中的整全性存在。“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荀子·天论》以下仅称篇名)道是万物存在的所以然之根源,万物都是道的显现。相应的,人只有在贯通万物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道的正确体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解蔽》)。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8期2019-02-22
- “为己之学”视阈下的荀子“礼”思想
重突出礼的礼仪和礼义二重作用。首先在礼仪上,荀子继承周礼的威仪观,凸显礼仪的“分”与“畏”,突出礼规范意义的建立。其次,在礼义层面,荀子继承孔孟的仁礼双彰理论,强调仁优于礼。荀子并不只强调礼的规范性与约束性,也突出礼的道德性,即成教面相的礼。荀子的“礼”论将人们内在的道德修为与外在的法度约束两者巧妙结合,为儒家的人格修塑提供了不一样的进路。一、荀子礼思想的渊源——承周礼之威仪,转孔孟之礼论“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荀子》一书不仅有专篇《礼论》来谈礼,在其它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2-10
- 麟溪水长流
》;家训;德行;礼义一、探源:《郑氏规范》的历史演变《郑氏规范》是一部典型性的具有法律和伦理双重约束力的社会治家宪法,除了自身在家族建设实践中不断摸索和不断创新,其还有理学家的精心扶植(1)。宋濂在《宋氏旌义编引》中概括了完善过程:自宋建炎初至今,同居已十世,历二百五十馀年,守诗书礼乐之教弗坠,宋元二史俱载《孝义传》中。然其待守之规,前录五十八则,六世孙龙湾税课提领大和所建。后录七十则。续录九十二则,七世孙青梿府君钦、江浙行省都事铉所补。皆已勒石锓板。当时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2018-12-02
-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的诚敬之道,包括礼义之道、诚信之道、恭敬之道、忠恕之道等内容。《论语》中的诚敬之道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礼义避免纠纷,诚信增加信任,恭敬赢得尊重,忠恕促进和谐。诚敬之道是建设和谐有序的美德中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哲学基础。关键词:论语;诚敬;礼义;誠信;恭敬;忠恕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258-04《论语》中有很多修身做人的优秀思想,其中的诚敬之道就是培养优秀品格的重要依据,它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2期2018-09-25
- 儒家人性管理思想
面,故而必须建立礼义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儒家人性论既维护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又为建立礼义制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做了深刻的理论论证。[关键词]儒家;人性;自我管理;礼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8)06-0129-06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性管理。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指出,管理者所采取的管理策略,都是以一定的理论作支撑的,“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
北方论丛 2018年6期2018-09-10
- “欲”是恶?还是“纵欲”是恶?
的观点,荀子的“礼义”不仅是对民众之欲的限制,亦是一定程度上的顺从,是以礼来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来为“欲”限制一个度。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而对那些超出礼义规范的欲求进行限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荀子对于符合礼义要求的“欲”并不反对。那么荀子究竟对欲望是持何种态度呢?笔者认为,荀子反对的是“纵欲”而非“欲望”本身,即:欲望本身无善无恶,纵欲才是恶。具体原因将会在后文中做一个详细的梳理论证,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一、对于“性恶论”论证过程的梳理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2018-06-23
- 荀子礼乐美学中的交往论思想探析
统的辞让、忠信、礼义等价值,但是人天生具有好利本性,因此产生争夺,就会使得上述价值丧失,导致交往的困境和社会的混乱。从这一观点出发,荀子交往论思想着重讨论情性这一交往的根本问题,他认为个人的情性与社会的有序和谐往往是对立的。荀子阐释了性、情、欲三者之间的关系:“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3]428性是天然的,情是人性的显现,体现为好、恶、喜、怒、哀、乐之情,表现于各种欲望。因此,“从人之性,顺人之情”[3]434,就是无法进行理性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3-28
- 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
角探讨伦理道德和礼义统一的主题。分别就伦理概念、怎样理解道德和礼义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综合伦理、道德和礼义三者所具有法的意义,探索伦理学向法哲学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思路。文章的分析框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他律自律相统一的思想,基本问题意识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转换,同时在方法论上汲取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合理思想。关键词:伦理;道德;礼义;法哲学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3-0018-07一、关于伦理的反思先有倫理还
桂海论丛 2017年3期2017-08-18
- 答毛宪副〔明〕
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凡祸福利害之说,某亦尝讲之。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某之居此,盖瘴疠蛊毒之与处c,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太府苟欲加害,而在我诚有以取之,则不可谓无憾;使吾无有以取之而横罹焉d,则亦瘴疠而
月读 2017年5期2017-05-12
- 荀子的人性论是否隐含“性善”思想?——从冯耀明著《荀子人性论新诠:附〈荣辱〉篇23字衍之纠缪》说起
情感欲望由于缺乏礼义的安置,而导致人在现实生活中一味顺人之欲、纵人之情,最终导致社会出现混乱的状态。而荀子之所以言“性恶”,一方面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实际生活状态而做出的经验式的把握,一方面是为了彰显礼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做出的理论预设。更有一些学者指出,荀子亦肯定人性中先天本有推动人为善成圣的能力,因而,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照,荀子人性论中实际隐含着一种“性善”思想。②笔者注意到冯耀明《荀子的人性论新诠:附〈荣辱〉篇23字衍之纠缪》一文。作者作此文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3-09
-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义”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义”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公红艳(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礼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然而,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礼义丧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社会缺少了和谐,趋向于不稳定。文章通过结合儒家经典对“礼义”思想进行了阐释,针对了当代人礼义品行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传统文化;“礼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一、“礼义”思想的基本内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年6期2017-03-08
- 美轮美奂
用人。他对外提倡礼义,各国都停止用兵,而和晋国友善起来。有一次,他的新屋落成了,晋国的大夫都送礼祝贺。有个叫张老的人对赵武说:“好极了,建筑多么高大宏伟啊!好极了,装饰多么美丽精致啊!”赵武在晋国的地位和威望都很高,做大官的住高楼大厦本来也很平常,但由于他一向提倡礼义,崇尚朴素,一旦建造这么宏大的新居,又装饰得这么精致,这与他的言行不相称,所以张老对他的贺辞,实际上是含有讽刺的意思。后来的人,将张老所说的话简化成“美轮美奂”一句成语,用来形容高大宏伟的建筑
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2016年12期2016-12-22
- 礼义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730050)礼义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马云霞(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义是礼的灵魂。礼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准则相一致,开展礼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和睦思想、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仁爱教育、塑造良好形象。高校应在课堂教学、专门的礼仪教育以及各项活动中,注重对传统礼义精神的深入阐释,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营造尊礼、行礼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3期2016-03-13
- 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价值探讨
词:武术;礼仪;礼义;价值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83-02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礼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文明的深厚人文内涵和历史积淀,“礼”文化在海内外得到广泛传播并对世界各民族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使中国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的“礼”文明,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相传当时周公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以至后来得到孔子、孟子、荀子等人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2015-09-18
- “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
法应该是吾国是“礼义之邦”。于是,又有人质疑:礼义之邦就是文明之邦吗?先秦“礼义”,核心是“尊君抑臣”——它是解决不普通的而且不平等的人之间如何相处这一问题的。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在政治体系之中强调的是等级差异,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文明。如果我们把当代公共生活中的文明建设,寄托于对古代“礼义之邦”的文化自信,这个思路也许本来就错了。看来,真有探究一番的必要。在讨论我国是“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之前,首先需要探究一下“礼”的缘起。“礼”的缘起诚然,质疑
唯实 2015年7期2015-07-24
- 发乎情,止乎礼义——文艺创作的理性自觉
:文艺创作“止乎礼义”有多重合理性:首先,“礼义”与自然情感不矛盾,而“止”并非“禁止”之意而是强调文章要有所“持”,“礼义”对于情感表达是有益的。其次,从艺术性来说,有节制的抒情更符合创作原则。再次,从思想性和社会影响来说,“止乎礼义”能使作品包含更丰富的审美层次和教育意义。关键词:礼义;抒情;止 ;创作;理性一、“礼义”对抒情的积极意义文艺创作源于情感,文艺作品以真情动人是不言而喻的。提到“发乎情,止乎礼义”,追求思想自由之人士或许或会自然将其等同于守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2015-05-30
- 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
摘要〕 荀子关于礼义与性情之关系的思想,对于当代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通常将荀子的性情论与礼义积伪论对立起来,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们发现,荀子思想是从“礼以养情”出发的。情有两种:有待之情与无待之情。这两种情又分别联系着有待之性与无待之性。首先,性情论中有待与无待的区别,给出了礼义的来源——忧患之情;而礼义又反过来滋养了性情,从而塑造了一种君子人格——“悫”或“材悫”。于是,有待与无待的鸿沟在礼义实践中得以被超越。因此,荀子的性情论与礼义积伪论之间存在着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1期2015-03-31
- 论荀子“礼义”话语的三个层次——与佐藤将之教授商榷
汇于人类社会,使礼义成为整全性的叙述。此书将“礼义”逐步编织为“文理”,来约束帝王的行为,使其符合“天”的要求。一方面,这是为了回应荀子为“统治者”立论的质疑;〔2〕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也突破了以往“伦理论辩”与“政治分析”二分的宏观架构,〔3〕而把政治、伦理、自然统合在“礼”上。从人的修身“尽善”到地上的社会“挟治”,以至“以德配天”,天地人都统摄于“礼义”的话语中。三才的融贯依篇章次序而逐步加深,并遵循着“人”的主线,在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中同时证成伦理的“
学术界 2015年9期2015-02-25
- 略论荀子的孝道观
,提出了孝道遵从礼义、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等主张。一、孝道遵从礼义荀子生活于群雄逐鹿的战国末期,争夺、残暴、淫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辞让、忠信、文理则不能生存于世。荀子从其亲身经历体会到人性之恶,认为善都是伪的。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2-21
- 《春秋》礼义,治国要旨《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秋》礼义,治国要旨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①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②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
月读 2015年1期2015-01-21
- 早期儒家“用财有制,节之以礼”的用财思想
礼制规定,倡导以礼义节制消费欲望,以礼义规范消费行为,以礼义决定侈俭取舍的伦理等级消费观。以“用财有制,节之以礼”为中心,早期儒家的用财思想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消费思想体系,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些闪光的经济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儒家;礼义;节欲;用财;侈俭本文拟以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荀子为重点,对儒家用财思想的主要论点及在生成和演进中的特色进行阐释和分析,以进一步认识儒家伦理思想在用财即消费问题
数字化用户 2014年20期2014-10-21
- “礼义之邦”的礼义精神重建*
学派都比较重视“礼义”精神的教化培养。如管子主张“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荀子重视“隆礼贵义”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在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重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之时,非常有必要重建礼义精神,重树“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以彰显“文明之邦”的风采。“礼仪之邦”与“礼义之邦”近读一文:“岂止一字之差——‘礼义之邦’考辨”,该文通过大量统计资料与文献考证,认为“礼仪之邦”之说是一个错误,应为“礼义之邦”。①该文认为:“礼仪”一般就是指具体的礼节、礼
江海学刊 2014年1期2014-04-16
- 落实还是消解?
——荀子“君主—礼义”关系思想之政治哲学考量
——荀子“君主—礼义”关系思想之政治哲学考量储昭华,张晓明(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与其整个思想体系一样,在关于君主与礼义问题上,荀子也通过综合法家、墨家及儒家思想,确立起意欲使二者既相克又相生的循环统一理路:一方面,以礼义规范、制约君主,维护社会秩序,范导、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尊君确立君主的主宰地位,为这一价值的贯彻落实找到现实的动力与途径。这一思想对儒家其后赢得独尊地位有着决定性影响,也构成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从政治
邯郸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4-08
- 《荀子》中“道”的内容的探讨
,是因为先王根据礼义来使所有人各得其分。《荣辱》也提到,使民众“相群居”、“相持养”、“相藩饰”、“相安固”的,正正就是“先王之道,仁义之统”。“相群居”、“相持养”、“相藩饰”、“相安固”虽然稍有不同于“生养”、“班治”、“显设”和“藩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两者论述的,是同一套群居规范。那么,“群居和一之道”和“先王之道”也就是荀子心目中的“道”。并且这个“道”的核心内容就是“仁义”或者“礼义”。实际上,《彊国》篇就曾记载荀子提及“道也者何也?曰:礼让
邯郸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荀子心论探析
此外,心的修养,礼义的外在规范和圣人的教化让心能保持清明,实现内在超越,实现以心治性,使人达到知行合一,最终实现人性由恶向善的转变。荀子 心 认知之心 以心治性心的观念在荀子的哲学思想里占有重要地位。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天生就有对于物质生活的欲求,“生而有欲”是人的本性之“恶”,而这些是违背道德礼义规范的。因为人性这种向恶的趋向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所以人们需要避恶从善,而心就是人实现由恶向善的内在契机。心作为一个官能本身具有好利之欲,使人的向善的道德能
史志学刊 2013年3期2013-04-10
- 试论《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的表现手法
女之际,亦当量度礼义而行也。《诗经原始》:首章借涉水以喻涉世,提出深浅二字作主,以见涉世须当有识量,度时务,知其深浅而后行。皆着眼于“深浅”二字,前者以水之深浅喻“男女之际”的“礼义”之“深浅”;后者以水之“深浅”喻“时务”之深浅,相同之处是“深浅”为二者行事的依据,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诗集传》:比也。夫济盈必濡其辙,雉鸣当求其雌,此常理也。今济盈而曰不濡轨,雉鸣而反求其牡,以此淫乱之人不度礼义,非其配偶,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09年5期2009-01-08
- 蛇头之路
出声来。“我是苏礼义,今晚船刚到岸,特来看望你们。”来人说着,在烛光下,沈雨莲和孔谷兰看清他果然是台湾的苏老板,不由得长吁一口气,身子快瘫了下去。苏礼义慰惜地说:“请沈小姐节哀,蒋老弟一生豪爽,他在天之灵一定会保佑你前程坦荡。这是10万块钱,你先拿去分给那些债主吧。死者无法复生,就让蒋老弟一身轻松地到天国去吧!”都说人走茶凉,想不到蒋光头竟交了个如此仗义的朋友。沈雨莲用感激的目光第一次打量着这个不速之客:苏礼义很年轻,外表斯斯文文,活脱脱的一个白面书生,难
故事林 2006年7期2006-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