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用财有制,节之以礼”的用财思想

2014-10-21 20:07王贞
数字化用户 2014年20期
关键词:礼义儒家

王贞

【摘 要】早期儒家以孔、孟、荀为代表,在肯定消费作为人的本性同时,强调从礼制出发,国家的财政支出和社会各阶层消费行为都应严格遵照等级名分的礼制规定,倡导以礼义节制消费欲望,以礼义规范消费行为,以礼义决定侈俭取舍的伦理等级消费观。以“用财有制,节之以礼”为中心,早期儒家的用财思想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消费思想体系,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些闪光的经济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礼义;节欲;用财;侈俭

本文拟以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荀子为重点,对儒家用财思想的主要论点及在生成和演进中的特色进行阐释和分析,以进一步认识儒家伦理思想在用财即消费问题上的发挥和表现。

一、富贵之欲,礼义节之

先秦儒家并不否认人皆有欲的合理性,但是都主张要用反映名分等级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生理欲望和消费需求进行节制,保证国家的财用支出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符合礼义的限定和要求,从而维护等级社会秩序的稳固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之间的和谐。

在节欲问题上,荀子的思想尤具特色,也是其用财思想的主要论题。他一方面也承认人生而有欲,“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荀子·性恶》)这些欲望是人类性情的一种表现,属于客观事实,它们具体表现在: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荀子·性恶》)

在荀子看来,一方面人们的吃穿等消费欲求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客观本性;另一方面,这些消费欲望还具有无限性,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欲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而且会因“不知足”而永无止境。因此,他认为人的欲望虽是秉承自然的天性,但追求欲望满足的行为必须受到理性的支配与节制,以实现“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荀子主张以“礼”来调节人的欲望,就可以使无尽的欲望得到限定,对不能消除的欲望予以节制,所谓“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正是从人的欲求出发,荀子针对但当时社会情势,提出“制礼明分”,以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上对人的消费欲望进行限定和节制。

二、用财之道,礼义为本

礼义在古代具有极大的社会作用。礼规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等级名分,并依照等级名分对人们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义又以内在的道德追求对人们自身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进行约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十分强调礼义的重要,在用财上积极推崇社会伦理制度和道义的规范和约束,以礼义作为衡量用财之量和度的根本。

荀子提出用财以礼,将等级消费观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他还主张用等级消费来处理“欲”与“物”之间,也就是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荀子认为社会群体之间因为身份和等级地位的不同,各自的消费也应该有所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品供应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在此意义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当然是人情之所同欲,但如果人人都从天子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婚也。” (《荀子·荣辱》)因为“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 (《荀子·富国》) 如果人们的消费等级并无区分,那么在自然欲望的驱使下其消费需求也会不断膨胀,一旦满足不了供应,必然会导致社会纷争甚至国家灭亡。对此,他提出以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礼制为核心来划分不同社会群体的消费等级,这样才能“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和谐。这显然继承延续了孔孟儒家的等级消费思想,引导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调节消费欲望,使不同等级的人各得其宜,从而达到消除争乱,物、欲平衡的目的。实质上是为了维护以统治阶级的消费欲望为主导的等级消费格局,但荀子把按等级消费看做是处理“欲”与“物”的矛盾的手段,以调剂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一定意义上说已经看到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三、侈俭取舍,礼义为先

崇俭节用,是古圣先贤的共同理想。要财源不竭,必须以节用为保证,否则难免会入不敷出。但是与墨家不同,在侈俭问题上儒家是以等级名分制度作为判定依据的。强调“奢不违礼,俭不伤义。”越礼即为奢,循礼才是俭,而且虽然尚俭,但并不是有悖礼义的过度节俭,儒家强调以反映等級名分的礼义为标准的节用消费观。

荀子总结和发展了孔孟以及先秦其他诸子学派的学术思想,提出了更为辨证的侈俭观。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应嗜欲有节,用财有制。即使统治阶级也不能超越礼义的限定而贪求侈靡享乐,只有“强本节用”,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国裕民。同时他还认为节俭是为了有备无患,为将来消费做准备。“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善藏其余。” (《荀子·富国》) 即倡导国家应依礼节用,使人民手中保留充裕的剩余产品以备将来改进和发展再生产,只有“节用裕民,善藏其余”才能“固本”,提高社会生产率。他在《荀子·荣辱》提到:

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後,而恐无以继之故也?於是又节用御欲,收歛蓄藏以继之也。是於己长虑顾後,几不甚善矣哉!

人民尽管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消费条件,但是却依然崇俭节用而不消费殆尽,这是从长远考虑以待将来再生产之用,否则如果过度消费就会使财源陷入枯竭,对再生产具有破坏作用。所以说,荀子节用为本的思想虽然也从礼制出发,但是能够把消费与再生产联系起来,强调消费积累对再生产的制约作用,不仅相对于先秦其他思想家前进了很大一步,而且在封建时代也是具有很大先进性的经济发展理念,将儒家的消费思想在封建伦理等级消费基础上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论,儒家围绕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形成了礼义为中心,用财有制、节之以礼的消费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是为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服务的,体现了传统伦理规范对社会消费的等级要求。儒家的用材思想是在自然经济下形成的传统消费模式,其节用、克俭等消费理念难免会在时代和阶级笼罩下带有消极性和保守性。但作为最早的消费思想,经过孟荀等儒学家的发展,在历史的演进中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消费思想体系,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占据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中蕴含的辩证经济理念,诸如处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消费推动再生产的运行等,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礼义儒家
知命
儒家信观念的涵义演变及其社会生活基础考察
涂人何以为禹
麟溪水长流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贝淡宁:儒家重视对社会的责任
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