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2018-09-25 09:42张慧菱韩丽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2期
关键词:礼义论语

张慧菱 韩丽华

摘要:《论语》中的诚敬之道,包括礼义之道、诚信之道、恭敬之道、忠恕之道等内容。《论语》中的诚敬之道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礼义避免纠纷,诚信增加信任,恭敬赢得尊重,忠恕促进和谐。诚敬之道是建设和谐有序的美德中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哲学基础。

关键词:论语;诚敬;礼义;誠信;恭敬;忠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258-04

《论语》中有很多修身做人的优秀思想,其中的诚敬之道就是培养优秀品格的重要依据,它包括礼义之道、诚信之道、恭敬之道、忠恕之道等内容。《论语》中的诚敬之道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诚敬之人能做到礼让、诚信、恭敬、忠恕。礼义避免纠纷,诚信增加信任,恭敬赢得尊重,忠恕促进和谐。诚敬之道是建设和谐有序的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哲学基础。

一、《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一)礼义之道

在《论语》中,礼的地位非常重要。不懂得礼义,就无法立身处世。“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子张》)可见,礼是立身处世之本。“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恭敬而不懂得礼仪就会徒劳;谨慎而不懂得礼仪就会拘谨;勇猛而不懂得礼仪就会作乱;直率而不懂得礼仪就会说话尖刻。君子应该为百姓做榜样。君子厚待自己的亲人,百姓中就会兴起仁德之风。君子不抛弃旧友,百姓就不会待人冷漠。所以我们做事要遵守礼节,奉行节制,不能肆意僭越、我行我素。

《论语》对礼节有严格的要求。守礼义,是君子做事的一条原则。“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君子无论做任何事,都把道义作为根本,用礼节去推行它,用谦逊的语言去表达它,信守承诺去完成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举止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德。只要坚持这样做,天下都会归于仁德。这完全取决于自己,不在于别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不符合礼的事情,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所以说,守礼就是要节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标准。只有守礼才能做到仁爱。

礼义是立身之本。“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若不懂得礼义,就无从在社会上立足。“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守礼,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古代圣王就是以礼义为治国根本。但是这种和谐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无原则的,和谐是以礼义节制为原则。

(二)诚信之道

《论语》认为,诚信是世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世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在外就要与兄长、姐妹和睦相处,行为严谨而讲信用,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道德实践做得好了,若还有精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看出,孔子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学习知识只是其次。

《论语》中的“诚信”之道,主要体现在做人和治国两个方面。

在做人方面,如果做不到守信,是寸步难行的。只有守信,才可以畅行无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做不到诚信,就不能做成什么大事,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根本无法前行。“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说话忠实、守信用,行为坚持恭敬,即使在边远之地也能行得通;反之,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无论站立还是坐车,无论何时何地,“诚信”的字眼始终像在眼前。只有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

在治国方面,《论语·学而》中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理一个大国,需要严谨对待国家大事而信守承诺,节约资源而爱护官吏,使百姓按农时从事生产。可见,在国家事务上守信,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基本要求。“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君子要先取得百姓的信任,然后才能役使他们为自己劳作;如果没有取得百姓的信任就去役使他们,他们就会认为君子在虐待自己。君子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能劝谏他们;如果没有取得君主的信任就去劝谏他们,他们就会认为君子在诽谤自己。可见,信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如何做到诚信,《论语·泰伯》中说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端正自己的脸色,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了。端正言语,这样就不会粗俗和僭越礼节。

(三)恭敬之道

“恭”是《论语》中君子的必备素养。“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使自己的行为恭敬,侍奉上级要严谨认真,治理老百姓要给予恩惠,役使老百姓劳作要符合道义。“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仁爱之人能够实行五种美德:恭敬、宽容、诚信、聪敏、恩惠。恭敬就不会使自己受辱,宽容就能得到人心,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聪敏就会有功劳,恩惠就足以使唤人。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恭敬都居于首位,足见“恭敬”之道在修身做人中的地位。

保持谦逊才能做到恭敬。君子宁可变得寒酸,也不放弃“恭”的态度。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行事奢侈放纵就会使自己不谦逊,行事节俭保守就会寒酸。与其使自己不谦逊,宁可寒酸。《论语·述而》中对孔子这样描述道:“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却不凶猛,恭敬而又安详。孔子作为君子的代表,一直保持恭敬的行事态度。

“敬”是《论语》中的一种处事态度,有恭敬、严肃的意思。“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居于上位却不待人宽厚,对待礼节却不恭敬,参加丧礼却不哀伤。这种表现,是圣人都看不下去的。“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士人在危险面前能舍弃生命,看到好处能思考是否符合道义,祭祀时能想到内心恭敬严肃,参加丧礼能思考自己内心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做到恭敬了。恭敬是没有掩饰、没有伪装的真诚态度。

《论语》在“敬”的方面对人们提出了许多要求。首先,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要做到“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现在的孝,是能赡养父母。至于家里的犬马,也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孝敬父母与饲养犬马就没有区别。“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要委婉劝谏,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劝说,也要恭恭敬敬地对待父母,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为父母劳作而不心怀怨恨。尊敬父母,也是孝道对人们的要求。

恭敬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正确态度。“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能够做到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是舜。他只是恭敬莊严地坐在王位上罢了。像舜那样,即使身居高位,也不抛弃恭敬的态度,正是治理好国家的一个前提。“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论语·卫灵公》)一个人用智慧能够得到利禄,如果他的仁德不能够守住,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即使用仁德能守住,如果不保持严肃庄重的态度去治理百姓,也一定会使百姓对他不敬。“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侍奉君主,要先严肃认真地为其办事,然后再领取报酬。无论是做人还是处理国事,都要保持恭敬的态度。

(四)忠恕之道

在《论语》中,“忠”是与他人交往必备的优秀品质。“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教育学生的四项内容,“忠”便位列其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的道,用一个思想去概括,就是忠、恕的品质。由此可见,“忠”和“恕”都是孔子思想的精髓。

“忠”的具体表现,首先表现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每天要自我反省多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思考自己为他人办事是否忠心。“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其中一种就是: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思考是否忠诚。不过,对朋友的“忠”也是有底线的。在《论语·颜渊》篇中,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对待朋友,忠诚地劝告他,正确地引导他,如果他不听,就不要再管他,否则就是自取其辱了。这就是说,忠诚劝告也要有度。

“忠”还表现在臣子侍奉君主的态度中。“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爱一个人,才为他效劳。效忠于一个人,才劝告他。“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主用礼节来对待臣子,臣子用忠心来侍奉君主。“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居于官位却不懈怠,为君主做事保持忠心。这就是治理政事的正当态度。

二、《论语》中诚敬之道的当今社会意义

(一)礼义避免纠纷

当前社会道德堕落,开车路怒症、网络互骂、遇事大打出手等道德堕落的现象层出不穷。在当代激烈的竞争中,很多人为了获取私利或是出人头地,粗暴横行;而有些人对自己的竞争对手礼貌地谦让,却被当成不适合竞争的人。整个社会由于缺少礼节而社会纷争加剧。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就需要弘扬礼让精神。守礼谦让才能解决社会纷争的问题。解决道德堕落的问题需要加强道德建设,而礼让就是道德的重要因素。

首先,守“礼”对提升个人修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了。“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恭敬接近于礼之道,就能够使自己远离耻辱。礼让,有利于提升公民的个人素养,使公民不致偏离正道。

礼义对于社会的意义也十分重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他们就只能免于犯法却不懂得廉耻;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法来约束百姓,他们不仅会懂得廉耻,而且会遵守规矩。这就是说,德治比法制更根本有效。德治的范围很广,在法制所不能管辖和涉及到的生活细微之处,在需要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地方,德治能发挥很好的教化和自我约束作用。用礼义治理社会,可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任何事情如果没有礼的约束,都会偏离正道。守礼能够发挥君子的榜样作用,带动全社会兴起仁德之风。

德国有一座小城波恩,城内的马路从不设置红绿灯,但小城的交通却井井有条:汽车前方如果有行人正穿过马路,司机会自觉地放慢车速,使行人安全通过;有时,司机和行人还会相互致意。正是司机和行人的相互礼让,使整个小城充满了和谐的气氛。这就是礼让带来的社会和谐有序气象。

(二)诚信增加信任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有“立木为信”、“一诺千金”的优秀传统,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提出“诚信”的要求。诚信有利于社会关系的改善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诚信,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学习、践行道德的过程。“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一个人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做到言而有信,这本身就是在学习、践行道德。

诚信,有利于公民理解、配合政府的工作。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在谈到如何从政时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把“信”看做最重要的一点,并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老百姓没有诚信,就无法在世上立足。《论语·子张》篇中也提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政府上下级之间的信任,都是政府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政府为人民服务要做到诚信,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才能有公信力,这样,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然而,在物质生活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诚信的缺失越来越严重:许多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向食品中添加大量有毒物质;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原本是为了检验公民的专业素质,却有人弄虚作假,肆意舞弊;各种诈骗的案例数不胜数……诚信的缺失导致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淡,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发扬诚信精神,摒弃言而无信的作风,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恭敬赢得尊重

與人为善、谦逊恭敬能提高公民的个人修养。《论语·宪问》篇中,子路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修己以敬”的做法。修养自己,使自己保持恭敬的态度,是君子之道所必需的。

恭敬待人,能改善公民的人际关系。“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行为恭敬,符合礼义,能够使公民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使自己远离耻辱。然而,在网络和现实中,有些人动辄冷言冷语,脏话连篇,完全背离了恭敬之道,这不仅使他们自己蒙辱,更使社会上人际关系日趋冷淡,使人们的心灵日渐污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君子谨慎做事而不出差错,待人恭敬而遵循礼节,四海之内的所有人都是他的兄弟。只有每个公民都待人恭敬有礼节,才能在社会上形成和谐的氛围,改善人际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人民做事心存恭敬,也是政府人员工作的必备品质。“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内心恭敬而做事简洁,来面对老百姓,这是正确的从政方法。政府官员只有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弄虚作假,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反对贪污腐败之风,才能打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府,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四)忠恕促进和谐

孔子的为人之道,总起来说就是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诚、宽恕作为孔子之道的精髓,对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忠诚,主要体现在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下级对上级、个人对国家等方面的忠诚。夫妻之间的忠诚,是维系一个家庭的关键因素。朋友之间的忠诚,是友谊长存的重要前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忠诚对待朋友,交友就要结交道德高尚的朋友。“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平时在家里恭恭敬敬,做事谨慎小心,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那种地方,也不能被丢弃。

下级对上级的忠诚,主要体现在下层党政机关人员或公司职员对领导的忠诚。“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身居官位不懈怠,对待上级领导人要做到忠诚。当前有许多下层党政机关人员或公司职员,对上级领导阳奉阴违,表面上听从领导指挥,暗地里却耍心机、搞小动作,对社会或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个人对国家的忠诚,是国家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官员对待老百姓能做到庄重、孝慈,老百姓就会恭敬、忠诚。官员是人民的榜样。当今社会的许多官员、党员,表面上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暗地里却贪污腐败,行贿受贿,走后门,搞权钱交易,为了个人私利甚至出卖国家利益。可见,忠诚是社会和谐、国家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种虚伪、背叛的行为,应得到相应的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

宽恕,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然而,当今社会中,人们却越来越不懂宽容。有的熟人或路人之间,一言不合便起口角,甚至拳脚相向;马路上,有些开汽车的互相斗气,不肯为对方让道,发生纷争,甚至造成车祸;遇事斤斤计较、互不相让、继而引发的血案也层出不穷。“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宽恕,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护。人们学会宽恕,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践行“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创造条件。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是我们塑造君子人格、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依据,对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论语》中的诚敬之道,是建设美德中国、美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哲学基础和依据。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和谐稳定、公民有德的社会做保证和目标,《论语》中的诚敬之道所包含的礼义、诚信、恭敬、忠恕等优秀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春秋)孔子,著.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礼义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荀子正名思想探析
涂人何以为禹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