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义”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

2017-03-08 14:43公红艳
关键词:礼义思想文化

公红艳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义”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

公红艳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礼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然而,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礼义丧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社会缺少了和谐,趋向于不稳定。文章通过结合儒家经典对“礼义”思想进行了阐释,针对了当代人礼义品行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传统文化;“礼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一、“礼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礼”、“义”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被称为“国之四维”的“礼”、“义”、“廉”、“耻”,“礼”、“义”居于前两位;作为中国伦常的道德规范,即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礼”、“义”也均在其中。 古语中“礼”的主要含义有:第一,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行动准则。《群书治要·汉书》讲:“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1]第二,指礼貌,礼节。《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讲:“礼人而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2]古语中“义”的主要含义有:第一,是指合宜的道德、行为、道理。 《左传·隐公元年》讲:“多行不义,必自毙。 ”[3]《孟子·告子上》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能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4]第二,正义、道义。《孟子·尽心下》讲:“春秋无义战。 ”[4]“礼”、“义”本为儒家等学派的两个价值与道德范畴,其连用在先秦文献中已经比较多见。“礼义”连属作为一个词组,表示的含义有“礼义廉耻”、“礼义教化”等,丰富和提升了其作为单个词原有的内涵。

(一)礼义者,人之大端也

《礼记·礼运》讲:“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5]礼义是做人的头等大事,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是规范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人们用礼义来讲究信用,团结彼此,促进社会和谐有序;人们把礼义作为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强调礼义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凡是国亡家破身败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抛开了礼义。儒家对礼作了综合阐述,形成中国的礼文化系统,“礼义”思想是中国礼文化的精神统帅和核心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讲礼义就会顺利融入社会秩序之中,人人讲礼义,就会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就是古人理想的太平盛世。《礼记·冠义》讲:“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5]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在于有礼义。要做到有礼义应该从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作起,只有做到了这些,礼义才算完备。

(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被称为“国之四维”。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6]《群书治要》的《管子·牧民》指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7]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指向社会道德,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是治国的纲领。关于礼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孔子也有深刻的认识,《论语·为政》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8]治理国家只靠法制和刑法是不行的,老百姓只是畏惧刑法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礼义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规范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这种统治才是最稳定最和谐的。因此,作为统治者,要将礼义作为治国的具体方略来进行构建,赋予新的内涵,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二、不知礼,无以立

礼义是安身立命之根本,《论语·尧曰》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8]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义,就不能立身处世;不知道讲信用,就无法了解别人。”礼义是安身立命之所在,孔子认为君子立身处世要做到“知命”、“知礼”、“知信”,培养君子人格,以治国安邦平天下。

(一)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义之本在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尊重别人和社会。而自尊,先要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尊重自己,首先要求言行要得体,所谓“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5]指的是要自重、自爱,不夸夸其谈,让人感觉轻浮;也不要向人献媚,任其驱使,自甘屈辱;也不要迁怒于人,发泄私愤。要按照“礼义”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君子品格。

(二)以谦敬礼让待人

《道德经》第38章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9]礼是最后界限,失礼则天下大乱。现在的社会到了失礼的严重地步了。例如,“路怒症”,虽说是汽车时代一个世界通病,但如果双方谦敬礼让,各自退让一步,态度诚恳地进行沟通,既不会得罪人,而且容易被对方接受、采纳,打人事件或许可以避免。再如,2013的韩磊摔婴案,韩磊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纠纷,迁怒于无辜的幼儿,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由此可见,当今社会已经到了失礼严重的地步了,只有人人谦敬礼让、善待他人、奉行讲礼义的传统美德,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温暖,充满友善,和谐有序。

(三)以礼义事亲谓之孝

“礼义”作为人伦精神的全体,是一种抽象的道德含义,需要通过具体的“孝”来实行;“孝”需要“礼义”来进行规范、引导。所谓“以礼义事亲谓之孝”,体现的正是“礼义”与“孝”的关系。《荀子·性恶》篇讲:“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从情性,安恣孳,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10]孝是遵循礼义的结果,孝来源于礼义,行孝是礼义的基本要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讲究孝道,树立感恩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仍然有很多人不知感恩、不讲孝道。例如,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有经济能力的子女之间互相推脱,不愿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借口工作繁忙,很少陪伴父母左右,致使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苦无依,内心凄凉。我们不禁感慨:不知何时社会道德竟如此沦丧,连最基本的孝也被遗忘,奔波忙碌的社会淡化了子女对父母的记忆。

三、礼义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自觉接受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规范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从而逐步养成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风范。

(一)规范仪表和体态

仪表和体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阅历修养、审美情趣和社会地位,仪表端庄文雅、体态落落大方之人,通常给人以深刻良好的影响。我们应该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仪表。

首先,衣着得体。衣着是自己良好形象的展示,同时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衣着得体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穿戴整洁。穿着整洁的意识形成优雅从容的风度,而衣衫褴褛、衣冠不整使人感觉龌龊、猥琐和局促不安,缺乏尊严和庄重感。第二,着装要与自己的职业、场合相协调。正式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给人以庄重感和和谐感;家庭生活中,可以休闲、轻便些,以便于和家人沟通感情,营造轻松、温馨的气氛,但也不能穿睡衣拖鞋外出,那是不雅和失礼的。

其次,体态优雅。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是体态优雅的基本要求。站立时不要过于随便,弯腰驼背、耸肩、双腿弯曲或不停颤抖等都会影响站姿的美观。站立时上身可以稍稍前倾,以示谦恭。可以采取垂手式,即双臂自然下垂,双手放在身体两侧,下半身双腿靠拢的站立方式。也可以采用握手式,即双手搭握,稍向上提,放于小腹前。双脚前后略分开的站立方式。身斜体歪、两腿交叉站立、双手插腰、以手抱胸等都是不雅观和失礼的姿态,这样会破坏自己的形象。优雅的坐姿传递着自信、友好的信息,显示出高雅庄重的良好风范。

(二)言行得体

言谈举止是反映人的涵养的一面镜子,言行得体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言行得体的人更值得信赖和尊敬,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

首先,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讲礼义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讲诚信,以诚待人应该说是最大的“礼”。诚是礼的基础,若一个人不讲诚信,行什么礼都是假的。诚信就是对他人开诚布公,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同时,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人们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社会道德还是有很大进步的,但就明礼诚信而言也存在不少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必要条件,信用缺失会严重阻滞着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理念。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成员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些失信行为主要是由个人素养问题引起的,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加强对人们的教育,提高其思想素养。《论语·颜渊》讲:“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8]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做人要言行一致,说话要守信用,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做一个讲信用、值得别人信赖的人。

其次,在言语方面不夸夸其谈、妄自尊大,要谦虚恭礼。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庸言》中讲“置虚器于水中,未充则唱,既充则默。”那些所学不多的人,常常自我吹嘘、夸夸其谈;而那些经纶满腹、博学多识的人则谦虚有礼、不尚空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要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自吹自擂,更不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论语·述而》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看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就应该努力向他们看齐,正视自己知识不足的事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以充实自己。

再次,以礼义之心待人。《弟子规》讲:“勿谗富,勿骄贫”。[11]“谄富”和“骄贫”是一般人的通病,如果不加强修养很难摆脱这个人性的弱点。人若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就会不择手段去攫取财富,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来,最终害人害己。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即使暂时物质上贫乏,也不能谄富,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不断地砥砺自我。要培养君子人格,心存礼义之心,取得物质财富要有原则,要合乎道义,有益于社会和人民,否则富贵对君子犹如浮云。

以礼义之心待人也要谦和礼敬,不因小事而发怒,更不能迁怒于人。礼义最好的表达莫过于恭敬二字,内敬外恭,平等有礼,能促进人与人的交往和友谊。《孟子·公孙丑》讲:“辞让之心,礼之端也。”[4]谦让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在与人的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在人们的交往中,也要谦和礼敬,不因小事而发怒,也不能迁怒于人。与人相处包容忍让,不迁怒于人、发泄私愤,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人明辨是非善恶提供了基本的遵循。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如“言必信,行必果”,做人要言行一致,说话要守信用,说到做到,不能出尔反尔,失信于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诚信”理念是一致的;“勿谄富,勿骄贫”要以平等之心待人,不谄媚富人,也不轻视穷人。“言语忍,忿自泯”,言语要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迁怒于人、发泄私愤,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怨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8]要时刻以礼义思想规范自身言行,视、听、言、动都要合乎礼义的要求,不要肆意僭越,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讲的“友善”的要求。在这些具体的小事中无处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当代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参照上述要求,真正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四)投身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 《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复兴等各个方面,以“礼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复兴以道德的表现形式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社会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义思想。当代人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应该积极接受以“礼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归属感、自尊感、自豪感,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人格。若社会上人人都讲礼貌、讲道义,奉行讲礼义的传统美德,则我们的社会就充满温暖,充满友善,和谐有序,我们这个充满和谐友善的国家之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弘扬“礼义”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符合民族复兴、国家繁荣的需要,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1][唐]魏征,褚遂良,虞世南,等.群书治要·汉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清]阮元.春秋榖梁传注疏[J].十三经注疏(第五册),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清]阮元.春秋左传正义[J].十三经注疏(第四册),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清]阮元.孟子注疏[J].十三经注疏(第五册),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清]阮元.礼记正义[J].十三经注疏(第三册),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唐]魏征,褚遂良,虞世南,等.群书治要·管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7][唐]魏征,褚遂良,虞世南,等.群书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8][清]阮元.论语注疏[J].十三经注疏(第五册),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国学整理社.老子注[J].诸子集成(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国学整理社.荀子集解[J].诸子集成(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清]李毓秀.弟子规[M].李逸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淮北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精品课程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16jpkc03)

公红艳(1991-),女,山东泰安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礼义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麟溪水长流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