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

  • 新安医家汪机之学受朱丹溪的影响*
    医学原理》等。朱丹溪(以下简称“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元代浙江义乌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对后世影响巨大。丹溪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而且在临床上以善治“气、血、痰、郁”诸杂病而著称。明代医家王纶在《明医杂著·仲景东垣河间丹溪诸书孰优》中认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一以贯之,斯医道之大全矣。”[2]因此,丹溪之学对后世影响甚大,明清许多新安医家推崇丹溪的学术思想,汪机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笔者

    中医药导报 2023年10期2023-12-20

  • 丹溪湿热痹辨证施治理论探要*
    310053朱丹溪,名震亨,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学派代表人物。丹溪幼时研儒学并深精“素难”,不惑而志于求医。师从罗知悌,故继承河间之旁,亦别通补土、攻邪等各家学说,融会贯通,奉滋阴大法为圭臬,提出“阳有余阴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等理论,并注重以气血痰郁论治杂病。在痹证治疗方面尤有独见,首命“痛风”之名,并以风湿热为其主要病机。痹证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1]。自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10期2023-12-17

  • 丹溪滋阴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00700)朱丹溪(1281~1358年),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讳震亨,字彦修,号丹溪。其提出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及补阴降火法在医学界影响很大,后世尊其为“滋阴派”创始人。丹溪滋阴思想对历代医家影响深远,其学说在中医历代医家的学术争鸣中得到了发展完善,并深刻地指导了临床实践,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1 丹溪滋阴思想1.1 丹溪滋阴思想的形成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朱丹溪滋阴思想之形成。一是其师承关系。朱丹溪直接受业于名医罗知悌,罗知悌为河间再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2期2023-04-05

  • 基于朱丹溪学术思想从气、血、痰、郁论治胃癌
    210009)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浙江义乌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滋阴学说,被后世誉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丹溪著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等,其弟子门人及私淑弟子根据其经验纂辑成《丹溪心法》。丹溪对杂病的治疗颇有心得,故有“杂病宗丹溪”“杂病规朱彦修”之说,其治疗杂病主要从“气、血、痰、郁”四个方面着手,对后世影响较大,明代王纶云:“朱丹溪治病不出气血痰郁。”胃癌是高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多,手术后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大,总体效果差。中医药在胃癌

    江苏中医药 2023年2期2023-03-22

  • 越鞠丸方名考证
    22)越鞠丸是朱丹溪所创制的方剂,首见于《丹溪心法·卷三》:“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1]此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5 味药组成,常运用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相关病症的治疗,临床运用广泛。现通常认为香附为君,治气郁;川芎、苍术、栀子、神曲为臣佐之品,分解血、湿、火、食之郁[2]。对于“越鞠丸”的方名释义,历代以来主要有按组成药物命名和按方剂功效命名2 种看法。一种认为“越鞠丸”方名取自栀子的别称“越桃”与川芎的别称“山鞠穷”,如《本草

    福建中医药 2023年1期2023-03-21

  • 连建伟疏肝安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征的治疗,遵循朱丹溪的学术思想,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浙江地域特点,总结并进行发挥,创制“疏肝安肠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一种类型,患者多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腹痛症状,同时伴有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便,且痛而欲泄,泄后痛缓[2]。根据其症状特点,连师认为该病当属中医学“泄泻”中的“痛泄”范畴。1 病因病机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生于江南,为现在的浙江义乌人。丹溪所著《金匮钩玄》及其门人整编的《丹溪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3期2022-12-07

  • 丹溪传承河间看金元胃阴学说发展
    江义乌人,又号“丹溪先生”,通过亲炙罗知悌而得刘河间之再传,又私淑张从正、李东垣等,可以说是继承河间,融合各家,作为“滋阴派”鼻祖著称于世[2],在其提出的“相火论”“六郁”“养胃滋阴”等观点中均可发现对河间学术思想的延续。本文拟探讨两者间的学术思想传承,并从中窥探金元时期胃阴学说的发展。1 理论重脾胃,观点一脉承中州脾胃运化水谷,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化生之精微滋养,因此河间视其为一身之本,如《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中提及:“土为万物之母,胃为一身之本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7期2022-11-23

  • 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培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个过程[2]。“丹溪学派”作为“浙派中医”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倡导以“滋阴降火”为治疗大法,被后世称为“滋阴派”[3]。浙江金华作为丹溪学派的发源地,丹溪文化底蕴深厚,是“丹溪学派”文化挖掘、整理和传承的区域研究中心。如何将“丹溪学派”的传承,融入中医规培教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术流派传承体系,加强中医规培医师的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构建相对完整的“丹溪学派”培养模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因此,项目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9期2022-11-18

  •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an Yao (丹溪纂要,A.D.1484),Yi Xue Zheng Zhuan (医学正传,A.D.1515),Gui Yang Min Jian Yao Cao (贵阳民间药草,A.D.1959),it has been recorded as Chinese folk medic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hlegm-heat cough,sore throat,dumb tone,and urination.Moreov

    TMR Modern Herbal Medicine 2022年3期2022-09-06

  •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单元的治理难题,丹溪社区通过集结社区基层治理力量和红色业委会全覆盖,探索出‘党建统领三委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形成‘我的小区我来管,社区工作靠大家’的治理氛围。‘丹溪栋长’正是基于此模式应运而生的。”北苑街道丹溪社区党委书记朱俊兰说。据介绍,丹溪社区致力于打造一支工作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热心公益事业的楼栋长队伍,通过居民推荐、投票选举等方式,2021年7月,157 名楼栋长正式聘任上岗。作为打通服务居民的重要环节,丹溪栋长在疫情防控、政策宣传、清村扫楼、

    浙江共产党员 2022年5期2022-06-08

  • 浅析朱丹溪相火论与卦爻象的内在联系*
    立的医理概念。朱丹溪是第一个系统论述“相火”的医家,对相火理论做出了极大贡献,以此为转折点,此后历代医家均会论及“相火”。笔者认为,朱丹溪能够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得益于“援易入医”的独特角度。1 以易学剖析《相火论》的必要性《周易》的象数思维自《黄帝内经》开始,便渗透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4]。金元时期医家开始有意识地援易入医,易学思想指导了当时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5],丹溪更是能够熟练地运用易理来解释医理[6]。《丹溪心法·序》言:“朱震亨氏,实

    中医学报 2022年5期2022-04-28

  • 从《金匮钩玄》解读朱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
    310012朱丹溪是“滋阴学派”的开创者,浙派中医的杰出代表。丹溪所处的年代,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大量香药(如丁香、沉香、檀香、胡椒等)进入国内,这些辛香温燥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伤津耗液之弊,使人体阴液匮乏,故丹溪著《局方发挥》批判温燥之弊,反对多服常服久服。丹溪认为人一生当中多处于“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且人之相火易妄动而煎熬真阴,而温燥之药更易伤阴助火,故丹溪力倡养阴学说,擅长滋阴降火之法。《金匮钩玄》为丹溪论述杂病治疗之专著,其养阴思想贯穿于杂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8期2021-11-30

  • 浅论朱丹溪的医易思想
    向临床[1]。朱丹溪作为金元四大家的集大成者,其医学理论极具易学特征,不仅丰富了易学的实践内涵、开拓了利用易学的新思路,也发展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从丹溪学术思想的源流历史、核心理论、引用或应用易学三个方面,探讨易学在丹溪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析丹溪学术思想的易学内涵,以加深对丹溪学术思想的理解,拓宽中医学的研究思路。1 丹溪医易思想的渊源易学对丹溪的学术思想乃至后世的丹溪学派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奠定了丹溪学术思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0期2021-11-30

  • 丹溪学派与雷氏医学的交汇融通
    。位于金华义乌的丹溪学派和邻近的衢州雷氏医学多有交融互鉴,以致难分难解,相辅相成,渐次提升。雷氏医学深受丹溪学说的影响,在融合中提高泛化,形成了兼收并蓄且独具特色的学术特色及体系。本文拟对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进行挖掘,并详细阐述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以期为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思路和方法。1 丹溪学派与雷氏医学之间的渊源1.1 地域邻近 丹溪学派与雷氏医学地域邻近,金华义乌地处金衢盆地东部,衢州地处金衢盆地西部,两地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7期2021-11-30

  • 浙派中医眩晕辨治思路探析
    症。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治病以痰为重,认为“诸病多因痰而生”[4]88以及“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4]79。其首创“无痰不作眩”[4]249理论,认为眩晕以痰为主因,“虽因风者,亦必有痰”[4]249。丹溪认为眩晕乃痰扰清窍之表象,其本源于痰。痰邪变化多端,性质不一,然致眩之痰,多以湿痰、火痰为主。湿痰者,因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水湿内生,凝聚而成,痰湿流窜全身,上蒙清窍则作眩;火痰者,因痰在体内蓄积日久,郁而化热,火性炎上,痰随气机逆乱于上,清窍被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0期2021-11-30

  • 戴思恭医事活动及其《推求师意》探微
    学,旁通诸家,得丹溪之赏识 1342年起,戴思恭随父与姻亲赵良本、赵良仁一起拜于朱丹溪门下。据《行状》记载:“时公才弱冠,从府君谒丹溪,即蒙期待甚至,医论竦动伦辈。于是公游丹溪门下二十余年。”[1]31曹作《墓志铭》曰:“公初及门……丹溪每与语辄奇之,遂告以濂洛授受之旨,微辞奥义,靡所不究。既而取诸家医书读之,了然心目间,别是非得失,若指黑白。”[1]34纵览《推求师意》,其论述涉及《内经》及张仲景、巢元方、孙思邈、钱仲阳、初虞世、陈文中、陈无择、张子和、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2021-11-29

  • 俊才彭遵泗:其人及其书
    0),字磐泉,号丹溪生,四川省丹棱县人。文学家、教育家彭端淑之弟,与彭肇洙(1701—1777)为孪生兄弟③。彭遵泗与兄彭端淑、彭肇洙齐名,人称“三彭”④。丹棱县齐乐镇(原丹棱镇)的“三彭路”,即以彭端淑兄弟3人命名。彭遵泗自幼好学,聪明过人。据彭端淑《雪夜诗谈》卷下记载,彭遵泗7岁能诗⑤。后与兄彭端淑、彭肇洙读书于本邑紫云寺,互为师友,又得外祖父、夹江进士王庭诏教诲,博览群书,学识大进。彭遵泗由科第入仕,虽有政绩,但仕途不顺。清雍正八年(1730)拔贡生

    巴蜀史志 2021年6期2021-09-23

  • 试从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谈老年养生
    字彦修,因居住于丹溪,故后人常称其为丹溪翁。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继承河间、子和、东垣等医家的学术精华,是中医滋阴学说的创立者,其提出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深远的影响。笔者在学习老年养生的古代文献时,对丹溪的老年养生思想有所管窥,试加以理解。1 “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涵义1.1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朱丹溪在其代表作《格致余论》中专列一篇《阳有余阴不足论》,以“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7期2021-01-11

  • 丹溪治痛泄方的源流与应用探究*
    泄一词最早见于《丹溪心法》中,并有“丹溪治痛泄方”的记载[1],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依据《医方考》所记载的“痛泻要方”沿用其名[2]。对于该方的出处和源流至今仍有混淆和不明之处,且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探究该方源流与应用如下。问题的提出1.关于丹溪治痛泄方痛泄是泄泻病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痛泻要方。该方由白术、白芍、防风、陈皮四药组成,临床上用于治疗痛泄,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6期2021-01-08

  • 丹溪“以阴阳为纲,燮理中焦为本”辨治水肿学术思想探析
    省义乌市人。世居丹溪之侧,以丹溪为号,后人尊称为“朱丹溪”“丹溪翁”,主要代表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注》《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等。学术思想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临床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善用滋阴降火之剂,被后世尊称为“滋阴派”。丹溪翁虽以“滋阴理论”著称于世,然在水肿分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丹溪心法·水肿》篇中丹溪将水肿分为风、气、血、虚4 种类型,在治疗水肿时着重从“脾虚”入手,以脾为本,恢复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01-08

  • 丹溪《格致余论》论治妇产科疾病探析
    46) 刘 政朱丹溪,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家,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丹溪先生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对妇产科疾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尤其对妇产科疾病中的转胞、产后脬损、胎自堕、难产、奶岩、乳痈有着较详细的论述,现探析于下。转 胞转胞是指妊娠小便不通,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妊娠合并尿潴留类似。该病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其云:“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丹溪对转胞的治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创新。1.病因病机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5期2021-01-04

  • 归字谣
    蕴。 父汗嘱咐丹溪要好好盯紧他,只是阿若看着舒蕴苍白的样子,对父汗的话嗤之以鼻。这般病恹恹的模样,还能翻了天?想必丹溪也是这般认为的,所以,这个任务最后被他踢到了阿若的头上。 只是阿若也是不服管的,她是白氏的公主,也没人敢拘着她。等她去不句山打了几日猎,回来时路过阿塔木湖,瞧见那安静垂钓的身影,才想起丹溪交代她的话。 彼时风雪不停。阿若翻身下马,坐到他身边,看着鱼线没入结了冰的湖中,嗤笑一声:“你这样是没有用的。” 舒蕴的脸埋在蓑衣中,肩上堆了一层

    花火彩版B 2020年9期2020-09-10

  • 《东医宝鉴》对丹溪学派医著引用情况研究❋
    杰出代表,其中朱丹溪是南方医家的佼佼者。朱丹溪先师从许谦研习理学,后学医拜杭州罗知悌为师。罗知悌得北方刘完素之再传,又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两家学说,所以朱丹溪师从罗知悌,实际上传承了北方三大医家学说。朱丹溪结合江南地域特点,将南北医说融会贯通,撰写了《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名著,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新论,主张滋阴,创用大补阴丸,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滋阴派”,成为丹溪学派的开山之祖。追随从学的入室门徒、再传弟子、私淑其学的后世学子,将丹溪学说发扬光大,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4期2020-07-17

  • 刘形:碧丹溪扶贫路上的帮扶人
    省安化县马路镇碧丹溪人只要提起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刘形,个个都会为他竖起大拇指,都夸赞他在碧丹村驻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牢记职责使命,一心一意抓扶贫,时刻战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真正把扶贫工作落到了实处。碧丹溪社区村由原松柏、黄石和桥边三村合成。有18个村民小组,1645人,其中贫困人口74户,共计280人,每人每年的平均收入在3700元以下,属于典型的贫困村。2018年7月,刘形被安化县委组织部及安化县文旅广体局选派到这里驻村扶贫时,村基础设施落后、土地

    时代报告 2020年5期2020-07-06

  • 基于分形理论及空间句法的丹溪村空间形态研究
    以国家级传统村落丹溪村为研究对象, 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软件,计算相关形态变量, 解析空间形态特征, 以期为探寻传统村落现代传承的有效路径提供理论和实证借鉴。1 村落概况及研究范围丹溪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小松镇东北部,距离县城约23 km,距离镇区约8 km。 村落四面环山,丹溪河自北向南蜿蜒而过,符合“枕山面水、河曲地宽”的风水学择居理念及“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 公元875 年,许氏始祖为躲避寇乱迁居至此,距今有1140 多年历史。公元1315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0年1期2020-04-03

  • 丹溪“痰郁”从脾论治
    菲 沈堂彪1△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字彦修,浙江义乌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中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创立的丹溪学派对中医理论发展影响深远[1]。“痰郁”是丹溪“六郁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丹溪重视脾胃,认为“若夫血气两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致十二官各司其职,视听言动皆有虚妄”[2],气血亏虚主要责之于中焦之脾脏。脾主运化水谷、生成并输布精微,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脏损则致痰居中焦,间接影响各脏腑生理功能,可见中焦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4期2020-01-10

  • 试论楼英《医学纲目》脾胃部理法特点*
    ,尤其是其私淑朱丹溪的经历,使得书中大量引用了丹溪学说的内容,特别是脾胃部的理法特点,更是结合了丹溪脾胃学说的内容,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全书分部鉴别,析法为标楼英引用诸多经典和先贤文字的论述,并将这些思想分类,按照不同的脏腑对疾病进行归类和阐述。在脾胃部的部分,楼英先介绍疾病的相关病机和主要所苦的症候。或引经据典,或引用先贤的相关论述,详细阐发疾病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并将很多适合该疾病相关方剂和药物列于下方。其次,脾胃部囊括了很多疾病,不仅纳入了与脾胃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2期2020-01-10

  • 丹溪以脾为本论治泄泻特色举隅
    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对此颇有研究,笔者通过整理发现,丹溪对泄泻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兹将丹溪以脾为本论治泄泻的特色论述如下。1 泄泻由湿,运脾为要丹溪所著《金匮钩玄》及其门人整编的《丹溪治法心要》《丹溪心法》《丹溪手镜》等均设泄泻专篇予以讨论,《金匮钩玄》言“泄泻者……皆能动乎脾湿”,明确了泄泻多由外感或内因触动脾湿引发。《黄帝内经》所言之“泄”,总不脱离中焦湿盛为害[1],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湿胜则濡泄”,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1期2020-01-10

  • 丹溪耳鸣、耳聋证治思想探究
    230038朱丹溪(1281~1358 年),元代人,“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的代表人物,医学贡献颇丰。其对于耳鸣、耳聋的论述,杂见于《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脉因证治》等医籍中。本文就丹溪对耳鸣、耳聋病的证治思想作一浅析,不足之处,敬希指正。1 耳鸣、耳聋病因病机关于耳鸣耳聋的病因,《丹溪治法心要》记载“耳聋、耳鸣,有痰、有火、有气虚”[1]1388,高度概括出耳鸣、耳聋的发病主要包括“因痰、因火、因虚”这三大方面。1.1 少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01-08

  • 构建中医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
    高亚丽丹溪小学,一所年轻的学校,以构建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作为提升学校形象的有效途径。一、 构建丹溪特色文化,挖掘学校内涵,改变学校形象。(1)丹溪小学学校形象的改变迫在眉睫。从外观形象上来说,没有“人无我有”丹溪小学的独特景观,没有一种能统领学校发展的文化氛围。校园外也没有能反应学校特色的环境布置。从学校内部发展来说,丹溪小学在区内同小学中,名气不响,在市民口中,知名度不高,在领导眼中,也是被定位为一所二流学校,学校老师对本校的发展缺少信心,归属感不强。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7期2019-10-21

  • 构建中医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
    高亚丽 余艳双丹溪小学,一所年轻的学校,以构建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作为提升学校形象的有效途径。一、构建丹溪特色文化,挖掘学校内涵,改变学校形象。(一)丹溪小学学校形象的改变迫在眉睫从外观形象上来说,没有“人无我有”丹溪小学的独特景观,没有一种能统领学校发展的文化氛围。校园外也没有能反应学校特色的环境布置。从学校内部发展来说,丹溪小学在区内同小学中,名气不响,在市民口中,知名度不高,在领导眼中,也是被定位为一所二流学校,学校老师对本校的发展缺少信心,归属感不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8期2019-09-10

  • 丹溪之六郁学说※
    32)元代医家朱丹溪(朱震亨),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以《内经》中的“五郁”理论为基础,首创“气、血、痰、热、湿、食”的“六郁”学说,并具体详尽地论述了“六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以及方药,为朱丹溪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笔者从脉象、病因病机、证候、治则及代表方剂四方面对“六郁学说”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1 首倡六郁“六郁学说”由朱丹溪首倡。《内经》有很多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期2019-01-29

  • 浅谈丹溪学派传承悠久之因*
    杭州310005丹溪学派始于元代,是以朱丹溪、戴思恭、王履、虞抟、王伦、汪机、孙一奎等为代表人物,通过师承、私塾的方式,形成的一支具有理论延续性及创新性的医学学派,朱丹溪为创始人。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金华义乌人,因居于丹溪河旁,后人尊称为“丹溪先生”。历代医家中能力突出者不在少数,但能兴盛如丹溪学派的却并不多见。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丹溪学派兴盛延绵的原因,以飨同道。1 个人能力突出是根本丹溪学派能够蓬勃发展,首要原因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1期2019-01-06

  • 新安医家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和发展*
    侃妮 江凌圳1△丹溪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杜松[1]等总结丹溪从元泰年间,学成归乡,诸医相率为其弟子,开始形成了丹溪学派,直至明代中后期,尊崇丹溪推行其说者络绎不绝,学派绵延700多年,在学术史上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丹溪学派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点。1.阳有余阴不足论丹溪学派最著名的理论就是“阳有余阴不足论”,故被后世称为“养阴派”。朱氏阐述:“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6期2019-01-06

  • 丹溪形象的塑造 ——试论其墓志与传记的不同书写
    201203)朱丹溪为元末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其生平事迹,以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后文简称《石表辞》或志)与戴良《丹溪翁传》(后文简称传)所载为最详尽。二文内容之别,戴氏在其所作《丹溪翁传》中有云:“翁之卓卓如是,则医特一事而已。然翁讲学行事之大方,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为翁墓志,兹故不录,而窃录其医之可传者为翁传,庶使后之君子得以互考焉。”[1]可知:一体裁上,《石表辞》属墓志,此即意味着原刻石应保存于丹溪墓道之中;二时间上,墓志早作而传记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4期2019-01-06

  • 丹溪治疗妇科病经验钩玄
    7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不仅中医理论造诣精深,而且临床经验也十分丰富。本文就朱氏在妇科病治疗上的主要学术观点和理法方药运用的经验,探讨如下。1 运用其学术思想,主导妇科病辨治众所周知,“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和“湿热观”等是朱氏的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也是他主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这在其治疗妇科病中有着充分体现。《局方发挥》设问答形式,阐述养血护阴是治疗妇科病的要法。然有人却提出质问:“妇人一门,无非经候、胎产、带下,用药温暖,于理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7期2019-01-06

  • 《格致余论》丹溪医案评议
    310053朱丹溪名震亨,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人称丹溪翁。是浙江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中医学家。《格致余论》[1]为朱丹溪的代表作,予通读《格致余论》,对书中朱丹溪医案有所感悟,特选其中医案九则,略作评议,供中医界同道赏析。1 丹溪老母大便燥结案予事老母,固有愧于古者,然母年逾七旬,素多痰饮,至此不作,节养有道,自谓有术。只因大便燥结,时以新牛乳、猪脂和糜粥中进之,虽已暂时滑利,终是腻物积多。次年夏时,郁为黏痰,发为胁疮,连日作楚,寐兴陨获。为之子者,置身无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2019-01-04

  • 丹溪痛风胶囊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RORγt和Foxp3蛋白表达的影响*
    密切相关[1]。丹溪痛风胶囊组方来源于《丹溪心法》中所载的上中下痛风方,现代临床上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2]。该研究在2015年8月—12月进行,选取30只SD大鼠,通过CIA大鼠模型,观察丹溪痛风胶囊对脾组织淋巴细胞中RORγt和Foxp3蛋白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开发提供实验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动物 3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体质量(250±20)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

    实用医药杂志 2018年9期2018-09-13

  • 仁者寿
    罗大伦养心是朱丹溪养生思想的最大特点,朱丹溪治病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解郁,他把郁分成了六郁,即:气、血、痰、火、湿、食六种,然后分别用药给化解开。朱丹溪养心的理论,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食物的丰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老百姓的手中富裕了,丰富的食物我们都可以敞开了吃了,各种翻着花样的烹饪手段,更增加了我们的食欲(注意,这就是欲望啊),这也就是现在很多和营养代谢相关的疾病急剧增减的原因。另外,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工作环境远比古人复杂,社会上的诱惑也多,工作的节奏也快

    醒狮国学 2018年1期2018-02-06

  • 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丹溪玉屏风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
    色谱-质谱法测定丹溪玉屏风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李光河(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 深圳 518020)目的 建立测定丹溪玉屏风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的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MS)。方法 待测样品用0.1 mol/L NaOH甲醇溶液室温静置后超声提取,色谱柱采用Agilent SB-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溶液(70∶30);质谱采用ESI源正离子-MRM模式下检测,选择离子对为807.2~627

    中国药业 2017年7期2017-06-05

  • 试论朱丹溪儒医文化思想
    0847)试论朱丹溪儒医文化思想邰东梅,郭力铭,孙 迪(辽宁中医药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朱丹溪是金元时期杰出的儒医大家,他身上所蕴藏的浓厚儒家思想是他悬壶济世、著书立说、构建养阴派的内在思想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更是独领风骚数百年。朱丹溪的儒医思想的形成以及践履情况进行探讨,提出弘扬儒医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朱丹溪;儒医思想;金元时期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历史上被尊为“显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历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4-13

  • 《本草衍义补遗》小考
    代著名的医学家朱丹溪对寇宗奭《本草衍义》(以下简称《衍义》)的补遗和阐发,是丹溪研究中药的代表著作。本文从作者及修订者、成书年代及版本、撰写原因、体例、收载药物及新增补数目、补遗内容等六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了探析,认为作者虽为朱丹溪,但经门人修订增补,而方广增补的内容则为后一部分“新增补四十三种”。丹溪论药注重探求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与寇宗奭《衍义》中以阴阳五行来归类和阐解药性的观点相吻合,这是他选择《衍义》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其体例亦与《衍义》相仿,类似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7期2017-01-14

  • 运用朱丹溪气血痰郁学术思想指导肺癌治疗探析
    学术探讨·运用朱丹溪气血痰郁学术思想指导肺癌治疗探析吴炳辰肺癌;气血痰郁;学术思想;朱丹溪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人,生于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因其故居有一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丹溪幼习举业,十五岁时丧父,由其母戚氏抚育成人,三十七岁时乡试不中,四十岁时再度应试而失利,遂专志学医,从学于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并尽得其传,兼读河间、戴人、东垣、海藏之书。其学源于素难,深受理学影响。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倡“相火论”、“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6期2017-01-12

  • 清抄本《罗太无先生口授三法》与朱丹溪存世著作内容比对及学术价值钩玄*
    生口授三法》与朱丹溪存世著作内容比对及学术价值钩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蒯仂吴人杰任宏丽△段逸山罗知悌得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通过比对分析《罗太无先生口授三法》与朱丹溪著作中所记载相同之证,分析《 罗太无先生三法》与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同源性,并讨论《罗太无先生口授三法》的独特学术价值。罗太无先生口授三法朱丹溪罗知悌罗知悌(约1243- 1327年),宋末元初医学家,字子敬,号太无,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元泰定二年(13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4期2016-11-09

  • 丹溪“左瘀右痰”论治中风浅析
    )·血瘀证治·朱丹溪“左瘀右痰”论治中风浅析杨喆,刘琴,黎亚,李定祥*(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瘀和痰为中风的重要致病因素,通过对阴阳、左右、气血、肝肺的属性特点分析,结合其“阴升阳降”、“左肝右肺”、“左血右气”理论,并根据朱氏治疗中风对于病位在左者以行血补血治瘀为主,常用四物汤加减;病位在右者以化痰行气为主,多以二陈汤化裁的诊疗思路,笔者总结出丹溪论治中风“左瘀右痰”的观点,临床运用,效如桴鼓。瘀;痰;中风;气;血;朱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9期2016-03-06

  • 陈无咎与中医教育
    动家,他先后重建丹溪学社,创办丹溪大学,后又受聘担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校长,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医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陈无咎 中医 教育民国时期我国著名医家陈无咎(1884-1948年),浙江义乌人,与元代的朱震亨,明代的虞抟并称“义乌三溪”。陈无咎因自幼失怙,并身体孱弱,遂奉母命习医自救,此后潜心研习医学,终成大家。在医学上,陈无咎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私淑河间、丹溪之学,汲取西方医学知识,并且十分注重中医的教育传承,是民国时期我国中医学界的杰出中医理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5期2016-01-27

  • 罗知悌生平及《罗太无口授三法》考*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老师。罗氏上承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三家之学,下启丹溪学派之先河,著有《心印绀珠》和《罗太无口授三法》两部医著,然前者业已亡佚,后者仅以抄本形式流传于世。《罗太无口授三法》分述中风、伤寒、暑病、瘟疫等内科杂病及妇人胎产前后诸疾证治,共五十六门、九十余证。每一病证按证、因、脉、药依次论述,简明切要。罗氏临证制方用药,灵活变通,习先贤之法,但不拘泥古方,言“遵仲景方法,然变态百端,不能悉举,仔细详之”。罗知悌罗太无口授三法宋元医家《罗太无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1期2016-01-27

  • 略论朱丹溪六郁学说
    3900)略论朱丹溪六郁学说陈伟杰 江松平 郭倩(浙江省青田县中医医院中医科,浙江青田 323900)朱丹溪六郁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宋永嘉医派和李杲脾胃升降观的影响,十分重视气机的升降。六郁学说的特色为:凡郁皆在中焦,中焦致郁多见;无郁不关乎气,六郁相因为病。六郁学说充实和发展了中医郁证理论,开郁证专题研究之先河。学习和研究朱丹溪的六郁学说对临床治疗郁证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朱丹溪 六郁学说 中医学术发掘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

    江苏中医药 2015年9期2015-04-16

  • 丹溪心法》治痰浅析※
    200032)《丹溪心法》治痰浅析※孙国珺 顾 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科,上海200032)朱丹溪;痰;理论研究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丹溪心法》为其代表著作之一。本人重读此书,深感朱氏学术有极为宝贵的痰证治疗经验,现浅述如下。1 朱丹溪治痰核心思想①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反对用峻利之药治痰。②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③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根据痰的性质和部位加减化裁。2 因病生痰 治其病而痰自消2.1 清邪热而痰自除火热内扰,煎熬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0期2013-08-15

  • 论东垣丹溪学说在日本医学史上的地位
    ,世称滋阴派的朱丹溪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且在日本医学发展史上,东垣丹溪学说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487 年,田代三喜飘洋过海,历尽艰辛来我国学医12年,专心研究李、朱医学,回国后大力倡导李、朱学说,并著有《捷术大成印可集》《直指篇》《医案口诀》《福药势剪》等医著,成为日本研究李、朱学术思想的最早创始人。1531年,曲直濑道三拜田代三喜为师,学医10年。因受其师影响极深,曲直濑道三亦来我国研究医学,不仅十分重视丹溪学说,且极重视学宗丹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4期2013-01-25

  • 戴思恭郁证、痰饮证治学术思想探析
    )人。少时“从朱丹溪先生游”(《医史》),先生见其颖悟倍常,爱其才敏,遂“尽以医术授之”(《明史》)。原礼既得真传,医术精湛,名噪浙西,洪武年间曾入朝为御医。撰有《金匮钩玄》、《推求师意》、《类证用药》等,均为阐发师旨、传播丹溪学说而作。他在杂病辨治方面亦继承和发展了丹溪的学术思想,于郁证、痰饮的论治尤见心得。1 郁证1.1 病机主中焦致郁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五郁”之说,王冰释郁为“郁抑不申”。于郁证之治,提出了“木郁达之,达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2012-04-13

  • 丹溪学派形成及其影响*
    100700)朱丹溪 (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义乌 (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医德医风高尚,学术精湛。早年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40岁方专业从医,先生首次将理学引入医学,以理学为宗,其主要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和“相火论”有浓厚的理学色彩;针对寒凉派刘河间的“火热论”与攻下派张子和的“攻邪论”以及易水学派李杲的“脾胃论”中诸多治法的不足,以及当时市医滥用《局方》香燥、温补之品所产生弊害,批判“局方之学;创“气血痰郁”四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6期2011-12-09

  • 丹溪治痰理论及其在妇科中的运用
    ,后人尊称其为“丹溪翁”。其一生孜孜求学,学术集各家之长,结合自己的独特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建树颇多。其气血痰郁之论蜚声医林,诸郁之中犹重痰郁,于治痰上独具匠心。其治痰学说及治疗经验,主要见于《金匮钩玄》《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等著述中,其治痰法运用于各科疾病如中风、泄泻、哮喘、惊悸怔忡、头眩、妇人经水不调、带下、恶阻等均有验效。现将丹溪治痰理论与其在妇科的应用介绍如下。1 丹溪治痰理论1.1 百病兼痰 丹溪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世界中医药 2011年5期2011-04-14

  • 论诸痛不宜补气
    则止,止则宜补。丹溪猥云∶诸痛不宜补气。夫实者,固不宜补,岂有虚者而亦不宜补乎?故凡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痛而喜寒者多实热,喜热者多虚寒;饱而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壮年者多实,愈攻愈剧者多虚。痛在经者脉弦大,痛在脏者脉沉微,兼脉症以参之,而虚实自辨。是以治表虚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荣不可;上虚而痛者,心脾受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脱泄亡阴也,非速救脾肾温补命门不可。凡属诸痛

    中医药通报 2011年3期2011-02-11

  • 论见血无寒
    诸见血皆责于热。丹溪亦曰∶血无火不升。三家之论出,而世之治吐衄者,皆以滋阴降火为法矣。岂知《内经》论血溢、血泄,六淫皆有,故《纲目》序失血症,独载运气六淫之邪。王海藏云∶六气能使人失血,不独一火。此语大发千古聋聩。夫六气使人失血,此为外感之邪言也。然外邪之来,未有不由于内伤者。如忧愁思虑则伤心,饮食劳倦则伤脾,持重远行则伤肝,形寒饮冷则伤肺,入房过度则伤肾。五脏有伤,而后外邪乘虚袭入。故凡治失血,必先审其为风、为寒、为暑、为湿、为燥、为火,先清外感,次理内

    中医药通报 2011年3期2011-02-11

  • 论见血无寒
    诸见血皆责于热。丹溪亦曰:血无火不升。三家之论出,而世之治吐衄者,皆以滋阴降火为法矣。岂知《内经》论血溢、血泄,六淫皆有,故《纲目》序失血症,独载运气六淫之邪。王海藏云:六气能使人失血,不独一火。此语大发千古聋聩。夫六气使人失血,此为外感之邪言也。然外邪之来,未有不由于内伤者。如忧愁思虑则伤心,饮食劳倦则伤脾,持重远行则伤肝,形寒饮冷则伤肺,入房过度则伤肾。五脏有伤,而后外邪乘虚袭入。故凡治失血,必先审其为风、为寒、为暑、为湿、为燥、为火,先清外感,次理内

    中医药通报 2011年1期2011-02-10

  • 易理与丹溪医学
    家之集大成者的朱丹溪作了重要的准备性工作,本文对此略加分析。关键词:丹溪;医理;易理中图分类号:B221;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1-0087-05《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深受其影响。《周易》的自然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尤其重大,代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黄帝内经》就吸收了如阴阳、象数等很多易学思想。后来唐代孙思邈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但总的说来,唐以前的医家对易学思想的运用尚属自发

    周易研究 2010年1期201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