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以阴阳为纲,燮理中焦为本”辨治水肿学术思想探析

2021-01-08 15:08高荣瑞赵雅飞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利水三焦

高荣瑞,赵雅飞

(1.晋中市中医院肾内科,山西 晋中030600; 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030619)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今浙江省义乌市人。世居丹溪之侧,以丹溪为号,后人尊称为“朱丹溪”“丹溪翁”,主要代表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注》《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等。学术思想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临床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善用滋阴降火之剂,被后世尊称为“滋阴派”。丹溪翁虽以“滋阴理论”著称于世,然在水肿分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丹溪心法·水肿》篇中丹溪将水肿分为风、气、血、虚4 种类型,在治疗水肿时着重从“脾虚”入手,以脾为本,恢复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同时注重从水肿性质、表现出发进行辨证论治,提出“阴水、阳水”分类方法[1]。本研究就朱丹溪著作中水肿辨证理论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1 丹溪认为水肿发生的本在于脾肾虚损,标在于三焦停滞

对水肿病机认识,自《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后,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展,到金元时期,名家辈出,对水肿病机有各自的认识。《丹溪心法·水肿》篇云:“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水者肾主之,土谷则脾主之,唯肾虚不能行水,唯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又因虚不能传化焉,故肾水泛滥,反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从论述中,可以看出朱丹溪认

为水肿的发生根本在于脾肾亏虚,但更加注重中焦脾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同时认为三焦停滞是导致水肿发生的标,三焦气机阻滞,水道不利,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肿的发生,但三焦气机阻滞以中焦枢纽虚损,气机不畅为中心,故云“又因虚不能传化焉,故肾水泛滥,反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

2 丹溪“阴水、阳水”学术思想论述

自仲景《金匮要略》将水肿称为“水气病”,并以表里上下为纲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5 型,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不同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宋代医家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中首先提出了水肿的阴阳二分,“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腑多闭。”“阳水者,大概其人素禀阳盛,或有湿热,久则脾虚,发为水肿,阴水则纯是阳虚,土不制水。”[4]

阴阳水之分类始于严用和,发扬于丹溪翁。丹溪在继承前人对水肿的分类前提下,又对水肿病“阴水、阳水”分类阐述更为详尽。在《丹溪心法·水肿》篇中提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阳病,水兼阳症者,脉必沉数;阴病,水兼阴症者,脉必沉迟”。丹溪认为阴水由于脏腑功能受损,正气虚衰而致;阳水为表、为实,可以进行利水消肿的治法。自丹溪之后,水肿辨证分类逐渐完善,沿用至今。现在《中医内科学》中将水肿仍然以阴阳统分,风水相搏证、湿毒浸淫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壅盛证属于阳水,脾阳虚衰证、肾阳衰微证、瘀水互结证属于阴水[5]。阳水一般病程较短,属表证、实证;阴水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属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现代各医家对水肿临床分型亦是各具特色,但究其根本,终受严氏与丹溪翁的深刻影响。

3 水肿论治重在补中宫,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之枢纽

丹溪结合《内经》之“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在治疗上提出“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记载“水肿”其状为“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喘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治法:身有热者,水气在表,可汗,身无热者,水气在里,可下,期间通利小便、顺气和脾俱不可缓耳”,表明丹溪在治疗水肿过程中,无论阴水,阳水,在发汗,利小便同时均注意健脾。

同时提出要随症化裁,指出“随病加减,必须补中行湿”,补中行湿重在补益中宫,补益脾气,脾气充足则能运化水湿;补中行湿的目的在于恢复中焦气机通畅,中焦气机通畅,气机升降枢纽通畅后则三焦气机阻滞得以缓解,在上肺可宣发肃降,在下肾气得以蒸腾气化,故丹溪治疗用二陈汤加白术、人参、苍术为主,佐以黄芩、麦门冬、炒栀子制肝木。在此基础上,腹胀加厚朴,气机阻滞加香附、木香,气陷者加柴胡、升麻,这些加减化裁均是为了恢复中焦气机升降之通畅。“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这也是朱丹溪学术思想,强调气血运行通畅的重要性在治疗水肿时的体现。

4 水肿的用药、饮食禁忌及预后判断

在《丹溪心法·水肿》篇中,朱丹溪指出“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又说“诸家只知治湿当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佑丸之类大下之,此速死之兆”。批驳时医不辨阴阳,妄议下利,《丹溪心法》云“诸家只知治湿当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盖脾极虚而败,愈下愈虚,虽劫效目前,而阴损正气,然病亦不旋踵而至”。“其间通利小便,顺气和脾,俱不可缓耳。证虽可下,又当权其轻重,不可过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剂,一发不收,吾恐峻决者易,固闭者难,水气复来而无以治之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丹溪在治疗水肿时重视健脾行气,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之枢纽,但切记一定不可随意攻下。因为使用攻下之法治疗水肿会导致脾虚愈重,即丹溪所谓“盖脾极虚而败,愈下愈虚,虽劫效目前,而阴损正气,然病亦不旋踵而至”。

丹溪在提出用药禁忌的同时,又提出了饮食禁忌。指出:水肿家忌食羊头、蹄肉,因为二者性极补水,故水肿者食二者百不一愈。临床中也会对水肿患者提出饮食禁忌,例如忌海鲜、牛肉、羊肉、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等。

在提出用药及饮食禁忌的同时,丹溪又根据水肿部位来判断疾病的预后。提出“先起于腹,后散于四肢者,可活;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不治;大便滑泄,与夫唇黑,缺盆平,脐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并皆不治。”

5 丹溪论治水肿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5.1 关于水肿病因病机学术思想的理解与发挥

现代中医学多认为,水肿其病在肾,肾主水,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涉及脏腑多,病本在肾。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内伤,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终至膀胱气化无权,三焦水道失常,水液停聚,泛滥肌肤,而成水肿。其中肺为上极,肾为下源,脾为中枢,负有转运开合枢机之功能。

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认为“肺脾肾”三脏是以“脾肾亏虚”为病理基础,在对疾病认识逐渐加深的过程中,病机认识也在逐渐完善,结合丹溪“水者肾主之,土谷则脾主之,唯肾虚不能行水,唯脾虚不能制水”[3]之解,所涉脏腑虽不完全相同,但其有同一性、继承性。气血津液的转化与运行均依赖肺、脾、肾三脏,气血津液及水饮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可相互转化,病理上可相互影响。气血与津液的化生是靠脾主运化与升清的功能实现的,气血与津液的运行则是靠肾阳的温煦与蒸腾气化实现的,津液不行则聚而为水为饮,溢于皮肤而为肿,而水饮反过来又可阻碍气机,肺气失宣,水道失调,肾气更虚,脾气更弱,气血与津液的化生运行更加受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5.2 关于水肿治疗原则与方法学术思想的理解与发挥

丹溪“健脾利水”学说在中医水肿治疗完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贤“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之法,结合阴水、阳水分类,在治疗上提出大补中宫,看所挟加减,根据具体情况,见有血瘀者应活血化瘀,血寒者温通经脉,气血虚者补血助气,兼热者清热,为后世医家逐渐完善水肿补虚泻实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治疗思路。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完善了以阴阳为纲,证见表热实证均按阳水处理,凡证见里虚寒证,均按阴水论治的方法。阳水以祛邪为主,可用发汗、利水、攻逐、解毒、行气、活血、疏表等法;阴水则以扶正为主,可采用健脾温肾利水、补气养阴利水、通阳利水等法。对于虚实夹杂之证,当分清虚实标本多少,轻重缓急,权衡兼顾。

丹溪“健脾利水”思想验之临床,确有疗效。如治疗肾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妇女更年期内分泌失调水肿等疾病,通过运用健脾利水治疗,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取得了确切疗效。水肿患者脾肾亏虚,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湿,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运化,三焦水道失常,水液停聚,泛滥肌肤,而成水肿。所以,临床上运用健脾益气法的同时,重点运用利水渗湿或发汗解表的方法,这样达到了标本同治的效果。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利水三焦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避短扬长”思路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实践——许其凤院士学术思想侧记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暨樊祖荫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