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末元初理学北传对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的影响

2021-01-08 15:08毛凯荣崔轶凡田岳凤支博远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针灸学儒生理学

毛凯荣,崔轶凡,田岳凤,支博远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030619)

理学北传是指公元1235 年,元朝灭金打破了宋金对峙,南宋赵复、研迷坚等南宋理学家北上传播理学思想的过程[1]。在此之前由于金与南宋的连年征战,两国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没有交流,故《宋元学案》言:“自石晋、燕云十六州之割,北方之为异域之久也,虽有宋诸儒叠出,然声教不通。”而理学北传期间,理学迅速受到了北方儒生的认可并逐渐引起元统治者的重视,最终成为了元朝的官学,在这个过程中理学也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中医学领域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理论。窦汉卿是金元时期著名的理学家、针灸医家,不但在理学北传的过程中都有突出的贡献,针灸学理论方面也有很多理论发展,并广泛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在研究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的过程中,除了本身的主观因素,必然会受到思想文化和时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理学北传的大时代背景下,他的理学的理论基础必然会对他的针灸学术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通过研究窦汉卿理学对针灸学说的影响,也可以看到理学对金元时代和后来针灸学发展的影响。

1 理学北传

1.1 社会背景

金末年,宋金处于对峙时期,南北“声教不通”,北方儒学依然沿用汉唐传统注疏章句记诵经学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只背诵文章和前人的注释而没有自己思考的学习是十分沉闷的。而金科举取士和统治者的喜好均以律诗、词赋为主,为迎合社会主流风气,金儒的治学方向主要以词赋为主,鲜少涉及其他方面[2],在《归潜志》中甚至有金朝皇帝让状元以枇杷为题写诗而状元不认识枇杷的笑话。因此北方的学术氛围守旧而沉闷。而在南宋则恰恰相反,以义理解经的理学发展兴盛,不同观点被提出、被倡导、被质疑,形成了诸多的学派,理学已经成为主流学术。后元军南下灭金,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四散,蒙汉民族文化矛盾引起冲突不断,元朝统治者重用亡金儒生耶律楚材,听取其建议以儒术治理中原,良好的成效让蒙古统治者认识到儒士的重要性[3]。在此背景下,1235年,蒙古在攻陷南宋德安后,蒙古统治者诏令“军中求儒、道、释、医、卜士,凡儒生挂俘籍者,辄脱之以归”。杨君惟、姚枢根据当时的诏令,在被俘军民中招募了大量儒生、道士、僧侣、医者、占卜的人才,并保护和网罗了大量儒家典籍。南宋的儒生们随之北上,正式揭开了理学北传的序幕。元朝统治者的这一政策,在蒙古兵败战俘为奴隶的制度下,不仅仅是对儒生作用的肯定和地位的提升,同时也为理学的北传提供了客观条件。

1.2 产生的影响

1.2.1 对社会的影响 理学传入北方后,迅速被北方儒生所接受,打破了恪守章句训诂治经之法独霸北方学术界的格局。这时蒙古统治下的北方不再有科举取士选拔人才的方法,儒生失去了晋升的途径,反而沉下心来学习理学,并积极向整个社会传播。从政治方面而言,大部分儒生隐居乡村,通过宣讲理学的方式把理学中“三纲五常”的纲常伦理、仁义道德抬高到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建立了以宗族血缘等方式来维持的社会秩序,十分有利于巩固和维护统治者的地位[3]。另外有名望的儒生则通过征召的方式进入朝廷做官,通过努力让统治者了解并认可理学,经过这部分儒生的努力,最终确立了理学的官学地位,保证了理学的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4]。从思想方面而言,理学的北传改变了北方陈旧、刻板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学派,学派间相互吸引、求同存异,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5]。同时理学思想也逐渐向医学、教育、艺术等其他领域进行渗透,诞生了许多新的思想,如元代著名的杂剧等[6]。

1.2.2 对中医的影响 从学术方面来说,理学北传后,北方的学术氛围迅速活跃起来,学派林立、思想解放的良好氛围是学术诞生的基础,所以这一时期医学领域受到了理学的影响,有新思想的诞生或者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医家对于医理问题的重视,与之带来的新理论的提出、学派增加、学术争鸣。像朱丹溪的“相火论”和“节欲养生论”、张介宾的“君火相火论”、赵献可的“命门学说”到孙一奎的“动气学说”等[7],都是对医理的阐释,由此也引发运用理学阴阳论形成滋阴派和温补派之争,这些都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各个医家在理学不同程度的影响下,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关于中医理论的新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8]。

2 窦汉卿及其学术思想

窦默,生于公元1196 年,金国时河北省邯郸市肥乡人。初名杰,字汉卿,后更名为默,字子声。20 岁时,因金元交战而家破人亡,只能匆忙逃难,开始了他二十多年的流亡生涯。在其流亡期间,曾在清流河遇到医者王氏,即“服阕,赘于清流河医者王氏”。于是跟随岳父学医,岳父教授给窦汉卿开方脉诊的医术。后又于“逃难之际,遇儒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能得其微妙”。公元1236 年,40 岁的窦默应杨君惟“招集”,回到北方。之后,窦汉卿隐居于大名,继续行医和讲学,因十多年间“乡人好学者来问经书,疾病者来求医药,率皆欣然应答”[7]而在家乡声名远播。54 岁时,应忽必烈征召入仕,在朝20 多年,深受忽必烈的信任。卒于1280年,享年85 岁,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

2.1 理学背景

窦汉卿学习理学是在1230 年左右金元宋连年混战时期,窦默流亡到湖北孝感,与孝感县令谢宪子结识而开始的。在谢宪子家中,窦默首次接触程朱理学,后一直跟随谢宪子学习理学,即“日相与讲明伊洛程张之学”。6 年后因元灭金回到北方家乡,隐居大名。因听闻苏门山有大儒姚枢自南方带回来的理学书籍,便同好友许衡一同前往苏门山拜访姚枢,研读理学典籍。《元史窦默传》讲述3人一起研读理学的状态为“朝暮讲习,至忘寝食”。窦汉卿学成后回到家乡,在家乡进行理学的相关讲学活动,后被忽必烈征召。在朝为官期间,他不但向忽必烈传播了理学思想,举荐了一同学习的好友许衡和姚枢为官,为传播理学提供了机会,这也是其间接为理学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1,3]。

2.2 针灸学术思想

金元时期是针灸学发展的繁荣时期,学术流派的增加、学术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许多名家。窦汉卿的学说曾被罗天益的《卫生宝鉴》、王国瑞的《扁鹊神应玉龙经》、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及今天的教材等大量引用,证明了其学说价值。

在针灸学说方面,窦汉卿偏主用针。《针灸指南》序一曰:“愈疾之理,莫秒乎针”,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他在《标幽赋》中关于进针、得气、气至、晕针等方面的理论仍沿用至今,证明其针灸学说的实用性。在腧穴方面,他强调取穴准确,总结了不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取穴原则和简易取穴方法。同时,重视“流注八穴”。在其书《针灸指南》中三分之一的篇幅阐述“流注八穴”的位置、取穴法及“流注八穴”的对应配穴方法,并介绍了运用“流注八穴”所治疗的200 余种病症,表达了窦汉卿对于“流注八穴”的重视程度。在刺法方面,强调针刺补泻。窦汉卿在《内经》《难经》理论基础上,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方法[9]。《真言补泻》手法中提到了寒热补泻,是烧山火、透天凉的理论基础,为后世临床复式补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在《标幽赋》和《气血问答》中对《难经·七十八难》的“动、退、搓、进、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的操作手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0]。

2.3 理学北传对窦汉卿学术思想的影响

2.3.1 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内容而言,窦汉卿针灸理论中,有将传入北方的理学与针灸学内容相结合的特点。在窦汉卿之前的时代,关于针刺捻转补泄并没有实际的操作方法,而在《标幽赋》中提到了“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是捻转补泄的具体操作手法,其理论来源是《黄帝内经》针刺理论和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气旋学说”[12]。朱熹先生的“气旋学说”是关于气的功能的学说,主要是指元气的旋转会推动天体的运行。而《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提到的黄帝岐伯关于针刺法则的问答“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法则天地,合以天光”,是关于针刺之法与天地规则相联系的理论基础。窦汉卿认为,理学中理作用于气,气再作用于万物的规律不仅能适用于天体的运行,也能作用于针刺。即元气的旋转同样能作用于人体内气血的运行,通过捻转的手法,带动腧穴的脏腑经络之气的旋转,来调节体内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补泄的目的[11]。

深受窦汉卿提倡的灵龟八法,结合了理学中的象数学理论。象数学是北宋理学家邵庸运用自身创造的象数体系来推演过去未来,而灵龟八法是指针刺时运用八脉交会穴和九宫八卦相配,再运用象数学中的五行生成数作为开穴的依据来治疗疾病的方法[12]。

2.3.2 体现了时代特征 就整体而言,窦汉卿针灸理论中体现了北传理学实用性的特点。理学的实用性,一方面原因是理学家们意识到,南宋理学十分兴盛,却不能抵挡住元朝铁骑的侵略,空谈义理无法拯救国家走向灭亡。所以理学家们更注重实际,注重运用理学思想来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元朝统治者来自草原,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儒家的教育和影响,抽象化、哲学化的理学内容不容易被统治者接受,理学家们为了理学能更好地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相应的内容,让理学更符合统治者的思维和想法[13]。像理学北传中的几名关键理学家赵复的“夫为人,乐易而耿介”的态度、许衡的“践履笃实”的学风和“盐米细事亦是道”的理学观点等,体现了该时代理学的实用性。而许衡作为窦默的好友,在苏门山的十几年间,他们互相学习交流,所以窦汉卿的这种理学实用进行性的思想也体现在了针灸学说思想中。

自《内经》《难经》成书后,历代医学多根据经典的内容进行注释说明、校订归纳,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杨上善的《黄帝明堂经》、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等,都少有创新。而在窦汉卿的著作中,并不是盲目的尊经,而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对经典做出注疏解释,并系统地、科学地总结经典的道理和规律。按照医学的医理对针灸理论中的腧穴、气血、配穴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历代针灸学方面的内容按照经文中的道理,简化为十分简要、形象生动、便于记忆使用的歌赋[14]。同时在其著作加入了很多临床实践操作内容,如疾病的选穴方法、捻转补泄的操作手法和复式补泄手法等。这种实用性让其著作被大量收录引用,并长期应用在现在的针灸临床方面。像《标幽赋》中的关于气至的“轻滑慢而未来,沉紧涩而已至”的描写,在现在的针灸学教材中依然沿用。

3 理学北传对针灸学术的影响

金元之后针灸学的发展,与窦氏学术思想继往开来的作用分不开,主要特点是偏于临床,实用性极强。在针灸刺法方面的操作补充了前人只注重理论、缺乏实际操作的缺陷。在文献记载方面,不同于金元之前抄录、改编前朝文献,金元针灸文献中,关于腧穴的主治多来源于临床经验总结,叙述多简洁,针对性强;关于刺法灸法方面,多偏用针法,注重补泄;关于文献的形式,也化繁为简,以内容简单便于记忆为主。同时,由于理学的传播,医家重视医理并结合探寻万物探求医学的规律,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按时取穴的《子午流注针经》。同时,理学北传带来的思想解放,让医家在临床方面发现了很多奇穴[15]。

理学北传对窦汉卿针灸学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金元时期针灸学的发展方面,更体现在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中。明清的针灸发展创新较少,多是对金元时期针灸学的总结与运用,一方面体现了这个时代针灸学发展的高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化对思想的影响作用。所以说,理学北传不仅对窦汉卿的学术思想地产生了积极影响,更推动了同时代针灸学说的发展。

猜你喜欢
针灸学儒生理学
宋代书院的理学图书出版与理学思想传播
传统接续与理学嬗变:明代洛阳“文人结社”浅探
文理学人
汝心如玉何须擦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重庆市针灸学会刮痧、推拿、耳穴专委会举行2019年学术年会
汝心如玉何须擦
课堂学习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
葬在时光深处的拇指姑娘
《针灸学》双语教学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