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瑾,张克镇,2,李佳豪,王建云,李北平,李静兰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030619; 2.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北京100097)
寒湿型产后腰痛是指因产后寒冷邪气侵袭凝滞到脊背,以腰骶及臀部肌肉疼痛、肌紧张,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酸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其发生率为50%~80%[1]。部分产妇同时伴随抑郁、焦虑、失眠等情志变化,疼痛与情志之间相互影响[2]。
本病可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临床治疗不及时可影响产妇日常生活起居,进而影响对婴儿的看护和教育,甚至影响家庭和谐。该病严重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至数年。目前,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但服药影响哺乳且疗效欠佳。合阳、跗阳穴可治疗腰脊疼痛、下肢痿痹等疾病,在临床治疗与应用中,合阳、跗阳穴配合选穴,采用单纯针刺法治疗产后腰痛效果明显。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刺合阳、跗阳穴治疗产后腰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2020 年11月,就诊于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产后腰痛诊断标准,经生化、核磁、B 超检查排除器质性腰痛与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年龄22~39 岁,平均(30.63±4.51)岁;病程最长40 个月,最短1 个月,平均(24.30±7.28)个月。治疗组年龄23~40 岁,平均(30.17±4.13)岁;病程最长者41 个月,最短2 个月,平均(23.83±7.02)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实施。
1.1.2 诊断标准 依据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患者产前无腰痛史,产后出现腰骶部一侧或双侧酸痛、腰部活动受限、缠绵不愈且劳累后加重。影像学检查示无明显腰椎病变或轻度小关节紊乱。
中医辨证分型符合寒湿型。腰腿疼痛有沉重感,自觉四肢湿冷,喜暖恶寒,静卧疼痛不减,舌苔白腻,脉沉迟或迟缓。
1.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产后腰痛诊断标准;可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依从性好,可坚持治疗。
排除标准:排除有器质性腰痛、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参照高树中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4],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操作:嘱患者俯卧位,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5×40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针身与皮肤呈90°垂直快速破皮,得气后每穴用中等刺激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 min。隔日治疗1 次,共治疗8 周。
治疗组选穴:合阳穴、跗阳穴。操作:嘱患者取俯卧位。合阳穴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5 mm×75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跗阳穴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5 mm×60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针身与皮肤呈90°垂直快速破皮,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以患者足底有电麻感为宜,留针40 min。隔日治疗1 次,共治疗8 周。
JOA 腰椎功能评分量表:此量表由日本骨科委员会制定,自1975 年制定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5]。每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量表填写。本量表包括主观症状(9 分)、临床体征(6 分)、日常生活动作(14 分)3 项,最高为29 分,最低为0分[6]。以分数示功能障碍程度,分数低者障碍程度重。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有关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治愈:腰痛基本消失,JOA 评分改善指数≥90%;显效:腰痛明显改善,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腰部功能尚可,JOA 评分改善指数为60%~90%;有效:腰痛有所改善,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腰部功能有改善,JOA 评分改善指数为30%~60%;无效:腰痛无明显改善,JOA 评分改善指数<30%。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有2 例因生活、工作等自身原因未能继续治疗,按脱落处理;对照组因疗效等原因有2例脱落。疗程结束,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01,P=0.016),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JO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JOA 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JOA 评分比较 ±s
?
中医寒湿型产后腰痛多表现为腰部疼痛伴下肢沉重,静卧疼痛不减,得温则减,遇寒加重,遇阴雨、湿冷天气,疼痛明显。舌苔白腻,脉沉迟或迟缓。治法多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为主[8]。
《傅青主女科》曰:“胞脉系于肾,腰为肾之府,产后劳伤肾气……或虚未复而风乘之也。”[9]《沈氏女科辑要》云:“此症多血虚……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10]中医学认为,产后因劳累致肾气亏虚,胞脉损伤,冲任失调,气血失于濡养。腰与肾相关,虚损尚未恢复,又感受虚邪贼风、冷气侵袭腰部,致使经络阻滞,影响血液循环、气道的通畅,不通则痛。
《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致病作用于人体,其“收引、凝固”的特性使得腰部肌肉紧张度增加,甚至压迫穿行于肌肉的神经、血管,导致不通则痛。如行剖宫产手术时,手术时间长,皮肤组织暴露面积大,手术室内温度一般控制在22~25 ℃之间,远低于人体核心温度36.5~37.5 ℃,人体热量消耗大,且术中反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加剧机体热量散失。麻醉时,因麻醉对温度感受器干扰,机体产热减少,体温下降[11],导致产妇代谢下降,低温和腰部麻醉使腰部肌肉紧张度增加,腰部空间异常,产生腰痛。寒邪侵袭腰背时,腰为肾之府,肾阳温煦作用受损,腰部的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甚至气血凝滞,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正如临床中见到的部分产后腰痛患者腰部皮肤苍白,或兼有青色,触之发凉。
人体受寒邪影响,气血运行及经脉均可受阻。人体气、血、精、津等营养物质全靠阳气推动濡养全身,人体遭受寒邪侵袭,阳气受损,气血精津通道因遇寒收缩而运行迟缓。寒邪不仅影响能量供应通道,还可根据受累部位判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如影响小血管的收缩,血液黏稠度则会增加[12],容易引起血液循环的障碍。进一步发展,局部循环障碍导致的水肿压迫神经,产生麻木疼痛症状,更甚者日久发生器质性改变。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13],临床中传统中医药采取的针灸、刮痧、拔罐、热敷等方法,可使得局部紧张的肌肉得以放松,减轻穿行其中的血管、神经受到的压迫,从而恢复局部组织间的正常空间,使局部气血循环与代谢恢复正常,身体的不适症状也随之消失。
针刺体表的穴位,可激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14]。合阳穴、跗阳穴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小腿后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两穴均可治疗腰脊疼痛、下肢痿痹等疾病。
其中,合阳穴位于机体下肢。合阳穴的“合”为会合、汇集之意,“阳”为阳热之气[15],为膀胱经阳热之气汇聚之处。寒湿型产后腰痛患者因产褥期摄生不慎,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腰骶部,瘀血留滞等导致经络、肌肉、腠理不通。针刺合阳穴调节膀胱经温热之气,濡养经筋,宣通瘀涩,促进体内血液循环,以达缓解腰痛之用。
跗阳穴为膀胱经与阳跷脉交会穴,也是阳跷脉郄穴。《针灸大成》中记载跗阳穴“主霍乱转筋,腰痛不能久立,坐不能起……痿厥,风痹不仁……[16]”跗阳穴主治因腰痛不能长久站立,环跳及股部疼痛、痿弱无力、麻木不仁等。从经论治,阳跷脉可调节肢体运动、交通一身阴阳。郄穴是经脉气血聚集最深之处,针刺阳经郄穴还可起到止痛的作用。针刺跗阳穴可改善肢体活动性,同时推动脏腑气血运行而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
综上所述,选择合阳、跗阳两穴治疗产后腰痛,既可舒筋通络止痛、强健腰膝,还可温通经脉,上病下治,快速起到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合阳穴、跗阳穴治疗寒湿型产后腰痛临床疗效更佳,对减轻患者疼痛度、改善患者活动度效果更好。此种方法于下肢取穴,选穴少,患者可接受程度高,且起效快速,病程短,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