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无咎与中医教育

2016-01-27 06:56浙江图书馆浙江310007周会会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丹溪学社办学

浙江图书馆(浙江,310007) 周会会

陈无咎与中医教育

浙江图书馆(浙江,310007)周会会

陈无咎是民国时期我国中医学界的杰出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先后重建丹溪学社,创办丹溪大学,后又受聘担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校长,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医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无咎 中医 教育

民国时期我国著名医家陈无咎(1884-1948年),浙江义乌人,与元代的朱震亨,明代的虞抟并称“义乌三溪”。陈无咎因自幼失怙,并身体孱弱,遂奉母命习医自救,此后潜心研习医学,终成大家。在医学上,陈无咎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私淑河间、丹溪之学,汲取西方医学知识,并且十分注重中医的教育传承,是民国时期我国中医学界的杰出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重建丹溪学社

1923年,陈无咎定居沪渎,在上海重建丹溪学社,自任学社第二十代总教。此前陈无咎投身反袁、护法等革命运动,既乏办学精力也缺办学时间,故此时担任丹溪学社总教,当是他的中医教育最初实践。陈无咎之所以在沪上一开始定居就着手于中医教育,其原因概在于他自己所说的:“丹溪学社创于明代,丹溪高足戴元礼实主之,传之下走,计系二十。然下走不敢以世医罔俗者,因医学自有进化之量,且昭代之规,罔崇于社身,非下走个人所得而私也。”[1]意在将丹溪学说发扬光大。

陈无咎还亲手修订了《丹溪学社简章》[2](以下简称《简章》),从《简章》看,当时丹溪学社定位为中医讲习所。所谓讲习所,类似于今天传授某一专业知识而设立的短期速成学习机构。当然,丹溪学社虽属于讲习所,但它不等同于一般的讲习所。陈无咎曾说:“本社创于明代,明成祖永乐五年,御赐丹溪先生铜象、丹溪学社铜印。前清季年,十九世主周外翰,禀准闽浙督抚,凡本社毕业生,分为高材、优秀、容平三等,其高材生,得充官医之选”[3]从此可知丹溪学社最早创办于明代,历史悠久,并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重视。

另外,从《简章》还可以看出,学社对讲授内容、招生要求、传授形式、学费费用等都有明确的规范标准,显非一般讲习所可以比拟。比如讲授内容主要为中国医学中内科、妇科、伤寒杂病科,又如将学生分为函授和面授二部,函授时间为一年半,面授为二至三年毕业,并颁发学习证书等等,内容详细全面。

丹溪学社的主要成就是庚续了中医香火、培育了人才,其影响面主要集中在江浙沪,至于到底培养出了多少人才,因缺少史料,尚难统计,但据笔者粗略估计,大致在50名左右。

创办丹溪大学

随着陈无咎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他的医学思想不断成熟,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其医著门类众多,几乎囊括中医药学从理论到临床的方方面面。刊登于1926年《三三医报》第13期的《介绍陈无咎的医学学说》一文对陈无咎的医学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陈氏学说是以整个生活为中心的,是实用的唯生哲学,是最全科学的。

陈无咎在医学上造诣高深,加之经营丹溪学社所积累的办学与教学经验,以及众多友朋的信任和支持,此时创办丹溪大学,可谓水到渠成。陈无咎在《丹溪大学宣言》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中主人便是学生,其他校长、教授等,不过是学生的办事员而已。……主人的责任是什么,就是求良好之教师和完全之知识;办事员的权限是什么,就是以良好之教科,完全之知识,输入学生,养成社会上需要人才。”[4]同时,还阐述了切实加强中医教育的意见。丹溪大学是我国早期中医院校之一,虽然存在的时间短,但它对推动现代中医教育有积极意义。其每年所招人数的多少,作者并未找到相关史料,无法确切估计,但参照当时医学校的招生规模,一般每年也就一二十人左右。

若没有各方资助,仅靠个人力量创办一所大学,其难度可想而知。诚如陈无咎所云:“不佞一寒仔也,倾产设立丹大。夫即曰寒,何产可倾?然不佞已将历年之积蓄,一举而空之。……不佞见中国医学有合唯生哲学,遂不惜牺牲经济、时间、精力以为之,不佞经济费了有限,而时间、精力费了无限。”[4]只可惜耗费了陈无咎无数心血的丹溪大学,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各地中医学校均改为中医传习所或中医学社的形势下,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三年而夭折。对此,陈无咎曾大声疾呼:“中华民国各种学校,重要莫过于中医,中医学术之湛深,有特殊之途径,足以代表中华民国一切文化。”[5]

此后即便学校停办,他奖掖后学之心终身不改。对全国各地寄来的求教问学函件,均予尽心答复,函件较多时,则通过《医界春秋》刊文统一答复。后来成为著名中医学家的熊寥笙、李重人、张赞臣、余无言、任应秋、沈仲圭等,都曾得到陈无咎的书函或当面指教,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出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校长

1937年秋,余无言与张赞臣合作主办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力邀陈无咎担任该校校长。因为无论从办学经验,还是从学术成就来说,在余无言、张赞臣眼中,陈无咎都是不二人选。

陈无咎不负众望,欣然赴任。若承平时期,这可谓美事一桩,但在国难当头、医界内部矛盾重重、学校自身条件不佳的景况下,接受此邀,确需有一番勇气的。

原因之一在于当时抗战人人自危的局势。上海的境况,甚为艰险,“国军西迁,沪上租界,形成孤岛”,“被难军民,死者尸填渠壑,生者流离失所”[6]。

原因之二在于学校的生源。当时十居其八的学生是因不满中国医学专修馆“对待同学向无诚意,学业方面也不注重实际”从该校倒戈而来。上海中医专科学校首届毕业生朱佐才回忆倒戈的目的说:“同学等为自身学业计,为国医前途计,于是辗转恳请医界闻人,出而赞助,以创设完善之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为将来我人革新中医之大本营。”[6]学校创办者余无言谈到当时的情形:“各位同学都认为原有的学校、课程太不满意了,认为我的主张,汇通中西医学,为成立世界医学的先决条件,是很对的。大家团结起来,叫我另行组织学校,来实行我们的主张。……而各同学不由分说,集学费,租教室,购用具,前呼后拥地推我出来。……后来请出陈老师无咎先生任了校长,张先生赞臣任了总务……”[7],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且胸怀大志,对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有相当的要求,这对作为一校之长的陈无咎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原因之三在于学校不甚理想的办学条件。余无言在给该校首届毕业生的赠言中就曾说:“现在再看看前途,仍然茫茫无边,学校的基础虽然有了,究竟何时才可成功一所大厦,很难预测,也只好在陈校长的领导下,来奋斗到底,以期不负同学的期望。”[7]

陈无咎担任校长一职是困难多、风险大。但是他迎难而上,不负众望,引领一校师生共克时艰,尽心投入学校建设,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办学成果十分明显。据朱佐才同学回忆:“本校课程,新旧并重,上课时间,每日增多一小时,教授皆有硕学而负声誉者。……又本校注重实习,遣派本级同学,往各名医处临诊实习,轮流观摩,以博治疗之经验。”[6]作为一校之长,在该校首届毕业生离校之际,陈无咎循循善诱,临别赠言:“诸同学在本校专门第一次毕业,……昔医和对赵武云:‘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固医职也。’诸同学得余说而存之,黾勉修为,将跻上医之列,岂仅以食医疾医为止境哉?!于是乎勖。”[8]勉励同学胸怀大志,不要只满足于做一名普通的医生。

学校第一届毕业生22人,1938年招收35人,1939年招生38人,加上1940、1941年招收的学生,该校自建校至停办,其间共招收学生约200人左右。

1942年,陈无咎和他的团队,因不屈于日伪政府对院校登记造册的要求,选择了停办学校。在尊严与屈辱面前,陈无咎和他的团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这是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贯延续。

[1] 陈无咎.医垒丛书总叙[J].神州医药学报,1924,2(5):1-3.

[2] 陈无咎.中国医学通论[M].上海:民智书局,1923:77-78.

[3] 陈无咎.丹溪医科学社招集妇人科系讲习社员[J].神州医药学报,1924,2(4):30-31.

[4] 陈无咎.丹溪大学宣言[J].三三医报,1926,4(13):5-6.

[5] 陈无咎.读了教育部处置中医学校的命令书后[J].医界春秋,1926,3(12):2.

[6] 朱佐才.二九年级级史[J].复兴中医,1940:30-31.

[7] 余无言.回顾与瞻前向毕业同学赠言[J].复兴中医,1940:3-4.

[8] 陈无咎.勖同学书[J].复兴中医,1940:1-2.

R2-4

A

1006-4737(2016)05-0061-03

(2016-06-07)

猜你喜欢
丹溪学社办学
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培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学社奋发担使命 草书千载绘华章——写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90周年之际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八三感怀
中国营造学社藏书源流考
厦门市同安丰翼美术学社日记画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丹溪学派传承悠久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