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鞠丸方名考证

2023-03-21 21:14卢雪晴罗宝珍
福建中医药 2023年1期
关键词:丹溪苍术栀子

卢雪晴,罗宝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越鞠丸是朱丹溪所创制的方剂,首见于《丹溪心法·卷三》:“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1]此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5 味药组成,常运用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相关病症的治疗,临床运用广泛。现通常认为香附为君,治气郁;川芎、苍术、栀子、神曲为臣佐之品,分解血、湿、火、食之郁[2]。

对于“越鞠丸”的方名释义,历代以来主要有按组成药物命名和按方剂功效命名2 种看法。一种认为“越鞠丸”方名取自栀子的别称“越桃”与川芎的别称“山鞠穷”,如《本草纲目》曰:“丹溪朱氏治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穷,故以命名。”[3]另一种认为“越鞠丸”方名与其功效有关,如吴昆《医方考》载:“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4];张璐也在《张氏医通》言:“越鞠者。若人鞠躬郁伏。忽尔其气发越也。”[5]此类观点认为“越鞠”意为发越郁结之气,是在阐明越鞠丸的功效。笔者通过文字考证、方剂命名规律佐证、医理论证等方法推求丹溪创此方之本意,认为越鞠丸之方名应是对其发越郁结功效的概括,同时,应注意到越鞠丸之同方异名“芎术丸”提示了川芎、苍术在方中的重要性。

1 “越鞠丸”不应为以方中药物命名

栀子,原名卮,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卮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一名木丹。生川谷”[6]76,其异名越桃首见于《名医别录》“栀子……一名越桃”[7]。川芎,原名芎穷,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芎穷。味辛温无毒。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生川谷”[6]24。《本草纲目》载有不同产地芎穷之异名:“以胡戎者为佳,故曰胡芎。古人因其根节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后世因其状如雀脑,谓之雀脑芎。其出关中者,呼为京芎,亦曰西芎;出蜀中者,为川芎;出天台者,为台芎;出江南者,为抚芎,皆因地而名也。”[3]近代以来,四川产川芎逐渐成为芎穷类唯一正品,并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代替芎穷成为官方药名,故本文中除涉及古籍引用处,其他“川芎”皆为现代含义,总代指芎穷类药物。山鞠穷首见于《左传》:“叔展曰:‘有麦鞠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杜预注曰:“麦麴、鞠穷,所以御湿。”正义曰:“《本草》有芎穷者,是药草之名。”[8]《本草纲目》中将其列为川芎之异名。

据可考文献,《本草纲目》中首次将越鞠丸方名释为方中栀子与川芎合称[3],清·莫枚士《研经言》中也有言:“丹溪治六郁越鞠丸方,以川芎、山栀为主,缘川芎即《左传》鞠穷,山栀《本草》一名越桃,故各摘取一字以名之,以见能治郁者之全在乎此。”[9]但从历代医书中可以看出,“越桃”这种别称的使用相对较少,纵观朱丹溪的著作,除一剂“越桃散”中用越桃代指栀子,其余均用“栀子”“山栀”之名,而非“越桃”。至于“山鞠穷”,并无医书中用此名代指川芎,虽然《本草纲目》中列其为川芎之异名,但这更像是一种单纯的考证,即可以认为《左传》中的“山鞠穷”是川芎,但医界并未将“山鞠穷”作为川芎的异名使用。所以,由上可知“越桃”和“山鞠穷”虽然可以代指栀子与川芎,但并不是常用的药物异名,丹溪将其用作方名的可能性较小。

另外,根据方剂的命名规律,当以方中药物命名时,若药味不多,可将所有药物都列在方名中;其次是取方中一味或多味主要药物为方名[10],而从《丹溪心法》中可以分析出丹溪更注重苍术、川芎2味药在越鞠丸中的作用,而非栀子与川芎。《丹溪心法·卷三·六郁》:“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药。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矣。”[1]即丹溪认为苍术与川芎在治疗郁证上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二者提升气机以开郁,任何症状的郁证都可以加入,起着“总解诸郁”的作用。丹溪对气、湿、痰、热、血六郁的分治用药上,苍术与川芎皆用于六郁之中每一种,这正是丹溪对苍术与川芎“总解诸郁”的运用。而六种郁证之中,只有热郁方中加入了栀子,说明栀子的作用主要在于清热泻火,比起“总解诸郁”的苍术、川芎,以及现代通常认为的君药香附,其重要性似乎要低于这3 味药物。若将栀子作为组成药物来为方剂命名,并不能突出方剂的主药,有悖于方剂命名的规律,不应是丹溪命名的思路。

同时从《丹溪心法》原文“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中可知,“芎术丸”为越鞠丸之同方异名[1]。作为同方异名,可以明显看出“芎术丸”以方中药物“川芎”“苍术”命名。而同方异名的方剂,大多用不同的命名方式来体现方剂不同的特点,当其中一个名称为方中药物组成时,其余名称多以方剂功效或方剂其他特点来命名,极少出现同方异名均以方中药物命名的情况,尤其是当同方异名的方剂为一人所定时[11],故将“越鞠丸”也视为栀子与川芎这2 味药的别称命名的说法不可取。并且从“芎术丸”中可以看出丹溪在表示川芎时可用“芎”字做简称,既然如此,何必再用一“鞠”字代指“山鞠穷”来表示川芎呢?综上所述,越鞠丸不应是由栀子的异名“越桃”和川芎的异名“山鞠穷”命名。

2 “越鞠”浅释

首先,从字义上来看,“越”字的本义为“度”,《说文解字》记载:“越,度也,从走戉声”[12],《辞源》中可见其有“逾越、消散、发扬”的含义[13]3928-3929。“鞠”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蹋鞠也”[12]382,《辞源》中可见其还有“鞠躬、弯曲”的含义[13]4440-4441。故“越鞠”可以理解为对一种弯曲的状态进行发越、消散,使其恢复正常状态。其中“越”的这种用法在医学著作中较为常见,如《黄帝内经·素问》:“其高者,因而越之”,王冰注:“越,谓越扬也”[14];张介宾《类经》:“越,发扬也,谓升散之,涌吐之”[15],说明对病位在上,可以通过发越的方法来治疗。

“鞠”字虽然不常见,但后世历代以来有将“越鞠丸”称作“越曲丸”者,如李梴在《医学入门》中释越鞠丸:“鞠,郁也。药能发越其郁结之气。方多误为越曲”[16],《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也将“越曲丸”列为“越鞠丸”的同方异名[17]。而“曲”用于表达“弯曲”“郁结”者较常见,在丹溪《格致余论》[18]中可见:“东阳王仲延遇诸途,来告曰:我每日食物必屈曲自鬲而下,且硬涩作微痛,它无所苦,此何病……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郁而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说明丹溪认为食物下行不顺所导致的膈下疼痛,是因为气血郁在胃脘,此处即是用“曲”来表达食物郁结于胃脘的状态。故根据笔者推论,“越鞠”意同“越曲”,均是表达发越郁结之意。

“越鞠”所表达的发越郁结功效也与朱丹溪的治郁思路相契合。如丹溪在书中所述,郁证的病位为“郁在中焦”,而治疗郁证的整体思路便是“开提其气以升之”,即开提气机使中焦郁结向上发越而出。在《丹溪心法》中丹溪弟子戴元礼也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1]进一步说明丹溪所论之郁病的主要病机为中焦有结聚而不得发越,体内正常升降变化受到阻碍,故治疗当使“不得发越”的郁结发越而出,即是“越鞠”之意。

同时还可以通过相似的方剂名称“越婢汤”“越涎散”“越痛散”等,窥见此类方剂命名的规律。朱丹溪在《丹溪手镜》中言:“越婢汤,发越脾气”[19],即是认为越婢汤意为发越脾脏郁结之气,故丹溪命名越鞠丸的思路也很可能是为了表达方剂发越郁结的功效。另有研究认为“越婢汤”即是“越痹汤”,方名之意是发越水汽之痹[20],虽与丹溪看法不同,但也证明了越婢汤方名意在表达方剂功效,即通过发越某种病理因素来治疗病证。而主治小儿风热喉痹的越涎散出自《普济方》:“越涎散,鸭嘴胆矾,乌梅一个大者去皮……令含咽。少顷必吐出痰”[21],其方名应表达方剂发越、涌吐痰涎之功效。又如《证治准绳·女科》:“越痛散。治血气虚寒,身体作痛”[22],用越痛散治疗经期血气不足所导致的身痛,“越痛”即是发越、消散疼痛之意,是对方剂功效的概括。由以上可见,此类方剂的命名含义均是发越某种病理因素,以达到方剂的功效,故可以推测认为“越鞠丸”方名之意也应是发越郁结,意在表达方剂的功效。

3 越鞠丸同方异名“芎术丸”对组方的启示

前文论述了“越鞠丸”方名意在表达方剂发越郁结的功效,而“芎术丸”作为丹溪本人所提出的“越鞠丸”之同方异名,突出了丹溪对方中川芎与苍术的重视,为我们对越鞠丸组方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角度。

对于越鞠丸中的组成药物,目前普遍认为方中香附为君药,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与苍术行气活血、燥湿运脾解,分解血郁与湿郁[2]。但正如前文所论述,《丹溪心法》中明言“苍术、抚芎,总解诸郁”,并在六郁的分治中均有入方,再加“芎术丸”之命名,笔者从丹溪立方之本意来推测,苍术与川芎在方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应作为君药来看待。现代也有研究认为,朱丹溪所论郁证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不和,郁闭在中焦,这也解释了临床上越鞠丸所治病证常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中焦脾胃系统症状为多见[23]。而苍术不仅善治湿郁,其建运中焦、行气解郁、化痰消食、活血之效皆有,强胃健脾,升降消导,直中病机,可以总解诸郁[24]。川芎则可以行气活血,其辛温走窜之性可带动苍术之药性,两者相辅相成,调和气血,运转中焦,促使中焦的升降变化恢复正常,以开郁闭、散郁结、解诸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越鞠丸”方名的本义是提示方剂发越郁结的功效,其同方异名之“芎术丸”则提示了川芎与苍术在方中的重要性,两者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朱丹溪立此方之意。了解越鞠丸命名的渊源,可以帮助我们从丹溪命名的思路出发,追溯医家立方的初衷,更好地理解越鞠丸的组方与功效。同时在考释越鞠丸方名时,也用到了丹溪的学术思想与方剂学知识进行佐证,可以看出方剂命名与方剂学两者联系密切,互相为证。一方面,方剂的命名浓缩了医者对此方剂的理解,蕴含了医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对方名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方剂的理解,在对方剂理法方药进行研究时可考虑方名带来的启示;另一方面,在对方名进行阐释时,不能脱离医家的学术思想与时代背景,对方剂理法方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考释方名的内涵。

猜你喜欢
丹溪苍术栀子
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培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苍术行情疲软运行
八三感怀
浅谈丹溪学派传承悠久之因*
清热消暑山栀子
栀子(赵润怀 摄)
GC法同时测定不同种类苍术中6种成分
关苍术根茎中苍术酮含量及变化规律研究
六月栀子香
少年情怀,栀子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