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菌
- 面部局限性肉芽肿型孢子丝菌病一例
075000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常发生在四肢,面部者罕见,临床上容易漏诊或误诊。下面报道我科收治成功的面部局限性肉芽肿型孢子丝菌病1例。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因“右面部红斑结节伴疼痛1年余”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患者1年前面部蚊虫叮咬后瘙痒,搔抓后出现局部硬币大小红斑,后皮疹逐渐扩大伴疼痛,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考虑为皮肤结核?皮肤真菌感染?患者发病以来精神状态一般,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11期2023-10-24
- 萎缩型皮肤表现孢子丝菌病1例
30021)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指孢子丝菌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细胞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孢子丝菌病可分为皮肤型及皮肤外型,皮肤型常见有固定型、淋巴管型、播散型。皮肤特殊类型的孢子丝菌病少见,如玫瑰痤疮样、痤疮样、带状疱疹样[1],无法归类到固定型和淋巴管型,临床容易误判。下面报道我科收治的特殊皮肤表现的孢子丝菌病1例。1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左前胸群集分布萎缩性斑片、丘疹1年半。患者1年半前无明显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2年4期2022-08-31
- 皮肤感染久治不愈应查真菌
,确诊为一例孢子丝菌病。对症治疗近2个月后,患者皮疹消退,留色素沉着斑。孢子丝菌病是人类感染了申克孢子丝菌所致的一种真菌性皮肤病。它主要侵犯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可致化脓、溃烂及渗出等。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人的感染是因为存在于木材、土壤、植物与某些物品中的孢子丝菌通过受外伤的皮肤侵入所致,也有极少数患者通过蚊虫叮咬等而感染。孢子丝菌由皮肤损伤处进入组织后,5天至6个月的时间,局部可出现一小而硬、可推动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呈红、紫或黑色
保健与生活 2022年11期2022-06-09
- 犬咬伤继发孢子丝菌病1例
征初步诊断为孢子丝菌病。为明确诊断,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组织真菌培养及分子鉴定。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真皮内混合细胞性炎性肉芽肿(见图2)。同时在25℃下行皮肤组织真菌培养,14 d后见乳白色至黑褐色褶皱状菌落形成(见图3)。玻片培养:显微镜下见近似垂直于主菌丝的分生孢子柄,顶部形成梅花状分生孢子(见图4)。提取DNA片段,经ITS1/ITS4扩增、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鉴定为球型孢子丝菌。根据患儿病史、症状体征、病理结果以及真菌培养和分子鉴定结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2年1期2022-03-02
- 猪丹毒丝菌GAPDH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与鉴定
预测并鉴定猪丹毒丝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分子线性B细胞表位,首先通过多序列比分析已经全基因组测序的10株菌株的GAPDH一级结构保守性;然后使用在线软件Bepipred-2.0预测猪丹毒丝菌GAPDH线性B细胞表位,接下来通过人工化学合方式合成GAPDH表位对应的多肽;最后使用间接ELISA法检测这些多肽与猪丹毒丝菌GAPDH高免血清之间的反应。研究发现已经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10株菌株的GAPDH一级结构高度保守。通过软件预测,找到了猪丹毒
江苏农业科学 2021年22期2021-12-08
- 孢子丝菌病及其病原真菌的再认识
10630)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局部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是全球分布最广的深部真菌病。孢子丝菌复合体(Sporothrixcomplex)属于子囊菌门,长喙壳菌目,长喙壳菌科,孢子丝菌属,由Schenck于1898年首次发现并分离命名为申克孢子丝菌,在我国1916年刁信德首次报道[1]。孢子丝菌常见于土壤和腐木中,通过皮肤创口接种感染人类或动物,因此,从事花卉、农业和木材开采的人员易患孢子丝菌病。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01
- 一株猪丹毒丝菌的分离鉴定
猪丹毒病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猪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平直或稍弯曲的纤细小杆菌、兼性厌氧、耐酸、无芽孢[1]。猪丹毒丝菌一般感染猪,但同时也可以感染绵羊、火鸡和人。猪丹毒丝菌感染人时,可以引起心内膜炎症、败血症[2]。猪丹毒丝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多达10%~50%的健康猪扁桃体中携带该菌,并且在健康猪及病猪的唾液、粪便中均可以分离到该病原体,该病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及皮肤伤口感染,3月龄到3岁猪均易感。猪丹毒菌感染的临床症状有
猪业科学 2021年6期2021-08-12
- 孢子丝菌病诊断及治疗进展*
50000)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性真菌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的金标准为经典的菌种培养及鉴定[1],但其耗时较长,且结果易受杂菌影响,不利于临床的快速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血清学及免疫学研究的深入,涌现出一系列快速的诊断方法,如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一系列诊断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孢子丝菌皮内试验等,并且不断改良。孢子丝菌病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如传统治疗药物的新发现、治疗的新手段、新药的研究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1年21期2021-03-29
- 难治性孢子丝菌病1例
芽肿,诊断“孢子丝菌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100 mg,2次/d。10 d后因破溃进一步扩散,转至上级医院就诊,考虑孢子丝菌病,给予碘化钾口服10 mL,3次/d,10%碘化钾与康复新液交替清洗治疗,用药4个月后皮损无明显好转,破溃沿淋巴管进一步蔓延,2018年11月22日于上级医院再次就诊,考虑“坏疽性脓皮病?皮肤淋巴瘤?”,病理检查示“感染性肉芽肿?”,诊断“孢子丝菌病?”,予伊曲康唑200 mg,2次/d,外用呋喃西林乳膏,用药3周后患者因皮损未能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1年1期2021-02-26
- 鼻鳞癌合并孢子丝菌病1例
视野,诊断为孢子丝菌病。予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皮肤仍有隆起及破溃,半年后于外院病理诊断为鼻部皮肤高分化鳞癌。图1 鼻鳞癌合并孢子丝菌病 A.鼻部轴位平扫MR T1WI; B.矢状位脂肪抑制T2WI; C.轴位增强T1WI (箭示肿物) 图2 病理图(HE,×100)讨论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慢性感染,可见于四肢、颜面部皮肤、皮下组织及淋巴管等;典型临床表现为绿豆、蚕豆大小质硬结节、肉芽肿、脓肿或边缘紫红、紫褐色的增殖性溃疡,伴少量黏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1期2021-02-24
- 猪丹毒诊断及防控措施
是猪感染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后发生的一种急热型传染性疾病。猪丹毒的首次报道是在1882 年,欧洲和美洲的各个国家广泛流行猪丹毒。猪丹毒在我国也流行广泛,我国四川是最早发生猪丹毒的省份,随后各个省市均呈流行趋势。猪丹毒在我国的发病率达68%,病死率达20%。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随后我国相继研发出了3 种猪丹毒疫苗,对猪丹毒进行控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近年来,猪丹毒在我国的流行呈抬头趋势。所以,加强
中国畜禽种业 2020年10期2020-12-17
- Toll样受体与孢子丝菌病研究进展
150000孢子丝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1898年Schenck首次分离出孢子丝菌并报道了孢子丝菌病[1]。目前研究认为,孢子丝菌是一种复合体,主要包括6个菌种,分别为申克孢子丝菌(S.schenckii)、巴西孢子丝菌(S.brasiliensis)、球形孢子丝菌(S.globosa)、墨西哥孢子丝菌(S.mexicana)、卢艾里孢子丝菌(S.luriei)和白孢子丝菌(S.pallida)。孢子丝菌的多种毒力因子可以抵抗宿主免疫系统的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9期2020-08-25
- 基于NIR高光谱技术快速预测冷鲜鸡肉热杀索丝菌含量
些嗜冷菌如热死环丝菌、假单胞菌、肠杆菌、乳酸菌、莫拉氏菌和不动杆菌等的污染而引发肉品腐败变质,从而导致其品质下降,是新鲜度降低的最主要原因。热杀索丝菌属于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它在低氧和4 ℃的条件下能较快的生长繁殖,因此是引起冷却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6-7]。热杀索丝菌占冷却鸡肉初始菌相的13.3%,在0~4 ℃冷藏温度下导致冷藏鸡肉和鸡肉制品腐败变质的主要腐败菌之一[8-9]。Li等[10]研究发现,热杀索丝菌还是冷却猪肉托盘包装后导致其腐败变质的
食品工业科技 2020年13期2020-07-20
- 猪丹毒丝菌spaA 基因的敲除及其致病作用的初步研究
2005)猪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可使猪患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即猪丹毒.临诊症状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疹块.慢性病猪表现为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各国研究人员对丹毒丝菌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然而对其致病机制及毒力因子目前还未研究清楚[1].从众多研究可知丹毒丝菌属各种菌株的毒力差别很大,有66%的红斑丹毒丝菌会使动物致病,也有将近96%的扁桃体丹毒丝菌对动物无害.1882 年,Pasteu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6-01
- 球形孢子丝菌刺激小鼠树突状细胞表达前炎症细胞因子的研究
30054)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孢子丝菌属菌种(Sporothrixspp.)引起的人畜共患真菌性疾病,该病在全球均有发生,但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1-3],我国东北、新疆等均有感染患者[4-5]。近年来,孢子丝菌属菌种在免疫低下患者中引起的系统性感染也在不断增多。孢子丝菌病的发病机制与病原体毒力和宿主免疫状态紧密相关。最近研究显示DC能够识别和转化真菌相关分子标记,调控炎症反应,在抗真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6-8]。还有研究认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9年6期2020-01-10
- 实时荧光PCR检测巴西孢子丝菌的实验方法的建立
02206)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孢子丝菌复合体(Sporothrixcomplex)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1]。病程较长,皮损可固定于局部,或沿淋巴管走行,严重者可通过血行系统播散,引起内脏器官的感染,也有报道称吸入的孢子可直接引起肺部感染[2]。随着分子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通过对基因序列的种系研究表明,申克孢子丝菌是由多个亲缘种构成的复合体[3],其中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gl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9年5期2019-10-23
- 猪丹毒丝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分析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丝菌(E.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感染后死亡率较高,对生猪养殖造成重大损失。该病流行于世界各地[1],在夏季高发,发病猪背、颈、耳后等部位出现紫红色斑块;病猪呼吸急促,体温升高;有时会出现关节肿胀、瘫痪、无法站立等临床症状。解剖死猪,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出血,大肠浆膜有灰白色坏死灶,肺充血,胸腔内有淡黄色积水[2]。由于生物学鉴定耗时长,步骤繁琐,不太适合养殖生产中使用,因此,借鉴相关
养猪 2019年4期2019-08-12
- 黑龙江省502例孢子丝菌病患者临床分析
吉奎,杨建勋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致病菌种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在 1898 年由美国的Schenck首先报道,并分离出病原菌[1]。孢子丝菌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报道,但多数报道来自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中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地区也均有孢子丝菌病流行。吉林省和辽宁省均有关于孢子丝菌病流行病学的报道,而近年来黑龙江省少有对此病的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笔者收集了2014年4月—2017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经临床表现、组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1期2019-04-29
- 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形成过程中转录组表达谱变化及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100142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及其复合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皮肤深部真菌病。孢子丝菌属于双相性病原真菌,自然环境中呈腐生状态生长,无致病性,入侵宿主后其生存环境发生骤变,菌体为适应变化的环境发生形态转换,呈寄生状态生长并致病[1]。深入探究孢子丝菌感染宿主的过程对选择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研发新的抗真菌药物至关重要。转录组学是研究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在特定的功能状态下基因组产生的全部转录物的种类、结构和功能,可以揭示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年3期2019-04-28
- 初探Ste-20激酶在调控孢子丝菌双相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16023)孢子丝菌病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以及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导致化脓、溃烂及渗出,偶可累及肌肉、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等脏器[1]。在我国,孢子丝菌病发病率是仅次于念珠菌病和曲霉病的深部真菌病。孢子丝菌具有双相性:室温 (25℃)为菌丝相,无致病性;37℃为酵母相,酵母相可在感染者体内增殖,具有致病性[2]。因此,孢子丝菌由菌丝相转化为酵母相对其致病性的形成是必需的[3]。在孢子丝菌酵母相形成过程中,不仅菌株形态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发生改变,其酵母相特异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8年5期2018-11-03
- 猪红斑丹毒丝菌制苗用菌株的筛选
)是由猪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慢性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型。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猪丹毒与猪瘟、猪肺疫并称为我国养猪业的三大传染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发展、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免疫预防的普及,其危害减轻,防控被忽视。然而,近年来在我国广西、广东、四川、福建、江西、安徽、吉林、黑龙江等地均有猪丹
浙江农业学报 2018年9期2018-10-11
- 孢子丝菌病患者外周血Th1与Th17比例与疾病关系
急诊内科)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管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系统性损害[1]。固定型与皮肤淋巴管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细胞免疫被认为是机体抵抗真菌感染的主要方式。典型的效应细胞为Th1,Th2以及Th17细胞[1]。本研究通过检测孢子丝菌病患者外周血中的Th1,Th2以及Th17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观察其与疾病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皮肤科201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9期2018-09-27
- 52例孢子丝菌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
10003)孢子丝菌病属于深部真菌病,平均病程约为6个月,其发病机制和患者的免疫状态尚不明确[1]。本试验应用四色免疫流式细胞仪检测52例孢子丝菌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较不同细胞亚群百分比和相对比的差异,探讨孢子丝菌病患者的免疫状态。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孢子丝菌病患者组:2016年03月—2017年03月就诊于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经病史、体征、组织真菌培养临床诊断为申克孢子丝菌病患者,共计52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年2期2018-05-18
- 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00142)孢子丝菌病 (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 (Sporothrixschenckiicomplex)感染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孢子丝菌病临床分为皮肤型及皮肤外型,皮肤型又包括固定型、淋巴管型及播散型[1]。其中以固定型及淋巴管型常见,皮肤播散型常见于免疫缺陷患者。但也可见于免疫正常患者。现报道1例我科收治的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1 临床资料女,36岁,山东淄博市农民。声嘶8个月,全身散在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8年1期2018-03-30
- 孢子丝菌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新进展
00120)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及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面部和上肢等暴露部位,并沿淋巴管蔓延和发展,表现为无痛性的结节、脓肿和溃疡,偶可播散全身侵犯内脏和骨骼,引起多系统损害[1-2]。查阅《外科正宗》、《疡科心得集》等数本中医外科专著,未见有类似疾病的描述。依照“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基本理论指导,初步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系因素体腠理不密,卫失固表,湿毒浊邪由外乘隙袭入,留滞肌肤,经脉气血壅郁而致[3]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年1期2018-01-16
- 球形孢子丝菌与孢子丝菌属其它模式菌株的形态特征差异
012)球形孢子丝菌与孢子丝菌属其它模式菌株的形态特征差异赵明丹,周 汛*(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美容科,重庆 400012)目的 比较菌丝相下球形孢子丝菌与孢子丝菌属其它菌种的形态特征差异,探讨鉴定球形孢子丝菌的形态学。方法 分别接种15株从临床分离的中国球形孢子丝菌和6株其它孢子丝菌属模式菌株,用光学显微镜从菌落、菌丝、孢子形态及生长速度进行比较。结果 球形孢子丝菌镜下形态为球形或倒梨型,申克孢子丝菌模式菌株镜下呈长杆状;临床分离菌株生长缓慢,环境菌株生长较
中国医疗美容 2017年8期2017-09-11
- 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NF-κB信号通路及TNF-α的影响
青李 岷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NF-κB信号通路及TNF-α的影响刘彩霞1段志敏1杜蕾蕾1曾 荣1沈永年1胡素泉1刘维达1陈 青2李 岷1目的:明确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NF-κB信号通路激活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刺激THP-1细胞TNF-α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分泌量,免疫印迹法分析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作用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年2期2017-03-24
- 孢子丝菌相关复合种需加强生物安全检控
性更新。2 孢子丝菌分类的变化孢子丝菌属存在于真菌界的子囊菌门,真子囊菌纲,长喙壳菌目,长喙壳菌科。它是一种双相病原性真菌[4],分为环境株和临床株,在环境中主要存在于土壤及植物中[5]。1898年,孢子丝菌由美国人Shenk首次从该病患者患病组织中分离培养出来,被命名为申克孢子丝菌[6]。过去,申克孢子丝菌一直被认为是孢子丝菌属的唯一物种,申克孢子丝菌为孢子丝菌病的唯一致病菌种[7]。随着近期分子生物学及真菌分类研究的快速发展,目前的大量研究证实以前广泛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7年6期2017-01-23
- 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分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综述·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分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赵莉佩 崔岩 李珊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长春 130021)申克孢子丝菌以往被认为单一菌种,呈全球性分布。然而不同区域来源的菌株,在药物敏感性、致病力等方面差异较大。RAPD、RFLP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曾被用于该菌基因分型的探讨。近年来,以CAL基因结合菌株表型的分类方法,已成为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公认的划分方法。本文将对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分型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阐述CAL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申克孢子丝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6年5期2016-12-12
- 中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药物敏感性分析
中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药物敏感性分析贺羽1黄宜进2赵秘密1周汛1,3(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重庆 400016;2.四川省南部县人民医院,南充 637300;3.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美容科,重庆 400021)目的检测我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同时对比我国不同地区菌株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方法将重庆、吉林、北京地区既往基因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的100株临床菌株接种于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25℃恒温培养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6年4期2016-09-28
- 面部皮肤型孢子丝菌病1例误诊分析
·面部皮肤型孢子丝菌病1例误诊分析史希武许静(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皮肤科,沈阳 110004)患者女,43岁,农民,右侧面部丘疹、结节、破溃、结痂5个月。曾误诊为“痤疮”“寻常疣”,给予药物及冷冻治疗后未愈。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确诊为“皮肤型孢子丝菌病”。予伊曲康唑口服联合外用0.25%盐酸阿莫罗芬乳膏治疗,现随访1.5个月,皮损明显好转。孢子丝菌病;痤疮;寻常疣;误诊分析[Chin J Mycol,2016,11(4):223-225]1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6年4期2016-09-28
- 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1例
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1例姜媛 孔庆涛 张征 曾秋琼 桑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南京 210002)报道1例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女,79岁,农民。左上肢皮肤红斑结节线状分布,疼痛瘙痒不适两月余。皮损病理及PAS染色提示真菌感染,对皮损和脓液进行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真菌培养、小培养及对培养阳性菌落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提示申克孢子丝菌。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0.2 g/次,2次/d,治疗1个月后明显改善。孢子丝菌病;孢子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6年6期2016-02-22
- 温热治疗仪联合伊曲康唑治疗老年孢子丝菌病效果
康唑治疗老年孢子丝菌病效果王劲风姜兰香夏建新庞传超李福秋王雷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吉林长春130041)孢子丝菌病;伊曲康唑;温热治疗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范围内孢子丝菌病的高流行区,我国绝大多数孢子丝菌病的报告来自东北地区〔1〕。我国的孢子丝菌病以固定型为主,占全部孢子丝菌病报告病例的79.9%〔1〕。伊曲康唑是治疗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一线治疗,温热疗法是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的替代疗法〔2〕。本文探讨口服伊曲康唑与局部温热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固定型孢子丝菌病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8期2016-02-03
- 孢子丝菌复合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周 汛,3孢子丝菌复合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贺羽1,赵秘密1,杨致邦2,周汛1,3孢子丝菌是人兽共患性真菌,感染人或动物可引起孢子丝菌病。以往形态学鉴定认为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schenckii,S.schenckii)为孢子丝菌病的唯一致病菌种,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该菌是6个菌种构成的复合体,并且在基因鉴定、基因组学、发病机制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研究,有利于理解孢子丝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早期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至关重要。本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年6期2016-01-30
- 孢子丝菌病诊疗指南
指南与共识·孢子丝菌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医学真菌亚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真菌学组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Sporothrix schenckiicomplex)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偶可播散全身,引起多系统性损害。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可形成丘疹、脓疱、结节、斑块、溃疡、肉芽肿、结痂等改变,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6年7期2016-01-30
- 类几丁质酶3蛋白1在申克孢子丝菌刺激巨噬细胞的表达和作用研究
蛋白1在申克孢子丝菌刺激巨噬细胞的表达和作用研究黄丽林1,张 静2,高文超2,李玉哲1,袁立燕3,何泰龙1,黄怀球1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类几丁质酶3蛋白1在申克孢子丝菌刺激后的表达和作用研究。方法 通过测定巨噬细胞与申克孢子丝菌共孵育时杀菌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不同时间点巨噬细胞的类几丁质酶3蛋白1 mRNA表达水平,同时体外实验检测类几丁质酶3蛋白1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抑菌作用,同时采用空白对照和白念珠菌阳性对照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巨噬细胞可吞噬杀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5年10期2015-03-17
- 基于groEL基因序列鉴定丹毒丝菌属菌种
基因序列鉴定丹毒丝菌属菌种杨振龙1,吾鲁木汗·那孜尔别克1,2,恩特马克·布拉提白1,2(1.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伊犁师范学院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对4株红斑丹毒丝菌的16S rRNA基因和groEL基因进行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探讨groEL基因序列分析法在丹毒丝菌属菌种分类鉴定中的应用.测序结果表明,4株红斑丹毒丝菌groEL基因长度为1 614 bp,编码由5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热休克蛋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2-13
- Toll样受体2和4在抗孢子丝菌早期免疫阶段小鼠皮肤中的表达
立燕 黄怀球孢子丝菌病是孢子丝菌复合体所致的深部真菌病,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状况和孢子丝菌毒力有关[1]。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疾病的不同流行病学分布和临床特征,因此,研究机体对孢子丝菌直接的免疫反应是明确孢子丝菌病发病机制的关键。孢子丝菌入侵时,机体通过早期免疫细胞膜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等各种免疫识别受体对其进行识别及介导各种免疫应答,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Toll样(TLR)受体家族是众多模式识别受体中重要的家族,已有研究表明,TLR4、TLR2参与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5年11期2015-01-12
- 湖北部分地区红斑丹毒丝菌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部分地区红斑丹毒丝菌分离株耐药性分析李敬涛 吴 超 王 雅 黄开松 金梅林*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武汉 430070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对31株湖北部分地区分离株进行19种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分离株对卡那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万古霉素和磺胺异恶唑的耐药率为100%,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壮观霉素、林可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6.8%、83.9%、32.3%,25.8%,22.6
养殖与饲料 2015年2期2015-01-03
- 利用TAIL-PCR分离申克氏孢子丝菌T-DNA插入突变体侧翼序列的研究
33)申克氏孢子丝菌(Sporothrixschenckii)是双相型病原真菌,在自然条件下表现为菌丝相,而在体内和37℃为酵母相。申克氏孢子丝菌引起人和动物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称之为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1]。该病常常与皮肤的轻微外伤后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物质有关。临床上孢子丝菌病分为淋巴管型、固定型及播散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淋巴管型,引起皮肤渗出、化脓,甚至溃烂。其次是固定型,常引起面部皮疹,多见于儿童。虽然播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9期2014-08-25
- 面部孢子丝菌病1例
王淑芬面部孢子丝菌病1例牛贵业 田洪青 周桂芝 王淑芬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菜农。左侧面部红斑、结痂7个月。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面部出现粉刺状小丘疹,搔抓后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无外伤史、类似家族史及其他病史。查体:系统查体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部见一直径约3 cm圆形暗红色隆起性斑块,边界清楚,中央附有黄黑色结痂(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皮损病理检查示:表皮结痂,假上皮瘤样增生,较多嗜中性粒细胞移入表皮。真皮内较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10期2014-03-29
- 面部孢子丝菌病误诊为疖肿1例
王淑芬面部孢子丝菌病误诊为疖肿1例崔艳霞☆杨宝琦 于长平 王淑芬患者,女,68岁。左眉外侧不规则暗红色斑块4个月,曾误诊为“疖肿”。真菌培养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诊断为孢子丝菌病。孢子丝菌病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因左眉外侧皮肤斑块4个月,于2013年2月18日就诊。患者系农民,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左眉外侧皮肤出现豆粒大丘疹,无自觉症状,皮损渐增大,明显隆起,中央质软,到当地医院就诊,诊为“疖肿”,给予皮损切开引流,青霉素640万U/d,静脉滴注,治疗1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12期2014-03-28
- 儿童面部孢子丝菌病5例
明书儿童面部孢子丝菌病5例于秋明 杨同亮 赵 红 李树梅 陈明书报道儿童面部固定型孢子丝菌病5例,并总结儿童面部孢子丝菌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等。面部孢子丝菌病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致化脓、溃烂及渗出,有时尚可波及各脏器。临床分为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固定性皮肤孢子丝菌病、皮外及播散性孢子丝菌病。我院2006-2012年共收治5例儿童面部孢子丝菌病患儿,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6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8期2014-03-22
- 种鸭源猪丹毒丝菌分离及血清学调查
0107)猪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是一种兼性厌氧的革兰阳性小杆菌,作为多种家养和野生动物的病原菌或共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包括海洋环境中,与扁桃体丹毒丝菌(E.tonsillarum)和E.inopinata共同构成丹毒丝菌属[1]。根据目前的血清学分型方法,采用琼脂扩散试验可将该属成员可分为至少23个血清型(serovar 1-23)及N型株,其中猪丹毒丝菌包括血清型1a、1b、2、4、5、6、8、9、11、
中国兽医杂志 2014年8期2014-03-11
-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愈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一例
1 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左手皮损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胸部X线片及腹部B超检查均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水肿、增厚,棘细胞间水肿。真皮中下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可见上皮样细胞结节,大量多核巨细胞伴中性粒细胞小脓肿(图2a,2b)。PAS染色,可见芽生孢子(图3);抗酸染色阴性。取皮下结节行真菌培养:25℃,14 d后可见灰黑色皱褶样菌落生长;37℃,21 d后可见奶油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3年2期2013-10-20
- 红斑丹毒丝菌C43065株spaA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000)红斑丹毒丝菌C43065株spaA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刘丹丹,杨振龙,吾鲁木汗·那孜尔别克(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通过PCR从红斑丹毒丝菌C43065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编码信号肽除外的成熟SpaA蛋白基因spaA,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的BamHⅠ和HindⅢ位点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spaA,转化大肠杆菌BL21,在IPTG诱导下表达N端带有Trx标签的融合蛋白rSpaA,SDS-PAGE检测表达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9-11
- 申克孢子丝菌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
00016)孢子丝菌病又称玫瑰花园丁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下组织真菌病,孢子丝菌由Schenck于1898年在美国分离[1]。申克孢子丝菌分布于全球的土壤中,而孢子丝菌病则局限于墨西哥、中南美洲和其他地区,最常见的感染方式是皮肤接种,最典型皮损是淋巴皮肤型或者孢子丝菌病样型,即原发部位感染后沿淋巴管播散的类型。申克孢子丝菌为一种双相型真菌,在室温25℃下为菌丝相,37℃下为酵母相,酵母相可在感染者体内增殖,形成小的芽生孢子而致病[1]。临床上常根据患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年10期2013-08-15
- 手背孢子丝菌病1例
刘国兴手背孢子丝菌病1例刘国兴孢子丝菌病;皮肤感染1 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左手背红斑、丘疹、斑块5个月。患者5个月前上山砍柴时左手背被柴草刺伤,至局部红肿,在当地治疗一周后红肿渐消退,二周后在原刺破处出现暗红色小结节,无明显疼痛,结节逐渐增大增多,并融合形成斑块,伴有数个脓疱,挤压破溃后有少量黄白色脓液。在当地医院反复就诊,诊为“皮肤感染”,给予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抗炎治疗未见好转,且皮损渐增多,周围出现数个新结节。体检:营养一般,发育正常,神志清,T3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6期2013-01-31
- 难辨认孢子丝菌病临床分析
30041)孢子丝菌病 (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经皮肤创伤处感染申克孢子丝菌而传播,易累及裸露在外的皮肤,偶可因吸入分生孢子导致肺部感染,也可播散至全身多个系统,但不多见[1-2]。孢子丝菌病分为皮肤型和皮肤外型,皮肤型又可分为皮肤固定型、皮肤淋巴管型、皮肤播散型。由于宿主免疫力不同申克孢子丝菌进入机体引起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型别不同[3]。近年来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的孢子丝菌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年2期2012-05-28
- 鼻部固定型孢子丝菌病1例
部位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皮损以局部增生伴表面大量脓痂为主,临床上易与细菌感染相混淆,碘化钾口服治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16岁,因右侧鼻翼旁局部结节,表面破溃、结脓痂3个月,于2011年3月24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3个月前猫抓后于鼻翼旁出现多个丘疹、水疱,渐增大融合成蚕豆大小的结节,当地医院诊断为单纯疱疹,用抗病毒药以及医院自配药物(具体成分不详)治疗2个月,无明显效果,局部结节增大,表面覆有脓性分泌物,结节周围出现数个小丘疹。患者自觉局部皮损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年2期2012-05-28
- 伊曲康唑治愈孢子丝菌病1例
床,不排除“孢子丝菌病”,建议真菌培养或治疗。患者回当地医院放射科行电子线放射治疗15次仍无效后放弃治疗,遂于2011年1月19日来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查体见患者右踝外侧三个枣大结节,暗红色,串状排列。详问病史,患者于发病前0.5年麦收时有腿部被麦秆扎破史。结合以往病理及治疗,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皮肤淋巴管型)。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商品名美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1 g qd口服,2个月后结节变小,4个月后结节基本消失。嘱病人继服2个月巩固治疗后
天津药学 2012年1期2012-02-15
- 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4例
137000孢子丝菌病是东北地区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它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粘膜和局部淋巴系统的慢性肉牙肿性炎症性疾病。少数病例也可因病情迁延散播到全身而引起多系统的损害。孢子丝菌一般生存在土壤,木材及植物上。所以在农村发病较多,其病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上呼吸道或消化道而感染。现将2012年1—6月期间伊曲康唑治疗的4例孢子丝菌病病例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1,男,54岁,农民,左手背及左腕
中外医疗 2012年31期2012-01-24
- 不同方法治疗皮肤型孢子丝菌病
34)皮肤型孢子丝菌病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如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等[1]。由于个体差异及疾病情况的复杂性,患者对每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同,最近我们应用不同的方法治愈了4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1患者男,68岁,北京市延庆县农民。因右侧面部皮损8个月于2008年12月8日就诊。8个月前患者右侧面部出现米粒大小皮损,之后皮损破溃、增多,伴疼痛。否认外伤史。皮肤科情况:右面颊部可见8个1~1.5 cm大小皮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年5期2011-09-11
- 碘化钾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观察
科门诊56例孢子丝菌病患者采用碘化钾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10月门诊孢子丝菌病患者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6岁,平均45.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6个月,平均7个月;农民48例、工人6例,其他2例。淋巴管型34例,固定型22例(多位于面部)。皮损表现为浸润性红斑、糜烂、结痂、溃疡、结节,直径0.4~3.5cm。56例患者全部真
当代医学 2011年35期2011-05-31
- 孢子丝菌病35例临床分析
76100)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性皮肤病。现对我院2002~2009年35例临床资料完整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5例孢子丝菌病患者为2002~2009年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9岁,平均32岁,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农民21 例 (60.0%),工人 8 例 (22.9%,其中3例为水道工,4例为园林工),中小学生4例 (11.4%),学龄前儿童2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年4期2011-02-17
- 儿童固定型孢子丝菌病1例
点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根据临床表现及真菌培养诊断: 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治疗: 据患者体重为25kg,给予特比奈芬125mg口服1次/d,治疗2周后皮疹缩小。1个月后电话随访,皮疹进一步好转,3个月后患儿家属电话告知已痊愈。讨论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慢性深部感染性真菌病。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菌丝腐生相和酵母寄生相的双相真菌。室温下表现为菌丝相,37℃为酵母相的双相真菌[1]。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呼吸道或消化道而进入人体,当孢子丝菌由损伤部位进入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0年4期2010-10-20
- 冷鲜猪肉中热杀索丝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冷鲜猪肉中热杀索丝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刘超群,陈艳丽,王宏勋*,艾有伟(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以市售托盘装冷鲜猪肉为研究对象测定热杀索丝菌的数量变化情况与感官、挥发性盐基氮和菌落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冷鲜猪肉的腐败限控量为5.316 lg(CFU/g) ,热杀索丝菌在不同温度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数均值为7.519 lg(CFU/g)。运用统计学软件SAS9.1拟合热杀索丝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动力模型,表明Gompertz
食品科学 2010年18期2010-10-19
- 申克孢子丝菌感染诊治1例
子,疑为申克孢子丝菌,采用以下方法进一步鉴定。小培养法(观察孢子或分生孢子的形成及位置) 将载玻片、盖玻片和铜环 (外径2 cm,内径1.7 cm,厚 0.4 cm,环上有一小孔)等高压蒸汽灭菌备用。用镊子将铜环在火焰上加热后双面均放在蜡块上蘸蜡少许后立即将其放在载玻片上,小孔朝上,再将无菌盖玻片加热后置于铜圈上,形成一个除小孔外几乎密闭的小室。用注射器将熔化的土豆培养基从铜环小孔注入,体积约占小室容积的1/2。将载玻片孔朝上放置,待土豆培养基冷却凝固,接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年3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