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凤,孙铭徽,闫百灵,周明伟*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皮肤科,吉林 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急诊内科)
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管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系统性损害[1]。固定型与皮肤淋巴管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细胞免疫被认为是机体抵抗真菌感染的主要方式。典型的效应细胞为Th1,Th2以及Th17细胞[1]。本研究通过检测孢子丝菌病患者外周血中的Th1,Th2以及Th17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观察其与疾病的关系。
1.1病例资料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皮肤科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就诊的患者。患者纳入标准:(1)根据患者主诉,典型的皮损改变,组织培养出典型的孢子丝菌,形态转换实验阳性,病理表现为化脓性肉芽肿性反应,明确诊断为孢子丝菌病患者;(2)病程超过3个月。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疾病患者,比如严重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或者其他疾病;(2)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3)2个月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4)最近3个月内罹患其它疾病的患者。根据孢子丝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分为固定型与皮肤淋巴管型(未见播散型与皮肤外型);根据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孢子丝菌病患者分为亚急性期(病程小于6个月)以及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为患者匹配健康对照组43例,对照组为中日联谊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者。所有对照组的体征与生化检查均无异常。所有对照组均无孢子丝菌病感染史。共纳入96名患者,男 66人,女30人,年龄62.14±7.94岁;其中淋巴管型患者40人,男29人,女11人,年龄61.46±8.37岁;固定型患者56人,男35人,女21人,年龄62.62±6.78岁;无播散型患者及皮肤外孢子丝菌病患者。根据患者病程,亚急性组(病程3-6个月)患者63人,男43人,女20人,年龄63.24±6.81岁;慢性组(病程≥6个月)患者33人,男22人,女11人,年龄60.04±10.4岁;健康对照组共43名。 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年龄分布(P=0.86)、性别(P=1.0)构成上无明显差异。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与皮肤淋巴管型患者在年龄分布(P=0.46)、性别(P=0.38)构成上无明显差异。亚急性组与慢性组在年龄分布(P=0.07)、性别(P=1.0)构成上无明显差异。见表1。
1.2样本收集用肝素钠抗凝管收集5-10 ml外周血,所有的血液均于收集24小时内在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细胞亚群比例。
1.3流式细胞检测流式细胞检测中用到的抗体有:FITC-anti-IL-4,PE-anti-IL-17,PP-anti- CD4,PE-Cy7-anti-IFN-γ以及APC-anti-CD3;检测Th1,Th2与Th17亚群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Th1分子标记:CD3+CD4+IFN-γ+cells,Th2分子标记:CD3+CD4+IL-4+cells,Th17分子标记:CD3+CD4+IL-17+cells。所有荧光抗体与同型对照抗体均购自BD Biosciences 和 eBioscience公司。所有样品通过Flowjo软件分析。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 20.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统计;计量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分析。P<0.05 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病例组外周血中Th1型细胞亚群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4),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与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相比Th1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上升(P=0.04)。亚急性组与慢性组相比,Th1型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升高(P=0.0003)。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固定型与皮肤淋巴管型患者之间,急性期与慢性期患者之间,Th2细胞亚群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均无明显改变。病例组外周血中Th17型细胞亚群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2),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与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相比,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上升(P=0.04)。亚急性组与慢性组相比,Th17型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升高(P=0.002)。见表1。
表1 病人一般情况及Th1、Th2、Th17在外周血中统计分析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散发的深部真菌病,在部分地区可以小范围流行[2]。Th1、Th2以及Th17型细胞免疫反应在抵抗真菌中的作用已有很多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是在小鼠体内或体外进行[3],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孢子丝菌病患者外周血中各亚群的比例变化。
孢子丝菌病患者体内Th1与Th17细胞亚群在外周血中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树突状细胞能够提呈孢子丝菌相关抗原,诱导Th1/Th17分化[4]。Th17细胞在小鼠抵抗孢子丝菌感染时起着重要作用[5]。本研究中,孢子丝菌病患者体内外周血中Th1和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且病程越长,比例下降越明显。推测外周血中Th1/Th17比例下降的原因为,由于感染的持续存在,随着疾病时间的延长,出现T细胞耗竭,从而出现外周血中相应细胞亚群的下降[6]。
患者临床症状越重,Th1和Th17 细胞亚群的比例越低。患者的临床分型(固定型与皮肤淋巴管型)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机体对感染菌的免疫功能决定了感染侵入的严重程度[7]。 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平衡,感染更容易控制,对感染邻近部位的损伤较小[6]。而播散型孢子丝菌患者的免疫功能多数受到抑制,因此,有人提出,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的发生反应了机体对孢子丝菌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可以在感染的早期迅速将病原体局限[8]。
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以及病例组内各亚群之间,Th2型细胞亚群的比例均没有变化。考虑Th2型免疫反应可能在机体抵抗孢子丝菌的免疫过程中不起重要作用,这与之前的报道是一致的[9]。
因此,我们推测Th1和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是判定疾病严重程度与病程长短的重要指标。较低的Th1和Th17细胞亚群一般伴有相对严重的临床表现与更长的病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孢子丝菌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抗真菌药物治疗联合免疫调节治疗可能较单纯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