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

  • 淋巴管栓的研究进展*
    王拥军,#审校淋巴管栓是指栓子在淋巴管内形成,导致淋巴管回流功能受阻的一种病理改变[1,2]。常由感染、慢性淋巴水肿和肿瘤等疾病继发所致,于胸导管、腋窝淋巴管或腹股沟淋巴管等部位多见,导致患者出现炎症性水肿、肢体灼热疼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肢体溃疡[1,2]。近年来,淋巴管领域已逐渐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应用高分辨率检测仪器均提高了淋巴管栓患者的诊治率,因此越来越多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开始重视此病。现从淋巴管的解剖与生理功能、淋巴液的凝固过程、不同疾病继

    微循环学杂志 2022年2期2022-12-28

  • 斑马鱼模型淋巴系统研究进展①
    文分别从斑马鱼淋巴管形成和发育、定位及检测方法、影响斑马鱼淋巴管发育的主要信号分子和通路以及采用斑马鱼模型进行抗淋巴活性药物筛选等方面进行综述。1 斑马鱼淋巴管形成和发育阐明斑马鱼淋巴管形成和发育对采用斑马鱼模型进行药物筛选及疗效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斑马鱼淋巴系统从解剖学角度可分为3 个部分:面部淋巴(facial lymphatic sprout,FLS)、肠道淋巴管(supra intestinal lymphatic vessel,SIL)和躯干淋巴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2年11期2022-08-30

  • 有用的关节“下水道” ——淋巴管系统
    要的临床意义。淋巴管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循环系统之一,能够维持正常组织间液含量并参与免疫反应,而且具有对温度敏感、单向向心性引流的功能。 那么淋巴管系统是否参与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呢?1 关节旁淋巴管的“下水道”网络结构和“运输”功能淋巴管包括毛细淋巴管和集合淋巴管,两者分别具有不同的形态、细胞结构和功能。 毛细淋巴管由单层淋巴管内皮细胞组成。 集合淋巴管内有管瓣,保证淋巴液可以单向流动,由平滑肌细胞所覆盖。 与心血管系统不同,淋巴管系统没有中心泵。 所以,

    科技视界 2022年7期2022-04-13

  •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于动静脉系统。淋巴管最初是在哺乳动物的肠系膜中被观察到。之后,随着水银直接注射技术的引入,人体四肢的淋巴管得以发现。随着间接注射法的应用以及临床观察,丰富了淋巴系统在解剖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相关内容在此后的科研和临床中被大量引用。然而,目前的淋巴系统知识还无法解释一些意外的临床发现。虽然下肢浅表淋巴分布的知识在过去十年中有所更新,但足深淋巴管的分布直到最近才被确认。本文对足部淋巴管的解剖详情进行综述。1 人体淋巴系统研究发展简史淋巴系统在体液循环、肿瘤转移和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年1期2022-03-05

  • 淋巴管的功能概述
    00)0 引言淋巴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胸腔导管将多余的组织液从组织间隙运回血液循环, 同时也是免疫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血管和淋巴管是脊椎动物心血管网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体内稳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和血液循环系统相比,淋巴系统相关的研究往往没有被足够重视。1 淋巴管的一般特征淋巴系统的解剖结构与周围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非常相似。淋巴管内壁由具有特殊转录和代谢特征的淋巴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 LECs)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3期2021-12-06

  • 淋巴管系统在间质性肺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4-5],已知淋巴管系统在维持液体稳态和机体正常免疫反应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而肺淋巴管系统已被证明在肺损伤和修复,尤其是在慢性肺部炎症性疾病及肺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作用[6-8]。但一直以来有关肺淋巴管系统与间质性肺疾病方面的研究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肺淋巴管系统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本文将对肺淋巴管系统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肺淋巴管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检测方法一、肺淋巴管结构淋巴管在肺中分布较为丰富,肺淋巴管由具有不连续基底膜

    临床肺科杂志 2021年12期2021-12-01

  • 基于晶格玻尔兹曼方法的多段淋巴管模型*
    主要由淋巴液、淋巴管和淋巴器官构成.淋巴管的自发收缩驱动管内淋巴液的流动.淋巴管的自发收缩-舒张机制由Ca2+和NO 浓度的振荡反馈决定,NO 在管内的分布对淋巴管的收缩循环起到重要作用.因淋巴液流动而作用在淋巴瓣膜上的剪切力是瓣膜产生NO 的主要原因.在真实系统中,某段淋巴管中的NO 分布会受到与其连接的淋巴管的影响,特别是上游的连接片段.通过晶格玻尔兹曼方法,建立了1 个具有瓣膜结构的多段淋巴管模型,再现了淋巴管内Ca2+和NO 的反馈机制,瓣膜变化和

    物理学报 2021年21期2021-11-19

  • 淋巴管生成治疗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3];而肿瘤淋巴管生成是肿瘤淋巴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故本文试图阐述肿瘤淋巴管生成和结直肠癌淋巴管转移的相关性和分子机制,以便为抗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治疗提供思路。1 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自1989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被发现后[4],VEGF 家族蛋白在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方面的作用就被广泛证实。研究表明,VEGF 家族蛋白主要包括VEGF-A、VEGF-B、VEGF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1年1期2021-05-20

  •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性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和血管转移从而导致全身性的广泛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恶性肿瘤细胞通过浸润转移、渗出有害细胞因子[2]、无限制生长及不受免疫攻击而使机体致病。淋巴管生成及转移导致了淋巴结的肿大与肿瘤细胞的淋巴管转移密切相关,并能够调节恶性肿瘤的转移[3]。因此,此过程中淋巴系统的作用不容忽视。肿瘤的淋巴管生成机制1 淋巴管内皮细胞出芽生长肿瘤内部微淋巴管内皮细胞是一层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是肿瘤淋巴管的主要构成单位,处于肿瘤组织淋巴管及周边组织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5期2021-04-17

  • 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与甲状腺癌中的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密不可分[3]。淋巴管内皮标志物与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本文就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淋巴管生成相关分子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向远处转移的重要途径,恶性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十分复杂,淋巴管生成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为了研究出新的甲状腺癌治疗方法,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成为了甲状腺癌防治研究的新方向。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

    癌症进展 2020年1期2020-12-25

  • 淋巴管瘤八例临床分析
    闫一洋 刘红山淋巴管瘤是一种良性淋巴管畸形,90%以上发生于颈部和腋窝,10%以下的病例发生于其他部位,如纵隔、胃肠道和后腹膜等,脾淋巴管瘤临床罕见[1-2]。本研究分析脾淋巴管瘤病人8例的临床资料,探讨淋巴管瘤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临床资料1.对象:2015~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脾淋巴管瘤病人8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7.5岁(18~65岁)。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糖尿病2例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11期2020-12-20

  • 超声诊断胎儿肘部囊性淋巴管瘤1例
    位,考虑为囊性淋巴管瘤。羊水穿刺结果提示未见明显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孕妇于39周自然分娩一男胎,体质量为3570 g。查体:新生儿左侧肘部隆起,表面皮肤无破溃,无红肿,可触及一约7 cm左右的包块(图2A)。超声检查于左侧肘部探及一巨大的囊性占位,大小约75 mm×66 mm×49 mm,其内可见高回声分隔,囊性部分透声尚可,边界清晰,CDFI显示囊壁及内部均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图2B),超声提示左侧肘部囊性占位性病变,多考虑为左侧肘部囊性淋巴管瘤。遂于

    肿瘤影像学 2020年5期2020-11-25

  • 彩色超声对患儿体表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
    361000)淋巴管瘤属于先天性良性肿瘤,是由淋巴管过度增生、扩张引起,包括单纯性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3种病理类型[1]。该病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起源于原始淋巴囊,并向全身扩散,易累及内脏器官、肢体及躯干,严重影响患儿生活及学习。为改善患儿生命质量,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尤为重要。彩色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伤、操作简单,可多次重复检测的特点,能有效检出病变位置及类型,但现阶段临床在体表淋巴管瘤诊断方面的报道仍较少[2]。

    医疗装备 2020年12期2020-07-09

  • PI3K和VEGF-C在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中的表达
    110004)淋巴管畸形是由淋巴管扩张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囊腔,其病理性质历来是众多学者的关注热点,其中以畸形和肿瘤学说最具有代表性[1]。前者认为淋巴管畸形是一种发育畸形,由淋巴管先天性发育异常或淋巴管后天受外界刺激扩张而成;后者认为淋巴管畸形是一种良性肿瘤,由淋巴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而成。研究[2]发现,淋巴管畸形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具有高度增殖潜力,注射到小鼠体内时可形成淋巴管畸形样病变。在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分类中,淋巴管畸形未被认为是肿瘤[3]。研究发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2期2020-04-18

  • 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人体结肠系膜淋巴管构筑
    分。其中肠系膜淋巴管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此外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与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腔淋巴管瘤等疾病关系密切[3]。然而,有关人体结肠系膜淋巴管的分布与结构的研究,由于实验方法的局限性仍有很多不明之处。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了人体结肠系膜淋巴管的组织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肠系膜物质转运机制提供必要的形态学资料,有助于对临床炎症扩散及癌细胞转移等机制的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材料结肠系膜标本16例由某院病理科提供,经病理检查,这些标本均未发现肿瘤病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3-20

  • 去甲斑蝥素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过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向淋巴结转移而实现的[1]。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实现了由实验阶段向临床试验的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特异性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HDLEC)被发现,将肿瘤与新生淋巴管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该研究有望为抗肿瘤新生淋巴管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推动肿瘤生物治疗新模式的发展[2]。当前,关于淋巴管生成过程及机制尚不明确。作为治疗肿瘤疾病的传统中药,去甲斑蝥素(NCTD)抗淋巴管生成作用机制需要进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7期2019-09-05

  • 子宫蜕膜淋巴管与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宫内膜是否含有淋巴管存在争议,但有研究表明与非妊娠期子宫内膜相比,妊娠期子宫蜕膜淋巴管明显增多[7]。有研究发现,子宫蜕膜中淋巴管生成缺陷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病[8]。现对子宫蜕膜淋巴管与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1 淋巴管标志物淋巴管标生成标志物对淋巴管的生成和迁移有重要作用,主要表达在淋巴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上,淋巴管生成标志物也是一种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关于LECs受体有很多,其中包括Pro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22期2019-02-09

  • 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00730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脏淋巴管发育性异常,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相关症状,少数可伴有脾脏增大,出现左上腹痛和贫血、出血倾向为主的脾亢症状,脾脏及病灶越大,则症状越明显。按照病变内淋巴管扩张程度,可以分为毛细血管状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及囊性淋巴管瘤。关于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的研究大多为个例报道,且主要集中在囊性淋巴管瘤,对于毛细血管状及海绵状淋巴管瘤的论述较少。本文就脾脏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影像学(常规超声、增强超声、C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7期2019-01-05

  • 乳房部位丘疹型血管淋巴管瘤二例
    层见大而扩张的淋巴管,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内含大量淋巴液,部分毛细血管扩张,周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诊断:血管淋巴管瘤(丘疹型)。CO2激光治疗1次,随访2年无复发。病例2,女,16岁。因左侧胸部丘疹4年,于2012年1月31日就诊。4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侧胸部出现数个粟米大小暗红色丘疹,逐渐增多,无不适,未治疗。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胸肋部近乳房位置可见散在分布二十余个粟米大小暗红色簇状丘疹,部分融合,表面光滑,质稍硬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8年3期2018-07-28

  • 成人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
    0050)成人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蔡忠刚(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目的 分析、总结成人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诊断为淋巴管瘤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仅10例行MR I扫描。结果 28例中,9例为囊性淋巴管瘤,其中颈肩部3例,下肢1例,胸壁1例,腹腔4例;10例为海绵状淋巴管瘤,其中,颈肩部3例,手腕部1例,下肢1例,腹腔5例;9例为血管淋巴管瘤,其中,颈肩部1例,下肢3例,胸壁1例,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7期2017-09-05

  • 心脏淋巴管新生及其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
    0032)心脏淋巴管新生及其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张海锋 谭玉珍(综述) 王海杰△(审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上海 200032)心脏淋巴管的生理病理作用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近年来,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VEGFR-3)、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7年1期2017-03-01

  • 脂肪酸β-氧化在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
    肪酸β-氧化在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内壁覆盖着淋巴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 LECs)的淋巴管对生命健康至关重要。但是代谢在淋巴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仍然尚未被阐明。Wong等发现,在LECs特异性缺失CPT1A(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酶)的转基因小鼠中,淋巴管的发育被抑制。脂肪酸β-氧化可为LECs的增殖提供能量,并参与LECs分化过程中淋巴管标志物表达的表观遗传调节。其中的机制可能是,转录因子PROX1上调CPT1A的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7年4期2017-01-16

  • 去甲斑蝥素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斑蝥素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袁小建 李显明 章功年 金东辉 肇恒飞 苏志伟 范跃祖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HDLEC)体外三维培养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HDLEC体外培养淋巴管生成模型,随机分为NCTD组(加1/3 IC50NCTD 40 nM)与空白对照组,作用24 h,观察两组淋巴管生成的形态变化;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试验和qPCR技术测定比较两组淋巴

    浙江医学 2016年3期2016-12-24

  • 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皮肤微淋巴管病理性肌化
    淋巴水肿皮肤微淋巴管病理性肌化于子优 孙笛 罗毅 刘宁飞目的 探索淋巴水肿过程中皮肤微淋巴管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 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对37例淋巴水肿患者(原发性淋巴水肿26例,继发性淋巴水肿11例)行皮肤活检术,切取足背或上臂内侧全层皮肤,以正常人皮肤标本作为对照组(n=7),免疫荧光染色标记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lanin,平滑肌标志物α-SMA,计算每位患者α-SMA+淋巴管%(α-SMA+淋巴管数/淋巴管总数)、淋巴管密度、管腔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年4期2016-09-02

  •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特性及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特性及转移机制研究进展何雨歆1, 周雨秋2综述, 李 超3, 樊晋川3△审校(1.西南医科大学, 四川 泸州 646000; 2.成都医学院, 成都 610083;3.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 成都 610041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管; 转移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过去的10年期间其发病率迅速上升,已经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实体肿瘤[1]。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6年2期2016-01-25

  • 淋巴管造影术对乳糜尿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原因是由于肠道淋巴管与胸导管之间出现淋巴管阻塞,使淋巴管扩张、淋巴液瘀滞,淋巴管内压力的增加造成了肾脏-淋巴分流。后来以逆行造影试验发现肾盂-淋巴逆流病理特征的存在,直到将淋巴管造影技术引入临床,才详细描绘出淋巴系统与泌尿系统之间的关联。1 淋巴管造影术的发展淋巴管造影术被认为是诊断病理性淋巴结与淋巴管病变的标准,然而,随着以CT与MRI为代表的断层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淋巴管造影术的使用已逐步减少。淋巴管造影术,作为唯一能够检测正常淋巴结内部结构的技术,相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5期2015-03-22

  • 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血管重塑
    性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和血管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区域淋巴结与前哨淋巴结是否转移关系着患者预后生存质量以及生存时间[1]。实验和临床病理研究显示,淋巴血管生成以及淋巴结的肿大与恶性肿瘤的淋巴管转移有关,并能够调节恶性肿瘤的转移。恶性肿瘤周围新形成的淋巴管回收肿瘤内以及肿瘤周围的淋巴液,被认为能够促进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此外,肿瘤内部以及周围淋巴管的生成有助于肿瘤的远处转移[2]。所以,寻找肿瘤内部及其周围淋巴管生成的信号通路并阻断其传导,对治疗肿瘤和防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5年6期2015-02-11

  • 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
    立新 康健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张立新 康健目的 探讨淋巴管瘤的CT及MRI图像特点, 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12例临床手术证实的淋巴管瘤患者的CT及MRI图像资料.12例均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 CT平扫肿块边界清晰, 呈圆形或分叶状、囊性或囊实性。增强扫描后肿块内部无强化或呈线状轻度强化;MRI扫描8例, 病灶呈长T1、长T2的囊性肿物, 增强后内部无强化, 周边呈线状强化。结论 淋巴管瘤的CT及MRI图像具有一定特点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5期2015-02-01

  • 家兔甲状腺脉管分布与构筑特点的电镜观察
    质内存在血管和淋巴管。众多学者[1-3]观察过肝、食管、肺等不同器官淋巴管的超微结构,而对甲状腺淋巴管的电镜观察较少。我们通过光镜、电镜对家兔甲状腺的脉管进行细微和超微结构观察,为甲状腺内淋巴管转运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提供形态学方面的支持。1 材料与方法选用10 只健康成年家兔,雌雄不限,体重1.5~2.5 kg。均采用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溶液(30~35 mg/kg)的方法麻醉。常规灌流固定,然后随机切取甲状腺组织,共8 块,每块切成1 mm ×1 mm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4期2014-11-17

  • 淋巴管密度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上[1-2]。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是评估肿瘤淋巴管生成的重要指标。已观察到实体瘤瘤组织周围淋巴管与瘤内淋巴管的分布存在差异,尤其是瘤周淋巴管与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有关[3-4]。但是,关于鼻咽癌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较少,其临床意义有待明确。本研究应用淋巴管内皮细胞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标记物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鼻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淋巴管,以探讨LVD与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实用癌症杂志 2014年9期2014-09-13

  • 人结直肠黏膜层淋巴管微细分布及超微结构
    体各部位器官内淋巴管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特征的研究已见一些文献报道。本文应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及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的方法研究了人结直肠黏膜层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以期为进一步探讨结直肠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必要的基础材料。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住院手术患者40例,均为单发、无远处转移肿瘤。结肠标本取材部位距肿瘤大于10 cm,直肠标本为距肿瘤下缘大于3 cm。全层取材。标本以中性福尔马林及戊二醛固定。共40个蜡块。鼠抗人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4年4期2014-09-03

  • 口腔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的研究进展
    式,临床表现为淋巴管癌栓及淋巴结受累。有研究表明,50%的口腔癌患者在首诊时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2]。据统计,确诊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口腔癌患者5年生存率下降一半左右,所以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首要因素。目前,癌细胞转移与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仍在探讨中。首先,自上世纪70年代Folkman提出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学说以来,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血管形成与肿瘤增殖、转移的关系,忽略了淋巴管路在癌细胞迁徙、转移中所起的作用。其次,尚未发现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

    山东医药 2014年9期2014-04-05

  • 淋巴管生成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移的重要途径。淋巴管生成可以促进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进一步促进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此过程涉及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本文介绍了淋巴系统的构成、作用及胚胎时期淋巴管的生成,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转移的可能机制及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治疗的可能途径。1 淋巴系统及胚胎时期淋巴管的生成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和淋巴器官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在维持机体血液和组织液的平衡、保证机体的营养和氧气供应、排泄代谢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形成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

    中国全科医学 2014年2期2014-02-09

  • 乳腺癌淋巴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
    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管是乳腺癌细胞转移到腋窝淋巴结的主要途径。淋巴管和血管伴行生长,但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却有着明显不同,以前对肿瘤淋巴管的研究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而远滞后于对肿瘤血管的研究。新近发现的抗M2A的单克隆抗体D2-40能高度特异性的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1,2]。本文通过免疫组化法研究D2-40标记的乳腺癌淋巴管的病理学特征,定量分析D2-40阳性微淋巴管密度,探讨其在乳腺癌淋巴结的转移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其他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

    河北医药 2013年1期2013-10-09

  • 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记物的发现和对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已成为继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之后的又一热点。本文就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1 肿瘤淋巴管的形成过程淋巴管包括淋巴干、集合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其内皮通常只有一层内皮细胞,有较大的细胞间隙,在维持血浆的容积、防止组织压升高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中起重要的作用。近来研究证实毛细淋巴管同样可由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而成,肿瘤在生长过程中淋巴管形成方式与毛细血管基本相似,即在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5期2013-04-07

  • 淋巴管新生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的研究由于缺乏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很难区分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和淋巴管[1]。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如 VEGFR-3、LYVE-1、Prox-1、podoplanin以及D2-40等的发现,关于肿瘤淋巴道转移的过程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成为热点[2,3]。以VEGF-C和VEGF-D为代表的多种促淋巴管生成因子从不同途径诱导肿瘤组织淋巴管新生,促进肿瘤细胞经淋巴道转移。1 淋巴管内皮标志物业已证实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实用癌症杂志 2013年1期2013-04-07

  • 新生淋巴管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3000)新生淋巴管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进展裴永彬1,刘 云(1综述),张学明2,赵增仁1*(审校)(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河北石家庄 050031;2.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肛肠科,河北唐山 063000)结直肠肿瘤;淋巴结;综述文献结直肠癌(coc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3大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曾是仅次于肺癌的肿瘤死因[1]。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尽管CRC全球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其在我国癌谱中的位置却不断攀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1期2013-04-07

  • 淋巴管收缩的钙调节机制*
    00)·综述·淋巴管收缩的钙调节机制*张玉平, 赵自刚, 牛春雨△(河北北方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河北 张家口 075000)淋巴管系统将富含蛋白、免疫细胞以及大分子物质的组织液逆压力差从外周组织回流入血液循环,参与体液平衡、营养吸收、免疫监视等功能[1]。淋巴液的运输依赖组织液的生成速率、外周组织的挤压以及淋巴管的主动周期性收缩;尤其在没有实质组织包绕的收集和运输淋巴管,其自发的周期性收缩是推动淋巴液回流的主要动力[2]。淋巴管收缩功能状态在淋巴水肿[3]、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3年11期2013-01-26

  • 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研究进展
    李圣利 审校淋巴管的新生是淋巴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是淋巴管畸形、淋巴水肿以及肿瘤转移等疾病的基础。人们将已发现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用于淋巴管生成的研究中,以观察这些因子对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这些促血管生成因子中,与淋巴管生成[1]有关的仅几种,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2-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年1期2013-01-21

  •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在失血性休克大鼠离体淋巴管收缩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
    性休克大鼠离体淋巴管收缩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张玉平, 牛春雨△, 赵自刚, 秦立鹏, 司永华, 张立民, 张 静(河北北方学院微循环研究所,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河北 张家口 075000)目的探讨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在失血性休克(HS)大鼠离体淋巴管收缩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HS组(复制HS模型,分为HS 0 h、0.5 h、1 h、2 h和3 h亚组),留取胸导管组织,检测磷酸化MLCK(p-M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年4期2012-11-06

  • D2-40在肿瘤淋巴管标记研究应用新进展
    究也常涉及肿瘤淋巴管、血管生成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尽管早在1863年Krause等发现肿瘤内存在新生的淋巴管,但人类对淋巴系统的研究远没有血管系统研究的深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鉴定淋巴管的特异性的标志物[2]。由于常规HE染色中,区别淋巴管和血管非常困难,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性,找到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都高的淋巴管标志物,对恶性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和血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来区分淋巴管和血管的方法取得了积极进展,一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标志物被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0期2012-08-15

  • 一氧化氮在休克大鼠离体淋巴管对P物质反应性中的作用*
    重要组成部分,淋巴管收缩性是淋巴循环的动力。整体动物实验表明,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早期淋巴管收缩性升高、后逐渐下降[1],淋巴管收缩功能状态与休克转归相关[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周期性变化参与了淋巴管生理状态下的收缩、舒张以及张力调节[3-4],且NO参与了休克离体淋巴管收缩性双相变化的调节[5]。进一步研究发现,休克2 h整体动物与离体淋巴管对缩血管物质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均下降,其机制与钙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年1期2012-07-31

  • 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的研究进展*
    因素。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但是其具体机制和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 淋巴管的结构特征淋巴管系统归属于循环系统,毛细淋巴管除上皮、牙釉质、角膜、晶状体、软骨、脊髓和脑等处无其分布外,几乎遍布于全身各处[1]。与血管相比 ,淋巴管的管壁更薄 ,内皮通常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组成,细胞连接较疏松 ,有较大的间隙 ,而且没有连续的基底膜,管腔宽大,形状不规则[2]。使肿瘤细胞容易穿过管壁进入管腔。因为淋巴管于全身广泛的分布成为癌细胞转移的路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年5期2012-04-18

  • 成人小网膜腔内巨大淋巴管瘤1例
    诊断:成人囊性淋巴管瘤。随访18个月无复发。图1 囊性肿块CT表现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小儿。淋巴管瘤生长缓慢,常沿神经血管轴分布,最常见于颈、腋、腹股沟等处。原发于小网膜腔内者罕见,国内仅2 例报道。淋巴管瘤病因机制目前仍不是很明确,目前多数作者倾向于先天性,或感染、肿瘤、外伤、手术,或局部淋巴结变性,淋巴管内分泌功能受损等后天因素所致。一般文献将其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瘤,以囊性淋巴管瘤最常见。淋巴管瘤大体观为单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年2期2012-01-22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与肿瘤淋巴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机制研究较少。淋巴管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A,VEGF-A)除了能促进肿瘤血管生长外,对肿瘤淋巴管生长也有重要影响。在此主要介绍VEGF-A在促进淋巴管新生方面的主要进展。1 VEGF-AVEGF 家族包括 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胎盘生长因子和蛇毒 VEGF(snake venom

    医学综述 2011年19期2011-12-09

  • VEGF-C、VEGFR-3与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关系研究进展
    。目前发现新生淋巴管是影响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对淋巴管标记物和新生淋巴管生长因子研究深入,新生淋巴管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肿瘤转移研究的重点。VEGF-C是VEGF家族中一员,它可以特异性作用于VEGFR-3。近年来,有研究表明VEGF-C/VEGFR-3信号途径可以诱导肿瘤淋巴管生成,并在促进淋巴结的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VEGF-C、VEGFR-3与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VEGF-C、VEGFR-3的结构特点VEG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8期2011-08-15

  • 淋巴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明孟悛非肖 萍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变异引起的脉管源性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发病部位广泛,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多样[1],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本文通过分析44例淋巴管瘤的MRI资料及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表现,旨在提高对不同病理学类型淋巴管瘤MRI表现的认识。方 法1.临床资料搜集2003年1月~2007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44例,年龄1月~71岁,中位年龄4岁。其中男性29例,年龄5月~71岁,中位年龄4岁;女性15例,年龄 1个月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1年2期2011-05-17

  • 眼睑淋巴管分布的显微解剖研究
    华 曹卫刚眼睑淋巴管分布的显微解剖研究杨亚益 李圣利 蒋朝华 曹卫刚目的了解眼睑淋巴管的解剖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3%普鲁士蓝溶液间接淋巴管注射染色,对32侧胎儿尸体的眼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眼睑淋巴管分为眼轮匝肌前、睑板前、睑板后3个淋巴管丛,各淋巴管丛之间有交通支连接。结论揭示了眼睑淋巴管在眼轮匝肌前、睑板前、睑板后3个层次的解剖分布及其淋巴管丛之间的联系,为研究该部位炎症蔓延和肿瘤转移的路径,以及避免眼睑手术中可能引起的淋巴管损伤提供了解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1年2期2011-03-27

  • 失血性休克大鼠淋巴管低反应性及其钙敏机制*
    HS)大鼠离体淋巴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反应性以及钙敏感性的变化,探讨淋巴管低反应性的钙敏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sham组(仅手术)、HS组(复制HS模型,分为休克1 h、休克2 h两个亚组),制备胸导管环(均n=48)。采用离体淋巴管张力测定技术,观察淋巴管环对NE反应性以及钙敏性(梯度Ca2+、与AngⅡ、Ins分别孵育)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 HS1 h组、HS2 h组大鼠离体淋巴管对NE反应的量效曲线以及HS2 h组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年10期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