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

2015-02-01 07:33张立新康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5期
关键词:线状海绵状淋巴管

张立新 康健

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

张立新 康健

目的 探讨淋巴管瘤的CT及MRI图像特点, 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12例临床手术证实的淋巴管瘤患者的CT及MRI图像资料.12例均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 CT平扫肿块边界清晰, 呈圆形或分叶状、囊性或囊实性。增强扫描后肿块内部无强化或呈线状轻度强化;MRI扫描8例, 病灶呈长T1、长T2的囊性肿物, 增强后内部无强化, 周边呈线状强化。结论 淋巴管瘤的CT及MRI图像具有一定特点, 结合其生长方式临床症状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

淋巴管瘤;CT及MRI;诊断价值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为脉管先天性发育畸形, 属错构瘤, 瘤体由增生、扩张及结构紊乱的淋巴管构成[1]。Wegner将淋巴管瘤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及弥漫性淋巴管瘤[2]。现收集本院经手术证实的淋巴管瘤12例, 回顾性分析CT及MRI图像特点,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经CT及MRI诊断的淋巴管瘤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13~48岁.7例患者于颈部及胸部发现无痛性质软包块就诊, 包块呈进行性增大, 质地柔软无压痛。4例自感胸部不适、胸闷、呼吸困难, 经胸片检查发现异常团块影。3例患者因腹痛、腹胀就诊。所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 本组患者中.12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CT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患者平卧位, 管电压100~150 kV, 管电流120 mAs, 层厚7 mm,层距7 mm。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欧乃派克, 流速1.5~2.0 ml/s;MRI采用德国西门子1.5 T MR(avanto sq)扫描仪, 扫描SE序列轴位及矢状位、冠状位T1WI(T.530 ms, T.15 ms)、T2WI(T.2100 ms, T.80 ms), 层厚3.0 mm, 层距3.0 mm, FO.320 mm×320 mm, 矩阵256×256。增强扫描时对比剂为Gd-DTPA, 剂量0.1 mmol/kg, 流速1.5~2.5 ml/s。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 肿块位于纵隔4例.2例为前上纵隔.2例为后下纵隔;位于颈部累及腋窝3例;位于胸壁2例;位于大网膜2例;位于肠系膜1例。其中囊状淋巴管瘤8例, 海绵状血管瘤3例, 毛细淋巴管瘤1例。CT平扫边界清晰, 呈圆形或分叶状、囊性或囊实性。CT值5~25 HU.8例表现为多房水样低密度肿块, 肿块内部密度均匀, 部分伴有明显分隔。4例密度不均匀, 内可见液-液平面;合并出血、感染时CT值增高。多房病灶囊内可见纤维状分隔, 增强后囊壁轻度线状强化。MRI扫描病灶呈长T1、长T2的囊性肿物,增强后病灶内部无强化, 周边呈线状强化。

3 讨论

3.1 病理及生长方式 淋巴管瘤被认为是淋巴管源性少见的良性病变, 其病因尚不明确[3], 多认为与淋巴管先天发育不良或与淋巴结构异构或淋巴管增生扩大有关。淋巴管瘤可发生于人体任何包含淋巴管道的部位[4], 多沿淋巴干或淋巴管走行区域分布, 病灶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炎症、外伤、手术及放疗等损伤导致淋巴管闭塞及回流障碍可诱发淋巴管瘤。病理上将淋巴管瘤分为3种类型:①单纯性淋巴管瘤:为细小淋巴管组成, 以皮肤及黏膜层多见;②海绵状淋巴管瘤:常见于四肢和腋下, 由多根迂曲扩张的淋巴管组成, 其内可见多分隔;③囊性淋巴管瘤:比较常见, 由大淋巴管腔隙构成。本组病例中, 其中囊状淋巴管瘤8例, 位于纵隔及腹腔肠系膜或大网膜, 表现为多房囊性包块;海绵状血管瘤3例.2例位于颈部.1例位于胸壁;毛细淋巴管瘤1例, 位于右侧胸壁。胸壁淋巴管瘤表现为皮下海绵状多房性小囊腔,呈爬行性生长。

3.2 CT及MRI特点

3.2.1 CT图像特点 腹部淋巴管瘤多表现为水样密度, 密度相对均匀, 单方或多房囊性包块, 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可见轻度强化, 病灶内部无强化, 周围肠管受压移位, 继发感染时, 囊壁增厚, 与周围组织粘连分界不清, 囊内液体密度增高。胸壁淋巴管瘤表现为皮下海绵状多房性小囊腔, 呈爬行性生长, 当肿瘤经肌间隙侵入深层时, 可表现为囊实性肿块, 增强扫描囊壁呈轻度强化。颈部累及腋窝淋巴管瘤多为多房囊性, 增强扫描后可见轻度强化的囊壁和分隔。

3.2.2 MRI图像特点 MRI扫描平扫病灶呈长T1、长T2的囊性肿物, 内呈水样信号, T1WI可见高、等、低等混杂信号,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并可见等信号分隔影。由于囊内出血下沉, 可出现典型的液-液平面, 上层液体T1WI表现为低信号, T2WI表现为高信号, 下沉液体T1WI表现为等信号, 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当囊内合并感染时, 囊内密度增高, 表现为高、等、低等混杂信号。增强后囊内无强化, 囊壁及分隔可表现为轻度强化。肿瘤多呈爬行性生长, 包绕周围神经、血管或肌肉, 当合并感染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给手术增加难度。

综上所述, 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主要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包块, 包块一般体积较大,沿组织间隙膨胀性生长。增强后单房包块内部多无强化, 多房包块内部分隔呈线状轻度强化。熟悉这些特征性表现, 可为临床诊断本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1] 刘勃, 张增俊, 施伟东, 等.小儿淋巴管瘤的CT和MRI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9):1410-1412.

[2] 孙国强, 曾津津, 彭芸.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64.

[3] 陈孝柏, 岳云龙, 张建梅, 等.淋巴管瘤影像学诊断.放射学实践.2011.26(10):1081-1084.

[4] 冯小伟, 肖建宇, 李绪斌, 等.纵隔淋巴管瘤CT及MRI表现.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6):1586-158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061

2015-07-20]

130012 吉林省前卫医院核磁科(张立新);吉林省肿瘤医院胸外二科(康健)

猜你喜欢
线状海绵状淋巴管
无取向硅钢边部线状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
中医药对淋巴管新生与回流功能的作用研究进展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
线状生命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