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

  • 审美创造视域下的文言文教学
    清平 林剑平《核舟记》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文章展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和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时,笔者依托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一、自主提炼,确定核心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解决、反思问题是深度学习的核心路径。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勾连单元导读中的“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比照课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9期2023-09-16

  • 极致处,可通神
    ,学到一篇课文《核舟记》。那枚核舟用一颗长不盈寸的桃核雕成,呈现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情景。核舟的舱里有窗有门,且门窗可开阖;精致的栏杆上,一副对联历历可见;船头三人,各具性情,一旁舟子的动作也活灵活现。这核舟令作者魏学洢由衷赞叹:“其技艺灵怪矣哉!”而作为学童的我们,则感觉“太神了”!“神”,是对人、物、技艺的极致赞美,含不可思议之意味。常人觉得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器物具备无以复制的极致精美,都会被冠以“入神”的赞美。这枚“核舟”,算是中国工艺史上微雕艺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3年8期2023-08-15

  • 抓住文眼 以文育人
    现的思想感情。《核舟记》所写的是“长不盈寸”的桃核竟再现了“大苏泛赤壁”的典故。“核舟”构思奇妙,展现了雕刻者王叔远奇巧的技艺。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要体会作者对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称赞,激发热爱古代民间艺术的情感。研读文本后,笔者发现“奇”字有领挈作用。文本开篇便对王叔远发出“奇”的评价:王叔远由一枚桃核联想到苏轼泛舟“赤壁”,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其构思可谓思接千载之“奇”;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竟然做到“启窗而观,雕栏相望”“各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4期2023-05-12

  • 核舟记》教学设计
    帝读了魏学洢的《核舟记》后,对王叔远的绝技赞不绝口,但王叔远所雕核舟已经失传,乾隆帝深感遗憾。于是就问内廷众工艺师:“谁能为此?”陈祖章自告奋勇,表示自己可再作核舟,并且还要超过王叔远的工艺。后来,陈祖章真的就向乾隆帝呈上了自己新雕的一只核舟。乾隆帝一见到这件作品,立即眉开眼笑,爱不释手。现在陈祖章所雕的这只核舟还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但可惜的是,王叔远所雕的那只核舟现在我们谁也看不到了。◎一读,读懂文言学生第一次诵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和教材注释自主解决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1期2023-01-06

  • 小小核舟泛中流
    准备的正是这节《核舟记》,通过深入地钻研教材,探寻知识点、趣味点、思想点及语文素质培养点,并广泛征集学生及语文同仁的意见和建议,最终打通课文内涵与学生思维的“任督二脉”,使课堂的活跃度和目标的达成度都取得了不错的收效。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谈关于舟的话题。舟,甲骨文或金文的形象就像一条小船。本意即是船,古籍中又可活用为动词,指渡河或用船运载。生活中,舟不仅仅局限于渡河水运,而产生了交通物流的泛意。现在我就此问问大家,被誉为沙漠之舟的是?生:骆驼。师:雪地

    中学语文 2022年33期2022-12-29

  • 青年核雕师朱蒙佳:方寸之间,有我一方天地
    古文《核舟记》讲述了明代巧匠王叔远用桃核雕成小船,刻下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的图案。方寸小核,大千世界。如今,“90后”核雕技师朱蒙佳不仅传承了这门手艺,还试着用这一绝技讲述时代故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朱蒙佳出生于“雕刻之乡”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2008年,“光福核雕”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核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朱蒙佳雕刻的一只核舟,舟身镂空,分为两层,船上有人读书下棋,有人煮茶吹笛,神态各异。如果细数一下,就会发现这只长4.5厘米、宽2厘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22年44期2022-12-08

  • 青年核雕师朱蒙佳:方寸之间,有我一方天地
    古文《核舟记》讲述了明代巧匠王叔远用桃核雕成小船,刻下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的图案。方寸小核,大千世界。如今,“90后”核雕技师朱蒙佳不仅傳承了这门手艺,还试着用这一绝技讲述时代故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朱蒙佳出生于“雕刻之乡”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2008年,“光福核雕”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核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朱蒙佳雕刻的一只核舟,舟身镂空,分为两层,船上有人读书下棋,有人煮茶吹笛,神态各异。如果细数一下,就会发现这只长4.5厘米、宽2厘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2年44期2022-12-08

  • 核舟记》教学设计
    帝读了魏学洢的《核舟记》后,对王叔远的绝技赞不绝口,但王叔远所雕核舟已经失传,乾隆帝深感遗憾。于是就问内廷众工艺师:“谁能为此?”陈祖章自告奋勇,表示自己可再作核舟,并且还要超过王叔远的工艺。后来,陈祖章真的就向乾隆帝呈上了自己新雕的一只核舟。乾隆帝一见到这件作品,立即眉开眼笑,爱不释手。现在陈祖章所雕的这只核舟还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但可惜的是,王叔远所雕的那只核舟现在我们谁也看不到了。 ?筲一读,读懂文言 学生第一次诵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和教材注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1期2022-03-24

  • 核舟记》教学设计
    帝读了魏学洢的《核舟记》后,对王叔远的绝技赞不绝口,但王叔远所雕核舟已经失传,乾隆帝深感遗憾。于是就问内廷众工艺师:“谁能为此?”陈祖章自告奋勇,表示自己可再作核舟,并且还要超过王叔远的工艺。后来,陈祖章真的就向乾隆帝呈上了自己新雕的一只核舟。乾隆帝一见到这件作品,立即眉开眼笑,愛不释手。现在陈祖章所雕的这只核舟还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但可惜的是,王叔远所雕的那只核舟现在我们谁也看不到了。 ?筲一读,读懂文言 学生第一次诵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和教材注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2年1期2022-03-24

  • 从《核舟记》看中国“匠心”精神
    振成 上官菲《核舟记》是魏学伊受王叔远核舟之赠而落笔的一篇文章,核舟可谓巧夺天工,非奇才所不能造之;而《核舟记》也是一篇值得反复推敲琢磨的文章,用笔之传神精妙是文学界历来所肯定称道的,经过对核舟的一番描述,不仅仅体现出了核舟的精妙,更给读者展现出了小小的核舟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蕴。一、“匠心独运”的精湛技巧近几年有这么一种精神被挖掘出来并且被冠以一个神圣的名字,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匠所具有的必备品质,而优秀工匠拥有的精巧而独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2021-12-09

  • 用珍视之情助推文言文阅读教学
    起来。比如教学《核舟记》,教师以“这枚核舟大概有多大?”开头,让学生用手比画一下核舟的大小,并从课文中找到依据,用具体可感的方式拉近学生与文言文间的距离。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合具体语境联想,借助以往知识推敲,利用生活语言推测,自然地推进知识的传授。比如讨论核舟大小的问题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以联系已学过的“潭中鱼可百许头”,对“可”与“许”进行对比;可以联系成语“热泪盈眶”,来加强对“盈”的认知。在讲授

    初中生世界 2021年36期2021-12-01

  • 用珍视之情助推文言文阅读教学
    起来。比如教学《核舟记》,教师以“这枚核舟大概有多大?”开头,让学生用手比画一下核舟的大小,并从课文中找到依据,用具体可感的方式拉近学生与文言文间的距离。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合具体语境联想,借助以往知识推敲,利用生活语言推测,自然地推进知识的传授。比如讨论核舟大小的问题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以联系已学过的“潭中鱼可百许头”,对“可”与“许”进行对比;可以联系成语“热泪盈眶”,來加强对“盈”的认知。在讲授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9期2021-10-08

  • 以古为师 学而不止
    伤凄苦之情。在《核舟记》中,魏学洢采用空间顺序,精细入微地描摹了一件杰出的工艺品——核舟,赞美了雕刻者的精湛技艺。《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第三单元选取了其中两首经典的爱情诗:《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对理想配偶的思慕过程,以“爱恋—追求—幻想”为主线,表现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梦中求得的喜悦;《蒹葭》描写了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的情状,通过反复咏叹来凸显追寻之路的艰辛,渲染思念之情的绵长。学习本单元的古诗文,初初想和大家分享以下方法:1.诵读。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1年5期2021-09-08

  • 方寸之间有乾坤
    怡如今想起来,《核舟记》可能是最早带我认识手工大佬的文章了。明朝文学家魏学洢笔下的王叔远,不仅能在细小的果方寸之间有乾坤那神情充满了自信。我不禁佩服起她来,一个老人雕了一辈子的核雕,这是一份多么可贵的工匠精神啊!更最重要的是,她们全家不论男女老幼,全都在做这门手艺。听她说, 雕刻一个完整的核雕最少得花一个月时间。猛然间,一个工艺精细的十八罗汉撞进核上进行雕刻,还把核舟上五人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甚至是连他们身上挂着的佛珠也很细致,文中描述到“:珠可历历数也

    放学后 2021年12期2021-07-12

  • 核舟究竟有多大
    房雪丽魏学洢在《核舟记》里描述核舟的长度和宽度时,这样写道:“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八分”有多长?“二黍许”又究竟有多高?我国古代历来有“累黍定尺”的做法,《汉书·律历志》明确记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粒黍的长度约为一分,一百粒黍累加起来的长度即为一尺。黍又称黍子,多为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有白色、黄色、褐色三种。古代我国北方栽种较多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12期2021-07-08

  •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点
    核舟记》紧紧围绕“核舟”这一工艺品,按照空间顺序,从多个侧面,着力表现其“奇巧”的特点。1.概括叙述特点(1)概括介绍雕刻者王叔远的“奇巧”。“径寸之木”说明微雕原材料“体积小”,“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微雕表现范围广,“罔不因势象形”说明构思精巧,善于利用特定原材料进行微雕创作,“各具情态”说明雕刻得逼真。(2)概括介绍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样的交代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总起下文,为作者的描摹确定一个中心;另一方面说明核舟不仅有“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12期2021-07-08

  • 善意的价值
    古代说明文佳作《核舟记》的第一句话。手艺精巧的王叔远,能在直径一寸左右的小木块上雕刻出世间物态,构思巧妙,形神毕肖,意趣天成,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匠人在古代地位低微,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可谓少之又少。即便是改变了世界的四大发明,历史也没有记载发明者的名字。王叔远之所以能留名中国文化史,是因为他将一枚核舟雕刻赠予了明末散文家魏学洢。魏学洢的父亲魏大忠是一代名臣,为奸臣魏忠贤忌恨,遭诬陷下狱。也许是王叔远仰慕其父清名,赠送“大苏泛赤壁”核舟以示敬意;抑或借助贈品劝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6期2021-07-01

  • 核舟记》之“船背”探究
    课,是传统篇目《核舟记》,《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该文详细介绍了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雕刻的一枚桃核舟,这枚核舟雕刻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的故事。《核舟记》开篇首先说明王叔远是“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接着陈述了这枚核舟的来历和主题,然后详细介绍了这枚核舟。先介绍了它的长和高,继而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来介绍核舟上所雕刻的内容,最后“通计一舟”所雕刻的人、物、字的数目,并赞叹王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5期2021-06-28

  • 光福核雕借来太湖舟千叶
    中的那篇文言文《核舟记》。那时初识文言文,在诵经一般的诵读声中,记住了《核舟记》中雕核舟的“奇巧人”王叔远,也记住了核雕这奇巧的工艺。成年之后,对很多新事物已经慢慢提不起兴趣,但一听说起“核雕”就像听到一个儿时玩伴的名字立刻兴致盎然。尤其是听说在苏州太湖之滨有一个名为光福的小镇,像王叔远这样做核雕的奇巧人有成百上千时,就再也坐不住驱车前往——就像儿时看到课本中《核舟记》的插页时,忍不住用钢笔戳核舟上的小窗,想窥舟中之秘。太湖之畔“天作之核”车出苏州城后一路

    旅游世界 2021年6期2021-06-18

  • 一枚小小的核舟 一方诗意的世界
    技亦灵怪矣哉”。核舟已不仅仅是一件“因势象形”的工艺品了,更是一件巧夺天工之美的艺术品。其“奇巧”匠心主要表现为以下四重意蕴:尺寸小、内容多、象其形,显神韵。关键词:核舟;奇巧 ;象形 ;神韵一枚小小的桃核,长不盈寸,刻而成舟,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再现了一方充满诗意的世界:跨越千年,我们自己仿佛也置身于当年的赤壁之下,与苏子泛舟同游,历经了那个被誉为千古美谈的夜晚!连作者也不禁感叹“技亦灵怪矣哉”!核舟已不仅仅是一件“因势象形”的工艺品了,更是一件巧夺天工之美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期2021-02-21

  • “记”与“记”不同“诗”与“诗”相近 ——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三单元拓展阅读
    》《小石潭记》《核舟记》这“三记”和《〈诗经〉二首》呢?虽然初初把《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合称为“三记”,但它们各自所记的内容差别很大。《桃花源记》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作者借此来描绘心中理想社会的样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石潭记》是比较典型的游记,作者在记述沿途及小石潭景物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核舟记》所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作者按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各个细节,赞美了雕刻者精湛的技艺。至于《诗经》中的两首诗,《关雎》表达了对

    初中生世界 2020年18期2020-12-30

  • 九牛坝观抵戏记(节选)
    鉴赏空间本文和《核舟记》一样,都记载了民间的高超技艺。《核舟记》重在说明,按空间顺序对核舟的各个部分进行了介绍,正面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妙技艺。本文则重在记叙和描写,按时间顺序对表演者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刻画。同时,文中通过描写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了杂技艺人的炉火纯青的技艺。更值得细细品味的是,作者没有止步于记叙、描写,而是通过议论,把从“观抵戏”中得到的思考也写得自然贴切,入木三分。读有所思1.找出文中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句子,并做分析。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

    初中生世界 2020年18期2020-12-30

  • “记”与“记”不同“诗”与“诗”相近
    》《小石潭记》《核舟记》这“三记”和《〈诗经〉二首》呢?虽然初初把《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合称为“三记”,但它们各自所记的内容差别很大。《桃花源记》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作者借此来描绘心中理想社会的样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石潭记》是比较典型的游记,作者在记述沿途及小石潭景物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核舟记》所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作者按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各个细节,赞美了雕刻者精湛的技艺。至于《诗经》中的两首诗,《关雎》表达了对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0年5期2020-06-01

  •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后记
    、问题导入,了解核舟原型此核舟作品题材是什么?(苏轼泛舟游赤壁)同游览者有谁?(苏轼、黄庭坚、佛印)主角是谁?(苏轼)苏轼被贬黄州,内心苦闷,经常借游山玩水排遣忧愁,曾多次携同好友泛舟赤壁。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几乎可以与王羲之等文人的兰亭雅集相提并论,苏轼也由此创作了许多优美诗文,《赤壁赋》是其中典型代表。王叔远是明朝人,以此为题材雕刻了一个核舟。与他同时代的魏学洢欣赏了他的作品,深为叹服,赞曰:“技亦灵怪也哉”。我们今天学习《核舟记》,就要通过

    学语文 2020年1期2020-05-30

  •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核舟记》紧紧围绕“核舟”这一工艺品,按照空间顺序,从多个侧面,运用多种方法,着力表现其“奇巧”的特点。我们在介绍一件工艺品、纪念品或生活用品时,也可以借鉴《核舟记》的写法,着力表现其中的某个特点,然后再围绕这个特点来组织全文。具体方法如下:1.概括叙述特点(1)概括介绍雕刻者王叔远的“奇巧”。“径寸之木”说明微雕原材料“体积小”,“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微雕表现范围广,“罔不因势象形”说明构思精巧,善于利用特定原材料进行微雕创作,“各具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11期2020-05-20

  • 不雕明月而月笼全篇
    曹津源《核舟记》所记核舟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苏轼和友人雅兴勃发,泛舟江上,面对皓月当空,清辉泻地,陶然欲醉。但那小小核舟怎能刻出高悬中天之明月呢?“奇巧人”王叔远精心运刀,巧妙构思,或虚或实,或明或隐,收到了不雕明月而月笼全篇的艺术效果。1.刻联明写,色、字相合。核舟中舱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是《后赤壁赋》的名句;中舱左边又刻《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读着这一联写月名句,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苏轼在这一年之内的“七月既望”和“十月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11期2020-05-20

  • 现代“核舟”奇巧人
    陈琪 贾健国1:贾健国雕刻的第403条龙2:金蟾3:貔貅第403条龙一条棕褐色的龙立在桌上,龙高不足2㎝,呈S形盘卧的龙身前后约1.5㎝。它瞪大双眼,锋利的牙齿从微张的口里闪出,飘逸的龙须在咆哮中飞扬。一双利爪紧攥着珠子叠放在身前,片片分明的龍鳞彰显着不可侵犯的威严。这是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生贾健国刻的第403条龙,也是几百次练习后第一个让他满意的作品。除了龙,贾健国的拿手作品还有很多:上古神兽貔貅、饱满多汁的玉米……拉开书桌的抽屉,从网上买来的

    大学生 2020年5期2020-05-14

  • 看,果核神奇大变身
    的一篇古文——《核舟记》,也是最早记录核雕作品的文字。据《核舟记》描述,王叔远雕刻的那枚“夜游赤壁”核舟上有五人,各个须眉毕见,箬篷、窗、楫、壶、炉等应有尽有,船舷左右有窗八扇,开合灵巧,窗户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字,笔画刚劲,字迹清晰。真的有这样精巧的核舟吗?答案是肯定的,还不止一艘呢。1995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发现了王叔远的核舟实物,与文献记载如出一辙,是现存最早、形体最小的果核舟。除此之外,各地博物馆都收藏有名家雕刻的

    放学后 2019年4期2019-09-10

  • 读书莫要“买椟还珠”
    乱真的“箬篷”《核舟记》同样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篇课内文言。课文介绍了明朝手艺人王叔远以自己精巧的雕工和精妙的构思,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极其有限的范围里,制作出了令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一艘“核舟”。在描绘核舟“船舱”的内容中,作者写道:“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注释中对“箬篷”的解释是:用箬叶做成的船篷。我们学习本文后,已经清楚地知道,能在不足“径寸”的“核”上写乾坤,雕刻出一艘“大苏泛赤壁”的核舟,着实不易,极见功力。但我们在后面的文字中,比

    学生导报·初中版 2019年24期2019-09-10

  • 核舟记》之“奇巧”
    核修狭者”雕刻一核舟,赠“余”,“余”惊叹曰“技亦灵怪矣哉”。人之“奇巧”,技艺之“灵怪”,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的呢?1.概括叙述写“奇巧”(1)概括介绍雕刻者王叔远的“奇巧”。“径寸之木”说明微雕原材料“体积小”;“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微雕表现“范围广”;“罔不因势象形”说明构思精巧、善于利用特定原材料进行微雕创作;“各具情态”说明雕刻得逼真。(2)概括介绍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样的交代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总起下文,为作者的描摹确定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9年10期2019-04-29

  • 核舟记》达标训练
    、基础达标1.《核舟记》选自清代                          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                                   。谈到《虞初新志》中的奇巧人,我们还想起了                                                         筆下那个表演口技的人,也同样令人称道。2.下列句子中的“径”与“径寸之木”中“径”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径去B.圆的面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9年10期2019-04-29

  • 说核雕
    起明人魏学洢作《核舟记》,明核雕艺人王叔远在一桃核的径寸之间,雕一小舟,舟窗八扇,精美雅致。苏东坡在舟上手执书卷,右有佛印,左有鲁直,形态栩栩如生。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舟内有炉、有壶……令人赞叹不绝。所谓核雕,即在橄榄核上雕刻人物、山水、鸟兽,以小见大,以趣取胜。核雕工艺,盛于明清。明代艺人夏白眼在一橄榄核上刻了16个形态毕肖的人物,宣宗朱瞻基大为赏识。明熹宗朱由校自幼不喜读书,好木工手艺,他亲自操刀刻核,所作的“五鬼闹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9年10期2019-04-29

  • 观画记·夫子有言
    分享清人魏学洢《核舟记》作法。核舟所雕刻者,为大苏泛舟赤壁情景。文章由船篷写起,继之以对船头、船尾、船底的描述。描绘人物,惟妙惟肖;记述各部,线索清晰。试令弟子以一定顺序观察描述手边事物,无不状物井然有條,把握特点鲜明突出。后,乃欣赏明人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李龙眠所绘罗汉渡江图久佚,后人赖黄淳耀此文,乃知其大概。文章分别描述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摹写人物,形神毕肖。既描述人物衣着、姿态、动作、神情,又揣摩人物心理,使已消失于人间的古画神品,重现读者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19年2期2019-01-23

  • 核舟记》赏析
    奇巧人王叔远善刻核舟……”《核舟记》这篇文章,因为王叔远的技艺而受启发,而王叔远其人、其技,也因《核舟记》一文而名留千古。雕刻和语言二者同样都是构思奇特之才、巧夺天工之妙,正可谓是“珠联璧合”的佳品。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大家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当基本词汇句意梳通之后,从雕刻和语言两个角度进行鉴赏指导,不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吗?一、基础性梳理《核舟记》这篇说明文,用生动的笔触介绍了明朝雕刻家王叔远的作品及技艺,文章在技巧上是娴熟的,可是学生却往往难以提起兴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2期2018-08-24

  •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选择一件,模仿《核舟记》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事物说明文。要求:运用多种方法着力表现说明对象的特征;不少于600字。技法借鉴《核舟记》紧紧围绕“核舟”这一工艺品,按照空间顺序,从多个侧面,运用多种方法,着力表现其“奇巧”的特点。我们在介绍一件工艺品、纪念品或生活用品时,也可以借鉴《核舟记》的写法,着力表现其中的某个特点,然后再围绕这个特点来组织全文。具体方法如下:1.概括叙述特点。(1)概括介绍雕刻者王叔远的“奇巧”。“径寸之木”说明微雕原材料“体积小”,“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8年10期2018-05-31

  • 得之文本,会于心神 ——《核舟记》教后思考
    230001)《核舟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所写的这件微雕艺术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表现了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典故——“大苏泛赤壁”。它巧夺天工,技法精湛,寓意丰厚,彰显了我国古代手工艺术的高超境界和工艺美术的不朽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入微的刻画,精准地把握了“核舟”的各个细节和神韵,然后依照精巧的空间顺序依次摹画,从而鲜明地再现了它精美的整体形象。“当时为什么要写?”“今天为什么要学?”这是我在备课时重点思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5期2018-01-01

  • 慢慢品读,细细欣赏
    、文本细读—以《核舟记》的解读为例文本细读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是简单地仔细阅读文本本身,而是要求读者透过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里的文本,是承载着作者思想意蕴的载体,我们一定要通过文本细读,仔细推敲,体会文字背后的力量。试以《核舟记》为例,谈谈文本细读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策略。宋代陆游曾说过:“论文有脉络,千古著不诬。”意思是文章条理清晰,就会流传千年。而我们读文章就要注意把握、品味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脉络,就像人身体的命脉,是文章的生

    创新时代 2017年9期2017-10-09

  • 引入绘画 提升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
    的乐趣。例如教《核舟记》这一课时,我用绘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核舟这一艺术品的形象。开始我引入船的画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了画船,我向同学们介绍了一首儿歌,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我们就画一个弯弯的月亮船。这个月亮船是平的,是水中的月亮船,也就是我们要学的《核舟记》中的核舟。这个核舟是怎样的一条船呢?“中轩敞者为舱”,也就是中间高起的地方是船舱,我在船中间画了一个高高的船舱,“箬篷覆之”我在船舱上又画了一个竹叶做的箬篷。“旁开小窗,左右各四”,于是我在中间画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7期2017-09-22

  • 不可复制的京作核雕
    初中的人都学过《核舟记》的吧,此文讲的是核雕。作者是明末人魏学洢,他是著名散文家,大约只活了30岁。他的父亲被魏忠贤诬陷下狱,暗杀于狱中,他救父未果成天哭泣悲愤而死,英年早逝,却留下了千古名篇《核舟记》。《核舟记》用不长的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一位民间工艺大师王叔远的一件核雕作品:苏东坡乘舟泛赤壁。此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两个黄米粒的光景),而这长不盈寸的一舟之上却刻了5个人,8扇窗户,以及箬篷、船桨、炉子、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还有对联、题名并篆文

    旅游 2016年11期2017-03-04

  • 小中见大
    气。你是否记得《核舟记》里的核舟,虽小如拇指,然而其中却别有天地,另藏乾坤,苏轼、黄庭坚、佛印各个栩栩如生,其雕刻之奇巧,细节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器虽小,然而小中见大。老聃曾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手工业自古享誉世界,丝绸、陶瓷远销海外,虽是小器,然而无数能工巧匠在这上面“精耕细作”尽施本领,小器上是工匠们的大智慧。“小”代表着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大局。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曾因油箱上的一道小小的裂缝。而酿成了一场悲剧。“小”更是一种态度,

    中外文摘 2016年9期2016-08-25

  • 清代核雕艺术
    代才子魏学洢之《核舟记》影响极深。虽然明代核雕今已不复存在,但却不能抹去,可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当今博物馆中可见清代核舟作品的各种百变不离其宗的造型和简刀人物雕刻,良莠不齐。笔者居住潍坊地区,20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法》发布实施前后,耳闻目染了民间核雕艺术,听闻不少故事。我姥姥村子里有一远房表兄,名李桂禄者,好古,常骑自行车去西山里(临沂地区)收集古玩,偶得一桃核雕挖耳罗汉,核不大,包浆通红,应为清中后期之物。藏者当时索价500多元

    收藏 2016年6期2016-07-16

  • 阅读教学如何从学习需要出发
    波俞志涛老师的《核舟记》教学为例,简述“阅读教学从学习需要出发”的几个关键点。一、教学铺垫:熟悉教材,了解体系,熟识学习需要的前备知识学习《核舟记》需要哪些前备知识?这是执教者必须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核舟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一篇优秀的状物散文(文言小品文),从语言层面来讲,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知识;从文体层面来看,主要兼及说明文和小品文有关知识;从文化层面来看,主要涉及“核雕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3期2016-05-30

  • 微观世界里的十八罗汉和哆啦 A 梦
    文课本上的那篇《核舟记》,文中的核雕“奇巧人”王叔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实,这门手艺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得到了传承——苏州城外,邓尉山麓的光福镇舟山村,隐逸着许多核雕大师,他们把这门手艺演绎成了一个产业。在他们当中,有人不满传统核雕的现状,干脆离群索居,一心要不断创新……在一般人眼里,果核是品尝鲜果后的弃物,但有一些小小的果核如桃核、杏核、橄榄核等,一旦到了微雕师的手中,就会化腐朽为神奇——这种出神入化的技艺,就是被誉为“鬼工”的核雕。我和绝大多数人

    蓝盾 2016年3期2016-05-14

  • 唯有精雅方能传世
    出了一件清代橄榄核舟核舟之前置有一只五倍左右的放大镜,得以让观者可以较为清晰地观赏这一传世佳作。核舟雕琢“苏轼夜游赤壁”题材,长约3.5厘米,宽约1.2厘米,高约1.4厘米。核舟保留橄榄核天然形态,随形而就。船首置有桌椅,摆放着杯盘菜肴,苏轼等三人围坐饮酒阔谈,船屋有一童子蹲于炉前烹茶,一艄公持篙撑船,另一童子匍匐于船篷顶上,似在收拾渔具,又似聆听客人交谈。全船六人大如米粒,而肩背、面庞修饰圆润,五官虽仅以草草数刀雕琢,然表情顾盼有神、刻画生动。该件核舟

    上海工艺美术 2016年1期2016-05-04

  • 小中见大
    气。你是否记得《核舟记》里的核舟,虽小如拇指,然而其中却别有天地,另藏乾坤,苏轼、黄庭坚、佛印各个栩栩如生,其雕刻之奇巧,细节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器虽小,然而小中见大。老聃曾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手工业自古享誉世界,丝绸、陶瓷远销海外,虽是小器,然而无数能工巧匠在这上面“精耕细作”尽施本领,小器上是工匠们的大智慧。“小”代表着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大局,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曾因油箱上的一道小小的裂缝,而酿成了一场悲剧。“小”更是一种态度,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5年12期2015-12-25

  • 虚词“而”的常见用法
    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然后”、“就”,或不译。例如: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③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如: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④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如: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5年21期2015-12-23

  • “核雕韩”和他的微雕世界
    承下来了,但像《核舟记》里描述的高端技艺却已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韩志耀渴望在雕刻技艺上取得突破和创新。为了练习雕工,他先后干了八年钳工,又系统地练习了石雕、木雕等雕刻手法,以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又系统研究了在桃核上的各种造型、各种题材,把传统文化融入桃核微雕创作中去,形成独特的“韩式古韵”。由于长时间的雕刻,韩志耀的右手食指关节已经粗大变形,他说,这是爱上这门手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2000年,韩志耀带着自己的核雕作品到沈阳参展,一位教授问他能不能把《核舟记》

    今日辽宁 2015年4期2015-12-06

  • 核舟记》中的两个问题
    贤县五垦学校)《核舟记》是中学课本中的一篇传统篇目,许多问题和见解已有定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还是发现两个有待商榷的地方。《核舟记》(人教实验版)文中有“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这么一句话。一、“若啸呼状”的注释“若啸呼状”课本中的解释为“好像大声呼喊的样子”。在教学中,我一直这么教,学生也一直如此学,大家都没有异议。结果这届学生的课堂上,有学生说出了不同的理解。《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对“啸”的解释分别是:(1)撮着嘴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0期2015-08-15

  • 从《核舟记》窥探核舟艺术
    品的技艺特点在《核舟记》开篇就有介绍,一直以来,各类语文参考书都将其概括为三点:一、所用材料体积小;二、所刻事物繁多;三、所刻事物情态毕备。可是,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其实还有一点,即凡所刻之物都因势象形。看来,尽信资料所言,将极大束缚读者对《核舟记》所记载的核舟艺术价值的欣赏与判断。只有深入文本,细细探究,才能对核舟艺术有深刻的体会。探究总是由浅入深的。先看看,核舟是否具备了王叔远微雕艺术品的一般特征吧!其一、用料体积小。一般的微雕艺术品其用料体积都很小,但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2015-05-28

  • 不雕明月,明月自出 ——谈《核舟记》写作艺术
    月自出 ——谈《核舟记》写作艺术姜艳杰(吉林省东辽县广播电视大学管理站 吉林东辽 136200)明代奇巧人王叔远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用一个核桃再现了苏轼游赤壁的场面,他苦心构思,用烘云托月的手段,着力描述月下的景物、人物的神态,不雕明月,而明月自出,给读者的想象开拓了一个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一、置一轮明月于扉窗之上,把万里月色收入轻舟之中高超的雕刻家常常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他们要表现某事物,常常避而不谈这种事物,或写此事物有关的另一种事物,或含蕴委婉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3期2015-02-27

  • 核舟记》一课的激趣教学
    教的一篇文章是《核舟记》。这激起我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一篇课文让老师们都感到头疼,费时费力,而且收效甚微呢?在纵观整个单元的文言文后,我也发现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言文,要么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桃花源记》,写的是一个奇遇,引人入胜,而《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读来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均是名篇,且篇幅短小,几篇文章最终要求均是背诵,唯独《核舟记》并未提到背诵这一要求,那么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教到什么程度就有点令人伤脑筋了。于是,我重新了解了《核舟记》的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9期2014-10-17

  • 驱动想象 体验高超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微雕技艺和才华,热情地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如果单把这篇文章当作一般说明文来解读是不足取的。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靠魏学洢清晰、简洁而有条理的说明,更靠作者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对艺人精巧构思所作出的传神描绘。奇巧人王叔远以“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桃核,“为人五;为窗八……为字共三十有四”,本已显出高手本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4期2014-04-11

  • 借助表演理解《核舟记》中人物景物的空间位置与写作顺序
    君借助表演理解《核舟记》中人物景物的空间位置与写作顺序同江市第三中学 邵慧君文言文一直都是初中师生比较“头痛”的难题。很多学生反映,学习文言文时,很多情况下都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无法真正灵活得运用文言知识去学习。很多学生背了很多,一旦考试,还是无法灵活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低,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中的不争之实,其原因是文言文在词汇、语法、和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与现代文有“隔膜”,给学生一种“难且无用”之感。要想改进文言文学习的低效状况,我们要从改进教法入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4年12期2014-04-09

  • 驱动想象体验高超
    李晓明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微雕技艺和才华,热情地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如果单把这篇文章当作一般说明文来解读是不足取的。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靠魏学洢清晰、简洁而有条理的说明,更靠作者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对艺人精巧构思所作出的传神描绘。奇巧人王叔远以“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桃核,“为人五;为窗八……为字共三十有四”,本已显出高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1期2014-03-12

  • “东坡游赤壁”疑说
    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研讨与练习”一第3小题中认为“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有一点点不成熟的看法。《核舟记》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象。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2010-07-19

  • 核舟记》的艺术特色
    中学课本的一篇《核舟记》,苏轼夜游赤壁的一叶小舟让我们每个人对核雕都不感觉陌生。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核雕艺术家王叔远, 揣摩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赤壁赋》、《后赤壁赋》, 构思了一幅苏东坡泛舟赤壁的场景。雕刻家还在核舟上刻着这两篇赋中的名句,一是后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是前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长不盈寸”的“修狭”“桃核”上,雕刻者“因势象形”、精雕细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期2009-03-02

  • 核舟记》阅读练习
    王风坡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

    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版 2008年11期200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