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文本,会于心神
——《核舟记》教后思考

2018-01-01 03:14施济媛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核舟微雕泛舟

施济媛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芙蓉分校 安徽合肥 230001)

《核舟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所写的这件微雕艺术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表现了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典故——“大苏泛赤壁”。它巧夺天工,技法精湛,寓意丰厚,彰显了我国古代手工艺术的高超境界和工艺美术的不朽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入微的刻画,精准地把握了“核舟”的各个细节和神韵,然后依照精巧的空间顺序依次摹画,从而鲜明地再现了它精美的整体形象。

“当时为什么要写?”“今天为什么要学?”这是我在备课时重点思考的两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也正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我在第一课时设定的主要目标便是引导学生体味雕刻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在设计本课教学之前,我翻阅了很多“教学参考”,也征询了很多前辈的意见,多数人认为“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并运用简洁形象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样貌”,应作为教学的重点。然而,我却固执地认为,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千万不可忽略了其人文性;语文课堂上,教师既要带领孩子们学习文章的语言、章法,更应该有带领孩子们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涵,语文课得有“意”、有“味”。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提到“核舟”的精妙,学生突出的印象便是作者竟能在“长不盈寸”的桃核上雕刻出人、景、物、事,“体积之小,容量之大”几乎是他们对核舟的全部理解。

笔者看来,“核舟”之精妙,又岂止八个字可以囊括!

雕刻家根据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修狭”的特点,因势雕刻成舟形;又根据《后赤壁赋》“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的记载,形成“泛舟”的主题,此妙一也。

前后《赤壁赋》中都提到过,东坡游赤壁时并非独往,雕刻家便由此联想到苏轼贬在黄州期间的两位好友——佛印和尚和黄庭坚。这是雕刻者的一个大胆创造。同时他通过“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亲密动作,表现二人的闲情雅致,更以佛印和尚的洒脱不羁之态映衬,使得东坡先生的廓然无累,傲然脱俗的气度活脱呈现,此妙二也。

王叔远又信手拈来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巧妙地将它们分刻在船舱两侧可以活动的小窗子上,寥寥数字便将“泛舟”的背景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此妙三也。

细微处又以“舟尾横卧一楫”直观上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画面感,此妙四也。

……

小小一个“核舟”,却承载着雕刻者如此精妙的艺术匠心,表现这一特点,应该是作者为文的初衷吧。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是否应该在疏通文意、教授写作方法的同时,给学生以审美的引导呢?于漪老师曾提出“本色语文”的口号,程少堂先生也大声呼唤“语文味”,我想这“本色语文”和“语文味”应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努力的方向吧?

在确立“引导学生体味雕刻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这一个教学重点的同时,我也提醒自己在教学时兼顾以下几点:

其一,务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课文内容不算生动,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学生对“微雕”艺术的陌生,我选用了从黄山带回来的“米上刻字”的吊坠,引入新课,既让学生对“微雕”作品有个直观的认识,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领悟后文的“核舟”高妙技艺做铺垫。

其二,品读连续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选准切入点,对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重组,抓住“嘻,技亦灵怪矣哉”并确立一个主问题:“作者怎样评价 ‘核舟’?”然后整堂课紧扣“灵怪”一词,带领学生反复品读,孩子们整堂课都沉浸在赏画品茗的雅趣(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泛舟江上的闲情(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和令人陶醉的美景(“泛舟”的地点是赤壁)之中,课堂教学不仅简洁,更让孩子们穿越时空的界限,仿佛置身东坡泛舟的赤鼻矶下。

其三,注意课堂结构的呼应和闭合。

课堂教学也如写文章,要注意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上课伊始以微雕作品激趣导入,结尾再以“请仿照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尝试写一篇介绍老师提供的微雕作品的短文”的练笔作业收束课堂,也为下节课的说明方法学习做好铺垫,如此便使得整个教学设计完整且严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实践了自己对“本色语文”的探索,但因此也淡化了对本文说明性质的学习,未能更为明确、深入地探讨本文的说明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但我却并不觉得遗憾,本着“一课一得”和“用教材教”的原则,我想我在这节课中带领孩子们置身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参与了古之大儒的雅集,领略了东坡与友人的闲情雅趣和高洁情怀。

得之文本而会于心神,此不为语文课独得之乐乎?

猜你喜欢
核舟微雕泛舟
核舟究竟有多大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精微至极虚实相宜
天下
微雕
心脏“核舟记”
记冬日泛舟于佩河之上
从《核舟记》窥探核舟艺术
李学明作品
学海泛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