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策略的思考

2018-01-01 03:14:51胡成方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专题研讨研习整本书

胡成方

(合肥市第六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整本书阅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施早就存在于我国语文教育史中,古代教育中对《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学习,就不是选段摘篇,对史书的学习更是通读全书。但是,阅读的整本书却是有选择的,是经过历代筛选的“经典”。

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中实施整合、选择和有效的策略。

一、正确理解整本书阅读,实施整合策略

首先,要厘清“整本书阅读”的概念。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所说的“整本书”是相对“单篇短章”说的,也就是与今天教材上的长篇节选或一本书中的若干章节相区别。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名著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整本书。这里的“整本书”是指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或某一作家的文集。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建议部分的“整本的书”基本是承继前面的说法。

几版教材“名著导读”的推荐书目,初中有《朝花夕拾》《西游记》《童年》《昆虫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格列佛游记》《简·爱》,高中有《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谈美》《三国演义》《堂吉诃德》。

由此可知,“整本书阅读”是指阅读一本完整的文学作品或由单篇组成的作家文集和科学文化、学术论著等。

我们知道,一部长篇小说是一个整体,节选的内容就只能是片段式的,不能全面反映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全貌,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一本文集或论著经典同样也是一个整体,如《论语》《老子》《庄子》《孟子》,或是《史记》《资治通鉴》。整本书的内容虽然是由许多单篇或短章组成的,但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整阅读全书才能全面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才能全面把握一家之说或一个时代。无论是《论语·十则》单篇短章选读,还是《史记》中节选的人物传记,都不能让学生全面理解儒家思想和《史记》所记录的时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在必修课程7个、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选修课程9个都设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如果没有整本书的阅读,是很难进行有关“作品研习”和“专题研讨”的。

但是,高中三年要完成近16个涉及整本书阅读学习群的任务,无论是时间方面还是精力方面都会存在实际的困难。在现阶段,学生不能或不愿进行整本书阅读,除了时代隔阂造成的不同的文化趣味与阅读兴趣的原因外,更多有着现实的原因。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满足学生考试的需要还是人生发展的需要,语文都应该是最为重要的科目。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高考招生的理科偏向,使得语文成为初高中学习中的“副科”。每一个学科争着“车裂”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时,学生首先放弃的就是语文的学习。而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和考试要求直接否定了激素催生的语文学习,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如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能让学生有时间真实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既然如此,我们的整本书阅读实施必须采取整合策略。首先,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总体要求,贯穿在所有的作品阅读之中。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还是“当代文化参与”“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无论是“文学阅读”,还是“思辨性阅读”“实用性阅读”,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群要求对阅读内容进行分类整合,既多方兼顾,又相互渗透。其次,选择确立整本书阅读的研习目标,将多个任务群的阅读任务体现在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如必修课程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就可以与“名著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结合,“跨文化专题研讨”就可以与“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就可以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术论著专题研讨”结合,选择典型代表作品开展阅读。

将任务群的内容整合,将阅读目标相同的内容整合到代表作品中,既是基于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实际考虑,也是基于知识积累、文学相同和文化相融的文本特点考虑,更是基于阅读的目标实现,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考虑。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特点,实施选择策略

中国有句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少年人读《水浒传》,因为书中的暴力场面过多,无论正面人物还是负面人物,杀人手段都极其残忍,读此类著作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往往会错误地学习作品中人物的恃勇好斗,滥于厮杀,不利于其成长。老年人读《三国演义》,如若只看到“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就会有人生如梦的消极。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但说明不同年龄的人对同一作品或有着不同的理解,作品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因此,选择阅读的整本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特点。

我们极力倡导阅读的多维思考和个性理解,但对人生观正在形成、个性张扬、强调性格鲜明和思想独立的高中生来说,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特点对阅读的收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要有正确的指导和引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性质》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要实现阅读的目标,“整本书”的选择就必须体现学生的阅读特点,有学生的精神参与。

那么,该如何选择作品,才能体现学生的阅读特点和精神参与,实现课程目标?

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特点进行选择。这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特点,是指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积累、阅读能力、情感趣味和价值取向。如果完全依据成人的眼光和爱好选择,对学生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往往会冷淡学生的阅读激情,淡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为专家和教师所津津乐道的,结果却成为学生最怕的内容。如初中推荐的《朝花夕拾》《培根随笔》,对于学生来说,前者只有部分篇目较适于初中生阅读;后者或是翻译的原因,大多数学生不能轻松读懂《培根随笔》。高中推荐的《莎士比亚戏剧》可能是大多数学生难以读完的。曾经选入高中教材的《哈姆雷特》(节选),学生也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对白有着朗读兴趣。 缺乏兴趣的阅读是不能持久的,也难有收获。

其次,应该依据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进行选择。无论中国古代经典,还是西方古代经典,无疑都是人类的艺术瑰宝,是人类思想智慧和语言艺术的结晶,在作品出现的时代就远远高于人们的知识层级和思想海拔,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定格和思想高标,但在今天却可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风尚的文化内容。古典名著年代久远,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和作品的思想主题也可能不符合今天的道德崇尚,这就必然成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障碍。 顾明远先生在题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需要选择优秀的内容”的文章中指出: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一定要加上“优秀”二字,因为传统文化毕竟是过去,是适应当时的历史发展的;我们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摒弃一些落后的思想。同时,他又强调:“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要选择其中优秀的文化来继承和发扬。”“教育对文化要有选择,对我们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对外来文化更要有所选择,选择其中优秀的部分。”对阅读文本内容有所选择是保证“整本书阅读”实施的重要措施。

据此看来, 要真正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教师要注意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去正确理解阅读文本中的内容和情感,形成正确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我们在选择阅读文本时,不能忽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特点,既要注意文本的典型性、代表性,又要注意作品反映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能接近学生的知识理解和生活积累,能发生情感共鸣的作品。

三、注重阅读目标的实现,实施有效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今天人们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往往在具体的细节上劳心费力,觉得阅读的得法就是时间安排恰当和讲究阅读技巧,却忘记了“得法”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能读进去,喜欢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有老师在介绍整本书阅读经验时曾列出一张阅读时间表:《水浒传》10个小时,《名人传》7个小时,多长时间阅读完多少字,等等。而且这位老师还煞有介事地说这样的阅读既能使学生集中时间完成阅读任务,又便于教师检查阅读效果。但他忽略的是,学生是否真的读进去了?是否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否对学生的素养和品德形成有作用?这种设计从根本上说是表面上完成了阅读任务,而不是内在实现阅读目标。

因此,我们要注意“整本书阅读”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也不同于传统教材的篇章阅读或片断式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 ,能实现阅读目标才是有效,而不是仅仅完成多少字的阅读量,阅读量虽然是一个衡量标准,但不是阅读的终极目的。

如何才能有效实现阅读目标?

第一,整本书阅读绝不是快餐式的阅读,需要研习、揣摩、品味。学生阅读通俗读物一目十行或能懂其大意,但名著阅读需要前后勾连,反复咀嚼。这既要集中时间阅读,又要学会分散时间重点品析,甚至需要间歇性地阅读回味。有人说:“十岁读红楼,爱极黛玉。二十读红楼,恨极宝钗。三十读红楼,觉得黛玉幸福,宝钗可怜。四十读红楼,悟人生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五十读红楼,知放下怨念,方得解脱。” 这虽然不可作为通例,但说明真要读懂名著的整本书,决不可以用“集中几小时读完”的做法。

第二,整本书阅读是需要设身处地,置身历史,体会文学特点。否则,不仅不能吸收营养,滋养情怀,达到阅读目的,反而会南辕北辙。如《论语》阐发的儒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矣”的责任担当与《庄子》表达的道家“吾宁愿曳尾于涂中”的自由思想为什么同样受到尊崇?《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性格为什么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这些也一直是学生难解的疑问。《三国演义》中有着济世安邦的雄才大略和统一天下雄心的曹操,为什么会被塑造成一个负面形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较好地体现了“逼上梁山”的主题,但梁山英雄们有许多做法,难免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法律意识。如宋江杀死阎婆惜是逃走,武松杀死张都监等十五人,其中许多是无辜者,同样是逃走,如果说这些还可以理解成社会罪恶所致,那么,李逵奉宋江之命为赚朱仝上山而斧劈小衙内,手段之恶劣令人发指。这样充满血腥的嗜杀,又如何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尊重生命?诸如此,中外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需要阅读者进入另一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注重指导阅读方法。

整本书阅读不只强调一类阅读对象,也不是一种简单的阅读形式,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阅读策略,从内容的整合、文本的选择、阅读的有效等方面出发,作出符合实际的行为实施。如果缺乏正确的阅读策略,有可能让整本书阅读陷于新的误区,所谓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仍然是镜里看花、水中捞月。

猜你喜欢
专题研讨研习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6
《伦理学研究》编辑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
伦理学研究(2021年4期)2021-09-09 08:27:44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专题研讨嘉宾
人民论坛(2020年35期)2020-01-18 02:25:36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传媒评论(2018年7期)2018-09-18 03:45:38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