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群
微雕作为中国雕刻技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微观雕刻,雕刻工匠在拥有扎实的雕刻、绘画、书法、意念等基本功的基础上,运用超高的雕刻技术在亲自精选的材料上,利用特制的雕刻刀具进行创作。微雕作品不仅能展现出工匠娴熟的雕工,同时还能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在以小见大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的微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已经有迹可循,又在唐宋时期获得巨大的发展,最终在明清开始盛行,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微雕艺术是中国雕刻技法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亦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艺术瑰宝,微雕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也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充分彰显。
一、精微致远,相得益彰
从微雕作品不难看出,雕刻家在雕刻过程中需要着重抓住和明确的两个要素和层面就是“微”中显“精”。判断一件微雕作品的品质时,如果该作品虽不够微小,却精巧异常,尚可视之为微雕精品;若其虽微小,但却无精致特点的显露,则不能称之为微雕作品,可见微雕作品的艺术性全然体现于“精”“微”二字之间。
“精”:其一,要求雕刻者务必具有足够的书画功底和雕刻技艺,只有这样才有相应的能力进行微雕艺术的创作。其二,微雕作品常常力求所雕之物达到惟妙惟肖的境界,可见微雕艺术对雕刻技术的精湛性的要求。其三,微雕作品的重点还体现在雕刻者雕刻之初的精巧构思。如果作者能对材料、形状等进行巧妙的构思,在作品上体现其独特的设计灵感,其作品必定为精品。
“微”:微雕艺术就是进行微观的雕刻。首先,体现在从“精”雕层面上的技术突破,在微小的物体上展现雕刻者的各种创作绝技。其次,通过微雕作品可以充分展現出创作者对艺术的表达,因为一件微雕作品常常蕴含并彰显出作者自身雕刻、书法以及绘画的功底,这些特点全部体现在一件微雕作品上即可称之为特色,这样的微雕作品流传下来也会令人赞不绝口。
二、师法造化,因材施技
微雕从古至今的门类相对较少,主要涉及石雕、玉雕、核雕等,常常是雕刻者通过对选择材料的巧妙分析以及独特构思实施不同的艺术创作。近现代也出现了不同的微雕。但是当前比较推崇的最具价值的微雕门类依旧是较为古老的石雕、核雕以及象牙雕。不同的门类能够依托不同的材质彰显不同的微雕技术。比如寿山石微雕,所用材质较硬脆,常常需要雕刻者集中意念屏息凝神、一气呵成,最终能体现出作者刀法笔意与书法的完美融合和统一;而在象牙微雕中则考虑到其材料的软度,经常以透雕方式进行雕刻,作品常常能够充分显示出立体性。微雕作品的因材施技还体现在核雕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的《东坡泛舟赤壁》,作者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状将其雕刻成船。同时船头三人独具特点、栩栩如生,雕刻手法细致入微,整个作品兼具艺术美、构思美以及真实美,体现了我国微雕艺术创作中对原材料的详细考究,使作者能够充分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作品的构思、创作和艺术的展现。
三、虚实相宜,浪漫超然
中国艺术作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对其中的精品之作进行研究,可分析出作者在其中蕴含的虚实相称之意。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艺术家常常讲究虚实结合、有无相对的理念。这一哲学理念体现在微雕艺术作品中是由于其精巧微小的特点,人们常常不能直接将作品一览无余。因此,利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通过对作品的精巧构思和创作让观赏者结合一定的想象对微雕作品进行评析,这不可不称之为一种绝技,创作者通过在微雕作品中运用虚实手法进行不同的对比,同时体现具象和抽象两种艺术感觉。这样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出微雕作品于方寸之间尽显华章的核心特点。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中讲究虚实论,也有虚实相生、有无相对的哲学论断。微雕艺术作品由于精微至极、不能一目纵览的特征,其虚实相宜的创作手法亦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具象与抽象的哲学思辨。
参考文献:
[1]付黎明,郭书.精益求精大美至微中国微雕艺术创作的文化思想探微[J].新美术, 2016(5):106-108.
[2]李浩.谈微雕艺术:《儒家代表人物·著作·思想组章微刻》创作体会[J]. 浙江工艺美术,2008(1):31-32.
[3]吴爱霞. 大美至微:访我国著名微雕艺术大师魏鼎[J]. 赤子(下旬),2014(3):70-73.
作者简介:周鹏群,男,1976年生,首席技师,市民间工艺大师。从事微雕创作二十余载,作品屡次获奖。代表作品有紫竹毛笔《滕王阁序》、牙雕微扇《古词》、竹简《孙子兵法》、牙雕毛笔《兰亭序》、金石印章《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