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莫要“买椟还珠”

2019-09-10 07:22
学生导报·初中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仲永淮北淮南

语文书其实很有趣!这次老师想带着同学们,去发现一些现在的语文书里大家可能忽略的古代文化细节。

“小小”仲永,竟是王丞相的同龄人

同学们对《伤仲永》一定不陌生:少有异才的仲永,因为父亲觉得同乡人“以钱币乞之”,用金钱讨取仲永的诗作,是有利可图的,竟然粗暴地从此不让仲永正常就学,以致仲永不可避免地踏上才能衰退,最终“泯然众人”的道路。

作者在文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其无限扼

腕叹息之情。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明道中,随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后半部分,需要补充主语,我一直让学生补充的主语是“我”——我让他写诗,他(写出的诗)不能和之前的传闻相符合了。没毛病啊。

其实,是有毛病的!学生读书比我仔细:老师,书上写王安石是公元1021年出生,“明道”的年号只用在公元1032-1033年——“明道中”,王安石那时应该只有十一二岁!

我恍然大悟,我从来没有关心过,甚至都没有想过,作者年纪和年号之间的联系。同学这样纠正“为师”的方式,实在太惊艳了!

原来王丞相和“少年天才”仲永是同龄人啊!那么,他对于同龄人最终“泯然众人”的结局,肯定更加唏嘘不已,和作为长辈的“伤”,自然是意义价值完全不同的!

同学们,这才是知识“本来的模样”

——去书中找到自己觉得好玩儿的地方,并愿意“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读书的啊!

几可乱真的“箬篷”

《核舟记》同样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篇课内文言。课文介绍了明朝手艺人王叔远以自己精巧的雕工和精妙的构思,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极其有限的范围里,制作出了令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一艘“核舟”。

在描绘核舟“船舱”的内容中,作者写道:“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注释中对“箬篷”的解释是:用箬叶做成的船篷。

我们学习本文后,已经清楚地知道,能在不足“径寸”的“核”上写乾坤,雕刻出一艘“大苏泛赤壁”的核舟,着实不易,极见功力。但我们在后面的文字中,比如“旁开小窗……雕栏相望焉”;“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等句子中,更可见王叔远的微雕技艺深不可测,臻于完美。

所以,我在此大胆设想一下,此处的“箬

篷”极有可能是桃核的一部分,而作者是一蹴而就完成这些细部雕刻的。当然,实际上的情形,肯定要以实物为准。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果为“枳”乎?

在课文《橘逾淮为枳》中,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阐明齐人入楚则盗的原因,不在于“齐人固善盗”,而在于楚国的环境不佳,盗窃成风,才使齐人初来乍到,就“入乡随俗”,也开始偷盗了。一言以蔽之,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就如同作者打的比方:同样的橘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于植物的生长,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但是在备课查关于“枳”的资料时,我意外发现,

晏子的“环境成才论”证明过程比较缜密,但是对于交代“橘”和“枳”的关系,显然有“欺负”楚王“读书少”的嫌疑啦。“枳”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浆果球形,黄绿色,味酸苦。也叫枸橘。显然这是和“橘”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物种,而并非“橘”的次品。从这一点来看,晏子有“偷换概念”的嫌疑,果然沒有妄称“齐之习辞者也”啊!

三千弟子面前,老夫子就说,“学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真正沉浸入课本,发现其中隐含的一些“文字密码”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于知识和文本,也会愈发亲近的呢!

猜你喜欢
仲永淮北淮南
淮北市融入徐州都市圈产业对接路径研究
想清楚再动笔
新《伤仲永》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怎一个“伤”字了得
高钙植物肉
淮南王的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