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运
眼缘
在西城区非遗传承基地活态非遗项目展示室,我第一个见到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就是马宁。他是1980年出生的,正经的80后,36岁的大小伙子。这个小伙子相貌神奇,两条眉黑黑的,长长的人中上、厚唇下和下巴都留着胡子,胡子沿命理线向下腮长,与下腮胡拉成桃核形,上浅下浓。爱笑,挺豪爽的劲头。总觉得像在哪里见过,非常熟悉的一张面孔,就是回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在什么地方见过。他笑说:是张飞?李逵?鲁智深?我均摇头。他说,那就是在电规节目里。我又摇头。我几乎是从不看电视台的人物专访或讲座的。
一个看着很有眼缘的人。还真别说,他确有张飞、鲁智深的神貌,但他的手不是拿丈八蛇矛,也不是拿禅杖的,他拿刀,拿小小的雕刻刀,而那刻刀的雕工形同于绣花。绣花针绣花绣在绢上、布上,他雕花雕在桃核上,雕在核桃上,细腻的程度不亚于任何一类女绣工。那可是极考验耐性和耐力的活儿。是天公在捉弄人,还是人在挑战天公呢?
核雕世家里的佼佼者
上过初中的人都学过《核舟记》的吧,此文讲的是核雕。作者是明末人魏学洢,他是著名散文家,大约只活了30岁。他的父亲被魏忠贤诬陷下狱,暗杀于狱中,他救父未果成天哭泣悲愤而死,英年早逝,却留下了千古名篇《核舟记》。《核舟记》用不长的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一位民间工艺大师王叔远的一件核雕作品:苏东坡乘舟泛赤壁。此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两个黄米粒的光景),而这长不盈寸的一舟之上却刻了5个人,8扇窗户,以及箬篷、船桨、炉子、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还有对联、题名并篆文,字达34个。船头坐的三个人,中间是峨冠而多髯的苏东坡,佛印居右,黄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为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读到这样的文字你不惊叹叫绝是不可能的,为文,为作者洞悉入微的观察,也为那明末民间工艺大师的微雕技艺。《核舟记》说明了至少在明朝末年,我国已有了以核为材料雕刻物件的手工工艺,而当时核雕工艺水平已很高很高,起始的年代有可能更远。在核上的微雕技艺能达到题名之上的文字“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足说明核微雕在明代天启间年已入成熟期。
在这里说《核舟记》,是因为马宁向我提到了它,并说他仿雕过《核舟记》。他说,旧时尺寸一寸为十六分,明末王叔远雕的核舟为八分长,当是半寸长。他按《核舟记》的记述仿刻的核舟只有六分长,比《核舟记》说的核舟更短,难度更大。马宁说,他在一颗核桃上最多雕出过12个人,而那颗核桃是4厘米。以他的体验,一颗核桃上雕的人物不能再多了,再多没有意义,细微到实在无法再精细的程度就不美观了。对极限的挑战还是有极限的。
还有一个问题。我当时没有问马宁对《核舟记》用的核料是怎么看的。它是橄榄核?桃核?还是核桃?我分析应该是橄榄核,一是从它的高度上看,一是从它的雕刻内容上看。橄榄核的面平整,便于按创意主题施刀,桃核和核桃不大容易做到,它们满身都是天然生成的凹凸纹络。桃核雕、核桃雕的主题创意必须从用材的天然纹络出发,天人合一。而擅用、巧用桃核、核桃的天然纹构图施刀,是京作核雕的特点。
京作核雕作品,在明末到清代中叶,主要为皇家玩物,其技在清代后期發展放缓,到民国后已逐渐衰退,只有一些以家庭为作坊的手艺人还在从事制作。京作核雕里有马氏一脉。第一代传人是马仁寿,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将木匠的雕花技艺用在了核雕上,主要是小件雕刻,形成了自家的风格。第二代传人马仁春,他是马宁的爷爷,自幼随父学习核雕技法,擅长雕刻花鸟。中年以后眼睛受过一次伤,被迫从专业的岗位上退下来,但兴趣不减,雕刀未停,吃过的桃留下桃核拿来雕刻,自娱自乐。儿女们未承祖业,孙子却从小喜欢美术。14岁逛琉璃厂,看到那儿的核雕,回来问爷爷。爷爷说都是我雕的。从那时起马宁黏着爷爷学,开始雕些兔子、猫哇狗哇之类的小动物,后来雕刻就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走上了专业之路,且出了名。马宁是隔代传承,为马氏京作核雕的第三代传承人。
京作核雕的独一无二
眼神儿不好,能看清小五号字却看不清核桃上雕出的图案。核桃小,桃核更小,上面的天然纹络又那么突出那么复杂,每颗的颜色又都是一样的,任何图案都不单上色,保持天然。马宁建议我用放大镜或戴上眼镜看。我没眼镜,放大镜这一时又从哪里去找?我有我的办法,用相机把雕出图案的核桃拍下来,放大了看,这一看震惊了,天然纹络都成了活灵活现的人物:手执兵刃的四大天王、袒怀畅笑的弥勒佛、慈眉善目的长寿佬……都不是单一裸身的人物,各有各的穿戴,各有各的形貌神态,各有各的处身环境,构图复杂,立体呈现,是盔冠是飘带是眉眼是鬓须是配饰是云纹是元宝是花卉清清楚楚,毫不含糊,是真正写实版的浮雕透雕圆雕阴刻。更让人惊叹叫绝的是用什么雕刻方法刻怎么刻都没有破坏天然纹理的感觉,充实而丰富的画面就是顺着纹理走的。它们的天然纹路肯定被改变了,不改变形不成画面,改变而又未觉改变的视觉效果,核桃依然是核桃的感觉里得需要有多深多强的微型雕刻功力啊!马宁的雕漆比他的京作核雕更有名,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文乾刚先生的弟子。雕漆需要很深的绘画功厎,他跟随国画家赵品超先生学过绘画,每创作一件雕渿作品都需要画出设计图,他的非遗活态展示室北面墙上有一大块墙都贴满了他画的创意作品设计图样,但这设计图只能用在雕漆制作上。京作核雕则是无法事先画好图样再在核上施刀的,一核一天然纹路,核核不同,雕什么,怎么雕,得随着核纹走,只能在细细的观察思考中打好腹稿,这个过程往往用的时间比实雕的时间还长,因此京作核雕才有“一核一制,一核一景,核不同景不同”的特色,这保证了你手里的京作核雕文玩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其作品有不可复制性。盗版?绝无可能!正是因为这个,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才特意推荐马氏京作核雕,为其提供活态展示室吧?这门非遗绝技在北京很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