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雕明月,明月自出
——谈《核舟记》写作艺术

2015-02-27 03:43姜艳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核舟佛印酒家

姜艳杰

(吉林省东辽县广播电视大学管理站 吉林东辽 136200)

不雕明月,明月自出
——谈《核舟记》写作艺术

姜艳杰

(吉林省东辽县广播电视大学管理站 吉林东辽 136200)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用一个核桃再现了苏轼游赤壁的场面,他苦心构思,用烘云托月的手段,着力描述月下的景物、人物的神态,不雕明月,而明月自出,给读者的想象开拓了一个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

一、置一轮明月于扉窗之上,把万里月色收入轻舟之中

高超的雕刻家常常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他们要表现某事物,常常避而不谈这种事物,或写此事物有关的另一种事物,或含蕴委婉地点出一种现象,启迪人们去冥思遐想。因此,不写某种事物而这种事物似历历在目。看!“核舟”中舱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是《后赤壁赋》的名句,八个字点出了苏轼月下泛舟特定环境。中舱的右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前赤壁赋》中的话。此二句貌似写风清波微,究其实,苏轼写了月满如盘。若无月,漆黑一团,“清风”将无从说起;游客伸手不见五指,至于“波”是“兴”还是“平”,乃无可辨识!这样奇巧的“核舟”布置使读者想象到一轮明月似悬在游舟之上。

二、当文学艺术家捕捉到他要表现的艺术形象的时刻,他处处、时时不能忘却这个艺术形象产生的特定环境

《核舟》雕刻的是月下泛舟。如果作者只雕刻舟上的人物、事物,而忽视月下、水上这个特定环境,即使你把人物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把事物记述得有条不紊,也不是旷世之作。因为你没有描述出人物、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出现的独特风姿。朱自清《荷塘月色》之所以称得上“神美”,就在于他写出了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这迷人的形象。

苏东坡游赤壁,不是单身孤行,而是邀了老朋友鲁直、佛印一同前往。请看《核舟记》中的一段文字: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这是《核舟记》中一段重要的文字,也是艺术品《核舟》上最生动的一组形象。作品没写一个“月”字,读者却依稀看到月形、月色,领略到“山高月小”、“水波不兴”的清幽神韵。“奇巧人”构思佳作时,处处想到月色下的泛舟,泛舟时的月色。作者雕刻大苏等三人执卷赏玩的位置不是在中舱之内,而是在船头。若是夜无月,那只好在舱内挑灯夜读。现三人坐船头,“苏、黄共阅一手卷”,足见有月,因为无月就无法辨识手卷上的作品。

三、卓越的文学艺术家善于从不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中来表现他要赞颂的客观事物

天地之大,圆月一轮。它的光华洒满整个大地,它给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物带来不同的欢乐和哀愁。“船尾横卧一楫”,说明“舟子”已停止驾舟,正在欣赏那明月青山的秀美。“居右”的船夫“椎鬓仰面,右手倚一衡木,左手攀右趾,若呼啸状”。这是一个极其生动传神的艺术造型。从“仰”、“倚”“攀”、“呼”诸词。可见这位“舟子”年少性狂,所以看到明月高悬才惊呼不已!“居左”的船夫“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可说是写月的名句了。一句话写出了赤壁月夜万籁俱寂。这位船夫是听“茶声”,还是低头沉思?也许他在思忆妻孥之苦吧!因为受用明月之乐,他没有那个福份。

“奇巧人”在桃核上塑刻了“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如若不是月下泛舟,而是黑夜偷渡,那船上的景物、人物,决不能看得如此真切。硬要雕得历历在目,那是违背生活真实的。正由于夜明如昼,所以人们不仅能看清船上的景物、人物,就连船顶面的题字、落款也看地得清清楚楚。题字“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这完全符合绘画比例。题字“色墨”,用章“色丹”,红黑相间,异常醒目,这的确应该感谢明月的资助。

宋代有个画家叫李唐,曾作《竹锁桥边卖酒家》一画。他的构思与众不同。他没有画那个酒家,只在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书“酒”字而已。显然,李唐深得“竹锁”的意趣,把酒家藏在竹丛之中,以酒帘代酒家。这样不画酒家,酒家已在其中。王叔远不雕明月,明月自出,与李唐不画酒家,酒家已在其中,均属同一艺理。古人说:“艺流同源。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猜你喜欢
核舟佛印酒家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宋·王安石《咏竹》
妙语尝酒肉
核舟究竟有多大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苏东坡与佛印
戏问花门酒家翁
妙对“拆字联”
佛印
心脏“核舟记”
从《核舟记》窥探核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