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师德思想对基础教育师德建设的启示

2015-02-27 03:43冯恺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陶行知师德教育

冯恺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

陶行知师德思想对基础教育师德建设的启示

冯恺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始终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准则,倾尽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他的师德思想、师德精神对于提高基础教育师德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基础教育师德现状及问题原因入手,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师德思想,谈谈提高基础教育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陶行知师德理论 基础教育 师德建设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其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师德成为教育工作者永远的楷模。陶行知先生始终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准则,倾尽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他的师德理论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的灵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学习陶行知师德理论的意识,励志做一名年轻的“陶子”。

一、基础教育师德现状分析

(一)少数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少数教师在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时,存在不满情绪、讲条件、计较个人得失的现象。例如纳入到个人工作量的活,就愿意干,反之则不愿意干;工作任务轻松且短时间出成绩的愿意干,反之则不愿意干;艰苦细致的班主任工作不愿意干;还有部分青年教师工作态度不认真、心态轻浮不定、朝三暮四、嫌弃教师行业工资低。

(二)少数教师以教谋私

少数教师对从事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不深,教书育人的观念淡薄。对教师行业缺乏真诚执着的追求,对教师的工作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一些教师利用在岗的便利条件,想方设法办家教补习班,据在校外补习班的小学生反映,学校个别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竟然堂而皇之地告诉学生,“这些拓展部分的知识就不讲了,很多同学在外面都参加了补习班,在这里就不再展开。”

(三)少数教师教育行为出现偏差

教师的人格、一言一行、性格气质、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学生在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其言行举止、道德品质都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当下少数教师的教育行为仍有偏差。例如重视知识的教授,忽略德育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学优生的发展动态,忽略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重视知识的讲授法,轻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重视对犯错误的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轻视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等。

二、基础教育师德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

师德问题发生在青年教师或农村偏远地区教师身上的几率较大。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时,不顾学生安危只顾自身逃跑而得名的“范跑跑”范美忠教师;2008年10月11日安徽长丰县吴店中学7年级2班的地理老师在上课时对打架的学生不管不顾,最终造成一名学生口吐白沫后死亡等现象的发生充分说明了教师师德培养的紧迫性。因为师德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教师的身上,但是它的副作用很严重,影响的范围很广。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师德,更是学校师德的体现。

(二)学校管理的原因

一些学校“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教育观念导致教师的教育重心向学生的成绩倾斜,教师愈发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侧重于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忽视基础教育教师的师德培养。在师德培养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表面形式做文章的现象,如采取学习政策文件、传达精神、谈话交流等措施,这样的教育内容未能结合基础教育教师当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社会环境的原因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利于教师自身发展的不良思想冲击着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尤其是对那些刚踏入社会、尚未形成稳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的新手教师将带来更大的影响,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他们缺乏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功德、应有的法制观念与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从而在工作当中好高骛远、患得患失。

三、提高基础教育师德建设的建议

(一)乐于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质量,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奉献”与“索取”之间把握好一个尺度,“奉献”是一名教师对学生、家长、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索取”则是教师合理应得的报酬的权利。[1]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师更应该凛然正气,将“教师的服务精神是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以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作为一则时刻鞭挞自己人格的警言。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不断深入地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师德理论,恪守陶行知先生的师德规范,努力成为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满意的教师,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人生价值。

(二)热爱学生有教无类——“爱满天下”

河南省郑州市22中吴玲老师是师德的光辉楷模,她认为转化一个后进生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重要,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她常说:“我没有理由挑选学生,只要坐进我的教室就是我的孩子,我就要对他的一生负责。作为教师,要为国家炼一炉好钢,连一粒钢渣也不能剩下,”吴玲老师爱生如子,将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学生。[2]

在现行高考体制下,由于“唯分数论英雄”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这种变相的教育不公必然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我们应该向吴玲老师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认同和接受学生客观上存在的差异。在教学中严格不失和蔼,严谨中不失幽默,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优生吃的饱、潜力生吃的好,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敬业爱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陶行知先生经常用自勉和鼓励教师们的一句话是“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做到老。”数字时代信息化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我们掌握新知的速度。作为一名教师,在夯实稳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调整好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只有一名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热爱并投身于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会不断致力于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只有不断致力于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的人才会不断渴求通过学习、读书来充实、完善自己,真正履行师者,传道解惑的职责。

(四)严于律己——“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都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3]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做到为人师表,恪守为师之责。我们也应该深谙“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以德服人。在教育教学当中应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师生共同参与管理、讨论、监督,激发学生班级管理的热情,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班级“小主人”意识、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与判断是非的能力。

(五)善于求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有一副名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认为,“以教人者教己”,要教学生做真人,教师就必须首先做真人;要创造学生真善美的人格,教师也要创造真善美的人格。“当教师的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因此教师需要真心向孩子学习,真诚与孩子沟通,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

在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明确教书与育人应该是同步的,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生活教育相结合,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师生相互学习,互相监督,教师将教育学生的过程视为不断提高自身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六)业精于勤——“勇求新知敢探新理”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4]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发展水平,创造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例如北京市西城区华嘉小学特技教师郑乃强创造出“小课堂衔接大课堂”、“书、画、景、物合一体”的先进教育方式;他实施在大自然中教自然,探索出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热爱祖国“智德相长”的素质教育模式,不仅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科学意识的学生。[5]郑老师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也不断完善、充实、提高了自己。这种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学问。[6]

再读陶行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师德思想,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做到自尊、自爱、自重、自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2][5]金祥林,胡国枢,屠棠.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

[3][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6]吴金忠.陶行知师德观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11,(1).

猜你喜欢
陶行知师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题解教育『三问』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