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

  • 曹刿,爱耍小聪明的论战者
    能有一个瞬间,鲁庄公看见曹刿,就觉得自己有了主心骨。鲁庄公是一个活在巨大压力下的国君。鲁庄公的父亲,是鲁桓公,母亲在史书中被称为“文姜”,姜是她的姓,她的娘家哥哥,就是齐襄公。齐襄公和文姜兄妹间有私情,春秋时代的性观念,和后世还大不相同。这事没有特别不正常,但也终究不太体面。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文姜到齐国访问,然后鲁桓公不明不白就死了。这事史书上记载得倒是有鼻子有眼,说文姜和齐襄公的私情如何暴露,齐襄公如何安排人杀了鲁桓公灭口,细节之丰富,好像史官就在

    环球人物 2023年14期2023-07-21

  • 文姜的“文”
    及鲁桓公夫人、鲁庄公母。父、兄、弟、夫、子皆非一般等闲诸侯。文姜生于何时,史乘无载。征于《左传》,文姜公元前七0九年嫁鲁,前七0六年生鲁庄公(同),卒于前六七三年,前后居鲁三十六载。《礼记·内则 》载,女子生二十而嫁,以此论,文姜享年五十有六,近乎六十岁,在那时算得上是高寿了。文姜的少女时代,深受齐土的滋润与齐文化的沐浴、熏陶,个性热烈而浪漫,《诗经·郑风·有女同车》篇,《毛序》认为其中的“孟姜”即指“文姜”,云:有女同车,颜如蕣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

    读书 2023年4期2023-04-12

  • 东野稷驾马车
    车的本领去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接见了他,并叫他表演驾车。只见东野稷驾着马车,前后左右,进退自如,十分熟练。他驾车时,无论是进还是退,车轮的痕迹都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直;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旋转打圈,车辙都像木匠用圆规画的圈那么圆。鲁庄公大开眼界,满意地称贊说:“你驾车的技术的确高超。 看来,没有谁比得上你了。”说罢,鲁庄公兴致未了,叫东野稷兜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一个叫颜阖的人看到东野稷这样不顾一切地驾车用马,就对鲁庄公说:“依我看 ,东野稷的马车很快就会翻的。

    小读者之友 2022年5期2022-06-17

  • 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
    期,鲁国的君主鲁庄公得了重病,按照世袭制传统,他应将储君之位传给嫡长子,因为没有嫡长子,只能从庶子中选择。这时,鲁庄公的弟弟叔牙主张立庆父为储君,而季友则认为次子公子般更合适。鲁庄公认同季友的说法,也想立公子般为储君。于是,鲁庄公去世后,公子般继位。但庆父很不满鲁庄公的做法,便与他人合谋,派人暗杀了公子般。庆父不想被人怀疑有杀君篡位之嫌,暂时不登君位,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并推选年仅8岁的姬开为君,即鲁闵公。支持公子般的季友怕受到庆父的报复,便趁乱躲到了陈国。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2年1期2022-02-03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期,鲁国的君主鲁庄公得了重病,按照世袭制传统,他应将储君之位传给嫡长子,因为没有嫡长子,只能从庶子中选择。这时,鲁庄公的弟弟叔牙主张立庆父为储君,而季友则认为次子公子般更合适。鲁庄公认同季友的说法,也想立公子般为储君。于是,鲁庄公去世后,公子般继位。但庆父很不满鲁庄公的做法,便与他人合谋,派人暗杀了公子般。庆父不想被人怀疑有杀君篡位之嫌,暂时不登君位,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并推选年仅8岁的姬开为君,即鲁闵公。支持公子般的季友怕受到庆父的报复,便趁乱躲到了陈国。

    青春期健康 2022年1期2022-01-18

  • 从乘丘之战看鲁与宋、齐的关系 ——兼论鲁人的“勇”观念
    磊乘丘之战是鲁庄公时期鲁国与宋国进行的一场战争。〔1〕这场战争表面上只是鲁国和宋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但实际上是鲁国与齐、宋两国长期的矛盾使然。鲁国同时与两个邻国对抗,显示出鲁国外交处境的险峻。鲁国能在乘丘之战中获胜,除了正确的军事谋略外,还离不开将士们的勇敢。而《礼记·檀弓上》记载的御者县贲父与车右卜国在乘丘之战中的表现,则深刻体现了鲁人在战争中的“勇”观念。一、乘丘之战的经过乘丘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年)。关于乘丘之战,《左传·庄公十年》记载如下

    孙子研究 2021年5期2021-11-25

  • 把握时机
    幄和审时度势。鲁庄公十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齐国大军兵强马壮,來势汹汹,而鲁军兵少势弱。开战之初,齐军就擂起战鼓,震响天地,齐国士气骤然高涨,士兵们个个舞刀弄枪,跃跃欲试。震惊中鲁庄公想还以颜色,他刚要发号施令,却被谋士曹刿出言拦下。曹刿颇受鲁庄公信任和器重,便听从了曹刿的意见。鲁军阵营于是按兵不动。曹刿此时的这一拦不是怯阵和害怕,而是在耐心地等待机会。假使鲁庄公此时发出号令,率领鲁军迎击齐军,几乎没有任何胜数,因为一则敌强我弱,二则齐军此时士气正旺,锐不

    做人与处世 2021年17期2021-11-11

  •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评价方法辨析
    曹而抑鲁,认为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显得十足鄙陋而可笑。无论是从文本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结论都显得过于草率,曲解了人物形象的特征。笔者试图阐述对《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进行评价的合理方法,从而还原一个真实的鲁庄公形象。关键词:《曹刿论战》 鲁庄公 评价方法《曹刿论战》是《左传》名篇,也是初中语文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一直保留的文言文篇目。历来初中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教学用书》)对《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评价都是一边倒地扬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0期2021-10-29

  •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李艳文鲁庄公和曹刿是《曹刿论战》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他们两个一反一正,相互映衬,相互烘托,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作者通过他们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语言、动作,表现出他们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一)先说鲁庄公之“鄙”,主要表現在六处地方:文章开头就写到“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齐国无故入侵鲁国边境,鲁庄公应当还击。但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更应当比常人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在战争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做一番细致的考量,才能最终判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期2021-09-10

  • 一鼓作气,勇往直前
    国,谋士曹刿随鲁庄公出征。战场上齐军一再击鼓发起进攻,鲁庄公急于击鼓应战,都被曹刿制止了。等到齐军三鼓之后,曹刿才下令擂鼓冲锋,一举把齐军击败。本来齐强鲁弱,为什么鲁军还能打胜仗呢?曹刿总结的原因是:齐军第一次击鼓,士气大增;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这时鲁军士气正盛,击鼓冲锋,所以战胜了齐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气呵成,不能拖沓。品读中华民族很重视“气”,有许多与气相关的成语,如“气可鼓而不可泄”“气冲斗牛”“气宇轩昂”“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21年8期2021-07-09

  • 不穿齐纨,只穿鲁缟
    陷入饥荒之中。鲁庄公这才发现中了管仲的计,急忙下令停止织缟,可为时已晚。鲁庄公只好派人到齐国购粮,管仲借机把粮价一提再提,把鲁庄公搞得内外交困,着急上火。迫不得已,鲁庄公主动派人向齐国求援,请求借粮,并表示今后愿听齐桓公调遣,最后签订了尊奉齐桓公的协议。(摘自《淮河早报》)

    爱你·健康读本 2019年9期2019-11-22

  • 《曹刿论战》阅读题湖南衡阳市试题
    杰出才能。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D,全义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及梳理、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题干问的是“鲁国”取胜的原因,而不是“曹刿”取胜的原因。在中考语文试题题干中,经常会有答题角度、范围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9年10期2019-11-11

  • 一鼓作气
    鼓,准备进兵。鲁庄公也准备命令鲁军擂鼓迎击。曹刿阻止说:“还不可以。”直到齐军三通鼓擂完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击鼓进军了!”鲁军战鼓一响,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势不可挡。齐军大败,狼狈而逃。战胜齐国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打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最充足,到第二次擊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有些衰落,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军勇气枯竭,我军却勇气十足,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敌军。”一鼓作气→气味相投→投

    创新作文(1-2年级) 2019年1期2019-07-04

  • 管鲍之交
    小白回国即位。鲁庄公听到这个消息,决定亲自率领三百辆兵车,任曹沫为大将,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他先让管仲带一部分兵马在路上拦截公子小白。管仲带着三十辆兵车,日夜兼程,追赶公子小白。他们追到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远远看见莒国军队正在小树林边生火做饭,公子小白端坐车中。管仲跑上前去,说:“公子,您这是上哪儿去啊?”小白说:“去办理丧事啊。”管仲又说:“公子纠比您年龄大,有他办理丧事就行了,您何必急急忙忙赶路呢?”鲍叔牙知道管仲的用心,很不高兴地对管仲说:“管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9年6期2019-06-27

  • 初中语文课堂引入方式例析
    请战,并取得了鲁庄公的信任。接下来曹刿指挥若定,最终取得了本次战争的胜利。教师如果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表述出来,相信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另外,教师若是可以站在人物形象的角度引入,比如鲁庄公身处国君之位,在强敌来犯的情况下,能够不畏惧、不怯懦,其率先垂范的精神便是值得赞许的,然而如果只依靠一腔热情,那么还是不能够稳操胜券。当此国家危难之时,具有深谋远虑智慧的曹刿来到庄公面前,和庄公一起分析战争的情况,当其知晓鲁庄公平时能够在审理案件时做到公平公正时,便承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4期2018-08-24

  • 一节公开课的收获
    读的过程中,对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认识。教参中认为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神灵身上、对身边人的小恩小惠上,战中又不善指挥,急躁冒进,战后,竟不知获胜原因,所以将其形象归纳为一个字——“鄙”。但我在反复解读的过程中认为对鲁庄公的形象不能以一个“鄙”字加以全盘否定。理由在于:对曹刿这一介布衣,战前鲁庄公能一五一十回答其问题,可算礼贤下士;战中面对杀气腾腾的齐师,鲁庄公正要指挥军队发起进攻之时,曹刿的一句“未可”,就硬生生地收回命令,转而将指挥大权交

    考试与评价 2018年2期2018-07-10

  • 华表之木老银杏(中)
    桓公的继位者是鲁庄公,即桓公与文姜亲生的儿子,他明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被老妈和舅舅联合谋杀的,但忌惮齐国的国力,也无可奈何。奇怪的是鲁国王室就是走不出娶齐国美女的魔咒,在他即位24年之后,又娶了一个“美女姜”。这女子名“哀姜”,比她的婆婆“文姜”更加不安分。来鲁不久,就看上了一个风流公子哥,正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庆父在鲁国也是出了名的坏人。政治上勾结各种势力积攒夺权资本,暗中收买武士为他效命,生活上则声色犬马,腐败之极。哀姜爱其风流,喜其权势,两人打得火热。但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8年5期2018-05-14

  • 浅谈学“文言”几法
    论战》一文中,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的看法,都认为他“鄙”“陋”,但有的学生却认为鲁庄公也有积极的一面。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有五赞。一赞

    学苑教育 2018年12期2018-02-26

  • 再读《曹刿论战》重视鲁庄公形象
    力挫劲敌。至于鲁庄公,人们大多认为他仅仅是“肉食者鄙”的最佳例证,从文章前面的“公将战”、中间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后面的“公问其故”都可以看出他军事上的无知,是为了更好突出曹刿深谋远虑而设置的可有可无的角色,这其实是偏激之辞、片面之论。《左传》是《春秋》的最好注释者,也是“春秋笔法”的最好体现者,书中不仅不避善、不隐恶,而且面对善恶,作者的爱憎完全体现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不著评议而褒贬自见。基于此,我们不妨深入分析文中的前因后果,给鲁庄公一个全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2018-02-22

  • 《曹刿论战》教案
    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

    神州·下旬刊 2017年8期2017-11-11

  • 故事新编巧改写
    所塑造的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其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也必须和原文相吻合,绝对不能和原文背道而驰。【中考佳作赏析】让我想一想南京一考生“让我想一想”应是思考之后立刻做出决断,而不应该成为优柔寡断、无计可施的托词。——题记门外,烟尘斗乱,火花还在四处飘荡,地上尸横遍野。我环顾四周,兵士竟皆老弱之辈,他们都在用怨恨的目光瞪着我。“唉!”我叹了一口气……一个月前,春暧花开,落英缤纷,我坐在大位上,殿下百官皆跪下,为首的老官泪流满面:“将军,臣夜观天象,西南帝星灿烂,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17年5期2017-05-31

  • 人教版《曹刿论战》注释指瑕
    文,可知前两次鲁庄公的回答内容“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与“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都是确定发生的事实,那么第三次回答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应该也是发生过的。另外从曹刿的回答“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也可以看出其肯定之意,一则是肯定鲁庄公做过,一则更是认可“必以情”,是对“必以情”的强调。据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必然为事实。我们知道,“虽”的常用解释有“虽然”和“即使”两种。“虽然”经常与“但是”连用,表示转折关系,所说的已经发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2期2017-03-29

  • 曹沫,一场改变历史的绑架
    秋时代的鲁国。鲁庄公是一位崇拜力量的老板,非常喜欢力气大、胆子也大的英雄好汉。幸运的曹沫被力量主义者鲁庄公提拔当了鲁国的将军,全面主持鲁国的国防军事工作。然而,战争不是举重比赛,力量型选手曹沫似乎很难适应这种竞赛的规则。曹沫当了将军以后领导鲁国军队屡战屡败,在抵抗齐国入侵的战争中三战皆北。为了尽快终结已经出现了严重亏损的抗齐战争,鲁庄公主动提出了割地求和的建议。如果换一个人当鲁国的大老板,曹沫必须下课,甚至要下狱,身为鲁国将军领导鲁军屡战屡败,害得国家割地

    领导文萃 2017年6期2017-03-24

  • 经典重读 《左传》表达的古代智慧(二)
    684年,也即鲁庄公十年,齐国来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庄公当然要率师迎敌,已经调动军队,准备打仗。这时候,曹刿来求见鲁庄公,问了国君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曹刿的问题是,国君你想凭什么打赢这次战争。这个问题富含深意,因为当时齐国是大国、强国,鲁国是小国、弱国。假如鲁国比齐国大而强,那么靠实力的大而强也就可以了,一目了然,不必问。假如两国的实力旗鼓相当,堪可匹敌,那么多谈一些迎敌的战略战术,在这些方面献计献策也就可以了,不必问。因此,必须拥有根本性的致胜之道,才可言

    团结 2016年2期2016-09-23

  • 文质彬彬圣史官——左丘明
    刿积极要求拜见鲁庄公。当他的同乡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劝阻他时,曹刿仍主动进宫拜见鲁庄公,为国分忧。孔子曾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曹刿却不在其位也谋其政,这种爱国情怀既是曹刿有的也是左丘明的。而作为一国之君的鲁庄公也有一定的用人雅量,当曹刿要求参战并全面指挥这次战斗时,他能用人不疑。这样一个爱国忧民、知人善任的历史明君形象既是鲁庄公的写照也是左丘明的内心诉求。 二、为政以德的真君子 作为与孔子同一时代、个人修养被孔子推崇的左丘明,他的治国思想和政治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0期2016-09-10

  • 曹沫,一场改变历史的绑架
    生活的时代正值鲁庄公在鲁国掌权。鲁庄公是一位崇拜力量的老板,非常喜欢力气大、胆子也大的英雄好汉。幸运的曹沫被力量主义者鲁庄公提拔当了鲁国的将军,全面主持鲁国的国防军事工作。然而,战争不是举重比赛,力量型选手曹沫似乎很难适应这种竞赛的规则。曹沫当了将军以后领导鲁国军队屡战屡败,在抵抗齐国入侵的战争中三战皆北。战争当然不是比赛,因为战争失败的后果要比输掉任何比赛都严重得多。曹沫领导下的鲁国军队,连续失败不仅连累鲁国丧失了大片土地,而且严重地挫伤了鲁国军民的自信

    中外书摘 2016年7期2016-07-27

  • 曹沫,一场改变历史的绑架
    生活的时代正值鲁庄公在鲁国掌权。鲁庄公是一位崇拜力量的老板,非常喜欢力气大、胆子也大的英雄好汉。幸运的曹沫被力量主义者鲁庄公提拔当了鲁国的将军,全面主持鲁国的国防军事工作。然而,战争不是举重比赛,力量型选手曹沫似乎很难适应这种竞赛的规则。曹沫当了将军以后领导鲁国军队屡战屡败,在抵抗齐国入侵的战争中三战皆北。战争当然不是比赛,因为战争失败的后果要比输掉任何比赛都严重得多。曹沫领导下的鲁国军队,连续失败不仅连累鲁国丧失了大片土地,而且严重地挫伤了鲁国军民的自信

    中外书摘 2016年8期2016-07-26

  •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火纷飞的年代,鲁庄公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广泛纳谏,任人唯贤,敢于亲临战场,与敌军进行正面的交锋。可以说,曹庄公的政治高尚的形象沿袭至今,为当下决策者树立了榜样和模范。【关键词】《曹刿论战》 鲁庄公 形象分析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仅仅对曹刿这一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还不够是我们掌握全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因此在《曹刿论战》一文中,我们也应该对次要人物鲁庄公的形象进行浅析,力争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他形象以及才智的误解,这样鲁庄公就不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9期2016-06-17

  • 肉食者“非”鄙
    的最高代表人物鲁庄公下了一个定性判断,因为该篇文章的好多论析者几乎都是这么认为的。拙笔认为这个判断似有重新斟酌再讨论的必要。长勺战前,面对强大齐国的军事讨伐——齐师伐我,势弱的鲁国可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身为弱国之君的鲁庄公却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更没有屈服,而是积极备战,主动迎战——公将战。特别是在齐大鲁小齐强鲁弱的残酷现实面前作出“将战”的这种捍卫国威的如此举措,实乃体现了鲁庄公惊人的勇气和非凡的胆略。如何跟齐国打拼赢这一仗,弱小的鲁国列底有哪些条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期2016-05-30

  • 战前对话与鲁庄公民本思想的确立
    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一文开头写“十年春,齐师伐我”,接着“公将战”三个字充分说明了鲁庄公这一性格弱点,如果不是乡野之士曹刿冒死请见,鲁国在长勺之战中恐怕凶多吉少。第一次对话:狭隘的人本思想曹刿与鲁庄公论战,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8期2016-05-14

  • “溯”材新用·民主参政
    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自己的御敌之策。2. 位卑末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又何间焉”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愧对于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身份了。3. 目光远大,终成大业。面对任何一件事,都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目光放远一些。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其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6期2016-05-14

  • 齐鲁长勺之战
    ,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亲率大军送公子纠返国争夺君位,齐桓公与鲍叔牙“以兵拒之”,在齐境乾时地区,鲁国军队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其谋臣管仲后来也成为了齐桓公成就霸业的重要推手。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国未安”,不可轻动的意见,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并企图一举征服鲁国,扩张齐国的势力范围。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一位名不见经传、但有政治远见和军事素养的人曹刿,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

    孙子研究 2016年1期2016-02-02

  • 精妙对比 活化人物
    在了脸上。二、鲁庄公与曹刿的对比在人们的眼中,鲁庄公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豪迈“将战”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妨仔细看看。一个“何以战”,就使鲁庄公的英雄气息一下子失色了许多,“鲁莽”味一下子冒了出来,一个只知道打仗,却不知靠什么来打的君主,不是太可怕了吗?令人高兴的是,鲁庄公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该走的路,就是曹刿要他走的那条路。由此看鲁庄公是了不起的。但要是没有曹刿的建议呢,他能找到这条正确的路吗?鲁庄公的回答明显偏离了正确的答案,但他发现曹刿剖析得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5年41期2016-01-04

  • 一代贤君话庄公
    的教材分析中,鲁庄公都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提到他就想到“目光短浅”“鼠目寸光”等词汇。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种“不幸”了,因为这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对鲁庄公展开大胆的、多角度的分析,就会出现一番“别有洞天”的崭新天地。《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文章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深谋远虑、精明强干、睿智机敏、沉着冷静,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文中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5年1期2015-09-10

  • 新析 《曹刿论战》 中鲁庄公的形象
    要: 学生就鲁庄公的形象分析产生分歧,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评价”的研究性学习步骤对传统分析阐明个人见解。作者认为鲁庄公非但不“鄙”,而且大智。关键词: 研究性 鲁庄公 曹刿 鄙智1.问题提出我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中,学生就鲁庄公的形象分析产生分歧,传统观念认为,鲁庄公是“肉食者”,“肉食者鄙”,所以说鲁庄公是目光短浅的,“未能远谋”。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提出新观点,认为:鲁庄公非但不“鄙”,而且大智。2.问题分析首先

    考试周刊 2015年64期2015-09-10

  • 假如没有曹刿 鲁国在长勺之战会失败吗——从一道中考填空题说起
    我们不难看出,鲁庄公是一个“不能远谋”的平庸君主。面对曹刿“何以战”的提问,他先后将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不能遍及百姓的“小恩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但其实,就“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比以分人”一句,或多或少地说明了鲁庄公也算是一个清廉的君主;而后,鲁庄公终于还是指出了“可以一战”的制胜关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为,必以情”,即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众所周知,取信于民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由此,更能肯定鲁庄公本就勤政爱民,拥有老百姓们的支持,才能在大敌当前之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2015-04-17

  • 读出新见 读出灵感
    利了吗?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后,鲁庄公应当回答的是什么呢?而鲁庄公又是怎样去回答的呢?就是这鲁庄公的回答却在某些意义上得到了曹刿的肯定,曹刿说“可以一战”,你们能够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一系列的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们都和老师互动起来,最终学生们认识到“可以一战”的真正原因是鲁庄公能够得人心。由此,我又让学生联系现实体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实意义,这样,学生的阅读收获就并非一般了三、学生与同伴互动对于课堂上学生的窃窃私语,作为老师的你是怎么妥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9期2014-10-17

  • 平民赤子心
    不也是这样吗?鲁庄公不是做出了“将战”的决定了吗?“又何间焉?”,冷冰冰的词句折射出的是一颗冷冰冰的心。通过这四个字,笔者仿佛真切地看到这乡人嘴角流露出的不屑和哂笑,笔者的心也不禁打了一个寒噤。真的是无需“间”了吗?仔细分析,我们便不难看出这里的危险,当时的形势是齐强鲁弱,而鲁庄公面对齐国入侵,凛然应战,看起来好像表现出了他不畏强敌的朗朗硬骨,但细究起来却很不靠谱,鲁庄公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样的应战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如此轻易的决断,将国家置于了一个多么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2014-09-19

  • 改变管仲命运的五个人
    年9月的一天,鲁庄公接到齐桓公派人送来的一封信之后,心情更加郁闷了。因为就在上个月,他刚刚吃了败仗,在乾时被齐军打得好不狼狈。如果不是逃到别的兵车上,一准儿被俘虏。现在让他头疼的是,究竟该怎么处置齐国的公子纠及其两个老师——召忽、管仲。齐桓公在信里明确表态:这三个人必须死;公子纠是我兄弟,我若亲自动手杀了,对不起齐国人民,请鲁国代劳;召忽、管仲是我仇人,不亲自把他们剁成肉酱,对不起我自个良心;有一条不答应,那咱们就只有兵戎相见了。鲁庄公扶持公子纠回国为君原

    知识窗 2014年5期2014-08-11

  • 《曹刿论战》人物形象分析
    、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的故事,塑造了曹刿这个军事天才和鲁庄公一代贤君的形象。本文拟就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浅要分析,以期对促成这场著名战役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长勺之战 曹刿 鲁庄公一、曹刿其人其事《曹刿论战》是一篇中学语文课文,在多年的教材编选中均被选中。这篇文章选自编年体散文《左传》,具体发生在鲁庄公十年,从全文看,结构非常严谨,语言更是简洁凝练。整篇课文仅用了222个字就将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的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2014-07-21

  • 还原一个真正的鲁庄公
    的人物,那就是鲁庄公。我觉得,是该给庄公平反了。传统的分析都认为《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形象就是曹刿口中的“肉食者”的形象。他最大的特点是“鄙”!乍一看,他性格急躁,不懂打仗,遇事六神无主,鲁莽冲动,不能够冷静地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似乎鲁庄公存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衬托曹刿的正面人物形象的。然而,我们应该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从细节上探寻事物的本质。笔者认为,鲁庄公这个人物身上的确是有可爱且可敬的方面的,如果缺少这些,就不会有长勺之战的胜利。细读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4期2014-05-28

  • 由曹刿三问鲁庄公想到的
    海鹏由曹刿三问鲁庄公想到的☉尹海鹏近重读《曹刿论战》一文,感慨良多。曹刿在鲁庄公欲与齐军开战之前,请见庄公并三次询问开战的资本、依靠是什么。此事虽越千年,但曹刿的睿智尤其是对战前己方深邃的分析,对当前我们的带兵人仍不失借鉴、启示意义。一、小恩小惠是“小术”。鲁庄公认为其可以出兵应战的首要理由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即从来不敢独自享有像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有的话一定也分给一些臣子。而曹刿却指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

    政工学刊 2014年8期2014-05-25

  •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中质疑、释疑的能力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形象,有人认为鲁庄公是一鄙陋的昏君,有个别学生对此产生质疑,于是,我因势利导,组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不仅能够接见平民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这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这正说明他的开明。”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能听从曹刿的指挥,甘心充当‘配角,战后又实事求是,不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 2013年7期2013-12-09

  • 于无字处进行语文教学
    远媒”,并反衬鲁庄公的平庸无能。教师若不停留在惯常的理解上,而是一反常规,让学生认真审视一下鲁庄公,其收效一定是可观的。一个学生为此就写了篇立意新奇的读后感,题目为《五赞鲁庄公》,这五赞是:一赞鲁庄公能广开言路,使一介野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战争第一线甘当配角;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2年8期2012-08-28

  • 关于《曹刿论战》教学之浅见
    第一段写曹刿见鲁庄公,论述战前准备。这里又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头到“乃入见”,交代了这次战争的时间、事件、主要人物及其求见的目的动机;第二层次写曹刿与鲁庄公论战的具体内容,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一段主要写了两件事:出击,逐师,鲁国取胜。第三段总结战争取胜的经验。战前、战中、战后,次序井然,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精彩的对话是突出人物身份,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本文最重要的一个艺术特点就是在对话中显示人

    新时代教师 2012年3期2012-05-08

  • 趣谈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鄙”与 “不鄙 ”
    公似乎是曹刿,鲁庄公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配角——思想缺乏深度,缺乏主见和魄力。甚至还显得有点儿傻乎乎的,唯一的可爱之处就只剩下不那么独断专行,在曹刿的指挥和带领下打了一个自己也弄不明白原因的大胜仗。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发现,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鲁国,作为最高统治者的鲁庄公是最大的“肉食者”,当然是“鄙”中之“鄙”了。2.战前仓促应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在未弄清“何以战”的情况下仓促应战。3.政治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5期2011-02-19

  • “刿曰”“对曰”意探
    有乡人、曹刿、鲁庄公。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明:曹刿与乡人属乡邻平等关系;曹刿与鲁庄公属君臣(民)关系。因此,曹刿跟乡人对话,跟鲁庄公对话,分别用“刿曰”“对曰”作提示语十分恰当。问题是在指挥长勺之战的过程中。同样是曹刿与鲁庄公对话。却改用“刿曰”作提示语。照理说,这里的3个“刿曰”及1个“曰”字都应改为“对曰”而正好同文中前后的提示语相一致才是。笔者认为,文中提示语的这一细微变化,恰恰表明《曹刿论战》文的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感情倾向。对鲁庄公,作者借曹刿之言“肉食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0年7期2010-08-15

  • 曹刿不是平民百姓
    说后,便前来见鲁庄公,要教他如何才能战胜齐国。曹刿的朋友劝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有那些吃肉的人谋划,你一个平头百姓跟着掺和什么?曹刿不服气,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些吃肉的人,那些当官的人,没有深谋远虑,信不过他们。于是见了鲁庄公,经过对鲁庄公一番考察,认为鲁国有出战的资格了,便亲自带兵迎战。鲁庄公言听计从,终于打败了齐国。这篇《曹刿论战》的文章收在中学的课本里,几乎上过中学的人,都熟知这个能力超群的平民百姓。但是,我对此有怀疑,曹刿是平民吗?

    杂文选刊 2010年6期2010-05-14

  • 并非平庸无能的鲁庄公
    王 财鲁庄公(公元前705-662年),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六世国君。自从《曹刿论战》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后,鲁庄公就成了曹刿的反衬,“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孙绿怡,《中华文学鉴赏宝典》)从而认定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无能;他急于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这种对鲁庄公的片面的、极不公正的评价,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出于对历史负责、对鲁庄公负责和对后代负责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对鲁庄公

    文史天地 2009年7期2009-11-27

  • 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的指挥才能。”谁知话音刚落,—位同学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认为老师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齐刷刷地看着笔者的表情。该怎么办?是维持“原判”草草收场,还是让学生展开讨论智者见智?这难道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次绝好机会吗?于是,笔者趁机展开引导:“现在我们对鲁庄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9期2009-11-19

  • 曹刿论战——平民参政的传奇
    信息可谓多也:鲁庄公已经做了十年的鲁国国君。这个国君,面对强国来势汹汹之“伐”并不恐惧退却,而是迎国难而上,毅然选择“战”。左丘明一开笔,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已有资历,敢于担当,在精神上并不孱弱的国君形象。这十来个字其实是至关重要的神来之笔。因为,如果没有这一背景介绍,后面关于曹刿的所有描述不管多么生动,都会大大逊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曹刿请见”了。轻描淡写四个字,细细体会,却是非同寻常。第一,曹刿请见即得见。当时,曹刿并无政治身份,仅仅只是一名隐士。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8期2009-10-20

  • 第三只眼看庄公
    位“陪衬”人物鲁庄公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大多数教学参考书都把鲁庄公看做是一位见识鄙陋、轻率鲁莽、缺乏政治远见而又没有军事指挥才能的庸君,我认为有失公允。如果我们能进一步研读课文,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鲁庄公,就不难发现,在他身上还是有许多被忽略的优点值得肯定的。一、国难当头,不畏强敌,敢于应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里。面对强大齐国的入侵,作为一个弱国的君主——鲁庄公没有惊慌失措、没有退缩求和,而是率军准备迎战。虽然他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期2009-09-01

  • 七嘴八舌话鲁庄公
    曹刿的衬托人物鲁庄公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有时对“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这一对鲁庄公的评价也有过想法,觉得有待进一步商榷,但一直末做深入的思考。使我对鲁庄公引起重视的契机是在最近的课堂教学中,我的一个学生提出了对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大胆且富有新意的看法。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我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时,又重点强调了此文的表现手法:对比,自然也就把鲁庄公放在了“肉食者鄙”之列。这时,我的一个平时爱提不同看法的同学举起手要求发言,我同意了,他站起来大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7期2009-08-27

  • 师生共为庄公翻“鄙”案
    资料中对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的分析:曹刿——“远谋”。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和军事上具有杰出才能;鲁庄公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急躁轻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又教《曹刿论战》,读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又能听命于曹刿“未可”,“既克,公问其故”,觉得可以在教学中对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作一些尝试。疏通课文后,师生共同活动,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你心目中的鲁庄公是一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0期2009-05-26

  • 试论鲁庄公之“鄙”
     琴近几年,为鲁庄公“翻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如《再识鲁庄公——对〈曹刿论战〉一文中庄公的另一种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长勺之战关键在于鲁庄公》(《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6年第4期)、《重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8期)、《鲁庄公形象新探》(《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7期)等等,而且网上也偶或发表一些短论,为其“鸣不平”。最近,李光老师在《语文学习》上撰文(见2008年7-8合刊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2009-01-29

  • 重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
    流、知人善用的鲁庄公。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曹刿论战》中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一、礼贤下士、知人善用历史上很多有作为的君主,并非本人有过人的谋略,而是善于发现并使用有谋略的人才。选准了人才,用好了人才,这就是国君的“谋略”。论谋略,刘邦曾说运筹帷握他不如张良,攻城陷阵他不如韩信;刘备也说过不及诸葛孔明,他得孔明“如鱼得水”。可是,我们能据此就断言刘邦、刘备就是无谋吗?曹刿本是一名介衣,他不顾当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腐朽教条,毛遂自荐地参加了保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8期2006-11-24

  • 《猗嗟》:一首巧妙而又辛辣的讽刺诗
    诗的意思是说,鲁庄公身材修长,眉目清秀,在宴会上舞蹈、射箭都十分出色(我国汉代以前,贵族的宴会上,有音乐,舞蹈和射箭比赛)。“展”的意思是确实,“展我甥兮”,是说鲁庄公真不愧是我们齐国的好外甥。根据《左传》等历史著作记载,春秋时的鲁国和齐国世代通婚,齐国姜姓姑娘嫁往鲁国,世代如此。鲁庄公的母亲文姜,就是齐襄公的妹妹,嫁给了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作夫人(春秋时,诸侯国君的正妻称夫人)。《猗嗟》这首诗是齐国人创作的,因此称鲁庄公为“我们的外甥”,是很正常的。这首诗

    名作欣赏·上旬刊 2006年6期200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