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第一初级中学 谭思敏
文言文比较枯燥乏味,与现代文又有所不同,会让学生一知半解,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文言”色变,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可见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克服畏“文言”情绪,针对文言文教学现状,我抓住教学中的七个环节:品字音、品节奏(断句)、品字义、品句子、品结构、品人物(品意境),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规律可寻,掌握文言的学习方法,不再谈“文言”色变。
面对一篇新的文言文时首先要会读,熟读成诵,是前人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朗读能够培养语感,要在初步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一直到读懂,朗读的时候,要心到、眼到、口到、耳到。读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通假字: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应结合语境读(pī)不读(bèi)。
2.生难字:如“发闾左谪渔阳九百人”中的“闾”应读(lǚ),它的意思是一十五家为一闾,是区域的划分。
3.多音字:“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中的“间”应读(jiàn ),“语其妻曰”中的语应读(yù)。
4.误读字:“诣太守,说如此”中的“诣”应读(yì)不读(zhǐ)。
5.依然具有生命力的词汇:“如妄自菲薄”中的“菲”(fěi)它的意思是过分看低自己,形容自卑。
在断句时要特别注意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词汇,以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还要把与长句当中的住主谓之间的停顿区分好。
1.如:“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很多同学以为在“其”后面断,这样就错了应该在“喜”后面断,因为“喜洋洋”不是一个词。
2.可 /以已大风,挛豌,瘘嫠,“可以”在文言中不是一个词,所以应在“可”后面断开。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是主语中心语,故跟“则”连在一起。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实词:A通假字:先找哪个是通假字,要知道通哪个字,然后要知道字的意思。如:“仓鹰击于殿上”中的“仓”它通“苍”意思是青黑色。
又如:“为天下唱”的“唱”字通“倡”就是提倡的意思。
B一词多义:把课文中的一词多义进行总结,前后联系对照掌握。
如:“安陵君其许寡人”中的“许”是答应的意思。
C词类活用:
规律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又如:“公将鼓之”,“鼓”击鼓。
规律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又如:“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下,向下。
规律三:使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俏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D古今异义:单音词变双音词:
如:“率妻子一人来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走投无路的镜地。
2.虚词:整理词类,再整理词义,每个词义要牢记。
如:“之”需要掌握词类,词义用法。
A代词:代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之”指贤臣。代事,“属予作文以记之”,“之”代指滕子京修岳阳楼这件事。
B动词:“吾欲之南海则何如”,“之”往,前往。“辍耕之垄上”,“上”前往。
C助词:①翻译为“的”,宫之事。②不需翻译“之久,目似暝,意暇甚”。
由表3可知,混合液pH值为6.0时,pH值过低,有明显的絮状物,凝乳不均匀;混合液pH值为6.5时,无絮状物,凝乳均匀;混合液pH值为7.0时,pH值过高,有少许絮状物,凝乳不均匀。因此,混合液的最佳pH值为6.5。
文言中哪些句式应该掌握呢?这一步重点首先是要抓住关键词语这样做,有助于词语的学习和记忆,能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每教新课,我首先要学生以散读形式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念破句;再以抽读形式检查效果。朗读的难点是碰到一些长句或者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成了一个双音词的情况,必须注意句中音节停顿,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
1.判断句:
如:“……者……”也翻译为“是”的“陈胜者,阴城人也,吴广者,阳受人也”。又如“……则……也”翻译为“就是”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省略句:结合上下语境,看省略主语或省略“以(之)的”。
如:(桃花源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的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太厉害了,你不聪明。(强调作用)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5)其他规律:A留: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官名。
B译:单音节字词配成双音节词组翻译。
C增:省略掉的部分要在翻译时翻译出来。
D删:没必要翻译的词助可以删掉。
E换:调换语序。
其实,文言文的结构比现代文的结构更加清晰简明,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很容易理清它的思路。如《曹刿论战》中第一段写战前:三问三答,第二段写战中:战争的过程“如何掌握战机”,第三段写战后:选择战机的依据。最后得出打胜仗的原因是掌握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和政治上取信于民(人和)。
如:《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的看法,都认为他“鄙”“陋”,但有的学生却认为鲁庄公也有积极的一面。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有五赞。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在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倍觉亲切和可爱吗?
总之,只要抓住以上几点去学习文言文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文言文是有规律可寻,掌握文言的学习方法,就不再谈“文言”色变。
中学语文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