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2021-09-10 07:49李艳文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衣食鲁庄公鲁国

李艳文

鲁庄公和曹刿是《曹刿论战》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他们两个一反一正,相互映衬,相互烘托,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作者通过他们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语言、动作,表现出他们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一)先说鲁庄公之“鄙”,主要表現在六处地方:

文章开头就写到“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齐国无故入侵鲁国边境,鲁庄公应当还击。但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更应当比常人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在战争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做一番细致的考量,才能最终判断出未来的战争中谁胜谁负。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鲁庄公一听说齐国入侵,不假思索,便贸然兴兵,此处一现鲁庄公之“鄙”。

曹刿问战时,鲁庄公回答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庄公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上。倘若鲁庄公果真将他的“衣食”,能够遍及士兵、百姓,也不失为有道明君之善举。但从下文曹刿的“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可以看出,鲁庄公所谓的“衣食分人”只是分给手下的一些王公贵族及高级将领,普通百姓和士兵仍然享受不到国君的恩泽。此处二现鲁庄公之鄙。

当曹刿对鲁庄公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提出否定时,鲁庄公又提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论断。很明显,鲁庄公又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压在了求神拜佛上。两国交战,真正起作用的乃是人,是三军将士,是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决心和意志。而鲁庄公认识不到这一点,错误的将全国人民的生命托付于神灵,是多么的荒唐、可笑。此处三现鲁庄公之鄙。

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一上来就击鼓进军,充分暴露了鲁庄公不懂军事、急于求成、盲目进攻的弱点。此处四现鲁庄公之鄙。

当齐国军队被打败之后,鲁庄公又想贸然追赶,暴露了他认识不到战争中虚虚实实、兵不厌诈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此处五现鲁庄公之鄙。

战争胜利之后,鲁庄公居然还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这次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此处六现鲁庄公之鄙。

以上情节足以说明鲁庄公是个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的昏庸君主。但是他又和一般的昏君有所不同。这表现在以下几点:召见时,不以曹刿地位低而对他有所偏见,基本上能做到一视同仁;问战时,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战争中以民为本的重要性;战斗中,大胆任用曹刿,最终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战争胜利后,询问战争胜利的原因,主动探求战争胜利的经验教训。这充分说明,作为鲁国国君的鲁庄公还是有着很多优点的。

(二)曹刿之“远谋”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一听说齐国进犯鲁国,就不顾其乡里人的阻拦,坚持拜见鲁庄公。曹刿当时是一介平民,他完全可以像其乡里人那样不居其位,不谋其政。但曹刿又不是一般平民,他深深地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作为鲁国的任何一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

(2)曹刿两次否定了鲁庄公提出的“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战略意图,肯定了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民本思想。

(3)在战争中,曹刿善于捕捉战机,选择齐兵三鼓后方鼓,致使出现了“齐师败绩”的局面。

(4)曹刿善于观察敌情,齐军撤退后,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后才逐。

从以上情节可以看出曹刿在政治上有着远见卓识,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到民心向背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军事上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在战斗中善于捕捉战机,鼓舞士兵士气,做到一招制敌、一击即溃;敌人撤退时,他临阵不慌、沉着冷静、仔细观察后才下令追击齐兵。这样一位能征惯战、韬略超群的将帅形象跃然纸上。

在课文中,作者借曹刿之口说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其实就是作者对他们两人的性格特征的集中概括。紧接着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借助动作、语言,一步步地来印证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这个结论。鲁庄公之“鄙”与曹刿之“远谋”是既对立又统一,只要证明了鲁庄公之“鄙”,也就证明了曹刿之“远谋”。也就是说,曹刿之“远谋”的形象是随着鲁庄公之“鄙”形象的确立而确立起来的。

因此,教师在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时,可以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切入点入手,紧紧扣住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展开分析,提纲挈领,让学生通过对两人的比较认识到民心向背、捕捉战机等原则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学生只有了解了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才能深入理解《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

(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 256656)

猜你喜欢
衣食鲁庄公鲁国
东野稷驾马车
浣溪沙·人间衣食在三农
衣食且足,荣辱何觅?
柳季与岑鼎
真假岑鼎
农民
八十晋二感吟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第三只眼看庄公
七嘴八舌话鲁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