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阅读要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做到有新见,有灵感。那么,如何去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以为学生的阅读要真真切切的围绕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做。
一、学生与文本互动
学生的阅读要想达到有新见且发出灵感的目的,首当其冲的是要读好教材。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视文本为珍品而爱不释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但注意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而且重视通过较好的前置性学习以及延伸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去比较理想地探究文本所蕴含着的丰富神韵。譬如教学汉乐府的《花木兰》,这是一篇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乐府诗,它不但塑造了充满壮美传奇色彩的一个女英雄的形象,而且塑造了一位极具柔性之美的崇高女人的形象。如果我们不去挖掘文本壮美与柔美高度统一的内涵,学生的阅读鉴赏的能力平则不可能得到提高。因此,让学生去感悟文本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是很重要的,而学生在鉴赏作品时投入地与文本互动,则可获得令人满意的阅读效果。
二、学生与教师互动
传统的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讲教与学是割裂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有机地成为完美的统一体。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累。究其原因应当说是十分简单的,那就是我们师生之间的步子不够合拍,教与学变相地成为赵三的锣鼓各打各。因此,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很重要的。教学中我多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推进教学的流程。譬如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我首先和学生一起了解相关的战争史料,使学生知道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这次战争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从一定层面上看是因为曹刿有军事谋略,但仅仅就是曹刿的军事谋略导致这场战争胜利了吗?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后,鲁庄公应当回答的是什么呢?而鲁庄公又是怎样去回答的呢?就是这鲁庄公的回答却在某些意义上得到了曹刿的肯定,曹刿说“可以一战”,你们能够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一系列的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们都和老师互动起来,最终学生们认识到“可以一战”的真正原因是鲁庄公能够得人心。由此,我又让学生联系现实体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实意义,这样,学生的阅读收获就并非一般了
三、学生与同伴互动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窃窃私语,作为老师的你是怎么妥善处理的呢?一些学生间的窃窃私语我们不能以为就是开小差,如果我们去问问他们或者说就去很好地倾听,也许会有想不到的收获。而如果把他们的窃窃私语作为一笔资源,让学生间展开激烈的互动,不仅能使窃窃私语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而且还能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学《藤野先生》一课,作品中两次写到藤野先生的“叹息”。一次是在问到中国女子裹脚的情况时,他“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次是在他得知鲁迅不再学医,要离开仙台时,他发出叹息。由此,我提出问题:你能说出这两次叹息有什么不同吗?这本是我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但是,担心学生解决不了,就采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虽然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其实质意义上还是让学生围绕着我自己的预设去探究的。于是,在互动中就有学生嘀咕道:怎么就不把我们当人看了的呢?如果我们是同学就不相信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听了这位学生的嘀咕,我顿感无地自容。我想,是啊,为什么我要硬抓在手里不放呢?从那以后我很注重让学生与同伴之间进行互动,让他们多说些悄悄话,有时学生的悄悄话也是蛮有深层的意义和价值的。尤其多让学生应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经验去盘活自己所学习的积蓄,那的确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