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

  • 苏东坡的“高考”往事
    再考诗赋,而改考经义(即解说经典大义)。理由是诗赋与治国理政无关,而考经义则可以引导考生研究儒家经典,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国家也可以通过确定标准答案来统一天下学子的思想。由于“高考”改革事关重大,宋神宗鼓励大臣各自发表意见。于是,苏东坡便写了著名的《议学校贡举状》,反对不考诗赋而改考经义。苏东坡说:“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他还强调,“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那么就可以选

    老年教育 2023年5期2023-06-15

  • 苏东坡的“高考”往事
    再考诗赋,而改考经义(即解说经典大义)。理由是诗赋与治国理政无关,而考经义则可以引导考生研究儒家经典,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国家也可以通过确定标准答案来统一天下学子的思想。由于“高考”改革事关重大,宋神宗鼓励大臣各自发表意见。于是,苏东坡便写了著名的《议学校贡举状》,反对不考诗赋而改考经义。苏东坡说:“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他还强调,“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那么就可以选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5期2023-06-15

  • 魏晋礼法合治与伦理共同体的形成*
    言之详矣。”依照经义解释律令,用以指导司法实践。从《盐铁论》所载的御史、大夫们与贤良、文人的对谈来看,汉武帝、汉昭帝时期的朝廷官员依然遵循着传统严苛的司法习惯和行政认知,而贤良、文人则按照儒家经典精神来试图改良社会风气、改革行政制度。汉武帝让最高司法长官向董仲舒咨询重大案件,是期望能够以儒家学理对重大司法判决或者决策提供理论指导。由此而形成的春秋决狱,实际是用历史经验、礼义精神对秦律进行弥补后,对汉律的修订。西汉时期的春秋决狱,既是借鉴历史经验进行司法解释

    跨世纪 2023年1期2023-04-15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with the Evolu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Studie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ndjingyi经义 (the meaning of the classics) would be examined successively in the first round of examination for the inhabitants of north China and those of the south.7Song Lian 宋濂 et al., “Part One of Treatise on the Selection of Ta

    孔学堂 2022年1期2023-01-02

  • 论宋高宗朝科举制度之演变
    论。其二,诗赋、经义取士两存。钦宗短暂执政期间,已经恢复诗赋取士制度,高宗朝予以落实。建炎二年(1128)五月,中书省上奏曰:“已诏后举科场讲元祐诗赋、经术兼收之制。今参酌拟定:《元祐法》:‘习诗赋兼试经义。’今欲习诗赋人止试诗赋,不兼经。第一场诗、赋各一首,第二场论一首,第三场策三道。《元祐法》:‘不习诗赋人令治两经。’今欲习经义人,依见行,止习一经。第一场本经义三道,《论语》《孟子》义各一道,第二场论一首,第三场策三道……”从之。(9)《宋会要辑稿》“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2-31

  • 晚清桐城派学者杨琪光及其《尚书》学研究 ——以《经义寻中》为中心
    略,杨琪光尝撰《经义寻中》《百子辨正》等著作,倡导以文章之法解经,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七:“习闻其父言古文法,复理梅曾亮绪论。其为文深沉奥衍,神致隽永。读班史两书数十过,因参校其优劣讹疵,成《史汉求是》十二卷,附《尚书文义》一卷。”①(清)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第255页。可见其深谙古文之法,解读经史从文章“义法”出发。杨氏撰有《经义寻中》,卷二是其读《尚书》文法的笔记,或为《尚书文义》之初稿。清人

    地域文化研究 2022年5期2022-11-24

  • 被遗忘的真相:苏轼省试被落与宋代说书举关系考论
    《苏轼的科举观与经义成就》,《中国苏轼研究》2018年第10辑,第151页。。木斋、邱黎《苏东坡新传》则言:苏轼试《论刑赏》得第二,“随后,苏轼又参加了由仁宗皇帝御临的复试……苏轼此次为第一”(5)木斋、邱黎《苏东坡新传》,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9页。。所谓“御临的复试……第一”,是将《春秋》对义居第一视同殿试之内容与名次。林语堂亦称苏轼殿试,“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6)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36页。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28

  • 科举试赋试法流变谫论
    响的日益深广,以经义排斥文辞,遂在科举常科中取消了赋体,改用八股制义作为考试内容。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科举考试退出历史舞台才告以终结。就学术在政治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居何等地位,清儒张之洞曾言:“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为了对考选制度下经义与辞赋关系有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把握,本文对科举试赋历程进行回溯和探讨。一、前科举时代的试赋活动严格制度意义上的试赋或考赋,通常认为是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据《唐会要》载:“天宝十三载十月一日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3-03

  • 经义考》卷六十著录补证
    学者朱彝尊编纂《经义考》,共计300卷,统考历朝经义之目,备载历代经籍存佚情形,并加考索,为清代辑录体目录典范。作为经学目录的集大成之作,《经义考》极富文献价值,对于经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历来是经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然而,囿于见闻、传抄、版刻等因素的限制,《经义考》也存在诸多不足。自该书问世至今,历代学人对之多有考订,如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等。《经义考》著录易类典籍70卷(卷2-卷71),相比其他经书,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同时阙漏亦多。笔者近来从事

    嘉兴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1-23

  • 北宋熙丰科举制度与元祐科举制度的比较研究
    限在千字以上。考经义,重在要求应考者在精通儒家经典主旨大义的基础上,根据儒家经典所提倡的政治、经济、道德及修、齐、治、平等理念,要求应考者写出论、策等政论性的论文,既要文采出众,又要对当时国家治理中存在问题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思考,更要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衡量士子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以此考察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三)科举考试内容主要体现在限定经义内容上,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六月,宋朝廷“颁王安石《诗》《书》《周礼》义学于学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12-31

  • 集部视野下明代经义的文体建设及文章学意义
    且尤重头场,这使经义这种科考文体在明代得到长足发展。成化、弘治年间,经义“八股”的体制格式逐步定型,当时的场屋写作,明人也自称“至于成化、弘治间,科举之文号称极盛”(1)夏言:《请变文体以正士习等事疏》,《夏桂洲先生文集》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556~557页。。体制的成熟与创作的“极盛”,意味着明前期对经义文体内部空间的挖掘,至此也渐趋饱和。因此,正德、嘉靖以降,先后出现如清人所说的“以古文为时文”及“兼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2-02

  • 论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对马、郑注之驳正
    注,但对其注释于经义不通时,亦能大胆辩驳,自下己义。学者洪博昇研究吴派江声与王鸣盛《尚书》学,指出,“江氏若认为郑《注》之义未善者,皆于疏中辨之;而王氏则力主郑《注》之是……对江氏而言,郑《注》之诠释,并非等于《尚书》经义;而对王氏而言,郑《注》之说等同于《尚书》经义”[3]。赵四方考江声之学言:“江氏虽尊崇马、郑,却并不为马、郑所限。自梁启超以来对吴派的一般印象‘凡汉皆好’,考求其实,并不能范围吴派学者的治经观念。”[4]洪博昇、赵四方两位学者虽然认为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1-25

  • 试论金代科举制度
    应词赋,两河人应经义”的考试制度。太宗于天会五年下诏,天会六年由刘彦宗主持实施,正式创立了金代科举考试的“南北选”制度。熙宗即位,在太宗时期词赋和经义科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明经、法律、经童等科,正式实行三年一试和乡、府、省三级考试制度,仍实行南北两场考试,但由于南北士人学习内容渐趋一致,于天眷元年(1138)“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即南北士人均可以试词赋和经义两科。熙宗又健全考场制度,实行试卷弥封、誊录制度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太宗时期的“南北选”

    黑龙江史志 2021年6期2021-11-12

  • 南归
    陈际泰带着侄儿陈经义等一行人,从北京出发,奉旨护送蔡国用的灵柩南归。大热天,护送灵柩真是桩苦差事。陈际泰还记得当时领旨的情形。那天早朝,崇祯皇帝端坐于朝堂上,神色凝重。众大臣侍立两旁,有人窃窃私语起来。很显然,肯定有大事发生了。沉默良久,崇祯皇帝站起身说:“蔡相国于昨夜病逝,享年六十一岁。他为官三十载,清正廉洁,勤于政务,卒于任上。朕万分痛惜,特辍朝三日,以示哀悼!”众大臣闻听,个个满脸悲戚,有人还忍不住掩面而泣。蔡国用一生勤勉谨慎,为人耿直,敢于同魏忠贤

    小小说月刊 2021年9期2021-09-23

  • 易水学派张元素生平再考※
    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1]。这段文字中明确指出了张元素考试童子举和经义进士的年龄以及下第原因。金代立国百余年,科举政策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动,根据金代经童、经义进士制度的变动情况,以及张元素与李东垣的师徒关系,可以推知张元素生卒年。同时,结合其他史料,进一步推知《医学启源·张序》中“犯章庙讳下第”的错讹。1 张元素“试童子举”时间考“童子举”即“经童”,唐代即有,当

    河北中医 2021年4期2021-09-14

  • 相如赋经典化史述
    马相如;相如赋;经义;辞宗;赋圣;经典化〔中图分类号〕I20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1)04-0184-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辞赋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17ZDA249)〔作者简介〕许结,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芜湖241002。汉赋被奉为文学的“一代之胜”,司马相如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而他被后世奉为“赋圣”,也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相关,其聚焦点是汉武帝的

    社会科学研究 2021年4期2021-08-09

  • 论宋代哲宗朝科举制度之演变
    流意见是反对省试经义取士制度,要求恢复诗赋取士。不过,许多旧党大臣仍然支持经义取士,唯独对王安石以一家之说为准的科场录取标准提出批评。朝廷最终采取折中立场,经义和诗赋两存之,然偏向诗赋取士。宋哲宗亲政,再废诗赋取士,而设“宏词科”弥补之。同时,司马光从乡举里选的立场出发,新设经明行修科。此举在专制体制下不可行,所以在元祐年间并无多大作为。部分旧党大臣还对殿试用策、三舍取士等熙丰新法提出批评意见,要求恢复殿试诗赋论三题,废除上舍取士。旧党人士对这两点依然争论

    江苏社会科学 2021年5期2021-04-15

  • 论义疏体兼释经注的训诂实践及其起源
    37)与南北朝佛经义疏、道经义疏相比,南北朝儒经义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疏释注文;不仅解释词义、句意,而且解释字音,在训释体式上呈现出独特的经注兼释、音义兼释的特点。从汉代到魏晋时期,儒经注书有的兼释经、注之义,有的兼释经、注之音,南北朝儒经义疏体将汉魏时期经、注兼释的训释体例加以融合,不仅兼释经注之义,而且兼释经注之音,从而形成了儒经义疏特有的经注兼释训释体式。南北朝;义疏;经注兼释;形成南北朝时期,时代更迭迅速,士人思想活跃,儒、道、释、玄并存。义疏体成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1-01-29

  • 经与文的碰撞 ——论清前期《左传》专书评点的“离经义化”
    左传》评点的“离经义化”倾向,亦可从经学发展和评点学发展的大势中探求“离经义化”的生成,分析“离经义化”的实质与发展境遇。一、“离经义化”倾向的呈现这里所说的“离经义化”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种倾向。不是与经学完全撇清关系,而是指从评点目的上说,偏向将《左传》作为初学作文的范本;从评点内容上说,析文法的总体比重大大增加;从评点方式上说,个人的审美体悟与感受居多。据李卫军《左传评点研究》系年提要,目前可见清前期的《左传》专书评点著作有二十多部。它们展现了此

    华中学术 2021年4期2021-01-11

  • 《论语》在古代科举考试和人才选拔中的发展探赜
    较大的变化,独用经义取士,应该是此次改革最为突出的特点。从中也可以看出,《论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考试科目。但王安石在熙宁八年(1075)又颁布了《三经新义》,即把《诗》《书》《周礼》作为诸生学习的教科书,而《论语》则不在此列。《三经新义》限制了士子们阅读的视野,遭到了旧党司马光等人的反对。在哲宗继位后,司马光等人重新回朝主政,并在元祐二年(1087)对科举进行了改革。进士需要考试《论语》大义,《论语》也就重新成为士子必学的科目。元祐四年(1089),朝廷又

    成才之路 2020年30期2020-11-26

  • 朱彝尊《经义考》引陆元辅《经籍考》考论
    《明史》,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清初学风逐渐由空返实,学者大力倡导经学,注重考据,朱彝尊详考历代经籍存佚情形,撰成《经义考》三百卷。陆元辅(1617—1691),字翼王,号菊隐,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人,为清初经学大师,“学无所不通,尤善治经”[1]307,得抗清名士黄淳耀(1605—1645,字蕴生)亲炙。朱彝尊、陆元辅二人私交甚善而陆氏稍长,在学问上互相推重,常相约出游、鉴赏碑帖,多有酬唱之作。弘光元年(1645)黄淳耀抗清身亡,

    图书馆界 2020年4期2020-10-15

  • “诗可以观”与《诗经》的文学阐释学 ——以欧阳修、苏辙的诗经学为中心
    是从文学角度证入经义的一种读法罢了。只有联系诗经学的意义结构,深刻把握经义和诗意的结合方式,才能有效谈论《诗经》的文学阐释史,弄清某些关键人物所具有的确立学术范式的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如果说《诗经》的文学阐释是一个只有在经义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讨论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追问古人是如何处理经义的存在方式,从而置换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诗意空间的。本文即以欧阳修、苏辙等人“可以观”的诗经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一、《诗》为“自述”之言欧阳修是诗经学史上开风气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09-29

  • 日本《胜鬘经》研究综述
    太子所作的《胜鬘经义疏》(以下记为《义疏》)作为《三经义疏》之一,在日本佛教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因此,《胜鬘经》不仅在中国,甚至在整个东亚佛教思想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日本《胜鬘经》经本研究日本学术界的《胜鬘经》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胜鬘经》的文本研究;《胜鬘经》的和译;《胜鬘经》的讲义本、现代语译本、释义本。(一)《胜鬘经》的文本研究(二)《胜鬘经》的和译和译是日本的一种特殊的翻译方法:借助日语的假名(て、に、お、か等)将古典汉语改写为日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08-31

  • 台籍大陆记者受罚在岛内引反弹
    台籍人士张经义因任职上海东方卫视驻美国白宫记者,被台湾陆委会指控涉嫌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而扬言处罚,连日来在岛内引发争议。据台湾“中央社”23日报道,陆委会发言人邱垂正当天称,“两岸条例”禁止台湾人担任大陆党政军职的公告自2004年以来均未修正,为应对近年大陆机构改革,陆委会研拟修正。报道称,陆委会2004年公告称,大陆各级党务机构及所属事业机构、团体,均属党务系统;各级人民政府所属机构、事业单位,均属政务系统。此前在22日,陆委会指定台“通讯传播委员

    环球时报 2020-04-242020-04-24

  • 台籍大陆记者遭台湾查处
    驻美国白宫记者张经义因具有台湾身份,被台湾陆委会宣布查处。据台湾“中央社”16日报道,陆委会发言人邱垂正当天称,张经义具有台湾身份,但他所任职的东方卫视是大陆党务及政务系统直属事业单位,涉及违反“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规定,陆委会将会同相关主管机关尽快依法查处。条例规定,“台湾地区人民、法人、团体或其他机构,不得担任经陆委会会商各主管机关公告禁止的大陆地区党务、军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机关或成为其成员”,违者将处以10万—50万元新台币罚款。联合新闻

    环球时报 2020-04-172020-04-17

  • 论唐代官试判的宗经特征*
    述之。一、以儒家经义为判目是官试判的主要范式唐代试判作为选官考试的一种特定文体,体制结构上包括判目⑤和判对两部分,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承,共同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官试判的判目由负责选官考试的相关部门和官员制作。如铨选试判的判目,一般由吏部侍郎创作,《唐六典·尚书吏部》载:“每试判之日,皆平明集于试场,识官亲送,侍郎出问目,试判两道。”[3]27开元九年,王泠然参加吏部铨选,便由当时的吏部侍郎王丘出判目⑥。有时候朝廷也委派其他官员专门负责试判,《新唐书·

    跨世纪 2020年4期2020-01-09

  • 从诗赋传统看汉赋用《诗》 ——从王思豪《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谈起
    “汉赋用《诗》的经义内涵”,计四章,为其学术拓展;丁编“汉赋用《诗》的诗性品格”,复四章,为其文本体义。由源及流,如顺江东下,畅行快适;又如曲径通幽,渐入佳境。倘逆向品读,由流溯源,即从丁编反观甲编,又仿佛如逆水行舟,从观赏赋文本体的光景,经过学术路径的延伸以及文本实证的丛林,方始得见书稿构建的“诗赋”理论之山岳。如果从这部书稿中拈出一字禅,我想就是互证的“互”,作者由源及流对“诗”(《诗》)与“赋”的互证,亦可谓考据、义理、词章兼备,无以置喙,而作为读者

    天中学刊 2020年2期2020-01-08

  • 从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看洛蜀党争的起因
    ,是元祐年间关于经义取士与诗赋取士的制度争议。王安石在熙宁年间(1068-1077)主持了科举制度改革,将诗赋取士改为经义取士。而这次改革,在元祐更化时并没有被完全废除,它的存废之争,在元祐更化之初变得异常复杂而激烈。我们先说科举改革的来龙去脉。在宋初,科举考试的办法是延续唐制,以诗赋取士。“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8]3604看似有诗赋、策论、帖经、墨义等内容,但实际上还是以诗赋为主。一方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1-07

  • 如何阅读儒经义
    少了。今人看到群经义疏,多半把它们当作是经书的详细注脚。但经学史专家李霖会告诉你,不对,那是刻本造成的错觉。义疏保存着汉唐经学家精深的理论探讨,本来在经文、注文之外独立单行。现在大家读的“十三经注疏”,通常来自清代嘉庆年间阮元主持刊刻的本子,而阮元又是用元代翻刻的南宋刻本为底本,将义疏分散依附于经注,早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要读懂义疏,不能不先明了今天所读的义疏书本是如何形成的,然后才能推想:义疏原来是什么样子,义疏的作者要说些什么?现存义疏大多编写于唐代,

    读书 2019年9期2019-09-23

  • 宋代图书出版业对科举考试的影响
    对科举考试内容以经义为主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图书出版业的出版科举考试参考书,对当时“时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出版业所出售的便于携带的参考书“夹带册”,影响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图书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力,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关键词:科举考试;图书出版业;经义;时文;夹带册关于研究宋代科举考试与图书出版业的论著较多,但是涉及到图书出版业对科举考试的影响研究较少。目前所能看到一些研究有:刘大明《宋代图书出版业的侵权治理机制探析》;田建平《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2期2019-09-10

  • 经义考》论语、四书类补正
    273100)《经义考》,清初学者朱彝尊(1629-1709)纂,原名《经义存亡考》,是考证历代经籍存佚的著作,在经学史和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学术价值。然《经义考》煌煌三百卷,收录条目达8000余条,引书上千种,其中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对此前贤已进行若干修订、补正,如翁方纲的《〈经义考〉补正》等,这些前人成果大都收入林庆彰先生主持编纂的《〈经义考〉新校》中。笔者近来阅读《经义考》中的《论语》与《四书》部分,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讹之处,其中不少在《〈经义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9年2期2019-04-24

  • 《西儒经注中的经义重构 ——理雅各〈关雎〉注疏话语研究》简介
    著《西儒经注中的经义重构——理雅各〈关雎〉注疏话语研究》,于2018年10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综合中国经学、翻译学、批判话语研究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以中国传统经学话语范式为“地方性知识”参照系,以中国经典学术型翻译的成功案例——19世纪英国来华传教士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之《关雎》译释文本为个案,将理雅各译释文本与中国传统注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理雅各的《关雎》译释具有以下特征:经注定位,经义之“神”与注疏之“形”兼具;文本辩读,“述而不作”与“述而又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2-16

  • 失落的宋朝司法考试
    吴钩为什么要加试经义呢?因为宋人认为,法官如果只掌握法律知识与断案技术,不具备领悟天理人情的能力,便很容易沦为“法匠”。德国大学者马克斯·韦伯这么评价传统中国的司法官:“他们是非专业性的士大夫出任的官吏,是受过古典人文教育的文人,他们接受俸禄,但没有任何行政与法律的知识,只能舞文弄墨,诠释经典。”我曾将这句话放上微博,询问网友:你认为韦伯说得对吗?果然不出所料:多数网友都认为韦伯说得太对了。这不奇怪,他们在校园内接受的法制史教育,就是这么对传统中华法系定调

    公务员文萃 2019年12期2019-01-07

  • 浅析苏轼与科举制度
    对兴学及罢诗赋改经义。王安石力主改制,熙宁三年,王安石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启了科举改革的步伐。熙宁变法的成果随着神宗去世、哲宗即位而大都废除。哲宗年幼,高太后听政,一直反对新法,召反对变法派的大臣回朝,但是科举改革的相关制度却被保留了下来,科举科目、内容不变。《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这篇公文是作者在当年科举放榜之后所写,针对当时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一百二十二人等诸多科举制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所提出的见解。二苏轼作为从科举中选拔出来的官员,又任过

    文学教育 2018年26期2018-11-28

  • 北宋进士科诗赋经义取士之争与儒学复兴
    其考试内容的诗赋经义之争在整个宋代却一直没有停止过,相应的取士政策承转反复,大致经历了宋初以诗赋取士为主到王安石“熙宁变法”专门以经义取士,再到北宋后期并立诗赋经义两科取士的过程。争议带来考试重心由诗赋转向经义的变化,使经义占据主导地位,客观上又推动了儒学复兴。1 争议之始:“诗赋取士”受质疑“宋初承唐旧制,仍以诗赋取士。”[1]北宋初期,省试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和取舍标准主要以文词诗赋为主,虽然传统科考中的帖经、墨义仍然存在,但终因其所占份额较低,未曾受重视

    中国考试 2018年12期2018-04-10

  • 金人《登科记》勾沉
    科举,有词赋,有经义,有同进士,有同三传,有同学究,凡五等。词赋于东西两京,或蔚、朔、平、显等州,或凉廷试,试期不限定月日,试处亦不限定府州。词赋之初,以经传子史内出题,次又令逐年改一经,亦许注内出题,以《书》《诗》《易》《礼》《春秋》为次,循辽旧制。天眷三年,试于析津。天德三年,试于会宁。贞元二年,迁都于燕,自后止试于析津府。收辽宋之后,正隆二年,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明昌二年,改令群经子史内出题,仍与本传。此词赋之大略也。经义之初,诏试真定府所放号七

    学术交流 2018年10期2018-02-20

  • 元代经义文献《明经题断诗义矜式》述论
    00875]元代经义文献《明经题断诗义矜式》述论⊙曹继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 100875]林泉生《明经题断诗义矜式》是反映元代朱学思想传播以及科举考试状况的重要文献,也是八股制艺仿作的典范。该书选择编撰的《诗经》篇目主要集中在大小雅和《周颂》部分,其经义阐释具有八股制艺风貌:分股讲经、引传解经、据传改序。这些编撰思想传达着林泉生“明经”与“题断”的解经意图与诗学立场。林泉生 《明经题断诗义矜式》 分股讲经 引传解经 据传改序元代科举虽然贯穿

    名作欣赏 2017年26期2017-07-15

  • 从“经义”的角度思考中国遗产本土意义:以古泮池街区为例
    展示了文本中的“经义”,以期引起对中国本土遗产意义和价值引起重新思考。关键词:遗产意义;经义;古泮池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48-02一、前言在“遗产热”蔓延全球的趋势下,出现了休伊森所谓的“遗产工业”■。在政治经济操纵下的遗产话语把遗产构建成了符合社会和国家政治所需求的模样。我们该怎么看待和理解遗产?诸多学者都认为遗产研究中最根本的是对遗产意义的理解。西方遗产界对遗产的理解也经历了从“物质”到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7期2017-04-22

  • 朱彝尊研究论著叙录(四)
    期);杨果霖《〈经义考〉“春秋类”删略解题析论》(《醒吾学报》第二十六期,6月),《四库馆臣补正〈经义考〉成果考论》(《“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九卷第四期,12月);王洪军《〈古今经传序略〉与〈经义考〉比较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3卷第4期)。按:本年论文,涉及领域较广。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纂辑的《清人别集总目》是关于清代诗文著作的一部重要工具书,也是近年清代诗文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成果。但该书因成于众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

    古典文学知识 2016年6期2017-01-09

  • 朱彝尊研究论著叙录(三)
    期);曾贻芬《〈经义考〉初探》(《史学史研究》第4期)。按:本年论文中,有两篇对钱谦益、朱彝尊的诗学予以同时观照。同林、利民使用散点透视的研究方法,通过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对唐寅、李梦阳、袁宏道三位诗人传评的对读,指出清初诗论对立互补、趋于融通的时代特色,印证了学界对清代是古代诗歌理论总结时期的判断。李世英指出,钱、朱二人都主张诗歌要能抒写真性情,反对模拟和僻涩诗风,倡导以学问救俗学之弊。但就“言志”内涵而言,钱氏主张抒发愤悱之情,

    古典文学知识 2016年5期2016-11-24

  • 经义考·通说》引文续考
    224002)《经义考·通说》引文续考陈开林(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盐城224002)朱彝尊《经义考·通说》四卷辑录春秋至清初诸人关于经学的观点,共499则,引文均未注明出处,且多经剪裁。通过查考引文的原始出处,有助于恢复引文本始面目,利于增加学界转引《经义考·通说》相关材料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武汉大学司马朝军教授《〈经义考·通说〉疏证》和笔者《〈经义考·通说〉引文考辨十二则》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研习所得,详细考订朱彝尊《经义考·通说》中32则引文出处,并辨正

    图书情报研究 2016年3期2016-05-18

  • 泥塑占卜师
    了吉玉凤的父亲吉经义。吉经义闻言大惊,忙带着管家和几个家丁到山上找人。然而,方圆不过几里的小山他们搜了个遍,也没找到吉玉凤。看看天色将晚,心急如焚的吉经义吩咐管家道:“老刘,我带家人守在山上,你快去衙门报案。”刘管家沉思片刻道:“老爷,我看此事还是不惊动官府为妙。”吉经义低头一琢磨,一下子明白了刘管家的意思,就在两天前,县太爷朱可专门请了个媒婆到吉府给儿子朱日升提亲。能把女儿嫁给县太爷的公子,吉经义自然是求之不得。但吉经义并不了解朱日升的为人,就找了个借口

    民间文学 2016年5期2016-05-14

  • 朱彝尊研究论著叙录(一)
    之作;另外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等经史名著。朱彝尊治学通贯四部,以博雅精勤见长,顾炎武曾称赞说:“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亭林文集》卷六《广师》篇)。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朱彝尊就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人物之一。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相关著作、论文有近三百篇之多(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就有二十多篇)。对于清代的文学与学术研究而言,朱彝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而有待开掘或深入抉发的论域仍然十分广阔,有进一步深入探研的价值。文学与学术是朱彝尊一生成就的

    古典文学知识 2016年2期2016-04-08

  • 王船山经、史关系新论
    容是很丰富的。就经义与史实而言,可以从史学与哲学的视角将其划分为三类关系。但经义与史论更能代表船山经、史关系的本质,个案的研究可从中寻绎出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船山欲对中国历史全体作出形上思考,历史的实在与未来都被他纳入哲学思考的范围。经义便担当了此一历史哲学研究原理的供应者,但它并非玄想的产物,而是得自历史实际;史论是对经义之展开与实现,即是意义世界的呈现。对船山经、史关系的探究不仅丰富了船山学研究的领域,还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船山整体思想倾向的另一个角度。关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3期2016-03-14

  • 东亚佛书之环流 ——以《胜鬘经》为例
    基础上撰成《胜鬘经义疏》。该书不仅由高句丽僧惠慈带回朝鲜半岛流通,唐大历七年(772年)由入唐僧诫明等带至扬州,唐僧明空阅后制末疏名之为《胜鬘经疏义私钞》。此《私钞》成书半个多世纪后,圆仁于开成三年(838年)入唐求法,巡礼五台山时有缘获之。尔后在日本被视作“大唐高僧之制造,日域面目之秘书”而珍藏至今,然而在中国唐宋时已散逸不存。这部唐代佚书,江户时代以来的刻本均作“六卷”,唯西教寺正教藏舜兴写本为“一卷”,与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相合。细心比对写本与刻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8期2016-02-10

  • 《十三经辞典》的编纂历程
    典 频数 词性 经义一、概况《十三经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是一部大型专书辞典,依十三部经书分卷编写。每卷分为辞典正文及词语索引两部分。辞典正文及词语索引均有《部首检字表》《音序检字表》《四角号码检字表》供检索;辞典正文依部首排列,前有该经书的概述,后附该经书原文以及历代研究该经书的参考书目、唐开成石经拓片(缩印件)。每卷前有《辞典》学术委员会顾问、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写的序文。该辞典凡十五册,计三千万字。于2002年12月到2012年12月由陕西人民出版

    辞书研究 2015年3期2016-01-06

  • 董仲舒与《春秋》决狱
    ,后世又泛称为“经义决狱”。它其实是一种“案例法”的扩大应用。汉朝判案是有律可依的;但如果遇到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同时又无适当判例(《决事比》)可以比照执行时,则可以引用《春秋》经义附会法律,作为断案的依据。这一办法为董仲舒所创,受到朝廷的重视,便上升为一种决狱制度。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引用经文中关于决狱的理论、观点、原则、程序去判决当前的狱案;如若律条与经义有抵触,则依经义断之。二是赋予经传所记的具体史事以法律效率,作为“成案”来进行类比、类推,去判决当前的

    中国法治文化 2015年4期2015-12-19

  • 词章与经义
    文,其中《词章与经义——有关赋学理论的一则思考》从赋论研究着眼,考察中国赋学有关“词章”与“经义”的冲突与融通;《(辞赋标义)的编者、版本及其赋学观》以赋集文献之个案研究,阐发其义理与价值;《五德终始说与(两都赋)》则探讨汉赋与学术的关联;《论李白辞赋的祖骚宗汉倾向》又从赋家与作品昭示赋史变迁的问题,虽或偏重文献考订,或偏重理论批评,然所呈新思,于赋学研究均有献益。摘要:在中国古代赋学批评史上,自汉人以《诗》之“讽谏”评判赋的内容与思想,批评“虚词滥说”,

    社会科学 2015年5期2015-07-25

  • 王夫之诗学思想的基本原则
    形容,又旁出而为经义经义虽无音律,而比次成章,才以舒,情以导,亦所谓言之不足而长言之,则固乐语之流也。二者一以心之元声为至。……明于乐者,可以论诗,可以论经义矣。”其中,乐教分乐语和乐德两部分,乐语为形,乐德为本;乐语外显者,乐德内蕴,言乐语则乐德自在其中。乐教之传有二,一为诗,二为经义。当诗不能完全成就乐德之教时,诗旁出而为经义,则经义天然渊源于诗教之用。诗与经义皆兼有乐语和乐德的规定性,相较而言,前者更重乐语之形,后者重乐德之显。“钩略点缀以达微言,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2015-04-16

  • 《〈经义考·通说〉疏证》补正
    079)朱彝尊《经义考》300卷,网罗繁富,对经学及目录学研究具有极大价值。《通说》四卷(卷295-298)搜罗自春秋至清初诸人关于经学的论点,共计499则①。这些学术材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经学的整体面貌,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作为辑录体目录学的典范著作,《经义考》在繁征博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失误②。正如李慈铭所言:“竹垞之书,捃摭繁富,诚不能无舛漏〔1〕。”就《通说》四卷而言,其失误主要表现为:(一)引文只题“某某曰”,不注具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5年2期2015-02-12

  • 宋代“脚体”时文与元代“股体”时文*
    的研究,特别提出经义、论、策在宋元之际形成了一种包括破题、承题、小讲、缴结、官题、原题、大讲、余意、原经、结尾十个段落在内的时文体式 “宋元十段文”。但文章详于宋而略于元,他对元代时文的分析仅提及倪士毅的 《作义要诀》和王充耘的 《书义矜式》的文体作法,而两书并未提及“股体”的概念。可能是由于元代 “股体”时文材料缺乏的缘故,他对元代的 “股体”时文没有提及。其实最早提出时文 “脚”的概念的应该是朱熹。笔者从朱熹 《朱子语类》及其文集中所说当时时文用 “两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11-05

  • 明代科试经义文失范及其政治原因
    是设科取士,制定经义文书写规范,要求士子作文须做到:理宗程朱、辞尚简洁。一到了天顺朝前后,士子作文偏离了朝廷设定的轨道,官方把文风上的这一转变称为“奇诡”之风,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考官出题割裂经旨经义文割裂经旨的出题形式在天顺朝就已经出现了。天顺三年(1459),温州府永嘉县教谕雍懋上疏:“考官出题多摘裂牵缀,……浙江乡试春秋摘一十六股配作一题,头绪太多……且《春秋》为经,属词比事变例无穷,考官出题往往弃经任传,甚至参以己意。”[(1]卷七十一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10

  • 经义文体结构在宋元的发展探析
    200234)经义文体结构在宋元的发展探析张荣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经义试士始于北宋,其后至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其文体结构一直以“四段式”为基础。然而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其适应时代发展的特征又决定着其结构的发展变化。因此,经义文体结构在两宋的发展,达到了“冗长繁复可厌”的程度,故而元人对其结构进行了由繁到简的“改造”,明代初次开科取士,因沿袭元制,故其经义文体结构依然属于元代结构。经义;四段式;宋元自宋以降科举取士之经义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2014-03-22

  • 宜用经义,参之时务:宋代科举试策析论
    帖经、墨义,专以经义取进士。举子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为“本经”,并兼考《论语》《孟子》,称为兼经。考试场次为:第一场试本经义十道,第二场试兼经义十道,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策三道。礼部试则要试策五道[6](卷220,熙宁四年二月丁已,P5334)。在神宗的坚持下,贡举新制得以推行。北宋后期频繁的党争直接影响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元祐时期,司马光等旧党人士主持政局,进士科增加对诗赋的考察,但仍在第四场问子史时务策三道[6](卷407,元

    云南社会科学 2014年1期2014-03-10

  • 论明代经义八股格的形成过程
    降科举取士文体的经义,在明代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使其在宋元经义文体“四段式”的基础上完成了向“三段式”的转变,并最终在成化、弘治之时形成经义文体中的八股格式,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八股文。明人谓其经义之文,“至于成化、弘治间,科举之文号为极盛,……深醇典正,蔚然焕然,诚所谓治世之文”①,又谓:“经义之学,自我朝始,我朝莫盛于成、弘。”②事实上,即使到了清代,成、弘经义大家如王鏊、钱福依然被尊为正宗。成化、弘治时的经义之所以被作为明清经义之正宗,正在于经义

    文艺评论 2013年8期2013-08-15

  • 宋代科举制度与经典音义文献之发展
    书是个隐忧。在以经义为中心的时代,就需要专门来识别那些非常用词,这些词受特定语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用法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不援引例证,提供具体语境,就会影响对句意的理解,所以一般要详加注解。序中还提到“欲使学才知训故之言,咸有所自,聊资稽古之论,少助同文之化。”明确提出编著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经典学习,同时不仅为文人检索经文提供了诸多方便,而且还提供了所引据材料的来源。《群经音辨》因科举经义地位提升而著,也为科举经义服务。(二)《字说》的风靡。自从熙宁年间科举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1期2012-04-12

  • 经义斋集》题名年代考
    110015)《经义斋集》系清代著名大臣学者熊赐履撰著的文集,现存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刻本,并且收录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之中。依据《四库全书总目·经义斋集十八卷》提要所载:“此集乃康熙庚午赐履以礼部尚书丁忧家居时所刻,凡文十四卷诗四卷。其名经义斋者,圣祖仁皇帝所赐,御题也”。《经义斋集》卷首钱肃润《经义斋集题辞》:“经义斋者,御书手定斋额也”。[1]192由此可见,这本文集的题名是以康熙皇帝所赐匾额而成书名。但是,“经义斋”的题名是康熙皇帝何年所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12期2011-03-18

  • 汉续秦学论
    和运用于秦政中的经义学说。这种经义行政发源于秦朝,张大于汉朝。秦政和汉政的共同性在于,二者行政的学理基础都不是一元的,而是二元的,即经义和法术。同时区别有二,二是,经义和法术这二元因素在秦政和汉政所占有的比例不同;二是,秦政中只有经义行政而无经术之士,汉政中则既有经义行政又有经术之士。所谓汉续秦学,就是指经义论政在秦帝国的政治实践,它直接影响了汉学和汉政的双向开发和互动交流。并最终在西汉中后期形成了一种经学政治形态和经学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体。关键词秦学经学

    浙江社会科学 2004年2期2004-04-21

  • 也考“经济”
    有双重涵义:即“经义之学”和“利益关系”,从而推论:“所谓‘义利之辩,其实是经济学核心的基本的问题之一。”但是中国古代的“经济”一词是否有汪先生所说的涵义是值得怀疑和推敲的。从古汉语来看,学术界基本上是公认古汉语的“经济”没有现代所谈经济的涵义,相反它的涵义与现代所谈政治的涵义基本相同(为了将古汉语经济和现代汉语经济区别开,以下古汉语经济都加引号)。“经济”也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简称,它的涵义是指治理国家,管理百姓,这都是属于政治问题。汪先生对经和济都

    读书 1997年8期199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