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经义文献《明经题断诗义矜式》述论

2017-07-15 05:51曹继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875
名作欣赏 2017年26期
关键词:经文文王科举考试

⊙曹继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 100875]

元代经义文献《明经题断诗义矜式》述论

⊙曹继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 100875]

林泉生《明经题断诗义矜式》是反映元代朱学思想传播以及科举考试状况的重要文献,也是八股制艺仿作的典范。该书选择编撰的《诗经》篇目主要集中在大小雅和《周颂》部分,其经义阐释具有八股制艺风貌:分股讲经、引传解经、据传改序。这些编撰思想传达着林泉生“明经”与“题断”的解经意图与诗学立场。

林泉生 《明经题断诗义矜式》 分股讲经 引传解经 据传改序

元代科举虽然贯穿实施的时间不久,但是仍然对当时的时文以及经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林泉生《明经题断诗义矜式》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八股制艺仿作的典范。该书著录于《经义考》《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元史艺文志辑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元刻本十卷三册,题“进士三山林泉生清源著”。

《明经题断诗义矜式》全书十卷。林泉生不是针对《诗经》所有经文进行解释,而是选取了其中91首加以分析,其中《国风》5首、《小雅》29首、《大雅》21首、《周颂》27首、《鲁颂》4首、《商颂》5首。林泉生选择阐释的诗歌主要集中在大小雅和《周颂》部分,这一点和刘贞编选的科考试卷呈现的考官出题范围相吻合。据此可以判断,《明经题断诗义矜式》和科举考试有着密切的关联。

《明经题断诗义矜式》释经顺序依次为:诗篇名、诗歌主旨、《诗经》原文、对经文的解释,比如《麟之趾》篇。林泉生先给出诗篇主旨“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再列出诗文原文,最后对诗文进行解释。整个阐释结构层次清楚,对经文的解释言简意赅。林泉生的这种诗歌阐释方式有点像讲义体。所谓讲义体,又称讲疏体、口义体。此体的出现和宋代教育事业的发达有一定关系。“宋代是我国学校类型繁多、教育兴旺发达的朝代,不仅有传统的官立学校和私立学校,而且又创立了我国特有的教育机构书院;不仅重视学校教育,而且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讲义体解诗著作当是为了适应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明经题断诗义矜式》的出现也和元代朱学思想的传播以及科举考试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正文则多演义经意。因其乃为科举而设,非为讲经设,故多书生考卷之气。”可见,该书以讲义体的方式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举考试,便于考生更好把握诗义,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应对科举考试。

林泉生阐释《诗经》经义的首要特点为分股讲经。

林泉生阐释经义时常常使用“上股”“下股”等字眼,和同时期《诗经》学者用上章、下章、上节、下节的表述存在很大差别。尽管都是对诗歌的分段讲解,但是表述方式的不同,却反映着经学阐释方式的变化。“上股”“下股”和明清八股文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是否存在一定联系呢?如果有联系,是否可以说元代的这种经义文章格式已经具有明清八股文固定格式的雏形呢?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使用的文体,也称为“时文”“制艺”。八股文的固定格式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开始议论,称起讲;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为入手;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八股文是在科举考试等特定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宋代自王安石开始,以“经义”试士,主要要求考生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元代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大多集中在四书和《诗经》,这个时期已经有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要求文字讲求格律,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基本形成。

《明经题断诗义矜式》大多结合上下股分析诗义,比如《皇华》篇。林泉生分析此首诗歌的逻辑顺序为:首先从“生意之盛”和“所御之美”角度解释诗歌,类似八股文的破题;然后再承题、起讲;接着展开论述;最后“上股就使臣心上说”“下股就臣职上说”为总结,类似八股文的束股。在阐释时,林泉生还注意运用排比的手法,讲求句式的对仗工整,这些形式的运用在后来的明清八股文中都有所体现。再如《文王有声》篇:“上股是武王未作镐京之时”,“下股乃武王迁镐京之事”。此外,他还注意语句的对应,如“国都建于水土平治之余,而人心归,固足以信今王之克君矣;学校建于迁都立国之始,而人心服,则今王之克君尤可信也”。其中,“国都建于水土平治之余”和“学校建于迁都立国之始”相对;“而人心归”和“而人心服”相接。总之,分股解经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是后来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雏形,在规定的有效经解容量内,如何按照一定的章法展示经义,逐步成为科举考试的一种能力测试。

林泉生阐释《诗经》经义的另一个特点为引传解经。

《豳风·七月》篇中林泉生先引朱子说法“此章专言狩猎,以终首章前段无褐之意”,然后再从狩猎谈起,最后得出“欲使成王知人勤则良心生之意”。从语段前后逻辑来看,林泉生援引朱子的话语只是出于解释经文的需要,而不在于对朱熹思想的进一步落实。最后结论的得出则是他对整个诗篇中心旨意把握的结果,也并非没来由地自由生发。再如《大雅·文王》篇。朱熹《集传》对《文王》这八句的解释为:“周公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此章言文王既没,而其神在上,昭明于天。是以周邦虽自后稷始封,千有余年,而其受天命,则自今始也。夫文王在上而昭于天,则其德显矣。”林泉生认为,“此题合以‘德’字作一篇”,接着分上六句和下两句围绕“德”进一步展开论述。再如《大雅·生民》,林泉生引用朱子“四者皆祭祀之事”的说法来解释诗歌,认为“舂”“簸”以及“谋”“惟”可能都是讲祭祀,“舂”“簸”以及“谋”“惟”是将要祭祀时候的事情,“取萧”以及“燔”“烈”是临近祭祀时候的事情,最后得出“后稷之谨祭祀而重农事也如此”的判断。从引传解经的方式来看,林泉生注意借鉴朱熹对经文的理解,但又没有完全受朱传的影响,而是在朱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发挥。

林泉生阐释《诗经》还有一个特点——据传改序。

林泉生对诗《序》的处理也有自己的特点。他对诗《序》的接受态度既不同于元代刘瑾、胡一桂、李公凯等人的全部接受,也不同于马端临的激烈否定,而是在朱传的基础上对小序进行必要的改定。改序这种做法在宋代还不多见。宋人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诗《序》的存废问题上,像苏辙那样的《诗经》学者虽然对诗《序》有自己的看法,但也只是保留诗《序》的前半部分,是一种半接受态度。元代,许谦、朱公迁、林泉生这些《诗经》学者则开始根据《集传》对诗《序》进行改定。

林泉生“明经题断”的《序》和《小序》有较大出入,但是却和朱公迁根据《集传》改定的《序》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鱼丽》篇,《小序》曰:“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文武以《天保》以上(时掌反)治(平声)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音洛),故美万物盛多,可以告(音谷)于神明矣。”朱公迁根据《集传》改定为“燕飨通用之诗也”,林泉生题断为“此燕享通用之乐”。再如《菁菁者莪》篇,《小序》曰:“乐育材也。君子能长上声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朱公迁根据《集传》改为“燕宾客也”,林泉生题断为“燕享宾客之诗”。

显然《小序》和《集传》表达有出入的篇章,林泉生和朱公迁都做了相应改动,且改动结论近似,那么他们改动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朱熹虽然也对诗《序》存在一定质疑,但是往往只用“序误”“序非”的字样标出,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序》义。而林泉生和朱公迁却给出了一致的结论,这或许说明在元代曾有一个改定的诗《序》本在社会上流传,但是后来这个诗《序》本散失,只在一些《诗经》著述中看到。也或许是当时相互交流和切磋的学术环境给了大家一个相互探讨的机会,最后得出的结论相似。当然这些都是猜测,毕竟当时社会并没有留下相关记载。

林泉生对诗《序》改动的标准尽管无法准确得知,但是他改动的意图却是明显的。“明经题断”这个书名传达了林泉生著述的两个意图:一是明经,二是题断。“明经”不外乎是对经文的阐发说明,而“题断”则包含着对经文篇章旨意的概括。在作用方面,“题断”和诗《序》相似;而在内涵方面,“题断”却和诗《序》不少地方存在差异。林泉生对诗《序》的改定是宋代疑经疑传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林泉生不仅对部分诗《序》质疑,还对其进行修改,反映了不同时代解经方式的变化。

林泉生《明经题断诗义矜式》具有一定的科考经义文献价值,是了解当时学校讲经方式的有效途径,在认知元代科举考试制度,探索诗歌结构规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① 苗春田:《宋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② 郝桂敏:《宋代〈诗经〉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③ 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76页。

编 辑

:赵斌 E-mail:948746558@qq.com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诗经》学在元代的经学转向研究”(16FZW00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14ZDB00 3)、博士后面上项目(2016M60094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曹继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哲学的研究和教学。

猜你喜欢
经文文王科举考试
价值连城
“科举考试”
佛、僧与三重门(组诗)
文王《诗经·大雅》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从经文翻译策略看景教本土化的失败
思齐
西游群仙笑传